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
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
目录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唐】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20.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遂 B. 虽 C. 者 D. 所
21. 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 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 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 “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22. 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
23. 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
【答案】20. C 21. A
22. 韩愈引用法律条文及解释作大前提,以演绎推理辩驳;以周公、孔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者、宦官宫妾等作类比辩驳;举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②③两段又有以父名“仁”、父名“骐期”“杜度”作归谬反驳。
23.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竞争者的毁谤。理由是李贺如果考一定能考上。首先,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韩愈的见识和为人是可信的;其次《高轩过》表现出李贺杰出的才能,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李贺本人的放弃。理由是“最终”决定者是李贺。正史没有记载当时朝廷有禁止的律令;新旧唐书的“卒”“竟”做了明确的表达;从《讳辩》看,李贺是在竞争者和舆论的威压下做出决定的。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
“听□不察”意思是“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故“听□”译为“听到这种议论的人”,只有“者”表示“……的人”,可以做主语,因此所填应为“者”。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说法错误,第一段中只出现因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否需要避讳一事众人的态度,认为需要避讳,第一段中韩愈没有明显态度表明反对避讳,他只是建议李贺去参加考试。
C.“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皇甫湜的话“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说明他是认为韩愈必须辩明这件事,否则有可能获罪。
D.“对获罪的清醒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可知,韩愈认同的是皇甫湜认为如果不辩明这件事他和李贺都将获罪这件事,认为应该要辩明,并不是对获罪有清醒认识。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艺术技巧的分析能力。
辩驳说理一般有追本溯源,寻根究底式反驳;抓类比逻辑错误去辩驳;演绎推理辩驳;举实例进行类比辩驳等方法。
结合文本内容“《律》曰:‘二名不偏讳。’……《律》曰:“不讳嫌名”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不避讳声音相近字等具体内容去反驳,属于演绎推理辩驳方法;
结合文本内容“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周公、孔子、曾子的事例在避讳起源及道德准则方面做大前提,并以此与攻击李贺举进士等事件,这属于类比辩驳方法;
结合文本内容“今上章及诏不闻讳……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可知,此处韩愈利用当今奏章及诏书中对君主不避讳同音名,在国家典章方面归纳,再类比李贺举进士的避讳,这属于归谬反驳方法。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对某些观点的探究能力。
解答本题要理解这几部作品中对李贺的记述内容,《高轩过》是一首应酬诗,是韩愈、皇甫湜二人有意考考李贺的真诗才,要他就眼前情景即景赋诗。这首诗李贺身手不凡,尽显才情,素来受人称道。
《新唐书 李贺传》《旧唐书 李贺传》主要记述了他诗歌奇异、文采斐然,但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最后病重英年早逝的经历;
结合这些作品和本文,可以自立角度作答。
角度一:未中进士的原因是外界原因,依据本文“与贺争名者毁之……听者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可知,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很多也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致使其未能考中。从李贺本身来讲,其才华在本文韩愈说“贺举进士有名”中可以看出来,在《高轩过》和新旧唐书都肯定了他的才能。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外界因素;
第二个角度:未中进士的原因是自身原因,新唐书中记述李贺“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愈为作讳辨,然卒亦不就举”,说明他是自己放弃,因此没有考中的原因应该是自身因素。
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昞、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同音)这些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和“机”这些字。士大夫的言论行动,究竟应该依照什么法度呢?总之,无论是考据经典、质正律文还是查核国家典章,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到底是可以还是不可以呢?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终究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菊亭记
(元)邵亨贞
①曹氏,云间,故家也。上世多文物、慕古人诗酒游览之事,故其所居,皆有园池花木之胜,至今子孙,虽时殊事异,□以此相尚。岁时,率亲友相与娱乐,追思兰亭竹林之清,东山习池之放,以自异于流俗者,习以为常也。
②其诸孙曰克成,能涉猎经史,恬退不事进取,惟以耕桑自给,业既不竞,常怡然自得,无慕羡不足之色,盖其所守,亦有过人者矣。其居之东,小园数亩,花木池沼,前人手泽,犹有存者。中有亭一间,乃上世遗物,始作岁月已不可考。自泰定甲子,其大父居竹翁,徙建于此。厥后二十六年,为至正己丑,克成复加缮治,充广其檐楹,补修其牖户,内外皆饰以白垩,浚流泉,垒奇石,畦以菊数百本,径其中以供览。亭旧无名,始命之曰“对菊”。于是诗酒游览之事,日益不废。又十有四年,为至正壬寅,始来求记于余,以垂后劝。
③予知克成之寓意于菊者,有在也。渊明当晋宋风尘之际,澹然不徇时好,退而徘徊晚节,与黄花同傲霜露,其中所存,人莫之见也。至于千载而下,心领意会者,复几何人哉?吁人生,孰能百年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矣。营营焉,求其所欲而不得,老死而后止者,人之常情也。苟能素其位而不愿乎其外,则将无往而不得其乐。凡世之荣辱、美恶皆不能间之矣,克成有焉。由是而果能进,进不已也,则又游于物之外矣。
材料二:
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节选自《元史·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20. 填入材料一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乃 B. 犹 C. 且 D. 然
21. 材料一以“对菊亭记”为题,直至第②段结尾才提到“对菊”,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
22. 有人认为材料一颂扬不事进取的态度,宣扬“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的宿命论,失于消极。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 B 21. 材料一第①②段追述曹克成家族异于流俗的家风传统,从一定程度上点明了曹克成恬退不事进取,内心所守过于常人的原因;交代对菊亭的渊源以及修缮、命名过程,给人以不断推进的认识过程,起到凸显命亭之人志趣的作用;两者构成曹克定命名对菊亭请我作记的背景,展示了曹克成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为下文明确其思想奠定基础。
22. 参考示例
我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元代知识分子仕进之路被阻,文中所谓“不事进取”是不以世俗的功名荣辱为务,而追求一种淡泊自然的精神生活,并非毫无追求的消极,实则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无奈之举。所谓“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尽管有宿命论因素,体现出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但更多是时代背景之下的无奈之举,“命之于天”看似把个人命运归之于天,实则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恬然自安。况且,作者所颂赞的是不受世之荣辱美恶影响,淡泊名利的思想,并认为有此心更易成事,是一种积极进取态度。因此,观点有失偏颇。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时殊事异,□以此相尚”的意思是“即使时代不同情况各异,还是以此为风尚”。意思是他们的追求没有改变。
A.乃:竟,却。有出乎预料之意,与前句不搭配。
B.犹:还。能强调出风尚延续前代,没有改变。这个词最合适。
C.且:并且。与“虽”不能搭配。
D.然:然而。有转折之意,与“虽”搭配,但不能强调出这种风尚的一脉相承,不是最合适。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手法的能力。
先看前面都写了什么。第①从曹家的故家写起,介绍了曹氏家族子孙秉承先人的风尚,“追思兰亭竹林之清,东山习池之放”,他们的家风“自异于流俗”。而这独特的家风传统造就了曹克成独特的秉性,这就是第②段所说的“恬退不事进取,惟以耕桑自给,业既不竞,常怡然自得,无慕羡不足之色”,从一定程度上点明了曹克成恬退不事进取,内心所守过于常人的原因;
第②段介绍了他家园子中亭子的由来,“自泰定甲子,其大父居竹翁,徙建于此”;接着描写曹克成对此亭的修缮,“克成复加缮治,充广其檐楹,补修其牖户,内外皆饰以白垩,浚流泉,垒奇石,畦以菊数百本,径其中以供览”,种上菊花之后的命名,“亭旧无名,始命之曰‘对菊’”。前面的描写交代对菊亭的渊源以及修缮、命名过程,给人以不断推进的认识过程,起到凸显命亭之人志趣的作用;
第②段结尾交代请“我”作记,“又十有四年,为至正壬寅,始来求记于余,以垂后劝”;第③段介绍曹克成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可见前面对其家风的介绍以及修缮亭子等内容构成曹克定命名对菊亭请我作记的背景,展示了曹克成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为下文明确其思想奠定基础。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对于题干中有人的看法,可以否定也可以赞同,但要结合背景和思想内容、主题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如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从背景上看,材料二中说“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可见元代知识分子仕进之路被阻,曹克成的“不事进取”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其次分析其思想,他的祖上就追求“兰亭竹林之清,东山习池之放”,这是一种不同于流俗的高雅的思想境界;到了曹克成这里,“能涉猎经史,恬退不事进取,惟以耕桑自给,业既不竞,常怡然自得,无慕羡不足之色”,他不以世俗的功名荣辱为务,而追求一种淡泊自然的精神生活,懂得知足自乐,这本质上并非毫无追求的消极,正如作者所说,“盖其所守,亦有过人者矣”;
再来看“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矣”,里面有宿命论的思想,但在当时的时代,又遇上元代那样的背景,当时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无奈之举,有思想局限也是正常的;再说
“命之于天”看似把个人命运归之于天,实则是在无法改变和反抗自身命运时的一种反求诸己的恬然自安;
最后从本文的主题思想来看,作者对曹克成是持赞美的态度的,文中写“凡世之荣辱、美恶皆不能间之矣,克成有焉。由是而果能进,进不已也,则又游于物之外矣”,可见作者所颂赞的是不受世之荣辱美恶影响,淡泊名利的思想,并认为有此心更易成事,是一种积极进取态度。
因此,观点有失偏颇。
当然如认可这是一种消极思想,则可以这样分析:尽管元代科举度除,知识分子仕进之路被阻,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进取之心。同时,把贫贱智愚、贤不肖都归之于天,显然是宿命论,否定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后天努力的可能性。因此,观点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曹氏,云间,是他们原来的家。古代有很多玩赏文物、仰慕古人诗酒游览的事,所以他们所居住的地方,设置有很多园林、池塘、花木等美景,直至现在的子孙,即使时代不同情况各异,还是以此为风尚。每到年节之时,和亲人、朋友一起娱乐,追念兰亭竹林的清雅,东山习家池的休闲,因为他们本来就与一般世俗不同,人们都已经习惯了。
②他的子孙有个叫克成的,能阅读经史,淡泊不事进取,只以耕田养蚕自给,学业上既然没有太大压力,因而常怡然自得,没有羡慕别人感到不知足的脸色,但是他所坚守的,也有超过别人的地方。他家居所的东面,有几亩小园,花木池塘,是前人亲手栽种留下的恩泽,还有保存下来的。中间有一座小亭,是前代遗留下来的,开始建造的时间已经没法考证。从泰定甲子年,他的祖父居竹翁,搬家到这里,在此建造这个亭子。这以后二十六年,到至正己丑年,克成又加以修缮整治,扩充这里的梁柱,修补了这里的门窗,里外都用白粉粉刷装饰,疏通了流动的泉水,垒上奇石,修畦种上几百种菊花,中间修上小路以供人们浏览。亭子原本没有名字,这时候才给它命名叫“对菊”。于是作诗饮酒游览的事,更加不荒废。又过了十四年,到了至正壬寅年,才来向我请求写一篇记,想要以此流传下去勉励后人。
③我知道像克成一样借菊花寄托心意的人,有这样的。陶渊明在晋宋乱世之际,淡泊不顺从时当时人们的喜好,退居在家保持晚年的节操,和菊花一同傲对霜露,这其中保持的东西,一般人是不会看见的。到了千年以后,能心领意会的人,又有多少呢??唉,人生,谁能百年富贵!贫穷卑贱聪明愚笨、有才能与没有才能,都在于上天的安排了。忙着钻营,追求自己想要的却得不到,直到老了死去了才停止,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能空出内心的位置并且不对身外之物有所追求,就将没有什么不会感到快乐。凡是世间的荣辱、美丑都不能离间他了,克成有这样的境界。由此而果然能够进益,进益不停止,那么又能够悠游于万物之外了。
