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表现手法分析之衬托、对比与扬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表现手法分析之衬托、对比与扬抑

资源简介

表现手法分析之“衬托、对比与扬抑”答题指导配套学案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衬托、对比与扬抑”的概念。(重点)
2、形成表现手法分析的解题思路,能规范地分析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重点)
【知识链接】
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衬,也叫“映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指从反面(正面)入手,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正面)形象,然后笔墨突转,转入正面(反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课前预习,温故知新】
1、结合课文《海燕》的具体内容,分析衬托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2分)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2、结合课文《白杨礼赞》的具体内容,分析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4分)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结合课文《一颗小桃树》的具体内容,分析抑扬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4分)
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学习过程】
仔细阅读“常见表现手法”的内容,圈点勾画,旁批疑问。
常见表现手法 答题规范
对比 ……和……形成对比,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点,表现了……主旨/情感。
衬托 (正衬、反衬) 用……(陪衬人物或事物)衬托(反衬)……(主要人物或事物),突出了主要人物/事物……的特点/品质/情感(表达了……的主旨)。
抑扬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先写……,后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表现了……特点/情感(使文章波澜起伏,更具艺术表现力)。
二、完成【课前预习】的题目
三、根据第1、2、3、4题,试归纳表现手法分析之“衬托、对比与扬抑”的解题思路。
五、小试牛刀
花朝节的纪念 宗璞
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出世的日子,为花朝节。节后十日,即农历二月二十二日,从1894年起,是先母任载坤先生的诞辰。迄今已九十九年。母亲在民国初年进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和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在开封结婚。
家里有一个旧印章,刻着“叔明归于冯氏”几个字。叔明是母亲的字。以前看着不觉得怎样,父母都去世后,深深感到这印章的意义。它标志着一个家族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来到世上扮演各种角色,为社会做一点努力,留下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的记忆。
在我们家里,母亲是至高无上的守护神。母亲对父亲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 ,父亲对母亲的依赖也是到了极点。我们的堂姑父张岱年先生说,“冯先生做学问的条件没有人比得上。冯先生一靠子没有买过菜”。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水来湿手,饭来张口。在昆明时一次父亲患斑疹伤寒,这是当时西南联大一位校医郑大夫诊断岀的病,治法是不吃饭,只喝流质,每小时一次,几天后改食半流质。母亲用里瘠肉和猪肝做汤,自己擀面条,擀薄切细,下在汤里。有人见了说,就是吃冯太太做的饭,病也会好。
母亲把一切都给了这个家。其实母亲的才能绝不只限于持家。母亲毕业于当时的女子最高学府,曾任河南女子师范学校预科算术教员。她有一双外科医生的巧手,还有很高的办事能力。
50年代初至1966年,母亲做居民委员会工作,任北大燕南、燕东、燕农、镜春、朗润、蔚秀、承泽、中关八大园的主任。曾为家庭妇女们办起装订社、缝纫社等。母亲不畏辛劳,经常坐着三轮车来往于八大园间。这是在家庭以外为社会服务,她觉得很神圣,总是全心全意去做。50年代有一次选举区人民代表,不记得是哪一位曾对我说,“任大姐呼声最高”。这是真正来自居民的声音。
我心中有几幅图像,愈久愈清晰。
一幅在清华国乙所,有一间平台加出的房间,三面皆窗,称为玻璃房。母亲常在其中办事或休息,她那时大概不到四十岁,身着银灰色起蓝花的纱衫,坐在房中,鬓发漆黑,肌肤雪白。常见外国油画有什么什么夫人肖像,总想怎么没有人给母亲画一幅......
60年代末母亲患胆结石,经常大发作,疼痛,发烧,最后不得不手术。夜里推进手术室,父亲和我在过厅里等,很久很久,看见手术室甬道那边推出一辆平车,一个护士举着输液瓶,就像一盏灯。我们知道母亲平安,仍能像灯一样给我们全家以光明,以温暖。这便是那又一幅图像了。
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仍是操劳家务,真没有过一天清闲的日子。她总是说,你们专心做你们的事。我们能专心做事,都因为有母亲,操劳一生的母亲!
1977年9月10日左右母亲忽然吐血,拍片后确诊为肺门静脉瘤。母亲的病发展很快。最后用杜冷丁控制疼痛,人常在昏状态。一次忽然说:“要挤水!要挤水!”我俯身问什么要挤水,母亲睁眼看我,费力地说,“白菜做馅要挤水。”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滴在母亲脸上。
母亲没有让人多伺候,不过三周便抛弃了我们。我们围在母亲床前,眼见她永远阖上了眼睛。我知道,我再不能睡在母亲身边讨得那样深的平安感了;我们的家从此再没有春天和太阳了。我们的家像一叶孤舟忽然失了掌舵的人,在茫茫大海中任意漂流。我和小弟连同父亲,都像孤儿一样不知漂向何方。
父亲为母亲撰写了一付挽联:“忆昔相追随,同荣辱,共安危,期颐望齐眉,黄泉碧落君先去;从今无牵挂,斩名缰,破利锁,俯仰无愧怍,海阔天空我自飞。”母亲的骨灰盒,一直放在父亲卧室里。每年春节,父亲必率领我们上香。直到1990年初冬那凄惨的日子,父母相聚于地下。又过了一年,1991年冬我奉双亲归窆于北京万安公墓。一块大石头作为石碑,隔开了阴阳两界。
姨母任均是母亲最小的妹妹,姨父母在驻外使馆工作时,表弟妹们读住宿小学,周末假日接回我家,由母亲照管。姨母说:“三姐不只是你们一家的守护神,也是大家的贴心人。若没有三姐,那几年我真不知怎么过。亲戚们谁没有得过她关心照料?人人都让她费过心血。我们心里是明白的。”
牟决鸣先生已是很久不见了。前些时打电话来,说:“回想起在北大居住的那段日子,觉得很有意思。任大姐那时是活跃人物,她做事非常认真,总是全力以赴。而且头脑总是很清楚。”
在昆明时越萝蕤先生和我家几次为邻居,她不只一次对我说很想念冯太太。她说在人际关系的战场上,她总是一败涂地当俘虏。可是和冯太太相处,从未感到战场问题。是母亲教她做面食,是母亲教她用布条打钮扣结。有什么事可以向母亲倾诉。
邻居王力的夫人夏蔚霞说:“我的头生儿子缉志是你母亲接生的。当时昆明乡下缺医少药,那天王先生进城上课去了。半夜时分我遣人去请你母亲,她抱着我坐了一夜。次日缉志才出世。若没有你母亲,我和孩子会吃许多苦!”
