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练习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选择题1.(2021·内蒙古赛罕·二模)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南宋岳飞曾作《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两人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匈奴、契丹 B.匈奴、女真 C.吐蕃、匈奴 D.吐蕃、契丹2.(2021·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三模)《棉花帝国》一书中提到:“对于棉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将它的恒久存在视为理所应当。”在中国历史上,江淮和川蜀一带对棉花的“熟悉”开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3.(2021·内蒙古赛罕·二模)宋朝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朝代,以下关于宋代经济特点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①最大的商业城市是长安和洛阳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出现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2021·内蒙古青山·二模)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人口多达百万的商业城市兴起,主要是( )A.长安和洛阳 B.开封和临安C.大都和泉州 D.北京和南京5.(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二模)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A.实行盐铁官营 B.订立“澶渊之盟”C.在地方设行省 D.在地方设“三司”6.(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预测)元朝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和台湾实行管辖,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台湾府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7.(2021·内蒙古青山·二模)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爭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逆铺,直到送达接收地。这些措施旨在( )A.推动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 B.防止地方割据C.加强大一统国家内部联系 D.扩大国家疆域8.(2021·内蒙古新城·二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是( )A.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B.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C.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D.少数民族大量内迁9.(2021·内蒙古东胜·一模)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这反映了元朝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衰落 C.民族交融发展 D.对外交往活跃10.(2021·内蒙古新城·二模)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①出现了商标广告 ②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③开创了行省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21·内蒙古新城·二模)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B.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C.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D.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2.(2021·内蒙古赤峰·二模)元朝有众多的海外贸易港口和细密的管理规章,使运载货物更多,来往更便捷。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A.民族关系融洽B.科学技术发达C.对外贸易繁盛D.军事实力强大13.(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预测)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了下面一幅PPT,选出一条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A.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B.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C.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D.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14.(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预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唐代私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藏书万卷者人数很多;到了宋代,私人藏书更加兴盛,拥有藏书最多者达十余万卷。这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 B.科技进步助推文化发展C.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D.私人教育体系日趋完备15.(2021·内蒙古东河·二模)《梦溪笔谈》中记载:“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下列对此技术解读正确的是A.唐代已运用此项技术印制佛经 B.在四大发明中其影响最为久远C.由宋代平民在实践中创造发明 D.经海路由阿拉伯地区传钊西方16.(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其共同目的是( )A.扩大疆域 B.整顿吏治 C.创新行政体制 D.加强中央集权17.(2021·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下图可以说明元朝A.加强了对西域的治理 B.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C.对西藏地区进行管理 D.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18.(2020·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19.(2020·内蒙古鄂尔多斯·中考真题)蒙古族的史学巨著《蒙古秘史》对12世纪的蒙古草原有这样的描述:“天空在旋转,都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结束这一局面的历史事件是( )A.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B.忽必烈建立元朝C.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D.蒙古灭西夏和金20.(2020·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与如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④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1.(2020·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为下表选取一个名称,最恰当的是( )相关史实 影响宋代雕版印刷已经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元代,木活字、铜活字印刷相继出现 提高了印制效率,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 元代发明火铳 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宋代应用人造磁针制成罗盘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中国和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提供了技术条件A.宋元时期的科技 B.四大发明的传播C.古代的中外交流 D.影响世界的文化二、综合题22.(2021·内蒙古·包钢第三中学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建立文学一大学把强家学说(此时唯一已经发展到足以提供严格的知识训练的文化传统)作为基本课程。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通过把需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教育和思想上分别采用何种政策?材料二17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页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根据培根的评述,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23.(2021·内蒙古回民·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节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材料二:中国的火药在欧洲的传播,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到欧洲,不是蒙古西征把火药传到欧洲,而是由中国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传入欧洲的火药极大地改变了战场态势……正是来自中国的火药将封建领主们送入坟墓,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指南针是宋朝科技发展的一大成就……指南针的西传是随着中西海上交通的发展,经阿拉伯人之手进行的,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节选自蒋重跃等著《中国古代文明》材料三:请回答:(1)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史实的正误。①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②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2)据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这些发明大都经阿拉伯人外传;请你根据材料再说出两点其他传播特点。(3)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说过,中国“在3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请再举出一例说明这一观点。(不得与本题材料相同)(4)综上所述,你对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建议?24.(2020·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烟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词文赋争相辉映,璀璨夺目。随着古代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也发生着变化,到明清时期,大体上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材料三 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制(1)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思想领城“烟熠生辉"局面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该局面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举一项11—16世纪中国“引领着全世界”的科技发明,并概括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4)传承并弘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重要意义?(2)(1)参考答案1.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写的是秦汉时期抗击匈奴的战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描写的是南宋时期抗击女真族的战争,B项正确;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2.A【详解】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3.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交子;出现了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发达,故②③④符合题意。长安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①不符合题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4.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人口多达百万的商业城市开封、杭州(临安),B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B。5.C【详解】根据示意图,可知①处是元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建立了行省制度。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选项C符合题意;实行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A排除;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B排除;明朝在地方设“三司”,D排除。故选C。6.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政院,将西藏正式纳入到中央的版图之内。