材料二
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人认为:“贡举制度废弃,读书人失去了做官的途径,有的学习法律案牍来做些小的官职,有的学习仆役之事来侍奉官员,有的学习技能、贩卖知识做工匠商人。”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听雨堂记
(宋)刘克庄
①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得于心异也。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
②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昔之人有以丝竹陶写为乐者,有以朋友切偲为乐者。丝竹托于物之声也,人也;雨自然之声也,天也;朋友取诸人之乐也,外也;兄弟修于家之乐也,内也。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箎和。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
③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抑苏氏能为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方老泉无恙,二字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听雨之约,众生不复谐矣。故曰“非能践此言也。”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上,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也 B. 焉 C. 耳 D. 者
22. 对第②段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人大多躁动而无法享受“听雨”之乐。
B. 我的朋友野翁为了听雨而建造了听雨堂。
C. 朋友交往之乐和兄弟群居之乐一样重要
D. “听雨”的奥妙唯有漏断人寂时能够领略。
23.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
24. 文末所写“早退”之志与陶渊明的“归去”之意是否相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21. B 22. A
23. 画线句采用对偶的形式,句式整齐,流畅自然。由对自然之音的倾听到人生至乐的感受,既有形象之感,又有递进之意。
24. 同:都体现了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
异:陶渊明的“归去”是在对官场生活极端失望之后,选择彻底远离官场,回归自然。本文则以“雨声”为引,告诫友人如要守住内心的“静”与“定”,不被官场生活所累。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也,一般放在句末,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B.焉,出现在句末时,可为助词,译为“啊”“呀”;也可为兼词,相当于介词“于”+代词“是(之)”。“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的译文:我曾经推测他们听雨的约定(时间)而对此有所感慨。可知,“焉”相当于“于之”此处应用“焉”。
C.耳,一般出现在句末,可译为“罢了”。
D.者,一般出现在句中,表句中停顿。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文章第②段可知,作者通过前面对听雨的快乐知道的人少,兄弟间在一起的快乐知道的人少等论述,最后得出“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的结论,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世人大多躁动而无法享受“听雨”之乐。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句子的能力。
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就提出“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其中“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与“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形成对偶句,这样让句子句式整齐,产生一种形式美和节奏美,而两部分内容相互映衬,表达流畅自然。
同时,这两者在意思上有递进的关系,从“至音”到“至乐”,是由对自然之音的倾听到人生至乐的感受,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形象,也让文章更有感染力。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比较阅读的能力
本文中,作者提到“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朋友的规劝“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上,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表现了作者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而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中,也体现了这一情感。
但两者在情感上又有这明显的差异。陶渊明的“归去”是在对官场生活极端失望之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彻底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而本文作者则是通过对“雨声”的描写与论述,通过对苏轼兄弟的回忆,提出“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的规劝,告诫友人如要守住内心的“静”与“定”,不被官场生活所累,早早从官场脱身,享受那“听雨”之乐。
参考译文:
天下最动听的音乐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欣赏,最大的快乐只有在(心灵)安定的状态下才能体会。风轻轻刮过的声音,水慢慢流逝的声音,人长啸的声音,进入耳朵后听到的是(差不多)的声音。但是南郭子綦认为这是天籁之音,元结以为这包含了天下全部的声音,而阮籍认为这是敲鼓、吹奏的音乐,是凤凰鸣叫的声音,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因为心灵的感受不同。为什么呢?因为(欣赏时)噪杂不如安静,躁动不如安定啊。
下雨的声音是最美的声音,但仔细欣赏(雨声)的人很少。兄弟们群居在一起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但知道这一快乐的人很少。过去的人有以音乐为乐的人,也有以朋友之间进行切磋为乐的人。通过乐器发出声音的,是人;通过雨声发出自然之声的,是天;朋友间的友情的快乐,是表现在外面的;兄弟间的友爱之乐是隐含于内在的。如今宽大的被、长长的枕头,短的烛台、纤细笔画的字,夜深人静,埙箎相互应和奏乐。在这时候,从房檐滴落到台阶的水滴声,就像用箫奏出韶之乐曲,就像鼓音相互应和。安静的人能听到,躁动的人却听不到。(内心)安定的人能感知,而内心躁动的人却感知不到。这就是我朋友野翁将此屋命名(为听雨堂)的用意。
近代如果说友爱之人,应首推苏轼兄弟,他们的听雨的约定,即使是一千年后的人听到,还会感到凄然感伤。也许苏轼他们只是能那样写,而不能实际践行。我曾经推测他们听雨的约定(时间)而对此有所感慨。那时候老泉(苏洵)还健康,两个儿子在身边陪伴,在家里讲读诗书,各自互为师友。我私下认为他们一生中听雨的感受,没有比那时更快乐的。当他们都考中科举,到全国各处做官,各种做官过程中的忧患和不顺,各种的相聚分离,于是在听到雨声后都有所感慨。等到他们人到中年,官职也越做越高,每天早早地去上朝,耳朵里听到的只有皇宫里报时的钟鼓声,钥匙打开宫门的声音,却没有听雨的时间了。(苏轼兄弟)到了晚年,因为被贬,到老了才被赦免,一个返回阳羡,一个居住在颖水之滨。听雨的约定,人间再也不能实现了。所以我说“他们不能践行听雨的约定”。如今我的朋友野翁兄弟,都以才华和功业显名于当时,他们虽然建造了这间听雨堂,我恐怕他们骑马听鸡鸣的时候多,而坐在床上听雨的时候少,所以愿他们把我这篇文章刻在堂上,有空的时候就看一看。记住,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听到雨声,只有在(内心)安定的情况下才能体会这听雨的快乐,只有早早地退隐才能实践我所写的这些话。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轩记
[北宋]曾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22.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一项是( )。
A. 然则 B. 若夫 C. 若然 D. 然而
23.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 第②段开头 B. 第③段开头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开头
24. 简述作者居于茅屋“嚣然而乐”的原因。
25. 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22. A 23. B
24. (1)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2)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3)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25. (1)采用对仗句式,句式整齐,节奏鲜明;(2)采用对比手法,能够清楚地阐明作者感悟到的观点:君子要根据适当的时机或“进”或“退”;要清醒的面对外在的评价,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前文是“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作者意识到人应当“进退适宜”,不被外在的赞美或贬抑而左右,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专心做学问,就是“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由此可见,方框处需要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
A.“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可以表承接关系。
B.“若夫”,像那……。表示意思转向另一方面,不符合要求。
C.“若然”,如果这样。表示假设,不符合要求。
D.“然而”,表示转折关系,不符合要求。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话的大意: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
“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描述的是第②段“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而“少而思”,最后悟出“有以为之矣”是针对第②段结尾“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而③段开头“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正是对“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的回答,是“有以为之矣”的具体内容。
由此可见,此句应当放到第③段开头。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嚣然而乐”原因,结合第①段“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可概括出“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
结合第③段“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概括出“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结合第④段“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可概括出“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欣赏语言,可以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欣赏。
从句式上看,画线句“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采用对仗格式,“……则……,……者……非也”;同样第二句“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也采用对仗句式,“吾之……于义,或……而……者,过也”,这样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鲜明;
从手法上看,这两组句子又分别构成对比,“非也”“亦非也”,“过也”“亦过也”,能够清楚地阐明作者感悟到的观点:君子要根据适当的时机或“进”或“退”;要清醒的面对外在的评价,知道自己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参考译文: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烧掉杂草,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它们都属于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丰曾巩记。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宋)苏轼
①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②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贞观可得而复。
③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①,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②,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注]①颇:廉颇;牧:李牧。②晁:晁错;董:董仲舒。
19. 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 B. 故 C. 且 D. 然
20. 对第②段的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散结合 B. 对比鲜明 C. 譬喻生动 D. 欲扬先抑
21. 南宋费衮的笔记《梁溪漫志》中记录了苏轼对这一札子的多处修改,如:将“但其不幸,所事暗君”改为“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将“驭兵驭将之方”改为“治边驭将之方”;将“远小人以除民害”改为“去小人以除民害”。札子是古代向皇帝或官长进言议事的文书,请结合文体特征分析苏轼这样修改的原因。
22. 概括苏轼校正进呈陆贽奏章的理由,选择语段(四)《陆贽列传》中所记载的一件事情为例,对这些理由加以阐述。
【答案】19. A 20. D
