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练习2022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选择题1.(2021·山东东明·二模)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正确的是A.蜀、吴、魏B.魏、蜀、吴C.魏、吴、蜀D.吴、魏、蜀2.(2021·山东青岛·三模)《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2021·山东庆云·一模)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4.(2021·山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研究离不开史料。下列选项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最为可信的是A. B.C. D.5.(2021·山东郓城·一模)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6.(2021·山东牡丹·二模)下面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变更示意图(部分),相应空格内应依次填入A.三国、隋、元B.三国、五代、元C.东汉、五代、北宋D.东汉、隋、北宋7.(2021·山东牡丹·一模)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8.(2021·山东巨野·二模)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据此可知A.当时的四川社会稳定B.相聚发生在东汉末年C.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D.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9.(2021·山东德州·二模)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0.(2021·山东单县·三模)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11.(2021·山东省北镇中学模拟预测)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③国家统一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2.(2021·山东·日照市宁波路学校一模)如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壁画“犁耕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棉布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 B.曲辕犁在当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C.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 D.展现了当时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13.(2021·山东济宁·三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14.(2021·山东乐陵·一模)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A.曹操——建立魏国 B.孙权——派卫温到夷洲C.诸葛亮——发明翻车 D.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15.(2021·山东罗庄·一模)每个王朝兴盛的原因总离不开“励精图治、与民休息”这些关键词,但是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下图的“晋墓壁画”可以印证西晋王朝灭亡的哪一原因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D.皇帝暴病而亡16.(2021·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教学研究中心模拟预测)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却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走向衰弱A.赤壁之战 B.石崇、王凯斗富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17.(2021·山东崂山·一模)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18.(2021·山东省邹城市邹城中学三模)“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19.(2021·山东东阿·一模)“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则材料说明的是( )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20.(2021·山东即墨·一模)《晋书 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 B.自然条件优越 C.劳动力充足 D.技术先进21.(2021·山东济南·二模)“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现 C.基本特点 D.积极影响22.(2021·山东胶州·一模)历史学家罗香林记述:“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他记述的这一历史现象( )A.激化了南北方的矛盾 B.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有利于东晋统一全国 D.将战乱转移到了南方23.(2021·山东·邹城市第十一中学三模)对比两则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江南土地面积增加 B.江南经济得到发展C.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D.江南一直比较富庶24.(2021·山东金乡·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 )A.阻碍了民族交融 B.阻碍了经济发展C.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 D.促进了中外交往25.(2021·山东高唐·一模)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交融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26.(2021·山东崂山·一模)“(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27.(2021·山东阳谷·一模)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8.(2021·山东乐陵·二模)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29.(2021·山东临沂·一模)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30.(2021·山东·邹城市第八中学三模)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31.(2021·山东莘县·三模)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女真族32.(2021·山东单县·一模)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如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 C.繁荣开放 D.国家统一33.(2021·山东胶州·一模)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34.(2021·山东乐陵·二模)我国许多优秀文化成就被列为世界级文化遗产。下列文化遗产中,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的是( )A.B.C.D.35.(2021·山东省邹城市邹城中学三模)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A.祖冲之B.贾思勰C.钟繇D.王羲之36.(2021·山东禹城·二模)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选的内容是第一类:诸子百家,《论语》、《老子》、《墨子》第二类: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第三类:农学著作①《农政全书》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大明历》37.(2021·山东东阿·三模)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38.(2021·山东广饶·一模)“以六觚(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徐光启39.(2021·山东寒亭·一模)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下列出自潍坊的巨著中能体现民族交融的是( )A.郑玄的《三礼注》 B.赵明诚的《金石录》C.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D.陈介祺的《毛公鼎考释》40.(2021·山东兰山·二模)王羲之的书法能引起读者那种共鸣的艺术效果,是由本人久经磨砺的不朽人格和思想 作为扎实基础的,是忠孝精神统摄下社会结构、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的一个综合, 也自然产生了在其书法艺术上的一个投影“书圣”地位,而这个“圣”不能缺少王羲之爱国惜身的精神。这说明王羲之①其思想独立于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②久经磨砺具有不朽人格和思想③其书法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④称书圣不单单是书法艺术高超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41.(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 D.南北朝并立42.(2021·山东山东·中考真题)分析下列三幅图,其相同主题是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人口南迁与江南开发 D.民族交流与经济发展43.(2021·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44.(2021·山东菏泽·中考真题)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5.(2021·山东临沂·中考真题)“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46.(2021·山东滨州·中考真题)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A.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 B.罗贯中的《三国演义》C.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D.诸葛亮的《出师表》47.(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三国演义》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描写了许多气势做宏的战争场面。通过该书,我们可以了解的战争是(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48.(2021·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擦亮尘封的文物,看见生动的文明。下图所示的文物为北朝时期的陶俑,这些陶俑显示了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逐渐被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所取代。