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I专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II专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专题
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墓穴
袁省梅
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老二在地头蹲一会站一会,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
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老大没把事情办成。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偷盗抢店,进了派出所。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
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
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里巷头等着,给爸送终。
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地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
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
老二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
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他不想跟老大碰面。
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
老二不情不愿地嘟着嘴,把酒壶别在腰上,手撑着洞壁,蹬着壁上的脚窝子,下去了。
墓穴里,母亲的棺材旁有一块空地,是放父亲棺材的。老大捏着手电筒,一手拍着黑土,一下一下,拍得很仔细。潮湿的土腥味夹着浓浓的腐烂味呛得老二直抽鼻子,忍忍,没打出喷嚏,一股悲凉却寒流样从鼻子里窜入,流遍全身,冰冷冰冷。老二不敢看母亲的棺材,薄薄的棺材板子已有缝隙。母亲就在那缝隙里。老二想着,泪水哗地涌了满脸,擦了一把,又涌了满脸。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
看老大一点一点地摩挲着洞穴的土,老二突然觉得心里潮潮的,好像看见妈在炕上纺线纳鞋底。妈手上总有做不完的活。大哥割草喂猪放羊担水,回来从草里给他掏摸出一个蛋柿子一个甜瓜。家里没有大牲口,犁地耙地,大哥就扛着疙瘩绳死命拉。冬季农闲,哥就跟爸去山上煤窑拉煤卖。大哥没上过学。爸供不起两个学生。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
真快啊。突然,老大说,妈都去了三十多年了。
三十四年。老二心里说。他心里别扭着,还是不想搭理老大。
争来争去也不过四尺宽的地。老大说着,就躺在地上。
老二突然觉得老大也老了,声音苍老得像父亲。
转脸,都走了。老大说。
老二看见老大脸上亮亮的闪,叹息像从土里挤出来的,深沉,悲凉。
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
老二心头一颤,多少年了,没听过哥唤他“二”了。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眼前一片晦暗,洞口的光打在土壁上,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抓就可以抓到的样子。那过往的日子呀。
生死就这四米深啊。老大扶着母亲的棺材,唏嘘。
老二爬起来,抬眼看老大,晦明中,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几年的光景,都老了。
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
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的稀里哗啦。
总管在洞口喊,好了就上来,奠上酒。灵前还有事等你兄弟哩。
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
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
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大托关系安排了自己孩子的工作,但侄子的没有办成,可见其自私,没有尽力而为。
B. 老二心怀不满,到老大家砸锅摔碗,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情理上也说得通,扯平了。
C. 小说通过选取富有乡土色彩的“暖墓穴”情节,诠释了骨肉之间亲情和血脉无法隔断的道理。
D. “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的稀里哗啦。”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刻画出老二的孝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自然段对老二简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兄弟间的不和,吸引读者,为下文张本。
B. “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这句话中透出哥哥对弟弟心存保护和疼爱之心。
C. 小说注重心理描写,老二听到哥哥唤他“二”时,感到别别扭扭,眼前一片晦暗,认为哥哥是在嘲讽自己,令自己难堪。
D. 老二回忆起年少时哥哥对自己的关心,他已经逐渐放下对哥哥的成见,这一情节与后文兄弟俩解开心结相呼应。
8. 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暖墓穴”。
9. 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富有特色,谈谈你的理解。
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仁 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二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槁。窗榻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王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草(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草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草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 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注。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 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 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辨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解放。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还俗 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莱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注】放焰口∶ 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对仁慧设素筵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循规蹈矩、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形象。
B."解放"、"土改",言简义丰,跳跃性极大,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时为仁慧后续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桐,除草养花,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
D.小说结尾部分两次提到仁慧"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表现了她心无挂碍、生活无忧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 小说先后通过祖母捐赠灯油钱、隔一阵到观音庵看看、散生日都在观音庵过等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仁慧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的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D. 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