21. 示例:作为向皇帝进言的文书,首先要明晰准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如第②段苏轼论述陆贽进谏的内容为治世之良药,将“驭兵”改作“治边”,不与“驭将”重复,清晰指向边境问题,切中宋代时弊,容易引起重视,将陆贽的价值突显出来;将“远小人”改为“去小人”,“远”字是疏远,而“去”有除去的意思,显出小人对朝政影响之大,语意更加激切。其次,向皇帝进谏,语言上要符合君臣身份,注意分寸。如将“所事暗君”改作“仕不遇时”,没有直接点明国君的昏乱愚昧,而是比较委婉地将陆贽的不幸表达出来,这样也有助于皇帝接纳自己的进言。
22. 示例:苏轼进呈陆贽的奏章有两个理由,一是可以用来治理国家,二是意思显豁,易于接受。以传记中阻止因献瓜果而授官一事为例,陆贽认为赏罚可以用来树立朝廷的权威,来激励人们效节戮力,而唐朝当时已经存在轻贱爵位的现象,如果朝廷对于授官授爵不予以慎重必将影响国家的凝聚力。陆贽一针见血地指出滥赏对于国家安定的危害,这对宋代的统治具借鉴价值。语言上以“轻”“亵”准确地揭示赏罚不当的后果,表意明晰,“若又自弃,将何劝焉?”以问句形式引发执政者的反思,确实有“开卷了然”的效果。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使德宗尽用其言,□贞观可得而复”的意思是: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前句是假设条件,后句是结果,故应该用顺承连词。
A.则,顺承连词,那么;
B.故,因果连词,所以;
C.且,连词,并且;
D.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写作手法的能力。
A.这段话中,“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等句子,句式整齐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等散句穿插其中,整散结合。
B.“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把德宗和陆贽进行对比,突出性格忠厚、诚恳,崇尚和平、不爱钱财等性格特点,也揭示出他和德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最终不能为德宗所用的原因。
C.“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把陆贽的进言比喻成良药,形象生动。
D.先说“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高度赞扬陆贽的才学本领,接着诉说他“仕不遇时”的遭遇,是先扬后抑,不是欲扬先抑。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及语言特色的能力。
向皇帝进言的文书,是希望皇帝能够纳谏,为此必须要在文辞上宛转而令皇帝愿意悦纳。“但其不幸,所事暗君”一句,把矛头直接指向皇帝昏庸,容易引起皇帝的猜疑;故而他改为“仕不遇时”,把陆贽不被重用的原因归为没有遇到有利的时机,显得委婉含蓄,也不让皇帝因感到被讽刺而心生抵触,更容易接纳谏言。
进言的观点必须鲜明,符合时政,才能让皇帝感到接纳其谏言有价值。“驭兵驭将之方”中,两个“驭”字重复,且只突出其带兵能力强,对于宋代本身没有足够的针对性,改为“治边驭将之方”,从语言艺术上来说不重复,同时也切合宋代边患频繁的特点,从而更能引起皇帝的重视,突出其价值。
“远小人以除民害”中,“远”是疏远之意,语言比较温和;而“去小人”则观点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于小人乱政的愤慨以及去除小人的强烈愿望,语气更激切。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从原文来看,从“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如贽之论,开卷了然”可见,他认为陆贽的言论不但道理深刻,而且意思明了,容易理解;“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可见,他希望皇帝能采用陆贽的言论,来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语段(四)中有几件事,一为劝皇帝反省责备自己,向天下认错;二是当皇帝想授予路上进献瓜果的人官职时,陆贽有理有据地说服皇帝不能随意给人官职;三是陆贽反对皇帝任用奸猾谄媚的裴延龄而被皇帝忌恨疏远贬责。这其中,阻止因献瓜果而授官一事最适合用来说明苏轼进献他的奏章的缘由,“爵位,天下公器,不可轻也”“非功而获爵则轻,非罪而肆刑则亵。”几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无功而受爵,无罪而受刑给将会让国家陷入混乱,从而使得国家不能安定。本来国家已经“今所病者爵轻也”,倘若统治者不自重,“若又自弃,将何劝焉”,将会缺乏激励人们的办法。由此可见,他所说的话明白清楚,而道理却十分深刻,很适合用来引发皇帝的思考。
参考译文:
臣等认为作为臣子向皇帝进献忠诚,就像医生对症下药一样,药虽然经医生之手交予病家,但药方多是从古人那里传下来的。如果药方在世间已经被证明确实有效,那么就不必都要由医生自己拟定。
我认为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是帝王的辅佐,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论说深刻地切中事情的要害,言语不离开道德的范围。智慧可比张良而文才胜过他,辩才可比贾谊而道术更切于实用。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不幸的是他为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而陆贽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的方式对人,而陆贽以诚心相待去劝导;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弭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摈斥小人以消除百姓的祸患,珍惜爵位以授予有功的人,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
臣等每次从皇帝听讲的西阁退出,都私下相互议论,认为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圣明天子和贤能大臣两相契合,那就如同君王和臣子处于同一时代了。当初冯唐论及战国时廉颇、李牧的贤能,汉文帝为之叹息;魏相陈述了西汉晁错、董仲舒等应对当时皇帝的言语,汉宣帝就按这些言语施政而成就了汉室中兴的业绩。如果陛下自己寻求老师,就不如从近一点的唐朝选取陆贽。要说那六经如《诗》《书》《礼》《易》《乐》《春秋》,三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并不是不可观览,其实都是足以凭借来治理好国家。然而圣贤言论幽深高远,史书、子书分散杂多,犹如山高海深,很难从中少量选择并直接推广运用。而陆贽的议论,一打开书本就非常明了清楚,汇聚了古往今来的学说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一面镜子。臣等想把他的奏章稍微加以整理校对,重新抄好进呈给陛下。希望陛下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就像亲眼见到陆贽之面一样;反复熟读它,就像和陆贽当面谈话一样。这样,一定能启发陛下天子之性的神明天资,在不长的时间内就能成就强盛国家的功业。臣等说不尽愚陋的心意,请陛下决定是否采用。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林书院记
(明)王守仁
①东林书院者,宋龟山杨先生①讲学之所也。龟山没,其地化为僧区,而其学亦遂沦入于佛老训诂词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②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先生既已纪其废兴,则以记属之某。
②呜呼!物之废兴,亦决有成数矣,而亦存乎其人。夫龟山没,使有若先生者相继讲明其间,龟山之学,邑之人将必有传,(1) !求当时从龟山游不无人矣,使有如华氏者相继修葺之,纵其学未即明,其间必有因迹以求道者,(2) !又使其时有司有若高君者,以风励士习为己任,书院将无因而圮,(3) !是三者,皆宜书之以训后。
③若夫龟山之学,得之程氏,以上接孔孟,下启罗、李、晦庵②,其统绪相承,断无可疑。而世犹议其晚流于佛,此其趋向,毫厘之不容于无辨,先生必尝讲之精矣。先生乐易谦虚,德器溶然,不见其喜怒。人之悦而从之,若百川之趋海。论者以为有龟山之风,非有得于其学,宜弗能之。□□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轮之工,或以其学术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从先生游者,其以予言而深求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上求龟山之学,庶乎书院之复,不为虚矣!
(有删节)
【注释】①龟山杨先生: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人称龟山先生。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他学于程颢、程颐,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理学南传做出了重要贡献。②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至罗从彦,三传至李侗,到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号晦庵。②邵先生:邵宝(1460-1527),明代学者。字国宝,号泉斋,又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庄。少司徒:官名。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的一项是( )
A. 然而 B. 然则 C. 虽然 D. 虽则
22. 本文第②段所说的“是三者”,与下面三句话所指的内容相关,请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将序号填入文中画线处。
①则亦何至沦没于四百年之久
②又何至化为浮屠之居而荡为草莽之野
③岂遂沦入于老佛词章而莫之知
(1)——;(2)——;(3)——。
23. 本文反复提及“龟山之旧”、“龟山之学”、“龟山之风”,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三个短语的内在关联。
24. 本文第③段说“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请指出这句话中“是”的具体所指,并分析作者反复提及“先生之心”的用意。
【答案】21. A 22. ①. ③ ②. ① ③. ②
23. 示例:龟山之旧指的是杨时曾经讲学的东林书院遗址,“龟山之学”指的是杨时的思想和学问,“龟山之风”指的是杨时的精神风范,恢复“龟山之旧”,有助于传承“龟山之学”,掌握了“龟山之学”,则渐渐受到熏染,而具备“龟山之风”。
24. 示例:“文轮之工”,“学术之邃”,“政事之良”
用意:强调仅仅推崇邵先生的文章学术政绩并不算懂得先生之心,邵先生的良苦用心在于继承并传扬以杨时为代表的宋儒思想,先生弟子修复东林书院的作为正体现了先生之用心。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A.然而,连词,表转折,如此……不过;
B.然则 ,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虽然如此,那么……”
C.虽然 ,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
D.虽则,连词,即使、纵然。
根据原文,空前讲先生德高而能号召人,空后讲世人推崇先生的其他原因,所以,本空的关联词有转折意。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理清文章逻辑关系的能力。
关于龟山学说沦没的三个原因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空都是前面假设之后的结果,论述龟山学说沦没的原因。空(1)前讲龟山沉没,假设有先生这样的人跟着讲明它的原址,而龟山的学说,家乡的人将一定会有传承,怎么就会沦没在老佛词章中却没有人知道!故填第三句。
空(2)前进一步讲,探求当时跟随龟山游学的不是没有人,假使这其中有像华氏这样的人相继修葺它,纵然它的学术不能立即彰显,这中间一定有来求道的人的痕迹,那又何至于沦没四百年之久!故选第一句。
空(3)前再进一步讲,又假如有关政府中有像高先生这样的人,把好风尚激励读书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书院将没有原因颓圮,又怎么会成为僧侣居住之地而沦落为草莽田野!故选第二句。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深入理解文意的能力。
题干问本文反复提及“龟山之旧”、“龟山之学”、“龟山之风”,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三个短语内在关联。
龟山之旧,由原文“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可知是指杨时曾经讲学的东林书院遗址;
“龟山之学”,由原文“若夫龟山之学,得之程氏,以上接孔孟,下启罗、李、晦庵”可知,指的是杨时的思想和学问;
“龟山之风”,由原文“先生乐易谦虚,德器溶然,不见其喜怒。人之悦而从之,若百川之趋海。论者以为有龟山之风,非有得于其学,宜弗能之”可知,指的是杨时的精神风范。
恢复“龟山之旧”,有助于传承“龟山之学”,掌握了“龟山之学”,则渐渐受到熏染,而具备“龟山之风”。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
文章的关键词的含义,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分析的。
由原文“然而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轮之工,或以其学术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可知,“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中“是”的具体指“文轮之工”“学术之邃”“政事之良”。这些成就只是文章学术政绩方面的。
由后文“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可见邵先生的内心终究并不因为这些而满足。先生追求的是“龟山之风”,即发扬光大宋代儒家思想。这才是先生的人生追求,即真正的“先生之心”。
参考译文:
东林书院是宋代龟山杨时先生讲学的地方。龟山沉没,那个地方变为僧侣区,而他的学说也就沦没在佛老训诂的词章中,而且有四百年了。成化年间,现在的少司徒邵泉斋先生开始把举子们聚集在这里讲学。邵先生做了官后这个旧址就荒芜了,属于家乡人华氏的财产。华氏是邵先生的门人,因为先生的原因,仍旧把这个地方作为书院,用来彰显邵先生的事迹,并且恢复了龟山的旧迹。先生要纪念它的兴废历史,就把做记这件事托付给我。
唉!事物兴废,既由成败的定数决定,也在于人的因素。龟山沉没,假使有像先生这样的人跟着讲明它的原址,龟山的学术,家乡的人将一定会有传承,怎么就会沦没在老佛词章中却没有人知道!探求当时跟随龟山游学的不是没有人,假使这其中有像华氏这样的人相继修葺它,纵然它的学术不能立即彰显,这中间一定有来求道的人的痕迹,那又何至于沦没四百年之久!又假如有关政府中有像高先生这样的人,把以好风尚激励读书人作为自己的责任,书院将没有原因颓圮,又怎么会成为僧侣居住之地而沦落为草莽田野!这三种情况,都应该写下来用以教导后人。
龟山学说,由北宋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向上接通孔子孟子学说,再传至罗从彦、李侗、再到南宋时期朱熹,它的学说得以传承,绝对没有可疑之处。但世间还议论它最后流于佛说,这也是它的发展轨迹,没有一点辩驳的,先生一定曾经讲述精确。先生为人乐观平易谦虚,德高有胸怀,喜怒不形于色。人们都愉快地跟从他,像百川归于大海。议论的人认为他有龟山遗风,并不单单是从他的学术中得到收获,应该也不能做到。既如此,不过,世人以先生为精神领袖,有人认为它的文章精巧,有人认为它的学术深邃,有人认为他的政事优良。先生的内心,终究不因为这些而满足。跟从先生学习的,因为我的话而深入探究先生的内心,又凭借先生的志向而向上探求龟山学说,那么书院的恢复,不是空话啊!
