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 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中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的课标中曾多次提到“国际秩序”四个字,一是“理解 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二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但是什么国际秩序,教材没有明确讲。为此我将本课教学内容与主旨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本课线索清晰,逻辑顺畅,但内容繁杂,教材描述简单化,要在一节课的课时中理清历史脉络,又要补充细节知识,无不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本课共三目,第一个子目中,“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从《凡尔赛条约》埋下的民族复仇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猖獗、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与英法大国绥靖政策等多角度探究二战爆发的背景。第二个子目中,“第二次世界大战”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从时空两个维度介绍了局部阶段、全面阶段、战争转折、战争胜利四个阶段,突出了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涵养家国情怀。第三个子目中,“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从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过程和主要内容、联合国成立、国际格局转变三个角度阐述了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学习本课内容,要从宏观上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在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本课教学思路上,要以“国际秩序”为主线、以“史料实证”为路径,以“反思战争珍爱和平,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为立意,围绕二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进程、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等问题展开,重点在于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代背景;突出二战的特点;突出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洞悉“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的历史责任与担当。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对二战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比如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等内容在初中九年级下册第 14、15课中有过介绍,对经济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会议、联合国等内容也有详细的介绍,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分内容不需要多讲。结合课标,本课重在分析二战爆发的背景,难在理解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历史求知欲望,经过高中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归纳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但是高一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史料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还需要加强,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加,比如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化等内容的理解,理性思维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通过问题引领和主题探究,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探究,唤醒学生的认知,把握二战的基本线索,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历史解释,落实学科素养,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三、教学目标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通过教材中地图、文字信息、文物图片的整合和解读,补充史料,理解战前国际秩序的不稳定性,分析二战爆发的背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通过视频、地图、时间轴的展示,梳理战争进程,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二战的特点与性质,体会战争的残酷,认识法西斯走向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是历史的必然,充分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通过阅读史料理解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动,并对战后雅尔塔体系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感受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大国理性与强权;树立和平发展的价值观,领悟中华民族在构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世界中的历史责任与担当。(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四、重点难点基于教材分析和本课内容主旨,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突破重点的方法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史料实证、归纳整理。基于教情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评价,解决这一难点主要依托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落实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展示《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黑色星期四”华尔街》、《德意日法西斯主义》三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这三幅图片之间有何关联?学习活动:学生陈述三幅图之间关系。过渡:对,有人说“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只不过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为“法西斯”提供了生长的土壤。那么,德意日法西斯主义是如何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与一战相比,二战又有何特点?战后国际秩序又是如何形成的?对世界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正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本课重点探究三个主题主题探究一:思考战争的悲剧何以再次发生 主题探究二:结合二战重大史实分析其特点。主题探究三:认识和评价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生动形象地构建了历史事件之间的时空逻辑链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本课探究主题,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新知学习]一、世界在呻吟,魔鬼太疯狂主题探究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战争的悲剧何以再次发生 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形势的变动,结合史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进行主题探究。针对各个关键问题进行详细挖掘和深入思考,全面分析二战爆发的背景。1.凡华体系下的隐忧材料 1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并没有起到防止德国发动战争的作用。《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种种限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和约一味地瓜分德国,使德国对这个和约充满了怨恨与不满,并产生了通过战争推翻它的想法。