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细读探究两部分内容。明确主题和写法。课文精读解析“作为学者的方面”“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朗读,释义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作诗的兴趣起,发越抬头看,越觉得高。弥,更加。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把研究比作了地壳寻宝,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朗读,释义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穷,尽。一年到头劳苦不息。眼睛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形容专心致志。空闲解释: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望闻问切”是比拟,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表现他治学的刻苦。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朗读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朗读,释义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常常半个月不下楼,人送雅号:何妨一下楼。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5、6两段起什么作用?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闻一多先生画像总结第一部分学法一、抓住学者特点二、找出学者事迹三、感悟学者精神接下来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学习第二部分朗读,释义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迥jiǒng,远。差得很远,完全不同。既,已经。既往,过去。“一反既往”:与过去完全不一样。解析“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表情朗读: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哪一方面?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15段。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1937年在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会,之后又去参加记者招待会,会后遇害。点我视频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演讲比赛《最后一次演讲》(片段)读10--12段,回答问题。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这里的“说”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质上也是“行”。引用闻一多先生信里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以信为证,确凿可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释义,然后有表情朗读: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斗,北斗星;牛,牵牛星。斗牛,泛指天空。形容怒气很盛。表情朗读:“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的勇气及勇于献身的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之情。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第12段)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搞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合作探究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说一说: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回顾课文,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课文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的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概括主题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写法探究写作手法11.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2.精于剪裁写作手法2(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3.夹叙夹议的写法(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写作手法3(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总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教师寄语言必信,行必果!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闻先生之死即重于泰山,他以他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课堂练习2.有人根据《邓稼先》和《说和做》拟了下联,请根据下联把上联补充完整。上联: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闻一多言行一致无私奉献1.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3.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板书设计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者革命家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说了就做说做一致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作业布置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小测(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9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地壳(qiào) 锲而不舍(qì) 炯炯目光(jiǒnɡ) 窥园(kūi)B.兀兀穷年(wù) 沥尽心血(lì) 小楷(kǎi) 校补(jiào)C.潜心贯注(qián) 迥乎不同(jiǒnɡ) 慷慨淋漓(kānɡ) 弥高(mí)D.气冲斗牛(dǒu) 臧克家(zānɡ) 赫然(hè) 宝藏(zànɡ)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3分)(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3.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的含义。(5分)(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5.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www-2-1-cnjy-com(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3)“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4)“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二、课内阅读(16分)①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②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③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④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⑤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⑥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⑦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⑧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⑩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6.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7.第①段中的“小声说”是指声音低吗?你怎样理解?(3分)答:8.找出文中与第③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答:9.第⑨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体现了闻一多先生什么精神?(4分)答:10.说说第 段的作用,并以“贝多芬”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4分)答:三、拓展阅读(14分)闻一多先生上课 / 汪曾祺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选自《人间草木》)11.选文①②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2分)12.结合文意说说第⑥段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13.汪曾祺为同学代笔写的读书报告为什么会受到闻先生的赞赏?(3分)14.结合选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3分)15.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出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4分)四、综合性学习(11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邓稼先、闻一多这样的“英雄”,现实社会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英雄”。遵义光明中学某班级开展了“我说英雄”主题活动。请你根据这次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6.请你根据《邓稼先》和本课内容拟写对联。(3分)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17.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活动内容。(4分)18.李光是“贵州年份英雄”之一,20多年来,他省吃俭用,爱心助学,使许多困难家庭的失学孩子重新回到课堂,累计资助孩子1700多名,资助金额达40万元。除了捐资助学,他还长期坚持为青少年宣讲革命历史和传统,犹如春雨般滋润着青少年的心。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大家,学校想邀请李光老师在3月23日下午两点来学校演讲,希望他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讲讲革命历史和传统,请你以学校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4分)【答案与解析】1.A(“锲”应读“qiè”,“窥”应读“kuī”。)2.(1)藉—籍 (2)栽—裁 (3)棵—颗3.(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4.(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他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5.(1)√ (2)× (3)× (4)√ (5)√6.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讲;③参加游行示威。(每件1分,共3分。)7.不是。(1分)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2分)8.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2分)9.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1分) 体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斗争精神。(2分)10.作用:总结全文,高度称赞闻一多先生敢说敢做的伟大精神。(意近即可,2分。)仿写:他,是生活的弃儿。他,是命运的改写者。或:他,是眼睛的盲者。他,是音乐的引路人。(2分)11.事例一:抗战期间蓄须明志。事例二:不离图书馆专心治学。12.“叫座”指闻先生讲课非常有吸引力,来听课的学生很多。13.因为汪曾祺对李贺诗歌特点的分析准确形象,说法新颖有创意,没有人云亦云,闻先生等许多西南联大的教授就赏识这样的学生。14.①强烈坚毅;②治学专心;③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15.闻一多先生取出画的图纸,钉在黑板上。大家都在为女娲画像的惟妙惟肖而赞叹。闻老师口讲指画,绘声绘色,学生们仿佛全都置身于远古的天地中,如春天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16.闻一多唐诗杂论严谨治学17.“我说英雄”朗诵比赛;推荐我最喜爱的英雄人物18.邀请函尊敬的李光老师:您好!您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我校想邀请您于3月23日下午两点来学校演讲,希望您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们讲讲革命历史和传统,希望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参加。光明中学2022年3月19日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教法学法: 朗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细读探究两部分内容。2.明确主题和写法。一、解析第一部分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2.读第3段,体味句子。(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明确:“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怎么理解?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明确: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把研究比作了地壳寻宝,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明确:表现他治学的刻苦。(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明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3.读第4段,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4.读第5、6段,回答问题。(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2)5、6两段起什么作用?明确: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5.总结第一部分学法。(1)抓住学者特点(2)找出学者事迹(3)感悟学者精神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下节课学习第二部分。二、解析第二部分1.读第8、9段,回答问题。(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什么?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明确: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15段。(2)齐读《最后一次演讲》(片段)(PPT)2.读10--12段,回答问题。(1)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明确:这里的“说”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质上也是“行”。(2)“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闻一多先生信里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以信为证,确凿可信。(3)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明确: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3.读16-20段,回答问题。(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之情。