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玉立斋记
(宋)杨万里
①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予闻之,喜且疑。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②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①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_________________
③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耶?”因以“玉立”名之。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勃然而不悦。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②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③。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④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待交接。②武:半步,泛指脚步。③逋(bū):逃跑,躲避。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以 B. 盖 C. 抑 D. 然
23. 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斯谁之过也?
B. 则吾之过也甚矣!
C. 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D. 岂独吾一人之过也哉?
24. 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5. 紧扣“玉立”二字,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答案】22. D 23. C
24. 用两个整句,表达了竹子生长着的形态是草木,其精神品德却不是草木,写出了竹子不因为雨露滋润而欢欣,不因为霜雪摧残而悲伤的特点。整句的运用使得作者对竹子内在的品质的赞美,表达得很有气势,看上去形式整齐,读上去音韵和谐。
25. 作者看到唐德明屋子前的竹林后,以“玉立”二字命名其屋。借园内竹子“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的特点,来赞美唐德明“庄静端直、抗节玉立”的高洁品行,讽刺世上那些言行不一、沽名钓誉的假君子。作者所倡导的庄静端直、抗节玉立的高洁品行,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做人,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分析方框前后的句子,前面说“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意思是,有修竹可喜欢,有良士可结交,全天下的人恐怕都会很高兴;后面说“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这是疑惑难道自己在这里为官几年,还有没有结交的良士吗?二者之间呈转折关系。
A.多为介词,作连词很少放在句首;
B.一般放在句首,表原因、揣测等关系;
C.表选择或者轻微转折关系;
D.表转折关系,符合要求。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子关系的能力。
第二段从结识唐明德引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慨,作者现实感慨“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结合引申出一般哲理,“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只凭借耳目所见来识人,会错失结交有德之士的机会,推而广之,自己的过错恐怕不仅仅是失士吧,因此C项最合适。
A.句式与前句相同,体现不出思考的深入;
B.用感叹语气,与全段思考问题的语气不符;
D.作者只是思考自己的过失,而没有推广到其他人,内容与全段不和谐。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此句最明显的特点是句式,“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句式整齐,写出竹子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的对照;“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也是整句,两个“不为”进一步写出竹子品性的高洁——不因为雨露滋润而欢欣,不因为霜雪摧残而悲伤;
整个句子多用整句,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同时整句运用有气势,强调出了竹子的内在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看“玉立”二字的来源,“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耶?”因以‘玉立’名之”,作者看到唐德明屋子前的竹林后,以“玉立”二字命名其屋。
作者之所以用“玉立”命名竹子,是因为他看到了竹子的高洁品性,“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而竹子的主人唐明德更是为人“庄静而端直”;作者借竹子赞美唐明德的高洁品行;
同时借竹子和唐明德的高洁品行讽刺了那些“假君子”,“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这些人言行不一、沽名钓誉,与唐明德的“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者所倡导的“玉立”的品格——庄静端直、抗节玉立的高洁品行,即使在今天,对我们的做人,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参考译文:
①在零陵法曹官署的门前,穿过街道不到十步远,有一片竹林,长得秀美茂盛,我很喜欢这片竹林。我多次想不问主人就径直去参观,却一直未能成行。有人说:“此处所说的秀美茂盛,不是指茂美的竹子,而是指贤良之士。”我听了之后,又是欣喜又是疑惑。有修竹可喜欢,有良士可结交,普天之下有谁不欣喜若狂,难道只有我吗?然而我在此地为官已有多年,对其间一般的名士不敢说都认识,但对其中的佼佼者难道还没认全吗?我对竹林主人的疑惑一直没消除。
②今年春的二月四日,接替我职务的官员即将到零陵,我要让出衙署,只好暂借房子来住,借到一间,就是那片竹林前面的一间房舍。主人赶来见面,此人姓唐,字德明。每天与他交谈,于是与他结交的欣喜与前些时候相同,只是又有了新的疑虑。唐德明为人,庄重沉静而正直不阿,如果不是深明正道常理,唐德明的学识能这样深厚吗!身边有这样的有德之士,而我却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才结识他,这是谁的过错呢?完全凭据自己的耳闻目见来识人,就自以为没有不认识的,这是我的错啊,我差点失去了结交有德之士的机会!
③唐德明等到有空闲,与我登上那竹林后面的一间屋子。竹子不下万根,环顾四周,心里十分高兴,笑着对唐德明说:“这些竹子难道不就是人们所说的‘抗节玉立(坚贞不屈,操守坚定)’吗?”因此以“玉立”来命名。我接着说道:“世人说别人不明事理,必定说‘你就是一根草木’;现在对人说‘你真是一根草木’,对方就会勃然大怒。这些竹子,难道不是人们所说的草木吗?然而竹子生长着,其形态是草木;它的精神品德,却不是草木。不因为雨露滋润而欢欣,不因为霜雪摧残而悲伤,这难道不是因为竹子能坚守节操的缘故吗?世上的所谓君子,哪个不是自诩:‘我能坚守节操,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而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总是从容算计着,蝇头小利是一定要追求的,哪怕是一点点危险也要躲开。责问他,还大言不惭地说:‘小的节操不值得坚守,我将等到有大的节操再来坚守!’这些人真是毫无羞愧之心,而那些具有竹子般品格的真正的君子难道不替他们羞愧吗?”唐德明拥有满腹才学,却深藏不露,从不炫耀,遇到朋友有过错时,就当面指责,回来后就再不议论别人。平时总是愤恨社会不公,憎恶世人邪曲,他的高尚节操真是不可限量啊。
④我观赏完竹林后,天已黑了,准备回房,回头对唐德明说:“如果再有登上这屋子的人,替我问一问,是以人观照竹子呢?还是以竹子观照人呢?”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坞山房图》记
(清)汤斌
①吴郡山水之佳,为东南最,而尧峰名特著者,则以汪钝翁先生结庐故也①。钝翁文章行谊高天下,尝辞官读书其中,四方贤士大夫过吴者,莫不愿得一言以自壮。而钝翁尝杜门谢客,有不得识其面者,则徘徊涧石松桂之间,望烟云杳霭,怅然不能去也。以此钝翁名益重,□亦有病其过峻者矣。
②王子咸中,旧家吴市,有亭台池馆之胜,一旦携家卜邻,构数椽于尧峰之麓,曰石坞山房。日与钝翁扫叶烹茗,啸歌晏息,钝翁亦乐其恬旷,数赋诗以赠之,称相得也。钝翁应召入都,咸中复从之,舍舟登陆,千里黄尘,追随不少倦,盖其有得于钝翁者深矣。余尝过吴门,晤钝翁于城西草堂,读其所为尧峰山庄诸诗,慨然欲往游,未果。至京师, 始与咸中相见,叩其所学,大约以钝翁为宗。间出其《山房图》请记。余既心仪其为人, 而又自悔不获身至尧峰,以观其所谓文石、乳泉者,犹嘉得于图中,想见其滕门萝径、芒鞋竹杖,相过从吟咏时也,乃抚卷叹息者久之。
③昔王摩诘辋川别业,山水踞终南之胜,时有裴迪以诗文相属和,至今览其图画,所谓斤竹岭、华子冈,仿佛犹想见其处。摩诘在开元、天宝间,立身不无可议②,徒以文词之工,犹为后人所艳慕如此;钝翁品行之高洁,学术之正大,有非摩诘所敢望者。咸中志趋卓然,其所进未可量,或亦非仅仅裴迪比,后人见之而向慕当何如也?故为之记。
[注]①汪钝翁:名琬,清初名吏,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②立身不无可议:指王维在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伪职。
20.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然 C. 乃 D. 盖
21. 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郡尧峰因汪琬结庐而著名。
B. 王咸中追随汪琬而受其影响。
C. 作者尝过吴门观《山房图》。
D. 作者认为王咸中进步不可量。
22. 第③段画线句意指汪琬将来会比王维更令人艳慕,请简要写出其推导过程。
23. 汤斌为王咸中作记,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汪琬,是否离题呢?请作分析。
【答案】20. B 21. C
22. 王维品行不高(立身有可议),仅以文词工就为后人艳慕,汪琬品行高且学术正,所以将更令人艳慕。
23. 参考答案:不离题。汪琬是名吏、散文大家;王咸中先和汪琬于尧峰为邻,后又追随汪琬入京,两人相交密切,咸中所得甚多;写汪琬就是借他来抬高王咸中。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B.“然”,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用作副词,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用作助词,做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C. “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乃”有时还可作连词用,释为“如果”“至于”等。