另外,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D项符合题意;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A排除;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乱后设立的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BC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7.C【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元朝修建了四通八达的爭道,驿道上设有驿站,每隔十几里还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文书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逆铺,直到送达接收地”可知,元朝交通发达,政令传达迅速,有利于加强大一统国家内部联系,故C正确;题干信息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地方割据、扩大国家疆域无关,故ABD错误。综上故选C。8.B【详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民族关系融洽,出现了几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故B符合题意;统治者采取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对民族融合起促进作用,但不是基本因素,排除A;经济繁荣,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不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排除C;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也不是基本因素,排除D。故选B。9.A【详解】根据“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400里。”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相当辽阔,同时政令能及时传达,也说明国家统一,A项正确;衰落的说法错误,应该是加强,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族交融和对外的交往,排除CD项。故选A项。10.B【详解】依据题干中限制词: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结合课本所学,北宋时,商业繁荣,出现了商标广告;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①②④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元朝的疆域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③不正确,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1.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①司母戊鼎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图②中罗盘针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图③交子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图④中的著作《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BD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C解读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12.C【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针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对外贸易繁盛,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不属于民族关系,科学技术和军事,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中国的火药、指南针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阿拉伯、欧洲、南亚等地科技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见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是元朝时期科技高度繁荣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中不仅有中国技术的向外传播,还有其他国家技术传入中国的信息,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开放平等的统治政策”的信息,且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是不平等的统治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材料中“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藏书万卷者人数很多;到了宋代,私人藏书更加兴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主要是由于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降低的造纸的成本;唐代和宋代私家藏书有了进步发展主要是由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术的推广,故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推动文化的普及与繁荣,即材料反映了科技进步助推文化发展。故选项B符合题意;私人藏书的兴盛与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没有关系,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诞生了隋朝,与“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无关。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出地方教育体系日完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5.C【详解】根据题干“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即…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知描述的是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匠人毕昇,是在实践中创造发明的,C正确;唐代印制佛经主要采用雕版印刷术,排除A;四大发明各有千秋,影响最为久远说法太绝对,排除B;印刷术的西传是通过陆路而不是海路,排除D。16.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任用文臣做知州是为了削弱武将,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其共同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综上所述可知ABC与题意不符,排除。1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置的宣政院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C项正确;宣政院并不管辖西域地区,排除A项;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地区,排除B项;行省制与宣政院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七国并存,兼并战争不断,所以需要奖励军功,提高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王朝攸兴忽亡的局面重演,不得不推行并坚持“重文轻武”政策。所以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跟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19.A【详解】“天空在旋转,部落在征战,老百姓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铁木真结束了上述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A符合题意;BCD项发生在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之后,排除。故选择A。20.C【详解】观察地图可知,这反映的是澶州之战。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①②④符合题意,即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A【详解】根据题干表格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列介绍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的发展,一列介绍其外传对欧洲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涵盖这两方面的是宋元时期的科技,选项A符合题意。四大发明的传播,这里没有造纸术,并且表格中是讲述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展历程还有影响,B排除;古代中外交流,图表内容没有体现,C排除;图表只是讲述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展历程还有影响,主题太大,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A。22.(1)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教育上: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传播儒家思想;思想上: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2)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详解】(1)由材料“在管理中他仍然依靠法家学派关于政府原则的学说”,可得出政治上运用法家学派的治国原则;结合所学,汉武帝尊崇儒学,教育上创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传播儒家思想;由材料“过把需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确保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可得出思想上把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意识形态。(2)关于印刷术,可以从降低了制书成本和传播文化等角度分析。关于火药,可以从军事上突出火器制造和改进作战方式,从而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关于指南针,要从航海方面分析,如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技术条件。【点睛】23.(1)①正确②正确。(2)传播的地域范围较广;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改进。(3)举例: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说明: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4)重视科技发展;要懂得借鉴;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实施“科教兴国”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2)根据材料一“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材料二“中国的火药在欧洲的传播,不是从中国直接传到欧洲,不是蒙古西征把火药传到欧洲,而是由中国先传入阿拉伯地区,再从阿拉伯地区传入欧洲”,“指南针的西传是随着中西海上交通的发展,经阿拉伯人之手进行的,再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可得出传播的地域范围较广,在传播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改进。(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3到13世纪领先于世界的技术有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等等。(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重视科技发展,要懂得借鉴,要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实施“科教兴国”的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24.(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2)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3)南北朝——唐朝;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应用于军事,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列举一例即可。(4)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协和万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各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第二小问,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到明清时期,大体上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可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向通俗化和平民化的方向发展,这和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有关。(3)第一小问,根据图表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是南北朝——唐朝;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列举11-16世纪中国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发明即可,如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传承民族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回答,如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力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软实力”等,言之有理即可。 (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