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届中考语文阅读系列训练二轮:论述类文本一、阅读《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一文,回答第下题。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①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4.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分析】本文第①段从习主席的贺信入笔,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心论点;第②段阐述了“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③④段论述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创造并讲好“工匠故事”;第⑤段以杭州为例介绍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第⑥段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解答】(1)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第①段从习主席的贺信入笔,结合我国实际,明确提出了这一论点,后面,又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从重要性、如何才能深入人心等角度进行论证。(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从“叶金龙”“吴玉泉”“赵永林”“一批批”等来看,是举例论证。说明他们是“技能大师”,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从而证明“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的论点。(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需从头到尾准确概括每一自然段意思,然后将意思或角度相同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第①段提出“让工匠精神更加深入人心”的中心论点;第②段阐述了“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③④段论述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要创造并讲好“工匠故事”;第⑤段以杭州为例介绍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第⑥段号召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也可把③④⑤段分成一个层次,论证思路就是提出论点,阐述重要性,论述如何做,总结全文发出号召。(4)本题考查表达见解的能力。首先要从文中找到重要信息: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创造更多工匠故事,讲好工匠故事等,然后,结合自己是学生的实际,从明含义、懂道理、做宣传、立大志、打基础的思路来构思和表述。答案:1.①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②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③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评分标准:(2分)以上三点答对任意一点即可。2.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叶金龙、吴玉泉。赵水林等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的观点。从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评分标准:(2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1分,3.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析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原因;接着通过两个分论点及杭州设立“工匠日”的事例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述;最后进一步重申中心论点,发出号召。评分标准:(3分)意思对即可。4.作为新时代中学生,要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懂得工匠精神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发现身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讲好工匠故事,立志做一名大国工匠,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二、阅读《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节选),回答下题。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会开始消极对待生活。他们就像一副慢性毒药,把潘多拉盒子打开,把不满的情绪释放出来,在世界散播自己的黑暗与不满。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除了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之外,没有任何好处。②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③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④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⑤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4.如果将下面的材料作为论据,你觉得放在第几段之后更合适。两个行进在沙漠中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或者“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或者“快乐就是幸福,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评分说明:(2分)三句话写出任意一句即可得2分。2.比喻论证。把有些人“消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比作“慢性毒药”,生动形象的论证了悲观消极的态度给人带来的危害,进而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评分说明:(2分)答出“比喻论证”得1分,答出论证作用得1分。3.文章先从反面入手,指出思想消极会让人变得更糟糕;接着从正面摆事实,讲道理,告诉我们应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都往好处想;最后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得出中心论点,并提出希望。评分说明:(2分)答出三点得满分,答出两点得1.5分,答出一点得1分。4.第③段后。评分说明:(2分)5.围绕“换个角度看问题、凡事往好处想,对生活要有所期待”其中任意一方面展开谈论,言之成理即可。评分说明:(2分)能够结合以上三方面中任意一方面得1分,答出获得启示得1分。三、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下题。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莱根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怒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有删改)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分析其作用。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养心之道的好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解答】(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中心论点是集中、概括地表明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的判断语句,通常位于文章首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没有明确语句,需要自己概括。本文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者用第一段中“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作为中心论点。(2)本题考查对文章分论点的掌握。此题可提取文中的分论点作答,即第②段“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第③段“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第④段“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第⑤段“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读《诗经》”“读《庄子》”是举例论证,使论述具体、有说服力。“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是比喻论证,使论述生动形象。论证方法的使用,通常首先是论证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这一句首先证明的是本段“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分论点。可据此作答。(4)本题考查拓展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结合自己的读书情况,谈一谈读书带给自己文化知识和精神品质等方面的收获。注意字数要求,不能引用本文原句。答案:(1)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2)①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②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③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④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3)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4)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四、阅读选文,回答下题。“勇者不惧”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宝贵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当弟子司马牛问君子为什么能不忧不惧时,孔子从守义的角度掷地有声地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虽千万人,吾往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人蔺相如携璧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秦廷之上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上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计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司马迁对此热情赞叹道:“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怵惕之心,朝乾夕惕、如履薄冰。④如何锤炼培养这种“不惧”的品格? ⑤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时,万山丛棘中的“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磨砺出他“不动于心”的定力与大气。这种静气和锐气,在王阳明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叛乱时得到了生动体现。据王门弟子钱德洪所撰《征宸濠反间遗事》载,军旅中的王阳明不顾战事繁忙,坚持与门人讲学问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接待完报信者,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继续讲解。