D.“盖”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亦有病其过峻者矣”和“以此钝翁名益重”句意是转折关系,应填表转折的“然”。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由“至京师, 始与咸中相见,叩其所学,大约以钝翁为宗。间出其《山房图》请记”可知,作者是在京师观的《山房图》。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文中相关信息为:“摩诘在开元、天宝间,立身不无可议,徒以文词之工,犹为后人所艳慕如此;钝翁品行之高洁,学术之正大,有非摩诘所敢望者”,意思是,摩诘在开元、天宝年间,为人处世有,有让人议论之处,只是因为诗文写的精妙,才被后人如此艳慕;钝翁品行高洁,学问纯正博大,有摩诘所不能比的。据此可分析出“王维品行不高(立身有可议),仅以文词工就为后人艳慕,汪琬品行高且学术正,所以将更令人艳慕”。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
石坞山房是王咸中在苏州尧峰山麓修建的一所别墅,并画有图。为了扩大影响,提高自己的地位,就请汤斌作记。汤斌没有去过石坞山房,王咸中也没有什么名位,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在选材上却能另辟蹊径,借重了王咸中的邻居、名重一时的汪琬,把笔墨放到了写汪琬身上,在写汪琬的同时,又时时把笔墨回到王咸中身上。如汪琬居尧峰,四方贤士大夫过吴者,无不想拜访他,而他却杜门谢客,只与王咸中“扫叶烹茗,歌啸晏息”,后又带了王咸中赴京,王咸中“有得于钝翁者深矣”,在汪琬处所得甚多,这些都很巧妙地抬高了王的地位。文章虽看似离题,实则不离,这正是作者在文章剪裁上的高明处。
参考译文:
①吴郡山水中最秀美的,应在东南方,而尧峰最著名则是因为汪钝翁先生在这里修建房屋隐居。钝翁的文章和品行天下闻名,他曾经辞官在此读书,四方的贤士大夫经过吴地,没有不希望得到他的一言来引以自豪的。而钝翁一度杜门谢客,有不能见他一面的人,就徘徊在涧石松桂之间,望着远处的云烟雾霭,惆怅不想离开。因此钝翁的名声更重了,然而也有人诟病说他格调过高。
②王家一子叫咸中的,过去住处在吴地的闹市,有亭台楼阁池馆水榭等胜景,有一天携家带着全家选择以钝翁为邻居,构买了很多椽子在尧峰山上建造别墅,命名作石坞山房。每天和钝翁扫落叶煮茶水,长啸吟唱或休息,钝翁也喜欢他恬淡旷达,多次写诗赠给他,称彼此投合。钝翁应召到了京城,咸中又跟从而去,舟船车马,一路烟尘,咸中追随着一点不感疲倦,大概是因为在钝翁那里得到的收获很大啊。我曾经路过吴门,和钝翁在城西草堂会面,读到他为尧峰山庄写的那些诗,感慨着想前去游赏,最终未成行。我到了京师, 才和咸中相见,考查他的学问,大约是以钝翁为宗的。其间他拿出《山房图》请求我为之写记。我心中敬仰钝翁的为人,而又后悔自己没能亲身到尧峰揽胜,看他诗中提到称为文石、乳泉的,又欣喜地在图中看到,看着图,能想到钝翁滕门萝径、芒鞋竹杖及他二人交往时吟咏唱和的情景,于是抚卷叹息良久。
③过去王摩诘的辋川别业,山光水色算是终南的胜景,当时有裴迪以诗文相他相和,至今观览图画,诗中所说的斤竹岭、华子冈,仿佛能想像着看到那景象。摩诘在开元、天宝年间,为人处世有,有让人议论之处,只是因为诗文写的精妙,才被后人如此艳慕;钝翁品行高洁,学问纯正博大,有摩诘所不能比的。咸中志向高远脱俗,他的前途不可估量,可能也不是裴迪能比的,后人见到他的境况不知会如何羡慕呢。所以为他写了这个记。
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文颖》序
(清)吴钟善
①巍然雄峙乎宇内,而尊莫与并者,曰五岳;发源乎昆仑,经西域而横贯乎秦、豫者,曰黄河;合川、楚之流,历赣、皖而东注于吴以入海者曰长江。屹屹崇崇,干霄柱空,浩浩渊渊,没地际天,此□大造之伟观也。若夫峨眉之峻,天台、雁荡之奇,武夷之曲,三峡之险,五湖之浩瀚,谈名胜者□翕然推为异境焉。至于山不必高,水不必深,地不书于图经,名不挂于人口,然曲折荡漾,独具胜概,骚人韵士穷幽揽奇,往往矜为创获,虽曰一方之美,□天地之气之所钟也。
②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岂其游山必五岳乎?岂其观水必江河乎?今之论文者,不曰秦汉则曰八家,吾惑焉。夫渊懿朴茂,蔚然而深厚者,秦汉之茂矩也;沉郁顿挫,秩然而可法者,八家之盛轨也。然必墨守成规,唾弃一切,又恶足以概古今之奇才,尽文章之能事哉。
③癸丑夏,奉先公讳,键关戢影,不与外事,躬率侄儿辈读书家塾。课经而外,兼肄文学,思有以濬发其灵明,而洋溢其机趣,乃取古今文之奇而不诡于正、言近而旨则远者,凡若干篇,汇为一册,命之曰《古文颖》。字梳而句栉,口讲而指画,以为异日缀文之则焉。
④嗟夫!一山之胜,一水之奇,固不足以穷大造之伟观也,然岂可曰是非山,是非水乎?夫五岳,特山之尤崇者耳,江、河,特水之尤大者耳,至其峥嵘而杰出,奔放而争流者,夫固一而已矣。文章之道,亦岂有二哉!是编也,不必秦汉,何必不秦汉?不必八家,何必不八家?诚由是优而游之,餍而饫之,即小以见大,原始以要终。宇宙之文章,盖有进乎是者,然而岳其基,溟其源,若泰山不让土壤以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以就其深,则是编也,亦不为无助焉矣。
(选自《守砚庵诗文集》)
21. 第①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亦、尤、则 B. 则、尤、亦
C. 亦、则、尤 D. 则、亦、尤
22. 第④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不需要是秦汉八家之文,但所选之文需具有秦汉八家的影响。
B. 选文不需要是秦汉八家之文,但所选之文需具有秦汉八家的特点。
C. 选文不一定是秦汉八家之文,但其文章之道是与秦汉八家相通的。
D. 选文不一定是秦汉八家之文,但其文章价值是与秦汉八家相同的。
23. 概括作者选编《古文颖》的意图。
24. 文章第①④段都写到“五岳”、“江河”,请分析两次不同的作用。
【答案】21. B 22. C
23. (1)激发年轻人的灵性并培养其审美趣味;(2)作为教材用以指导年轻人阅读与写作(或作为指导年轻人阅读写作的法则);(3)帮助读者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24. 第一段,以五岳、江河起笔,强调五岳山河之美,引出其他山水也有幽奇之处,为下文关于秦汉八家之外的奇文的论述作铺垫;第四段再次写“五岳”、“江河”,与“一山之胜、一水之奇”进行比较,以此类比文章之道,进一步指出其他的优秀文章也和秦汉八大家的文章一样有可取之处,强调了《古文颖》的价值。与第一段相呼应,推进文意,使全文结构完整。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第一处,“此……大造之伟观也”是一个判断句,虽然“亦”和“则”都可以解释为“是”,但“亦”意思是“也是”,表明前面还有相同情况,而事实上前文没有,所以选用“则”,意思是“就是”。
第二处,由后面“异境”可知,此处是说“谈名胜者”对“峨眉”“天台”“武夷”“三峡”“五湖”尤其推崇,“尤”意思是“尤其”“特别”,“则”“亦”没有这一意思,所以此处使用“尤”。
第三处,“虽曰一方之美,……天地之气之所钟也”都是对前面“山不必高,水不必深,地不书于图经,名不挂于人口”的景观的评价,这里是两个评价,相对于前面的“一方之美”,后面自然应说“也是”,“亦”有这一义项,故使用“亦”。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并理解文章句子的能力。
文中“是编也,不必秦汉,何必不秦汉?不必八家,何必不八家”意思是“这部书中的文章,不一定秦汉文,又为何一定不与秦汉文理相通?不一定是八家文,又为何一定不与八家文理相通”。
“不必”意思是“不一定”;
“何必……?……何必……?”是两个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应与句子字面意思相反,字面说的是“何必不”,那么真实的意思就是“一定是”;
结合全篇来看,作者将游玩名胜和不知名之处进行比较引出为文之道,引出自己编写《古文颖》的目的,“以为异日缀文之则焉”,由此可知,文中划线的这两个句子谈论的是文理,也就是文章之道;所以这两句说的就是“选文不一定是秦汉八家之文,但其文章之道是与秦汉八家相通的”。
A.“不需要是”解释错误;“具有秦汉八家的影响”错误,这两句不是谈论影响,而是谈论文章之道。
B.“不需要是”解释错误;“具有秦汉八家的特点”错误,这两句不是谈论文章特点,而是谈论文章之道。
D.“文章价值……”错误,这两句不是谈论文章价值,而是谈论文章之道。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筛选出作者为何选编《古文颖》的内容,然后分点概括。
文章第三段说“乃取古今文之奇而不诡于正、言近而旨则远者,凡若干篇,汇为一册,命之曰《古文颖》”,由此可知,可以先在这句话的前后筛选理由。
如“躬率侄儿辈读书家塾……思有以濬发其灵明,而洋溢其机趣”,意思是“亲自带着侄子们在家塾读书……想借以启发他们的智慧,扩充他们的真趣”,由此可知,作者想要借助《古文颖》来激发这些年轻人的灵性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
如“字梳而句栉,口讲而指画,以为异日缀文之则焉”,意思是“字字训释而句句疏解,一面口头讲说,一面用手比画,把这些文章作为将来写作的范文”,这是说用这些来指导年轻人的阅读写作。
如第四段“诚由是优而游之,餍而饫之,即小以见大,原始以要终……则是编也,亦不为无助焉矣”意思是“果真由这些文章从容玩味,博览自得,接触小的来理解其大的,探究本源来得知其末流……那么,这部书也不能说是没有帮助啊”,这显然是针对读者而言,想要以此书帮助读者由小及大,夯实基础,逐步提高。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材料作用的能力。
首先需要到一、四段找到五岳、江河的内容,把握二者的特点,然后思考本文的创作意图,由此明确写作五岳、江河的作用。
从第一段来看,文章由五岳、江河谈起,用“巍然雄峙乎宇内,而尊莫与并”来形容“五岳”,用“发源乎昆仑,经西域而横贯乎秦、豫”形容“黄河”,用“合川、楚之流,历赣、皖而东注于吴以入海者”形容长江,又以“大造之伟观”对这些景物进行评价,凸显五岳山河的壮美,接着引出“山不必高,水不必深,地不书于图经,名不挂于人口,然曲折荡漾,独具胜概”的“一方之美”,由此来看,第一段用五岳、江河的美引出其他不知名的山水的美;而这篇文章是谈论为文之道,第二段说“今之论文者,不曰秦汉则曰八家……”,显然这秦汉、八家的文章就好似五岳、江河,而秦汉八家之外的文章就好似那些不知名却自有其幽奇之处的山水,所以第一段的内容又为下文谈论这些做了铺垫。
从第四段来看,一开始说“一山之胜,一水之奇,固不足以穷大造之伟观也,然岂可曰是非山,是非水乎?夫五岳,特山之尤崇者耳,江、河,特水之尤大者耳,至其峥嵘而杰出,奔放而争流者,夫固一而已矣”,这是将五岳、江河和“一山之胜,一水之奇”进行比较,之后以“文章之道,亦岂有二哉”引出为文之道,指出其他的优秀文章也有可取之处,而自己所编的《古文颖》就是收录这些文章的,这也就突出了《古文颖》一书的价值。
从结构来看,开头和结尾都谈到五岳、江河,形成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参考译文:
魏巍耸立在天地间,地位之高无可与比的,是五岳;从昆仑山发源,流经西域而横穿秦、豫之地的,是黄河;会聚川、楚的河流,历经赣、皖而向东流入吴地然后流入东海的,是长江。或高大挺立,冲云擎空,或浩浩荡荡,从天而来,穿越大地,这就是大自然的宏伟奇观。那高峻的峨眉,瑰奇的天台、雁荡,盘曲的武夷,险恶的三峡,浩瀚的五湖,赏谈名胜的人更是一致推崇为特异之胜境。至于并不高大的山陵,或并不渊深的水流,所处之地不被图经记录,名字也不曾被提起的,然而曲折荡漾,独具美景,风雅的文人探寻幽深奇异的景观,常常自夸为重大的发现,虽说是一个地方的美景,也是天地间自然的灵气所汇聚而成。
登上高山要从低处起步,走远路须从近处开始,难道游山一定要游五岳吗?难道观水一定要看长江、黄河吗?现在谈论文章的人,不是说秦汉,就是谈八大家,我对此感到疑惑。那深厚华美,繁盛而深厚的,是含有盛大法度的秦汉华章;沉郁顿挫,整饬而可效法的,是可作美好典范的八家之文。然而必须墨守成规,唾弃一切其他文章,又怎么能足以总括古今的奇才,竭尽文章写作的才华呢?