——卫艳伟《从〈凡尔赛和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材料 2然而一次大战的结果,德国战败,非但争霸世界的迷梦打得粉碎,而且被套上《凡尔赛条约》的枷锁。意大利和日本尽管跻身战胜国的行列,但是在战后世界安排中没有分得预期的份额。三国在国际范围内成了所谓的 Have-nots国家,国内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情绪恶性发展。——王斯德 《世界通史第三卷》问题 1:材料 1、2,反映 20世纪 20年代国际社会存在怎样的隐忧 学习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材料,归纳 20世纪 2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不稳定性,引起了德意日种族主义和民族复仇情绪,国际社会存在的隐忧。(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充分理解凡华体系的内部矛盾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从历史的细节入手,在学生分析思考中落实学科素养。)过渡:正如法国福煦将军所言,这不是和平,这不过是 20年的休战。那么是不是有矛盾,一定会引发战争?对,它需要导火索,那么二战的导火索又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2.经济大危机导致矛盾激化材料 3 一战结束时就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又为这个“种子”的萌发提供了生长条件。为了转嫁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加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贸易摩擦逐步发展为政治对抗乃至军事冲突,最终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宿文渊《二战全史》东条英机:“日本应该征服一个能自给自足、在经济上不依赖其他地区的帝国。”希 特勒:“如果德国人不能解决它的空间缺乏的问题,那么德国将从世界舞台上消失。”墨索里尼:“对法西斯主义来说,国家的扩张是生命力的重要表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 2:面对经济大危机,德意日的选择和美国有何不同?对世界形势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习活动:阅读教材和 PPT图文材料,思考经济大危机给世界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引起德意日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对比德意日和美国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不同做法,了解不同的道路抉择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并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认识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的导火线,(设计意图:历史解释是多元化,通过层层设问,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及归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态生成,对学生的思维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二战爆发的影响。)3.法西斯主义的猖獗展示二战前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3年,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1936年,德意结成轴心国。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材料 4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是古罗马帝国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在他们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它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00页问题 3:法西斯主义有何特征?学习活动:结合二战前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分析法西斯主义主要特征。表现为极端民族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设计意图:变教材为学材,把握法西斯主义概念,突出法西斯主义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法西斯主义的猖獗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4.蓄谋已久的侵略学习活动:自主学习,通过时间轴,了解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扩张,亚洲、非洲、欧洲的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认识法西斯主义的蓄意侵略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突出日本局部侵华,点出中国战场的地位,涵养家国情怀。)5.西方大国的态度材料 5 1938年 9月的慕尼黑会议上,法国以及英国迫使捷克斯洛伐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试图把德国引向东方。使之与苏联作战,让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互相残杀。在被英法出卖后,苏联与德国悄悄地进行了谈判,并于 1939年 8月 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的秘密条款规定,将来重新安排领土,两国共同瓜分波兰。势不两立的两种意识形态国家,走到了一起,这项盟约被公认是战争的信号。————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从文艺复兴到美伊战争》问题 4:面对法西斯主义势力的猖獗,英法等大国又是如何寻求破解之道的?与二战爆发之间有何关联?学习活动:结合史实、图片、史料,思考面对复杂的国际矛盾,英法慕尼黑阴谋将“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延伸拓展,挖掘“绥靖政策”的内涵,分析绥靖政策的原因;理解苏德互不侵犯和美国中立主义,正因为大国的姑息纵容,助长了法西斯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到来。(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对话,理解英法美苏大国的姑息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过渡:二战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我们一起来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归纳整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历史因素: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视和不满。2、现实因素: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矛盾尖锐,这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德意日法西斯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西方大国绥靖政策和苏联美国等中立自保,加速二战的爆发。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设计意图:知识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在师生共同总结中突破教学重点。)二、五洲在哭泣,正义胜邪恶主题探究二:结合二战重大史实分析其特点。学习活动:观看视频(3分 40秒),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表格,了解二战重要史实与进程,感受战火洗礼的世界。1.二战进程亚洲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局部阶段全面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 1935年意大利入侵利。1938年慕尼黑阴谋1937年七七事变埃塞俄比亚1939年 9月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战争扩大— 1941年 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成为抗击纳粹德国的主要战场—全球阶段1941年 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1942年 1月,《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战争转折点 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 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 年阿拉曼战役战争结束1945年 9月日本投降 1945年 5月德国投降 1943年意大利投降问题 5:结合教材 102-103页内容,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表格填空,并分析二战的特点。