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表3-1 主题单元设计模板主题单元标题文化传承与创新作者姓名所属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学科领域 (在内打 √ 表示主属学科,打 +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适用年级高中二年级所需时间六课时(每周 2 课时,共 6 课时)主题单元概述 (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四、五课的内容。在必修三模块中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介绍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后两个单元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个单元包括了《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三个专题。主要是在讲我们为什么得以享有今天的文化,即今天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三个专题都紧紧围绕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从横向来研究文化发展规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纵向来研究发展文化规律,前两个单元又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文化的传播与继承说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文化创新这个目的的。本单元通过对历史、文化等多学科整合活动的设计,尤其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在掌握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较为理性系统地认识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成因;要懂得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解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理解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明确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要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要理解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以及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的反作用,明确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提高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增强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感悟文化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应课标赏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展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主题单元问题设计我们今天的文化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专题划分专题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 2 课时) 专题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2 课时)专题三:文化创新 ( 2 课时)专题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专题一《文化的多样性与传播》从横向来研究文化发展规律,是认识文化传承的一个方面。主要介绍了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则、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文化交流的意义。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以鲜活的实例,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感性认识。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和文化传播的途径;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成因和文化交流的意义;要懂得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传播的基础,理解在国际文化事务中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能力目标: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 ;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本专题问题设计你能否以传统节日、习俗、服饰、饮食为例,说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历史上以及现在各个民族与国家之间是怎样进行文化交流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其他民族的文化?4、 你能说说文化传播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吗?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设备常规资源教材、相关书籍、导学案、笔记本、笔教学支撑环境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其 他小品表演的自制道具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欣赏俄罗斯民歌《卡秋莎》、中国民歌《茉莉花》、韩国《大长今》,谈谈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体现了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民族音乐、节日、文化遗产等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二、正文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引: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会集中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预先准备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中国和外国的传统节日,展现文化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举例:我们的祖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举例: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存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尘、守岁、挂年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举例:茶道是一种以特有的形式和礼仪进点茶和饮茶的日本传统文化。日本的“茶道”、韩国称为“茶礼”、中国“茶式”。 2.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你去过哪些文化遗产,能举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吗? 举例:地震出的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 (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举例:民族服饰、饮食的多样性表现(显示:蒙古族的衣饰尚青、黑色,以皮衣为多,男女都穿袍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惠安女是福建惠安的一个女性群体,她们的服饰常被描述为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佤族人非常注重装束,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苗族女子的头饰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女子头饰中最丰富、最漂亮的,它反映出浓郁的民族习俗风尚和古老的文化传统,是崇拜图腾文化和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土族服饰的特点是鲜艳。 土族妇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 B.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举例:就世界范围而言,有中国儒家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人文化、中东阿拉伯文化等。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文化多样性,可见诸多种多样的语言、深邃超世的宗教信仰、形形色色的礼仪禁忌、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绚丽多姿的传统节日、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鲜明独特的思想理论等各个方面。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举例:截止2006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30处,其中文化遗产644处,自然遗产162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4处。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学生活动:谈谈你记忆中各国、各民族最典型的文化个性特征。 举例:以建筑为例展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侗寨的鼓楼、喀什市的香妃墓 (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举例:服饰文化,荣萍服饰的旗袍中的小开领体现西方文化,利郎西装中的立领体现中国文化。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正确的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举例:在历史上,人们对异文化的态度有着不同的表现,既有虚心学习不同文化、与异国平等交往的例子,如唐代玄奘西天取经;也有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的情况,如西方殖民者对非洲文明的怀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还有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现象,如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明。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A.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举例: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 B.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举例: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最注重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其中,儒家的修养理论影响最为深远。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思想,孟子注重仁义并举,为了实现仁的理想,主张“舍生取义”。在儒家道德的熏陶下,中华民族的无数崇道贵德的志士仁人躬身践行,以仁爱为核心,不断衍生出许多道德性的规范,如宽恕、节俭、礼让等。这些传统美德,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系中华民族成员间相互理解与信任、促进民族聚合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A.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举例: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炸毁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 B.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举例:斯宾格勒认为,世界上有8个独立的、已经发展完成文化民族,它们是希腊(古典)、阿拉伯、西方、印度、中国、埃及、巴比伦、墨西哥,此外还有尚未完成的俄罗斯,总共有9个文化团体。 学生活动:P33的活动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举例:西方利用自己所具有的信息技术优势和对传播媒体垄断,将非西方文化作为异端进行打压。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对自己的文化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并把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一切文化的尺度和标准。在他们眼里别人的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自己的文化才是“文明的、进步的”。 (2)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举例:中法文化年、雅典奥运会到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变化体现了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繁荣奥运文化,《从奥林匹亚到万里长城》(张艺谋) (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举例:学习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学生活动:阅读P-1/34—35,了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并举例分析。 (1)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举例:丝绸之路。