癸丑年夏季,居守父丧,我闭门隐身,不参与外面的事情,亲自带着侄子们在家塾读书。学习经文之外,兼修文学,想借以启发他们的智慧,扩充他们的真趣,于是就选取那些奇异而不违正道、文辞浅近而含义深远的文章,总共若干篇,汇集成一册,命名叫《古文颖》。字字训释而句句疏解,一面口头讲说,一面用手比画,把这些文章作为将来写作的范文。
唉!一座山的美景,一条水的奇观,当然不足以穷尽大自然的宏伟景象,然而怎么可以说这不是山,这不是水呢?五岳,只是特别高的山罢了,长江、黄河,只是特别大的水流罢了,至于它们高峻而出众,或奔放而争流的气象,那本来也是浑然相同罢了。文章的根本法则,又哪里有两样呢?这部书中的文章,不是秦汉文,又为何一定不与秦汉文理相通?不是八家文,又为何一定不与八家文理相通?果真由这些文章从容玩味,博览自得,接触小的来理解其大的,探究本源来得知其末流。世间的文章,是有超越这些的,然而五岳有其地基,大海有其水源,就像泰山不拒土壤来成就其高大,河海不弃细流而成就其渊深,那么,这部书也不能说是没有帮助啊。
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一)
【明】王守仁
昆季①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虽勉习举业②,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明】王守仁
①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③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
【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④
【明】王守仁
岂特无妨,乃大益耳!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贷为功,欲请客,自厅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人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乙两文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②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③戾:违背。④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
21. 可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则 B. 盖 C. 且 D. 而
22. 根据甲乙两文文意,对闻人邦英、邦正来信内容不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流露对是否习举业的犹豫
B. 表达期望表兄引荐的愿望
C. 提及世俗对习举业的偏见
D. 明确树立效仿圣贤的志向
23. 综观以上三份材料,聚焦“习举业者如何成就圣贤之学”这一问题,梳理王守仁的相关见解,用自己的话概述。
路径 甲文 达成基本要求:(1)
乙文 更进一步要求:(2)
结果 丙文 理想的学业表现:(3)
24. 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
【答案】21. A 22. B
23. (1)树立学圣贤的志向,并且不因得失而动摇(表达出“立志坚定”的意思即可)
(2)不忘学习的目的是得圣贤之道,避免行为产生偏差。(表达出“不忘学习圣贤的目标”的意思即可)
(3)能够将圣贤之道内化积累,转变成自身的修养。(表达出“积累自己的学识、修养”的意思即可)
24. 两文都是根据不同交流对象、不同交际目标而选择适宜的说理策略。丙文的交流对象是弟子的父亲,目的在于消除其顾虑,因而开门见山、掷地有声地表明学圣贤对举业不仅没有妨碍,而且大有帮助,对其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鲜明的主张、斩钉截铁的语气增强了劝说的说服力。乙文的交流对象是作者的表弟,关系亲近,且已树立学圣贤的远大志向,不需要再强调圣贤之学的重要性;作者不避其烦,循循善诱,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观点,是为了提醒、教导表弟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深思默识,对圣学和举业的关系保持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不可有毫厘之差。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则”,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与句,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
“盖”,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用草编的覆盖物;遮盖,掩盖;胜过,超过;大概,大约。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
“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况且”等。
“而”,用作连词,表示顺承、转折、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是假设的情况,一般用“如果……那么”联结,所以选表假设关系的“则”,“则”一般译为“那么”。
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判断信息的能力。
由“昆季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可知之前来信有流露对是否习举业的犹豫,排除A。
由“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可知来信提及世俗对习举业的偏见,排除C。
由“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可知来信明确树立效仿圣贤的志向,只是疑惑习举业是否会妨碍圣贤之学,排除D。
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由“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可知甲文主张应树立学圣贤志向,并且不因得失而动摇。
由“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可知乙文强调不忘学习的目的是得圣贤之道,避免行为产生偏差。
由“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可知丙文强调应能够将圣贤之道内化积累,转变成自身的修养。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说理特色的能力。
两文都是根据不同交流对象、不同交际目标而选择适宜的说理策略。
丙文的交流对象是弟子的父亲,目的在于消除其顾虑,因而开门见山、掷地有声地表明学圣贤对举业不仅没有妨碍,而且大有帮助,“岂特无妨,乃大益耳”,对其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届上海市16区高三语文一模分类汇编
六:文言文阅读二(文言散文)
目录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届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讳辩
【唐】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不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蕴”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机”及“谕”。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④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注】①孔子曾说过“守不足”“某在斯”。孔子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时不说“在”,说“在”时不说“征”。②周文王名昌武王名发,周公有诗曰“在昌厥后”“骏发尔私”。③唐高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代宗名豫。
20.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遂 B. 虽 C. 者 D. 所
21. 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写信劝李贺参加进士考试,且认为他必将考中
B. 朝野众口一词地提倡避讳,韩愈却明确地反对避讳。
C. 皇甫湜认为:韩愈不明白劝李贺举进士的严重后果。
D. “然”表达了对获罪的清醒认识和反对避讳的态度。
22. 分析本文第②③④段在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辩驳的说理方法。
23. 综合《高轩过》《新唐书·李贺传》《旧唐书·李贺传》和《讳辩》,你认为李贺没有考进士的原因是什么?说出你得出结论的一条理由并对理由加以阐释说明。
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菊亭记
(元)邵亨贞
①曹氏,云间,故家也。上世多文物、慕古人诗酒游览之事,故其所居,皆有园池花木之胜,至今子孙,虽时殊事异,□以此相尚。岁时,率亲友相与娱乐,追思兰亭竹林之清,东山习池之放,以自异于流俗者,习以为常也。
②其诸孙曰克成,能涉猎经史,恬退不事进取,惟以耕桑自给,业既不竞,常怡然自得,无慕羡不足之色,盖其所守,亦有过人者矣。其居之东,小园数亩,花木池沼,前人手泽,犹有存者。中有亭一间,乃上世遗物,始作岁月已不可考。自泰定甲子,其大父居竹翁,徙建于此。厥后二十六年,为至正己丑,克成复加缮治,充广其檐楹,补修其牖户,内外皆饰以白垩,浚流泉,垒奇石,畦以菊数百本,径其中以供览。亭旧无名,始命之曰“对菊”。于是诗酒游览之事,日益不废。又十有四年,为至正壬寅,始来求记于余,以垂后劝。
③予知克成之寓意于菊者,有在也。渊明当晋宋风尘之际,澹然不徇时好,退而徘徊晚节,与黄花同傲霜露,其中所存,人莫之见也。至于千载而下,心领意会者,复几何人哉?吁人生,孰能百年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矣。营营焉,求其所欲而不得,老死而后止者,人之常情也。苟能素其位而不愿乎其外,则将无往而不得其乐。凡世之荣辱、美恶皆不能间之矣,克成有焉。由是而果能进,进不已也,则又游于物之外矣。
材料二:
四年九月,翰林学士承旨王鹗等以为:“贡举法废,士无入仕之阶,或习刀笔以为吏胥,或执仆役以事官僚,或作技巧贩鬻以为工匠商贾。”
(节选自《元史·志第三十一·选举一》)
20. 填入材料一第①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 乃 B. 犹 C. 且 D. 然
21. 材料一以“对菊亭记”为题,直至第②段结尾才提到“对菊”,试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匠心。
22. 有人认为材料一颂扬不事进取的态度,宣扬“贫贱智愚、贤不肖,皆命之于天”的宿命论,失于消极。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一、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2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听雨堂记
(宋)刘克庄
①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得于心异也。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
②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昔之人有以丝竹陶写为乐者,有以朋友切偲为乐者。丝竹托于物之声也,人也;雨自然之声也,天也;朋友取诸人之乐也,外也;兄弟修于家之乐也,内也。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箎和。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
③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抑苏氏能为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方老泉无恙,二字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听雨之约,众生不复谐矣。故曰“非能践此言也。”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上,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也 B. 焉 C. 耳 D. 者
22. 对第②段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人大多躁动而无法享受“听雨”之乐。
B. 我的朋友野翁为了听雨而建造了听雨堂。
C. 朋友交往之乐和兄弟群居之乐一样重要
D. “听雨”的奥妙唯有漏断人寂时能够领略。
23.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
24. 文末所写“早退”之志与陶渊明的“归去”之意是否相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22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轩记
[北宋]曾巩
①得邻之茀地①,燔草,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②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②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③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
③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乐工、山农、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④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
⑤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览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文醇》)
【注】①茀地:杂草丛生的土地。②嚣然:悠闲的样子。③饭菽藿羹:吃粗粝的食物。菽,豆类植物;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
22.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一项是( )。
A. 然则 B. 若夫 C. 若然 D. 然而
23.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请把它放回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
A. 第②段开头 B. 第③段开头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开头
24. 简述作者居于茅屋“嚣然而乐”的原因。
25. 第④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2022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宋)苏轼
①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②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贞观可得而复。
③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①,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②,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注]①颇:廉颇;牧:李牧。②晁:晁错;董:董仲舒。
19. 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
A. 则 B. 故 C. 且 D. 然
20. 对第②段的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整散结合 B. 对比鲜明 C. 譬喻生动 D. 欲扬先抑
21. 南宋费衮的笔记《梁溪漫志》中记录了苏轼对这一札子的多处修改,如:将“但其不幸,所事暗君”改为“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将“驭兵驭将之方”改为“治边驭将之方”;将“远小人以除民害”改为“去小人以除民害”。札子是古代向皇帝或官长进言议事的文书,请结合文体特征分析苏轼这样修改的原因。
22. 概括苏轼校正进呈陆贽奏章的理由,选择语段(四)《陆贽列传》中所记载的一件事情为例,对这些理由加以阐述。
2022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林书院记
(明)王守仁
①东林书院者,宋龟山杨先生①讲学之所也。龟山没,其地化为僧区,而其学亦遂沦入于佛老训诂词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间,今少司徒泉斋邵先生②始以举子复聚徒讲诵于其间。先生既仕而址复荒,属于邑之华氏。华氏,先生之门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让其地为书院,以昭先生之迹,而复龟山之旧。先生既已纪其废兴,则以记属之某。
②呜呼!物之废兴,亦决有成数矣,而亦存乎其人。夫龟山没,使有若先生者相继讲明其间,龟山之学,邑之人将必有传,(1) !求当时从龟山游不无人矣,使有如华氏者相继修葺之,纵其学未即明,其间必有因迹以求道者,(2) !又使其时有司有若高君者,以风励士习为己任,书院将无因而圮,(3) !是三者,皆宜书之以训后。
③若夫龟山之学,得之程氏,以上接孔孟,下启罗、李、晦庵②,其统绪相承,断无可疑。而世犹议其晚流于佛,此其趋向,毫厘之不容于无辨,先生必尝讲之精矣。先生乐易谦虚,德器溶然,不见其喜怒。人之悦而从之,若百川之趋海。论者以为有龟山之风,非有得于其学,宜弗能之。□□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文轮之工,或以其学术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从先生游者,其以予言而深求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上求龟山之学,庶乎书院之复,不为虚矣!