8,请概括小说中仁慧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能否将文中有关"香蕈饺子"的细节描写删掉 为什么 (6分)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哦,香雪 铁凝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来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们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地如何对娘说。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觉得很精神。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向前望去,她看见前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先,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获得文具盒后,香雪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十分盼望同学们都来关注她的文具盒,足见其虚荣至上。
B.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
C.香雪走进隧道时,因为害怕,弯腰拔下一根草插在小辫里,用来“避邪”,可见她思想是落后和迷信的。
D.姑娘们用奔放、热烈的声音喊着香雪,笑得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体现古老文明被现代文明唤醒的美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觉,全方位展开叙述,使得小说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小说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充分展示出香雪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结尾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香雪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铅笔盒象征了文化和知识,象征了农村青年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9.孙犁在《谈铁凝<哦,香雪>》一文中说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事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试从语言、形象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梦与现实
郭沫若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三美室。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1923年冬,在上海
6.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节结语“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中的“残缺不全”“适意”既概括了梦境,也凸显梦境虽不尽如人意却美好。
B.文中小女儿把布带投到路心,跑到一边憨笑,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等细节,写出了小女孩的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
C.文中“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表现眼前这对母女的生活状况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悲剧。
D.文中上节泰戈尔笔下盲目的女郎是作者心中美好理想的象征,下节中的盲眼女丐是现实中的悲剧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上节描写兆丰公园“月光一样的太阳”、“幽闲”树木、白的蝴蝶、黄的蝴蝶等自然环境,渲染了梦境的美好适意。
B.文中“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蝴蝶的灵动活泼。
C.文章构思巧妙,下节对盲眼女丐及其女儿细腻的描写,与上节对梦境的描述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质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结尾处写“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
8.文章以“梦与现实”为标题,有何用意 (4分)
9.“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在文中反复出现,它有何深意 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
管广静
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无法远游。
这个深秋,窗外的桂花开得依旧热烈,一颗心在桂子的香氛里蠢蠢欲动。
去远游,去远游。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那就出发吧!趁秋风薄凉,趁花儿未谢,趁山河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去赶赴一场红色之约。
当飞机延误,晚点降落时,才惊觉,这个叫茅台机场的地方,隐在群山中,如墨似黛,渲染出一幅山水丹青画。
遵义,这座位于贵州省北部的城市,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红色圣地。下榻宾馆后,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来到遵义,行程首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穿过繁华的街道,川流的人潮,我的脚步停留在红旗路80号,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前。红色的大门上方高悬毛泽东亲笔所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闹中取静处,惚若两个世界。
上主楼,过厅堂,穿跨院,北屋、东西屋,我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处,一一驻足,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来遵义爬娄山关,是此行旅程必不可少的体验。
看山看云,云雾缭绕,山隐云中。车辆行驶在或高或低、或直或弯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一座又一座桥梁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制造"之伟大!
经查阅资料,娄山关居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发生过多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后首个胜利,也让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才有了毛泽东写就的这首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作。时至今日,这首词依然鼓舞着后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和博大胸襟。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处偏僻,游客不是太多,却也正合我意。坐上景区内的摆渡车,穿过旅游小镇、陈列馆,来到纪念碑,爬上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的石刻前,向下俯瞰,南北两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尽收眼底。也真正地感受一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之情。
置身重崖叠峰,看峭壁陡立,观词碑,走百丈梯,步长空桥,绕雁鸣塔,听山风过耳,赏漫山的紫菀花。那一刻,且持彩练当空舞,与尔同消万古情…….
一个人的旅行,是因为一座城,一些人,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酒香。
在遵义的最后行程,该是这个因酒而闻名海内外的小镇——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今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去之前,脑海里有太多的画面,而当我真正漫步其间,却发现所有的想象,都不及现实中的繁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真正是因酒而兴的小镇!"