(设计意图:观看视频,树立时空观念,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感知二战的惨烈和法西斯主义反和平反人类的本质,体会重建世界和平的重要性。)2.二战特点材料 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波及 61个国家、20亿以上人口,约 2200多万平方公里地区;交战总兵力达 1亿 1千万人,军民伤亡总数达 9000多万人;消耗军费 11000多亿美元,物质损失 4万亿美元以上。——方连庆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学习活动: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结合“亚洲、欧洲、非洲”战争示意图与材料 6,引导学生从时间、空间、数据等维度认识二战特点,突出二战从局部战争发展到全球战争、从帝国主义战争改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空前浩劫,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自主学习与小组讨论:你认为应该以哪一年哪一历史事件作为二战的起点?理由何在?突出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设计意图:完成学案知识表格,带着问题探究,小组讨论、“以图证史”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客观理性的认识二战的特点。明确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贡献,涵养家国情怀。)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材料 7 “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摘编自《联合国家宣言》美国在华飞虎队的英姿中国入缅远征军 《联合国家宣言》的 26个签字国问题 6:为何战争初期法西斯国家屡屡受挫?各国又将何去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何以得到扭转并取得最终胜利?学习活动:了解二战从“至暗时刻”走向“协同作战”,结合图片、史料分析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引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英美等国态度的转变,分析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对战局的影响。突出变化的是战争走向,不变的是法西斯主义的残忍与杀戮,引发情感共鸣,意识到战争没有赢家,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4.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大法官休尼特有言“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意 大 利 签 署 投 降 书日本签署投降书德 国 签 署 投 降 书1945年 5月 8日,德国投降;9月 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9月 9日,日本向中国投降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设计意图:感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培养家国情怀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过渡:战争没有赢家,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浩劫与灾难,痛定思痛,如何避免战争?如何构建战后国际秩序。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主题探究:认识和评价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三、秩序再重构 妥协显理智主题探究三:认识和评价二战后的国际秩序 学习活动:阅读教材第三子目,介绍开罗、德黑兰、雅尔塔等会议召开时间、参与国家、主要成果等,了解雅尔塔体系的概念。1.概念解析: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设计意图: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相关信息整理成表格,便于学生理解雅尔塔体系,突破历史核心概念。)2.雅尔塔体系”的内容问题 7:结合“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思考其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 8 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战争罪犯的审判中,纽伦堡审判是最为彻底、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对国际法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和持续性的影响。此外,纽伦堡审判还在两个方面为惩罚和威慑战争罪犯、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一是它宣告战争本身就是犯罪,当国与国之间发生了争执和纠纷时,应该通过协商和仲裁,而不是诉诸武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二是它以自己的实践表明,审判战犯并不是战胜国报复战败国的狭隘的、原始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警示后人:国家的发展和崛起要走和平发展之路,走互助合作之路试图通过战争这一罪恶途径来扩张领土、掠夺他国财富,必须承担相应的战争责任和代价。——何勤华《纽伦堡审判(下)》学习活动: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师生合作探究,结合史料、图片,从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战败国处理问题、国际组织的建立等角度理性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及对战后世界产生的影响。理解美苏划分势力范围,体现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包容与合作;促进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抑制了法西斯主义势力;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的学习内容,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变教材为学材,给学生留有空间,探究分析雅尔塔体系的影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具体情境中落实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 9 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国际联盟盟约》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中外历史纲要》(下)材料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创始会员国仅 51 个,到 1981年时联合国成员国已发展到 156 个。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势力范围,为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金永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问题 8:联合国与国联有何不同?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怎样看待联合国安理会实行的“大国一致”原则?学习活动:了解国联实行“委任统治”,实则瓜分世界;国联实行“全体一致”,实无操作可能。理解联合国比“国联”更有普遍性与权威性,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联合国也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设计意图:简述联合国的建立,突出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介绍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发出和平的呼吁,培养家国情怀。)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雅尔塔体系是我们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9:结合教材 104页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以下材料,正确认识与评价雅尔塔体系。材料 11 与一战后不同的是,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占领与改造。