(2)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明确: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的勇气及勇于献身的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3)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明确: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第12段)(4)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明确:搞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5)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明确: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三、合作探究1.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明确: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2.说一说: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3.回顾课文,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的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4.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明确: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四、概括主题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五、写法探究1.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2.精于剪裁。(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3.夹叙夹议的写法。(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六、本课小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七、教师寄语言必信,行必果!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闻先生之死即重于泰山,他以他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八、课堂练习1.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2.有人根据《邓稼先》和《说和做》拟了下联,请根据下联把上联补充完整。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一多言行一致无私奉献)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3.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九、布置作业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设计: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法指导:1.理解识记本课的四字短语、文言词及一些对偶句。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2.反复朗读,抓住主要事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中含蓄、精练、富有诗意的语言。3.注意作者精选典型材料来记述人物言行的方法,体会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 【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导读第一部分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读第3段,体味句子。(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怎么理解?(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明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________________。“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第4段,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第5、6段,回答问题。(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2)5、6两段起什么作用?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总结第一部分学法。(1)抓住学者特点(2)找出学者事迹(3)感悟学者精神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下节课学习第二部分。二、导读第二部分1.读第8、9段,回答问题。(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什么?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齐读《最后一次演讲》(片段)(PPT)2.读10--12段,回答问题。(1)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3.读16-20段,回答问题。(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4)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明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合作探究1.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2.说一说: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回顾课文,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4.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四、概括主题(给答案)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五、写法探究1._______________。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2._______________。(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3.___________________。(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六、课堂练习1.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2.有人根据《邓稼先》和《说和做》拟了下联,请根据下联把上联补充完整。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3.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七、布置作业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课后导练】课内语段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何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3.解释下列两个“说”的意思。(1)我是做了再说。(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句子的含义。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概括文章内容。2.品味文章中生动形象的语言,体会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学习重点: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学法指导:1.理解识记本课的四字短语、文言词及一些对偶句。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2.反复朗读,抓住主要事件,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中含蓄、精练、富有诗意的语言。3.注意作者精选典型材料来记述人物言行的方法,体会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导读第一部分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明确: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2.读第3段,体味句子。(1)“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明确:“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有哪些著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怎么理解?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4)“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明确: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选用了“钻探”,这是比喻,把研究比作了地壳寻宝,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明确:表现他治学的刻苦。(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明确: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3.读第4段,说说你对“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的理解。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的字写得十分工整,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4.读第5、6段,回答问题。(1)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2)5、6两段起什么作用?明确: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5.总结第一部分学法。(1)抓住学者特点(2)找出学者事迹(3)感悟学者精神按照学第一部分的方法下节课学习第二部分。二、导读第二部分1.读第8、9段,回答问题。(1)“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个方面”指什么?下文哪一段最能体现这句话?明确: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第15段。(2)齐读《最后一次演讲》(片段)(PPT)2.读10--12段,回答问题。(1)第10自然段第一句中的“说”指什么?明确:这里的“说”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质上也是“行”。(2)“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引用闻一多先生写给作者的信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引用闻一多先生信里的话,鲜明地展现了他正直无畏的性格。以信为证,确凿可信。(3)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明确: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3.读16-20段,回答问题。(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言语间充满着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之情。(2)品味“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一句。明确: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赞扬闻一多先生敢于高声说出真理的勇气及勇于献身的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3)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明确: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第12段)(4)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明确:搞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参加游行示威。(5)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明确: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三、合作探究1.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明确: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潜心学术,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敢于为人民讲话,对敌人无所畏惧,是“说了就做”。这反映了闻一多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以及他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他的“说”和“做”相互贯通,正是他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伟大的爱国者、大勇的志士的体现。2.说一说: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者指他“作为学者”,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3.回顾课文,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的描写。如“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4.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明确: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四、概括主题(给答案)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品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革命精神。五、写法探究1.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2.精于剪裁。(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3.夹叙夹议的写法。(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六、课堂练习1.闻一多先生一心救国救民的爱国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最突出表现在两件事上:苦读写作《唐诗杂论》;李公朴遇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2.有人根据《邓稼先》和《说和做》拟了下联,请根据下联把上联补充完整。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一多言行一致无私奉献) 下联:邓稼先两弹一星刻苦钻研3.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七、布置作业1.从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文人,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请你说出一两句表达他们理想追求的诗,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迹。2.课外阅读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课后导练】课内语段阅读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设置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3.解释下列两个“说”的意思。(1)我是做了再说。(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用原文语句回答)“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执着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句子的含义。“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活动”,而是在废寝忘食地“动”,是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pptx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检测.do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学设计.doc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素材1).mp4 (学生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doc (教师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