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3文化生活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学生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课前按学生的智力、人格和认知方式差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5-6人(各类学生在每组的比列分配尽量做到合理),并要求各组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中华文化,并列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二、教师和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回顾: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学生活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教师活动】如果说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的时间上来说的,那么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讲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承前启后,承上启下,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教师活动】展示视频《魅力中国宣传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指出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
【学生活动】回答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分析文化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之瓷器、园林、文学艺术等图片,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国文学艺术的作用和特点。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并回答。
导出:
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特点: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3)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中国古代器械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国古代器械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使得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便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
(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归纳已学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通过“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强调只有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才处于世界前列。)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3)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视频《魅力中国宣传片》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展示“区域文化分布图”,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区域文化的成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出: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成因
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分析文化现象。
3.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差异:
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热情奔放,内敛性强。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图片。
导出:
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民族文化的图片和资料。
1.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1)闻名中外的石窟艺术
(2)优秀的民族文学
(3) 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体育项目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箸。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提醒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包容性。
4.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学生活动】讨论弘扬中华文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 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课堂学生学习效果评测工具和方法设计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我使用了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化表,如下:
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化表
姓名 班级 学科 日期
评价目标 评价标准 权重 得分
自评 组评 师评
学习态度 尊重他人意见,不固执己见 5
善于发现合作伙伴的长处 5
遇到挫折相互鼓励,并群策群力 5
回答问题的仪表仪态,语气语速,口头表达能力 5
学习能力 发现问题 对于课堂上不明白的问题能主动向老师请教 5
主动观察和思考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向老师提出有创意的问题 10
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提出问题或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10
探究问题 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敢于质疑或对某些结论敢于去否定 10
有“金点子”:有高于一般同学的看法和建议,并得到师生的认同被采纳和实施 10
有“金钥匙”:有化难为易,事半功倍的好办法被采纳使用 10
学习方法 上课不是被动听课,而是主动学习,会记录学习要点,会主动思考,积极发问 5
与老师的双向交流情况 5
在小组里的表现情况 5
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掌握达成度 5
能应用课堂知识技能去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5
总分 等级
说明:总分=自评+组评+师评,其中自评占自评总分的20%,组评占组评总分的40%,师评占师评总分的40%。等级分为四等级,标准如下:
A等:总分90以上; B等:总分为80—89分; C等:总分为70—79; D等:总分为60—69;
备注:本表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学。
PAGE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