镇上建有国酒文化城园区,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反映茅台酒发展和酒文化精髓的一座博物馆。进入园区,小桥流水,藤蔓攀爬,建筑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园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以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匾和实物,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影像于一体,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不远处排队的人群,是凭身份证可以买两瓶茅台酒的外地游客。我就不去凑这份热闹了。带一份闲适之心,在酒香的世界里走走停停,回眸远观。
出得园来,拾级而上,且寻一家酒馆,漫漫聊,浅浅议。时光, 藏在我们的笑容里, 忽隐忽现。待我们步出酒馆,已是灯火璀璨。顺势而下,广场的音乐响起。这个本为纪念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修建的广场,如今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赤水河沿岸霓虹闪烁,彩虹桥倒映在河面上,不知道彩虹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里 红星铁索桥是行人必到之处,每位游客都会站在桥上,立此存照,致敬红军四渡赤水的伟绩。我也未能免俗,让手机留住那一瞬间的微笑。
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当我再次坐上返程飞机,回到江苏的家乡时,蓦然回首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表明了"我"早就有了旅行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十分强烈。
B.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茅台镇,不仅因为它拥有茅台酒而名扬天下,也因为与茅台镇紧密相连的赤水河蕴含着特定的故事和意义。
C."我"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后感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
D.文章结尾"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表达了"我"对这次红色之旅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为后文"我"想去旅游和红色之旅做了铺垫。
B.文章写坐车去娄山关时,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
C."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运用比喻写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是令人惊艳。D.文章引用《忆秦娥·娄山关》,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也给全文增添了文采。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7.文章标题"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有什么内涵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湖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阅读II专题
湖南省怀化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暖墓穴
袁省梅
母亲的坟墓已经刨开了,等着明天与父亲合葬。老大一身白孝,蹲在坟前,瞅瞅老二,扁扁嘴,心说等老二来了,一起下去。老二在地头蹲一会站一会,孝子棍梆梆地戳着地边一块砖头,看老大一眼,倏地扭过头,装作没看见,却不往坟前去。
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那年,老二的孩子初中毕业停了学,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的小舅子媳妇的舅舅在县里是个局长,老大的孩子大学刚毕业,就给找了份工作,安安稳稳地坐办公室拿工资。老二眼红,让老大给他小舅子媳妇的舅舅说说,给他孩子也找份工作。老大没把事情办成。老二孩子工作找不下,打架斗殴,偷盗抢店,进了派出所。老二抱怨老大不出力,说要是旁人也就算了,可我是你亲弟弟,娃是你亲侄子,你不帮,存心害娃进监狱。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老二说没有好活儿还没有赖的吗?你就是存心不帮还说一肚子人情话,你有半点人味吗?
老二怨着怨着就怨出了一股恶气,呼哧呼哧跑到老大家,把老大家的锅碗砸得稀烂,电视机也被掀到了地上,摔得稀烂。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巷里碰了照面,也跟陌路人般,横眉对冷脸,谁也不理谁。
父亲死了,灵堂设在老大家,停灵七日,供人祭奠。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里巷头等着,给爸送终。
总管来了,提着一壶酒,看见地头的老二就高声大嗓门地斥责,眼瞅着天黑了,还不紧赶着下去暖墓穴,等啥哩。
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
老二扯过酒壶,跟在总管身后,扑嚓扑嚓去了坟地。
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要等老大上来再下。他不想跟老大碰面。
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
老二不情不愿地嘟着嘴,把酒壶别在腰上,手撑着洞壁,蹬着壁上的脚窝子,下去了。
墓穴里,母亲的棺材旁有一块空地,是放父亲棺材的。老大捏着手电筒,一手拍着黑土,一下一下,拍得很仔细。潮湿的土腥味夹着浓浓的腐烂味呛得老二直抽鼻子,忍忍,没打出喷嚏,一股悲凉却寒流样从鼻子里窜入,流遍全身,冰冷冰冷。老二不敢看母亲的棺材,薄薄的棺材板子已有缝隙。母亲就在那缝隙里。老二想着,泪水哗地涌了满脸,擦了一把,又涌了满脸。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