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同时中国对印度文化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茶马古道风景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西藏、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2)人口迁徙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活动:P35活动 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沦为主战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高潮发生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随着大批北人南迁,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以风俗习惯为例,南迁的北人给南方带去了很多新的风俗习惯,促进了南北风俗的融合,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南方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更有趣的是,北方人吃蒸饼的时候习惯于先去掉皮,原本是因为北方风尘较大,但南方人也跟着学,去了皮才吃。) 举例:古时朋友相逢称“携手”,等于现代的握手。离别时称“解手”。宋秦观诗有:“不堪春解手,更为客停舟。”可是到了明代,这个充满友情的词,就变成了另一种含义了。明代的人口迁徙。每次迁移,均以万户计,携家带眷,狼狈不堪,所以在未集结上路之前,每每有人逃亡。押解之官吏,为了防范人民逃走,把他们绳捆索绑,挽结串联,使其鱼贯而行。旅途漫漫,动辄数月,移民大小便时,就得请求官吏,把捆绑手臂的绳索解开,便后,再重新捆绑。时间一久,移民要求大小便时,便简单的呼叫:“我要解手!”从此这个词就成了“上厕所”的专有名词了。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A.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举例:读书是与古人的对话、与外人的对话 B.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更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举例: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如火如荼,每年以两成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留学生数量更是突破14万人。中医药成为在华留学生自然科学首选专业,至2005年底,共有外国留学生3500人;截至2005年5月,在日本的我国留学有80592人,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已达到6万人 唐朝时,日本共派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艺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什么是传媒 2.什么是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举例:江南春以无聊时间的无聊人为对象,创出无聊产业,分众传媒没有竞争对手。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历史上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其表现 学生活动:根据历史知识,列举你所了解的中外文化交流的事例。 (郑和下西洋、《坤舆万国全图》、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 2.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举例:中法文化年、2006南京名城会 三、小结 本课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出发,探讨了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等在文化中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上加以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就必然存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化传播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学生展示的多种渠道搜集来的材料是否丰富多样,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在辩论过程中,辩手论点论据是否充足,语言表达是否流利准确,有独立见解;3、学生自我评价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生动形象,同学评出最喜欢的角色。专题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所需课时2课时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本课主要讲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传统文化的表现、特征、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本课在学生了解了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利用春节燃放烟花习俗、传统民居图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认识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阐释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文化的传承者。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文化的历史继承I生、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通过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影响,明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讨论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辨别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作用以及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探究,学会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以及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文化的传承者。本专题问题设计1、你知道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习俗保留至今的原因吗?2、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代教育思想?4、你能说说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吗?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设备常规资源教材、相关书籍、导学案、笔记本、笔教学支撑环境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其 他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多样性。今天我们将共同探讨文化继承与发展这个话题。板书: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新课教学:第一环节:寻找传统文化——激兴趣、入主题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怎样的过程?—— 纵向积累的过程。这是在探讨我们对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你认为哪些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行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回答问题。PPT:故宫、书法、节日、戏曲等图片。第二环节:了解传统文化——知传统、爱传统过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今天在课堂上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下面我们就选取几个角度,领略一下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1.传统习俗。现场调查:今年春节在家里燃放过烟花、爆竹的同学请举手?PPT:燃放烟花爆竹后,满地的鞭炮碎屑;2009年央视配楼因燃放烟花引起火灾;2010年北京春节燃放烟花引起伤亡的统计。问题:燃放烟花爆竹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大家还要燃放烟花爆竹呢?教师总结:有民俗学家认为:鞭炮之于春节,如同圣诞树之于圣诞节。节13习俗通常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方式之一。隐藏在春节燃放习俗背后的传统文化,是任何物质利益无法比拟的。思考:到底什么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对个人、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行为:分析并得出结论:春节的传统、习俗的力量。PPT:传统习俗描述: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影响:具有继承性,在13常生活中,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2.传统建筑。猜一猜:下面图片展示的是哪些地方的民居?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说一说:北京的民居有何特点?介绍自己老家的民居特点。想一想:传统建筑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有什么重要作用?归纳: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民族建筑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图片展示:京剧、古典名著、书法、绘画问题:说说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概括起来可以称为什么?举例说明传统文艺与传统文化是什么关系?总结:中国的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以京剧为例: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正式形成大约在1840年至1860年。它是徽剧、汉剧在吸收其他地方戏的基础上形成。京剧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在念白上改用京字京韵;在音乐上以西皮、二簧为主要曲调,并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在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传统思想。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多媒体展示繁体字)想一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只有和气去迎人,哪有相打得太平。”“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邻里和而争讼息,夫妻和而家道兴。”——《增广贤文》节选这些古训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什么启示?看一看:祖国和平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思想;“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和谐世界,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内涵。评一评:你认为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一学:传统思想: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作用:它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在对传统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请你概括一下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帮助学生一起得出结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因时而变);鲜明民族性。视频:《乡愁》诗朗诵。分析: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会有“乡愁”?学生行为: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分析: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为什么会有乡愁?因为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第三环节:合作探究——论传统、谈弃留议一议:燃放烟花:禁止?允许?四合院:拆除?保留?京剧:国粹?守IN?传统思想:精华?糟粕?学生行为:就近分组,选取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讨论,并进行观点陈述。结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一剔除。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移风易俗: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第四环节:析传统、明态度、承传统、勇创新思考:怎样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呢?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结论: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增认同、志传承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1、分析评价学生是否积极认真的阅读教材、记忆知识。2、评价学生是否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材料,材料是否真实、多样。3、分析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4、评价学生的发现分析、描述阐述、探讨论证的能力是否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