(有删节)
【注释】①龟山杨先生: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人称龟山先生。北宋哲学家、文学家。他学于程颢、程颐,在“二程”和朱熹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理学南传做出了重要贡献。②程朱理学:由北宋程颢与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至罗从彦,三传至李侗,到南宋时期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号晦庵。②邵先生:邵宝(1460-1527),明代学者。字国宝,号泉斋,又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庄。少司徒:官名。
21.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的一项是( )
A. 然而 B. 然则 C. 虽然 D. 虽则
22. 本文第②段所说的“是三者”,与下面三句话所指的内容相关,请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将序号填入文中画线处。
①则亦何至沦没于四百年之久
②又何至化为浮屠之居而荡为草莽之野
③岂遂沦入于老佛词章而莫之知
(1)——;(2)——;(3)——。
23. 本文反复提及“龟山之旧”、“龟山之学”、“龟山之风”,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三个短语的内在关联。
24. 本文第③段说“先生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请指出这句话中“是”的具体所指,并分析作者反复提及“先生之心”的用意。
2022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玉立斋记
(宋)杨万里
①零陵法曹厅事之前,逾街不十步,有竹林焉。美秀而茂,予甚爱之。欲不问主人而观者屡矣,辄不果。或曰:“此地所谓美秀而茂者,非谓有美竹之谓也,有良士之谓也。”予闻之,喜且疑。竹之爱,士之得,天下孰不喜也,独予乎哉?□予宦游于此几年矣,其人士不尽识也,而其良者独不尽识乎?予欲不疑而不得也。
②今年春二月四日,代者①将至,避正堂以出,假屋以居,得之,盖竹林之前之斋舍也。主人来见,唐其姓,德明其字。日与之语,于是乎喜与前日同,而疑与前日异。其为人,庄静而端直,非有闻于道,其学能尔乎!有士如此,而予也居久而识之,斯谁之过也?以其耳目之所及,而遂以为无不及,_________________
③德明迨暇,与予登其竹后之一斋。不下万竹,顾而乐之,笑谓德明曰:“此非所谓'抗节玉立’者耶?”因以“玉立”名之。而遂言曰:“世言无知者,必曰'草木’。今语人曰'汝草木也’,则勃然而不悦。此竹也,所谓草木也非耶?然其生,则草木也;其德,则非草木也。不为雨露而欣,不为霜雪而悲,非以其有立故耶?世之君子,孰不曰:'我有立也,我能临大事而不动,我能遇大难而不变。’然视其步武②而徐数之,小利不能不趋,小害不能不逋③。问之,则曰:'小节不足立也,我将待其大者焉!’其人则不愧也,而草木不为之愧乎?”德明负其有,深藏而不市,遇朋友有过,面折之,退无一言。平居奋然有愤世嫉邪之心,其所立莫量也。
④吾既观竹,夜归,顾谓德明曰:“后有登斯斋者,为我问曰,人观竹耶?竹观人耶?”隆兴元年,庐陵杨万里记。
[注]①代者:指接替杨万里职务的官员,当时杨万里在零陵任期已满,正在等待交接。②武:半步,泛指脚步。③逋(bū):逃跑,躲避。
22.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以 B. 盖 C. 抑 D. 然
23. 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斯谁之过也?
B. 则吾之过也甚矣!
C. 予之过独失士也欤哉!
D. 岂独吾一人之过也哉?
24. 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5. 紧扣“玉立”二字,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2022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坞山房图》记
(清)汤斌
①吴郡山水之佳,为东南最,而尧峰名特著者,则以汪钝翁先生结庐故也①。钝翁文章行谊高天下,尝辞官读书其中,四方贤士大夫过吴者,莫不愿得一言以自壮。而钝翁尝杜门谢客,有不得识其面者,则徘徊涧石松桂之间,望烟云杳霭,怅然不能去也。以此钝翁名益重,□亦有病其过峻者矣。
②王子咸中,旧家吴市,有亭台池馆之胜,一旦携家卜邻,构数椽于尧峰之麓,曰石坞山房。日与钝翁扫叶烹茗,啸歌晏息,钝翁亦乐其恬旷,数赋诗以赠之,称相得也。钝翁应召入都,咸中复从之,舍舟登陆,千里黄尘,追随不少倦,盖其有得于钝翁者深矣。余尝过吴门,晤钝翁于城西草堂,读其所为尧峰山庄诸诗,慨然欲往游,未果。至京师, 始与咸中相见,叩其所学,大约以钝翁为宗。间出其《山房图》请记。余既心仪其为人, 而又自悔不获身至尧峰,以观其所谓文石、乳泉者,犹嘉得于图中,想见其滕门萝径、芒鞋竹杖,相过从吟咏时也,乃抚卷叹息者久之。
③昔王摩诘辋川别业,山水踞终南之胜,时有裴迪以诗文相属和,至今览其图画,所谓斤竹岭、华子冈,仿佛犹想见其处。摩诘在开元、天宝间,立身不无可议②,徒以文词之工,犹为后人所艳慕如此;钝翁品行之高洁,学术之正大,有非摩诘所敢望者。咸中志趋卓然,其所进未可量,或亦非仅仅裴迪比,后人见之而向慕当何如也?故为之记。
[注]①汪钝翁:名琬,清初名吏,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②立身不无可议:指王维在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伪职。
20.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且 B. 然 C. 乃 D. 盖
21. 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郡尧峰因汪琬结庐而著名。
B. 王咸中追随汪琬而受其影响。
C. 作者尝过吴门观《山房图》。
D. 作者认为王咸中进步不可量。
22. 第③段画线句意指汪琬将来会比王维更令人艳慕,请简要写出其推导过程。
23. 汤斌为王咸中作记,却用了很多笔墨写汪琬,是否离题呢?请作分析。
2022届上海市浦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文颖》序
(清)吴钟善
①巍然雄峙乎宇内,而尊莫与并者,曰五岳;发源乎昆仑,经西域而横贯乎秦、豫者,曰黄河;合川、楚之流,历赣、皖而东注于吴以入海者曰长江。屹屹崇崇,干霄柱空,浩浩渊渊,没地际天,此□大造之伟观也。若夫峨眉之峻,天台、雁荡之奇,武夷之曲,三峡之险,五湖之浩瀚,谈名胜者□翕然推为异境焉。至于山不必高,水不必深,地不书于图经,名不挂于人口,然曲折荡漾,独具胜概,骚人韵士穷幽揽奇,往往矜为创获,虽曰一方之美,□天地之气之所钟也。
②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岂其游山必五岳乎?岂其观水必江河乎?今之论文者,不曰秦汉则曰八家,吾惑焉。夫渊懿朴茂,蔚然而深厚者,秦汉之茂矩也;沉郁顿挫,秩然而可法者,八家之盛轨也。然必墨守成规,唾弃一切,又恶足以概古今之奇才,尽文章之能事哉。
③癸丑夏,奉先公讳,键关戢影,不与外事,躬率侄儿辈读书家塾。课经而外,兼肄文学,思有以濬发其灵明,而洋溢其机趣,乃取古今文之奇而不诡于正、言近而旨则远者,凡若干篇,汇为一册,命之曰《古文颖》。字梳而句栉,口讲而指画,以为异日缀文之则焉。
④嗟夫!一山之胜,一水之奇,固不足以穷大造之伟观也,然岂可曰是非山,是非水乎?夫五岳,特山之尤崇者耳,江、河,特水之尤大者耳,至其峥嵘而杰出,奔放而争流者,夫固一而已矣。文章之道,亦岂有二哉!是编也,不必秦汉,何必不秦汉?不必八家,何必不八家?诚由是优而游之,餍而饫之,即小以见大,原始以要终。宇宙之文章,盖有进乎是者,然而岳其基,溟其源,若泰山不让土壤以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以就其深,则是编也,亦不为无助焉矣。
(选自《守砚庵诗文集》)
21. 第①段方框处填入的虚词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亦、尤、则 B. 则、尤、亦
C. 亦、则、尤 D. 则、亦、尤
22. 第④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不需要是秦汉八家之文,但所选之文需具有秦汉八家的影响。
B. 选文不需要是秦汉八家之文,但所选之文需具有秦汉八家的特点。
C. 选文不一定是秦汉八家之文,但其文章之道是与秦汉八家相通的。
D. 选文不一定是秦汉八家之文,但其文章价值是与秦汉八家相同的。
23. 概括作者选编《古文颖》的意图。
24. 文章第①④段都写到“五岳”、“江河”,请分析两次不同的作用。
2022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一)
【明】王守仁
昆季①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虽勉习举业②,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明】王守仁
①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②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③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
【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④
【明】王守仁
岂特无妨,乃大益耳!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贷为功,欲请客,自厅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
【注】①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人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乙两文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②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③戾:违背。④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
21. 可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则 B. 盖 C. 且 D. 而
22. 根据甲乙两文文意,对闻人邦英、邦正来信内容不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流露对是否习举业的犹豫
B. 表达期望表兄引荐的愿望
C. 提及世俗对习举业的偏见
D. 明确树立效仿圣贤的志向
23. 综观以上三份材料,聚焦“习举业者如何成就圣贤之学”这一问题,梳理王守仁的相关见解,用自己的话概述。
路径 甲文 达成基本要求:(1)
乙文 更进一步要求:(2)
结果 丙文 理想的学业表现:(3)
24. 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
2022届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
②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①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②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③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③,茹啖其草木之荑④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④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a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⑤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⑥,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⑦,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b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c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d”
⑤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注]①槚荼:苦茶树。②瀄滵:水疾流的样子。③启陨箨以蓺粟菽:陨箨,落下的笋壳。艺,种植。菽,豆类。④荑:嫩芽。⑤荼蓼:指野苦菜。⑥舆隶:这里指仆役。⑦御蓬藋:用蓬蒿、藋草来垫盖。
20. 第①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也 B. 焉 C. 矣 D. 尔
21. “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一句填入适当的位置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22. 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分析章溢先生的隐居之乐。
23. 本文着眼于一个“苦”字,请分析文章的构思之巧。
2022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闲斋记
(明)顾清
①夫闲,阑也,所以止物之出入者也。斋以闲名,志希圣也。圣,诚而已矣,吾之得于天者未尝不与圣人同也,反之身而顾有未诚焉。非以邪之为累耶?然则安可不致夫闲之之功耶?方其受命于天之初,固已,皆有当然不易之,则浑然实理之充足,无假于外求也。
②奈何百体既具众欲滋生,心有蔽而常偏,行无检而日缪。□□离真而即妄,以人而灭天,而其违圣人也或几于霄壤矣!盖邪之为累如此,不有以闲之可乎?