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接待完报信者,仍徐徐就座,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有人请教得胜之术,阳明说:“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⑥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机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孔子在陈、蔡之间弦歌不辍、修礼作乐而不休,体现的就是其于困境之中坚持克己成己、进德修业的勇猛精进品格。 ⑦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选文第③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4.选文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5.适合做第⑥段论据的一项( )A. 勇气是衡量灵魂大小的标准。———卡耐基B. 勇气是一个人处于逆境中的光明。——华福纳格C.有德必有勇,正直的人绝不胆怯。——莎士比亚D.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有是英雄!———贝多芬1. “勇者不惧”作为中华民族无比珍贵的精神品格,需要我们锤炼和传承。或者 我们要锤炼和传承“勇者不惧”的品格。2. 首先,提出“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的观点。其次,将“小勇”“大勇”进行对比论证,明确真正的勇。接着,列举蔺相如怒斥强秦却忍受廉颇冒犯事例,并引用司马迁对他的赞叹,突出大勇可贵。最后,得出结论 阐明要推崇真正的“勇”。3. 不能,阐明勇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补充论述了勇的真正内涵。避免读者产生误解,使文章的论述更严密,更全面。 没写 “不能”,扣1分。只写“不能”,不得分。4.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生动、突出了论述了要在困境中锤炼自我方能培养“不惧”的品格;进而论述了中心论点。5、B五、阅读《抗战精神因传承而不朽》,回答下题。抗战精神因传承而不朽①近日,一部反映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孤楼与日寇力战四昼夜的电影《八佰》热映,重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狼烟四起,热血壮山河”的峥嵘岁月。②回望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14年历程,在装备落后、缺衣少粮的条件下,无数中华儿女毅然决然选择英勇抵抗,用血肉之躯在中华大地上筑起一道道抗击外侵者的新的长城。在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优秀的中华儿女没有被吓倒、被击垮,无数革命烈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性格和百折向前的能力。③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见证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当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抗日战争唤醒了东方这头“沉睡的雄狮”,淬砺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五千年文明在经历了内忧外患之后,重新走入世界历史;让四万万同胞经历了生死浩劫之后,重新找到强国之梦;让一个在百年间经历了运动与起义、改良与变法、割据与共和的国家,最终确认了民族解放的道路和旗帜,再一次升华了自己的民族精神。④见证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也在风云际会的时刻。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没有侵略性和攻击性,注重以人文构建包容性、共享性的和谐秩序。然而,当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华文明也会展现出极强的社会动员能力,用坚韧精神点燃抗击侵略者的熊熊怒火,激发全民族共抗外侮的无穷力量。这种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却又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虽履险而能如夷的源泉,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劫不绝的内在根由。⑤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一个没有文化韧性和精神韧性的民族,注定难以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遑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图伟业。一个国家的强大,既需要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硬实力,也需要思想、文化、精神、伦理、道德等软实力。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韧性和文化韧性,这正是我们培育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在新发展阶段知重负重、顶风行船的精神财富。⑥精神因传承而不朽。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抗战精神却并未过时,这种精神伟力穿越时空,仍是激励全民族攻坚克难、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全球抗疫的挑战,我们更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以打持久战的韧性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不懈努力,走向更光辉的未来。(作者:钟超)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根据积累,举出两个能证明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观点的事实论据。3、文章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中学生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答案1、 抗战精神因传承而不朽2、示例:(1)狼牙山五壮士舍身为国。(2)八女投江3、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论证了“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观点,从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全面,更严密,说理更清楚。4、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韧性和文化韧性,这正是我们培育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我们中学生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树立报国志向,六、阅读《人之用勇,不可不慎》,回答下题。人之用勇,不可不慎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其深刻意义在于告诫人们勇敢是复杂的。②孔子认为,真正的勇敢是见义而为,而“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乃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并为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的仁、智、勇。③孔子提醒人们的是,“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之“智勇”。在今天的社会,“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是,如果孔子再世,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的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关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社会道德和正义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就是造反、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偷盗、危害社会的道路。⑤对于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捣乱闯祸。真正的勇敢,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说它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是招致灾祸和不幸。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⑧勇敢,不可不慎。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第③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2分)A.《狼》中屠户机智应对尾随他的两只狼,最后勇敢杀狼。B.《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使秦王妥协,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C.《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一行人智用天时、地利、人和,成功劫取生辰纲。D.《三顾茅庐》中张飞因刘备访诸葛亮两次不遇而口出狂言,要用麻绳将诸葛亮绑来。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分)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在“用勇”方面得到的启示。(3分)1、人之用勇,不可不慎。2、D3、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作用:用经得起正义和道德考验的勇敢与经不起正义和道德考验的勇敢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有“义”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4、示例一:生活中,面对非正义行为,我们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示例二:生活中。我们要心存正义,恪守道德,遇事冷静,明辨是非。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义”的关照和约束。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阅读《器成还须久为功》,回答下题。器成还须久为功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一)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另一方面,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隱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二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⑨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选自《人民日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第③段中“紧箍咒”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__________3.仔细阅读⑤⑥两段,说说作者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1.(2分)违反常识、急于求成的心理。2.(3分)(一)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二)举例论证3.(3分)对“速成”要怀有警惕之心;尊重事物发展规律;要沉心静气,下苦功夫。4.(3分)器成还须久为功(或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