下列能推动这一变化的事件是( )舞蹈陶俑女官陶俑陶女立俑A.孝文帝改革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2)(1)参考答案1.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故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顺序是魏、蜀、吴。故B符合题意;①处是魏,故AD不符合题意;②处是蜀,故C不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魏蜀吴三国的位置,认识魏国在北方,吴国在东,蜀国在西。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通过“借东风”、“草船借箭”这两个经典故事也可判断这次战役是赤壁之战,C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A不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打下了基础,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信息不符,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题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赤壁之战的过程、意义来解答此题。3.D【详解】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4.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进行历史研究是最为可信的材料是原始材料,其中三国的吴简是由当时人写成的,具有可信性,A正确;《三国演义》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较大的艺术加工性,可信性不足,B错误;《资治通鉴》虽然属于史书,但是也有作者本身的价值取舍,C错误;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是东汉末年的战争,不属于三国时期,D错误。综上故选A。5.C【详解】根据材料“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可知是赤壁之战,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败北,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A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排除;B是秦末起义军与秦军在巨鹿进行的战役,排除;D是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在淝水进行的战役,排除。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7.D【详解】试题分析: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D推论错误,ABC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8.B【详解】依据“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建立东汉;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灭亡。B项符合题意;依据题干“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反映了绵州的繁荣,但是不能体现四川的社会稳定,A项不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反映绵阳的经济领先全国。C项不合题意;221年刘备在成都成立,国号汉,史称蜀汉。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公元211年”“看见绵州繁荣景象”是解题的关键。历史的第一要素是时间,由“公元211年”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从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故公元211年是东汉末年,可确定答案B;蜀汉是公元221年建立的可排除D;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可排除AC,无法体现。9.C【详解】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0.A【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1.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12.D【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河西地区系指今甘肃的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故图片反映的河西地区的农业生产的场景。D正确;棉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排除;唐朝时期改进生产工具,发明了曲辕犁。魏晋南北朝时还没有出现。B排除;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牛耕,C排除;故选D。13.C【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C符合题意;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排除A;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14.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因此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相吻合的是B,B项符合题意;A项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C项翻车是三国曹魏马钧发明,排除;D项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排除。故选B。15.C【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观察“晋墓壁画”,可看出西晋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印证了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所以C正确。AB是西晋灭亡的原因,壁画不能体现。D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分析能力。正确解读“晋墓壁画”获取西晋贵族生活豪华奢侈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16.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发起了八王之乱,西晋由此衰落,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石崇、王凯斗富是在西晋初期,反映了政治的腐败,排除B项;七国之乱出现在西汉,排除C项。故选D项。17.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18.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王朝更迭顺序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由此可知,汉帝国灭亡后到隋朝建立统一之前,历经的“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9.A【详解】根据“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北方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外,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等也是重要因素。所以A符合题意,其他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字面意义为长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20.A【详解】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所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选项A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A。21.A【详解】考查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22.B【详解】“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徙。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反映了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我国人口的两次南迁。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使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直接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正确;A与材料无关。A错误;东晋没有实现国家统一,C错误;D史实错误,D错误。综上故选B。23.B【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书》比《史记》最大的区别就是记载江南经济发展了,西晋后期以来,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江南土地面积增加,材料没有体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江南人口大量增加,材料没有体现,选项C不符合题意;江南经济发展有个开发的过程,选项D错误。故选B。24.C【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故选C,排除AB;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D。25.B【详解】依据图片文字“胡人汉服图”、“汉人胡食图”,说明胡人即少数民族可以穿汉人的服饰;汉人也吃上了少数民族的食物。体现了汉族服饰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体现了少数民族饮食对汉族的影响,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不能体现北方的统一,A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的是中国境内的民族关系的发展,不是中外交往,C项不合题意;图片体现了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不能反映文化昌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26.A【详解】依据材料“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五经》是中国的经典著作,魏孝文帝在北魏广泛传播,不该一字。故反映的是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27.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们所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此时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28.D【详解】A项张骞通西域是在西汉时期,与题意不符;B项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北方民族交融无关;C项东晋后期江南的开发与北方民族交融没有直接关联;D项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与题意相符。故选D。29.