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6 恐龙无处不有学习目标12把握文章阐述的事理。阅读目标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逻辑性。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二学习目标12掌握缜密、严谨的分析思路。写作目标学习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品格素养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做一个爱思考的人。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 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作者简介预习资料速查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 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物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人们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背景资料预习资料速查文体知识预习资料速查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有:内容的科学性,文笔的生动性和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形式有描述式、自述式、故事式、谈话式等。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1. 臀( ):文中指高等动物后肢的上端和腰相连接的部分。2. 骨骼( ): 人和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3. 漂( )移: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4. 流逝( ):像流水一样消逝。5. 褶( )皱: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tún必考字词梳理读读写写字形易错,注意部首。gépiāoshìzhě6. 携( )带:随身带着。7. 两栖( ):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8.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xié必考字词梳理字形易错,注意右半部分。qī字音易错,注意声母。多音字必考字词梳理( )漂亮( )漂白( )漂移piàopiǎo漂piāo( )外壳( )地壳kéqiào壳( )天衣无缝( )缝补fèngféng缝缝:词性辨音法。“缝”作名词时通常读“fèng”;作动词时通常读“féng”。··形近字必考字词梳理骼( )骨骼骸( )遗骸géhái词 天衣无缝 滴水不漏同 均有细致、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之意。异 侧重指事物本身没有一点儿破绽。 侧重指说话、做事十分周密,没有漏洞。例 ①他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②她能言善辩,说出的话滴水不漏。近义词辨析必考字词梳理适用对象不同《恐龙无处不有》中为什么每个大陆都发现了恐龙化石?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内容比较预习思考问题两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角度有什么不同?2导思1导思3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主旨关键词:恐龙灭绝、科学关联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这是两篇内容相关的说明文,前一篇重在揭示现象,后一篇重在探究原因。①阅读时要将这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②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说明顺序的特点。③最后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第二部分(2—14):具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恐龙无处不有》通过恐龙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一课一法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本文通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大陆漂移的情况,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在运用时要注意两点:1.要抓住问题的核心。2.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一法一课一法教室的中间是四排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课桌椅。教室正面的墙上是一块长方形的黑板,它就像一块黑色的农田,老师就在这里播撒知识的种子。黑板的左边是一个书橱,书橱里有很多课外书,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一例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黑板的作用,十分生动。一课一法一练本文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请你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一种事物或事理。150 字以内。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生物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科学疑问:南极恐龙化石从何而来?地质学:大陆分裂带走恐龙证明结论:“板块构造”理论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紧密相连,并相互影响证明课文细读品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课文细读品味2.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课文细读品味3.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恐龙无处不有 朗读.mp3 6.恐龙无处不有.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