在欧洲,由美法美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材料 121944年 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 44个国家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人教版《历史必修二》材料 13 (1943年德黑兰会议后)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为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刘泓《世界名人全传 丘吉尔传》材料 14 在雅尔塔,斯大林直截了当地要求恢复在日俄战争中俄国失去的在中国和远东的领地和特权……而罗斯福则几乎不假思索就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要求,并很快和丘吉尔一起与斯大林背着他们的中国达成了秘密的书面协议,罗斯福还答应采取措施让蒋介石同意这一协议。——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学习活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整理,与此前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它标志着国际格局从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美苏势均力敌,试图用和平方式、协商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维持了战后世界的总体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民主的原则处置战败国,稳定了战后秩序,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客观上促进了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巩固及扩大。但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最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设计意图:展示史料,指导学生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引导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具体情境中落实学科素养和认识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本课小结]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是一个动荡、分化和重组的年代。上演了一次又一次战争革命与国际秩序变奏的历史大剧。列强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明争暗斗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摧毁原有世界秩序,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一战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然而战争并没完全稀释矛盾和仇恨,国联只维系了短暂的和平。面对法西斯的猖獗和局部战争威胁,大国间彼此猜忌、绥靖放任致使人类再次蒙受战争灾难。在反人类的暴行和全人类的命运面临拷问的关键时刻,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最终正义战胜邪恶。硝烟未尽,大国间构建的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基础,影响着战后世界的发展。总之,战争没有赢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新秩序的维护者。(设计意图:立足本课主题与三大学习任务,总结概括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以单元历史大事件为线索,凸显“战争革命引起国际秩序的变动”单元教学主旨,再次串联大单元历史教学。以史为鉴,涵养家国情怀,凸显本课教学立意。)六、板书设计第 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世界在呻吟,魔鬼太疯狂二、五洲在哭泣,正义胜邪恶三、秩序再重构 妥协显理智七、作业布置课堂练习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这句话揭示了 (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意大利法西斯B. 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负有重大责任C. 《凡尔赛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D. 捷克斯洛伐克的软弱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英等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达成了若干协议,由此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 ( )A. 维护战胜国利益,保证世界和平B. 以实力为依据,美苏划分势力范围C. 维护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主宰世界D. 两大阵营对立,形成争霸局面课后作业:材料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展开了国际政治中不断增长的民主化趋势。……雅尔塔体系中包含美苏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它在处理战败国、策划战后和平秩序方面,展示了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走向更加民主化的前景。——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知识扩展: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何异同?(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通过课后作业,支持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关键能力。)课后延伸作业我们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节选自十九大报告谈谈在全球治理的新时代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国际秩序,或者撰写历史小论文。要求:结合史实,史论结合。(设计意图:读史观今,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涵养正确的历史观;升华本课主题,彰显家国情怀,突出核心价值。)八、教后反思《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要求历史教学“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树立正确历史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鉴于此,我在本课的备课和授课过程中的基本理念就是,以“战争与秩序”为主题,通过主题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能力,从“基于唯物史观之诠释、基于时空观念之认同、基于史料实证之体验、基于家国情怀之熔铸”四个维度落实本课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感知历史、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的内容,是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采用“情境—探究—感悟”的教学模式,把所讲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文本史料、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自主探究,获取历史的启迪。教师适时加以学法指导与点拨,搭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收获知识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课教学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教学方式多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活跃了学生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夯实必备知识,培养关键能力,落实教学目标与学科素养;通过课后延伸拓展,升华本课主题,突出核心价值,彰显家国情怀。本课教学以问题探究为引领,问题设置环环紧扣,符合学生学情,符合新课标理念,基于学生课堂参与表现和学习结果来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细思之,仍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语言的运用方面,仍需要强化语言感染力;课堂环节中,探究内容较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要做好取舍和度的把握;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后我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大胆尝试新教法,不断提升自己应对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