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是汉政权,汉族人家出现少数民族的家具胡床、方凳,这一现象说明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影响到了汉族,A相符合题意;用少数民族的家具是生活习惯的改变,不是贵族生活简朴,B项排除;题干没有提及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C项排除;题干并无盲目攀比的意思,D项排除。故选A。3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国家的产生时期,故AB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是辽、宋、夏、金、元时期。ABD描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描述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C。【点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特征,具备较好的识记能力。31.B【详解】依据图片a政权分为了东魏和西魏,结合课本所学,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由此可知a政权是北魏,它的建立者是鲜卑族。B符合题意;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匈奴建立前赵、北凉、夏等,A不合题意;羯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后赵政权,C不合题意;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国号金。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A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B。点睛:解题的关键首先确定a政权,学生需要看明白图片,得出问题项政权与其他政权的关系。a政权是北方十六国的政权,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由此可知北魏,答案呼之欲出。32.B【详解】图片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蜀吴时期是三国鼎立的时期,属于政权分裂,西晋是短暂的统一时期,后来的东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都属于政权并立的时期,由此可知,题干图片的内容主要描述的是政权分立的内容,选项B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时期,A排除;隋唐时期是繁荣开放的时期,C排除;国家统一与南北朝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B。33.B【详解】考查点:汉字的演变。解题思路:观察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认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汉字“鱼”字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分析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知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B符合题意;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的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C;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故选B。34.C【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云冈石窟座落在今天的山西大同,故C符合题意;都江堰、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不带有中外文明交汇融合特征,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外文明交汇融合”是解题的关键,窟艺术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北魏的工匠在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又吸收外来的佛教艺术,创造出具有新的风格特色的石雕艺术。35.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科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领先于世界近千年。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36.B【详解】①处是农学著作,可选的内容《齐民要术》。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故B符合题意;A属于明朝的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天工开物》属于手工业方面著作,排除C;《大明历》属于天文、历法方面著作,排除D。故选B。37.B【详解】根据材料一中的“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各民族生产生活上相互学习,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故选项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38.B【详解】根据材料““以六觚(角)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可知,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故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祖冲之,故B正确;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故排除A项;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排除C项;徐光启是著名的农学家,故排除D项。故选B。39.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潍坊地方史的准确识记,联系已学知识可知,A郑玄的《三礼注》是东汉时期的;B.赵明诚的《金石录》是宋代的;C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D陈介祺的《毛公鼎考释》都是是北魏孝文帝时期潍坊作品,但是《毛公鼎考释》介绍的是青铜器;《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 体现民族交融。故选C。40.B【详解】据材料“王羲之的书法能引起该者那种共鸣的艺术效果”可以根据材料“得出结论③,即其书法能够引起该者共鸣的艺术效果;根据材料“是由本人久经磨砺的不朽人格和思想作为扎实基础的 可以得出结论②,即久经磨砺具有不朽人格和思想。根据材料可知,王羲之之所以能称之为书圣,不似因为他书法技艺高超,还因为这是他“爱国惜身精神”“忠孝精神个综合”,由此得出结论④;②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王羲之书法“是忠孝精神统摄下社会结构、时代 背景和个人环境的一个综合”可知,王羲之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结构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不可能独立于这两者之外。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C和D项。故选B项。41.A【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认为曹操占有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暂时不能与之抗衡,而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可以与孙权结盟,占据荆州、四川等地,再图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而最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逐渐形成,A项正确;三国后期,刘备建立的蜀国被曹魏所灭,之后西晋取代曹魏并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虽然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是西晋很快灭亡,此后又出现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再之后出现南北朝的对立,排除CD项。故选A项。42.B【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三幅图分别反映的是三国鼎立、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三幅图所处的时代都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方面政权分立。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推动民族交融加强,B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对应的是夏商周时期,A排除;题干反映了少数民族内迁,没有体现人口南迁,C排除;图片不仅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也反映了政权分立,D表述不全面,排除。故选B。43.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4.D【详解】公元 208 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A;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的决战,排除B;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的决战,排除C。故选D。45.B【详解】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符合题意;霍去病是西汉时期的,A排除;CD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故选择B。46.D【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其《出师表》是反映三国当时历史的第一手史料,选项D正确;电视纪录片《三国的世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根据第一手史料加工创作的,选项AC不符合题意;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带有夸张和虚构色彩,更不是第一手史料,选项B排除。47.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 是东汉末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之间的一次大型战役,因此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了解的战争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马陵之战是战国齐魏之间的战争,排除A项;长平之战 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东晋和前秦之间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48.A【详解】根据材料“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逐渐被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的服装逐渐被典雅宽松的汉族衣冠所取代,A项正确;BC项均是唐朝发生的事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郑和下西洋发生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2)(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