③是故私意萌于内,必严以防之,使其无间可出;可欲之物引于外,必严以御之,使其无间可入。毖其大无忽其小,慎于始无懈于终。主宰日益精明,则群邪自当远退,浑然实理之在我者斯无失乎。在昔孔门诸贤,孰不以圣人为的而学之,得其道者颜氏子之外不多见焉。观其四勿之语奉以终身,此则闲邪存诚之明验也。
④余友汪君器之,天分甚高,求道尤敏,方日思所以守之。乃以闲名其读书之斋,属余为记之。惟君学识才犹著闻天下,盖已蔚然负经纶康济之望矣,将其德业所就,庸可量乎?斯斋之记,君其必有取也。
2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然而 B. 虽然 C. 但是 D. 由是
2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闲”命名,表示仰慕效法圣人,以达到诚的境界。
B. 我们生来与圣人没有不同,就是反思能力没有圣人强。
C. 因为外邪之累影响心性,所以要修“闲”的约束之功。
D. 道义原则天然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非要借助外力达成。
23. 结合《论语》中“颜渊问仁”的内容,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明验”的理由。
24. 古代散文“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你认为本文属于哪种,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见解。
2022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藏书室记
(宋)苏辙
①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 )行之,吾世( )庶矣乎!
②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成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③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 。
④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孟子论学道之要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譬之稼穑,以为无益而舍之,则不耘苗者也;助之长,则揠苗者也。以孔孟之说考之,乃得先君之遗意。
20. 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 则 盖 B. 而 其 C. 而 盖 D. 则 其
21.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孔子教育人的顺序,表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B. 做好细微末节的事情比学习礼乐、读书更重要。
C. 孔子的弟子们“见仁见智”表明人各有其所长。
D. 引孔子言论呼应上文,遵照“孔氏遗法”读书。
22.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
②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③学者必由读书
A. ③①②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23. 读了本文后,小汇得出这样的结论:若谨守先贤遗训和长辈教诲便能修身立世。请结合你对《乡土中国》中“教化权力”的理解,对小汇的结论作出评价(150字左右)。
2022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昔李太白不读非圣之书,国朝李献吉亦劝人弗读唐以后书。语非不高,然未足以绳旷览之士也。何者?盖神丘火穴,无害山川岳渎之大观;飞茎秀萼,无害豫章竹箭之美殖;飞鹰立鹘,无害祥麟威凤之游栖。然则稗官小说,奚害于经传子史?游戏墨花,又奚害于涵养性情耶?东方曼倩①以岁星入汉,当其极谏,时杂滑稽;马季长②不拘儒者之节,鼓琴吹笛,设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石曼卿③野饮狂呼,巫医皂隶徒之游。之三子,曷尝以调笑损气节,奢乐堕儒行,任诞妨贤达哉!读书可譬已。太白故颓然自放,有而不取,此天授,无假人力;若献吉者,诚陋矣!
②《虞初》一书,罗唐人传记百十家,中略引梁沈约十数则,以奇僻荒诞,若灭若没,可喜可愕之事,读之使人心开神释,骨飞眉舞。虽雄高不如《史》《汉》,简澹不如《世说》,而婉缛流丽,洵小说家之珍珠船也。其述飞仙盗贼,则曼倩之滑稽;志佳冶窈窕,则季长之绛纱;一切花妖木魅,牛鬼蛇神,则曼卿之野饮。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律之“风流之罪人”,彼固歉然不辞矣。使咄咄读古而不知此味,即日垂衣执笏,陈宝列俎,终是三馆画手、一堂木偶□,何所讨真趣哉!
③余暇日特为点校之,以借④世之奇隽沈丽者。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卷五十
注:①东方朔,西汉人,以奇计笑话亲近帝王。②马融,东汉人,为博学通儒,常坐高堂,施绛纱帐授徒。③石延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嗜酒,早年屡试不中。④借:给予。
21. 从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看,本文的文体最有可能的是( )
A. 论 B. 说 C. 序 D. 记
22. 第②段□中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乎 B. 耳 C. 者 D. 矣
23. 结合文本,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24. 汤显祖认为前人稗官小说、传记百家“意有所荡激,语有所托归”,这一观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是如何体现的
附: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昔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尔两句只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一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兰亭记
〔明〕 袁宏道
①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卑者纵情曲糵①,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也。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②;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________,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
②羲之《兰亭记》③,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选》独遗此篇,而后世学语之流,遂致疑于“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语,此等俱无关文理,不知于文何病?昭明,文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④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夫世果有不好色⑤之人哉?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必借之以明不欺矣。
③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哉!
(选自《袁宏道集笺校》)
【注】①曲糵:代指酒。②“夫蒙庄”句:典出《庄子 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借此说明世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难以预料。③《兰亭记》:即《兰亭集序》。④《闲情赋》:晋陶渊明撰,萧统认为“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⑤好色: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2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 于是 B. 虽然 C. 已而 D. 间或
22. 适合填入第①段划线处的一项是( )
A. 庸下尚不及
B. 其死生一也
C. 死何足道也
D. 死如不可畏
23. 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4. 本文与《兰亭集序》在语言上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又有明显差异,请就这两方面加以赏析。
2022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1分)
机汲①记
(唐)刘禹锡
①濒江之俗,不饮于凿□皆饮之流。予谪居之明年,主人授馆于百雉之内,江水沄沄,周墉间之。一旦,有工爰来,思以技自贾,且曰:“观今之室庐及江之涯,间不容亩,顾积块峙焉而前耳。___________,俾矗然之状莫我遏已。”予方异其说,且命之饰力焉。
②工也储思环视,相面势而经营之。由是比竹以为畚,置于流中,中植数尺之臬②,辇石以壮其趾,如建标焉。索绹以为縆,縻于标垂,上属数仞之端,亘空以峻其势,如张弦③焉。锻铁为器,外廉如鼎耳,内键如乐鼓,牝牡相函④,转于两端,走于索上,且受汲具。及泉而修绠下缒,盈器而圆轴上引,……出高岸,拂林杪,踰峻防。刳蟠木以承澍,贯修筠以达脉⑤,走下潺潺,声寒空中。通洞环折,唯用所在。虽漫涌于庭,莫尚其霈洽也。
③昔予尝登陴,撊然念悬流之莫可遽挹,方勉保庸,督臧獲, 而挈之⑥,至于裂肩龟手,然犹家人视水如酒醪之贵。今也一任人之智,又从而信之,机发于冥冥而利于用物。浩溔东流,赴海为期,斡而迁焉,逐我颐指⑦。乡之所谓阻且难者,莫能高其高而深其深也。
④观夫流水之应物,植木之善建,绳以柔而有立,金以刚而无固,轴卷而能舒,竹圆而能通。合而同功,斯所以然也。今之工,咸盗其古先工之遗法,故能成之,不能知所以为成也。智尽于一端,功止于一名而已。噫!
(《刘禹锡集》,略有删节)
【注】①机汲:机:机械。汲,这里指用机械从下往上打水。②臬:标竿。③张弦:拉直的绳子像张开大弓的弓弦一样。④牝牡相函:指这个机械部件的公母榫严密吻合连接。⑤这两句是说,挖空桃木做成盆桶来接水,连接竹子使之内部相通让水畅流。⑥这一句是说要求佣人赶着家中牲口去拉水。⑦逐我颐指:我哪里要水,水就听从流到哪里。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 )。(1分)
A.而 B.且 C.将 D.与
22.适合填入第①段画线处的一项是( )。(1分)
A.请允之 B.请用机以汲
C.请示之以机 D.请以技自贾
23.第②段语言很有特点,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3分)
24.第③段既写过去取水又写现今取水,请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25.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极强的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请联系文末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