像春天给予百花诞辰一样,母亲用心血哺育着,接引着——亲爱的母亲的诞辰,是花朝节后十日。 (有删改)
▲阅读文章,思考:文章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以其中一处为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我的收获】
【课堂小测】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阅读《最美的善举》,完成习题:
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4分)
【课后作业】
▲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母亲没有“朋友圈”
儿时,我特羡慕玩伴们,他们的母亲,个个能说会道,善于交际,方圆四周,都有着极好的人缘,家中也因此常来客人,每每必杀鸡割肉,桌上好菜鲜汤不断,而我们家则日日素菜上桌。
与她们相比,我的母亲,不善言辞,更不善与人交往,她极少去村镇上串门,也无人来我家,母亲既没“朋友圈”,更无好的人缘。
母亲,整日像个“独行侠”,穿梭于田间、地头、山边、溪旁…… 风雨不改!回到家中,又围着灶台、猪圈、鸡笼、柴垛转,脚步匆忙。晚上还会独自在灯下做着针线活,日复一日。
待到农闲时,别的妇女都闲坐下来娱乐:打打牌,嗑嗑瓜子,唠唠家常,一则增进彼此间的友谊情感,二则将劳累已久的身心彻底放空,唯独母亲不肯加入其中——她要去窑厂贩运陶罐,将柴火挑到镇上换钱,开焐坊出售雏鸡,熬糖稀卖……她忙得甚至连娘家都极少回。说起母亲,外人都觉得她不搭理人,很孤僻。
“您看谁谁,整天就到处闲逛,结交朋友,你呢?”有时,我也会抱怨母亲。她则平静地回应:“我没她们闲呀,等把你拉扯大了,我再去结交朋友啊!”
母亲就这样一个人忙碌着,直到我们被拉扯大了。
我们大了,可母亲也老了,我将她接到城里,和我住同一个小区里,每个周末我们都相聚。
我怕母亲平日里孤独寂寞,交代她在小区里要多结交朋友,尤其是同一栋楼的邻居,以后遇到事也好有人帮助。
可母亲依然是个 “独行侠”。拾荒,捡垃圾,成了她每日的新工作,她去车库里,楼下垃圾桶旁,甚至各个楼层,捡拾废品。小区里还有其他几个捡废品的老人,母亲每天要跟他们进行“暗战”,斗智斗勇,有时赢,拔了头筹,有时晚了一步,被人捷足先登。她将大堆的废品放在楼道里,常遭住户们的白眼,让人生恨,母亲在城里,不但没交到朋友,反而结了“敌人”。
捡回来的废品,母亲将其分类,再用婴儿车推到不同的废品收购站去卖。起初,我反对她去捡卖废品,说:“您不能待在废品的世界里,要多與人交流,小区里有打牌、跳广场舞的,你也加入他们的‘朋友圈,跟他们交朋友啊。”
母亲却说:“我都70多岁了,年轻时没交朋友,老了,也不想交了。再说,谁又愿意跟我这个乡下老太太做朋友呢?”
我说:“多交朋友,能防止老年痴呆,延年益寿。”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如果我得痴呆了,就把我送回乡下吧,在老家,我走不丢。”
我愣了,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觉察到气氛有些尴尬,母亲又说:“我在这边也是有朋友的,你看我手机里都存着他们的号码——收衣服的,收纸盒的,还有收废铁的……”母亲戴上老花眼镜,拿着她的老人手机,一个个翻给我看。
我鼻子一酸,突然心疼起母亲来,父亲很早便过世,是她带着孩子们,从那些艰苦的日子里走来。作为寡母的她,每天忙于挣钱供养孩子,还要让他们能读书上学,以至于我们兄妹3个都读了大学,在当时全镇都是少有的,儿时的我们,虽未吃到好的,喝到鲜的,但却得到了知识的最好灌溉。
记得母亲曾跟我说过,她也想结交朋友,将外人请进自己的生活中,可结交朋友,讲究礼尚往来,是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这些她都不富足,于是只好放弃,将自己“孤立”起来,暗自消化掉外界对她不公的评价,一头扎进忙碌中,将肩上无人可分担的担子,左肩换右肩。
想到母亲这一生,都在为儿女们忍苦耐劳,负重而行,不惜放弃了交友和休闲,我有些难过,但转念一想,母亲其实也有“朋友圈”,乡下的山野田地、农作物、鸡鸭、陶罐、柴火、雏鸡;城里的废品、旧物……不都是她主动结交和深交的朋友吗? 她的内心从未真正孤独过,同时我也突然悟到,其实,母亲现在最好的朋友应该是孩子,是离她最近的我啊!该是我好好爱她的时候了。
▲思考:文章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4分)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