看老大一点一点地摩挲着洞穴的土,老二突然觉得心里潮潮的,好像看见妈在炕上纺线纳鞋底。妈手上总有做不完的活。大哥割草喂猪放羊担水,回来从草里给他掏摸出一个蛋柿子一个甜瓜。家里没有大牲口,犁地耙地,大哥就扛着疙瘩绳死命拉。冬季农闲,哥就跟爸去山上煤窑拉煤卖。大哥没上过学。爸供不起两个学生。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
真快啊。突然,老大说,妈都去了三十多年了。
三十四年。老二心里说。他心里别扭着,还是不想搭理老大。
争来争去也不过四尺宽的地。老大说着,就躺在地上。
老二突然觉得老大也老了,声音苍老得像父亲。
转脸,都走了。老大说。
老二看见老大脸上亮亮的闪,叹息像从土里挤出来的,深沉,悲凉。
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
老二心头一颤,多少年了,没听过哥唤他“二”了。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眼前一片晦暗,洞口的光打在土壁上,很遥远,又似乎近在眼前,一抓就可以抓到的样子。那过往的日子呀。
生死就这四米深啊。老大扶着母亲的棺材,唏嘘。
老二爬起来,抬眼看老大,晦明中,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几年的光景,都老了。
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
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的稀里哗啦。
总管在洞口喊,好了就上来,奠上酒。灵前还有事等你兄弟哩。
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
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
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大托关系安排了自己孩子的工作,但侄子的没有办成,可见其自私,没有尽力而为。
B. 老二心怀不满,到老大家砸锅摔碗,老大媳妇火了,跑到老二家也砸了一通。从情理上也说得通,扯平了。
C. 小说通过选取富有乡土色彩的“暖墓穴”情节,诠释了骨肉之间亲情和血脉无法隔断的道理。
D. “老二咬着牙还是不说话,却咬不住泪,四十多岁的人像个小娃娃泪流的稀里哗啦。”这句话生动形象的刻画出老二的孝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一自然段对老二简洁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兄弟间的不和,吸引读者,为下文张本。
B. “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这句话中透出哥哥对弟弟心存保护和疼爱之心。
C. 小说注重心理描写,老二听到哥哥唤他“二”时,感到别别扭扭,眼前一片晦暗,认为哥哥是在嘲讽自己,令自己难堪。
D. 老二回忆起年少时哥哥对自己的关心,他已经逐渐放下对哥哥的成见,这一情节与后文兄弟俩解开心结相呼应。
8. 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暖墓穴”。
9. 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富有特色,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C
8. (1)“暖墓穴”是当地习俗,“暖”一语双关,一是体现当地风俗,二是暖兄弟的心。
(2)“暖墓穴”是兄弟冰释前嫌的契机,情节围绕其展开。
(3)“暖墓穴”凸显地域色彩,吸引读者。
9. (1)选取富有浓郁乡土色彩的“暖墓穴”习俗,凸显传统,围绕“暖墓穴”展开情节,吸引读者。
(2)不以情节生动曲折见长,而是在简单的情节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和无声对话,展现人物心理变化,凸显主题。
(3)大量运用插叙,使简单的情节变得丰满,故事脉络清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内容的能力。
A.“可见其自私,没有尽力而为”错误,从后文“老大说我腿都跑细了嘴都说破了,人家说娃只是个初中文化不行啊”等内容看,老大并不自私,很照顾老二,办不成有其它因素。
B.“从情理上也说得通,扯平了”错误,双方去对方家里乱砸从情理上都说不通,更“扯不平”,再大的事须兄弟坐下来商量。
D.“刻画出老二的孝顺”错误,从语境“老二看见老大黄瘦干枯的脸。几年的光景,都老了”“老大又说,就剩咱俩了”可以看出,应为兄弟隔阂化解而落泪。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C.“认为哥哥是在嘲讽自己,令自己难堪”错误,结合后文“他别别扭扭地躺下来,……那过往的日子呀”可知,回忆过去哥哥对他的照顾与疼爱,应理解为老二情感受到触动,开始消除兄弟隔阂。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解答题目“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可以从内容、情节、手法、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
内容上:从文中“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可知,“暖墓穴”是当地习俗,是其表层意义;从文中兄弟二人心有隔阂到暖完墓穴后冰释前嫌可以看出,标题揭示了兄弟二人给父亲暖墓穴的同时又暖了彼此的心的含义,是其深层意义,“暖”字一语双关。
情节上看:从文中“老二和老大已经快十年不说话了”“老二找老大帮忙给娃找个活儿干”“老大没把事情办成”“从此,过年过节,老大老二也不走动”,到“老二对媳妇说,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里等着,给爸送终”、“老大下墓穴里了,老二还是不下去,……他不想跟老大碰面”,再到“总管又叫骂,下,等啥哩?就你弟兄俩,把你爸妈的墓穴弄好”,最后到“老大踩着土窝子上去时,老二在下面托着他一只脚,往上送”“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等可知,兄弟俩由给孩子找工作的事出现隔阂彼此十年不相往来,到父亲去世老二也不愿去老大家拜祭、不愿与老大一起暖墓穴,到最终在墓穴中消除隔阂,“暖墓穴”给兄弟二人创造了机会,成了兄弟冰释前嫌的契机。从开始到结尾,文章情节围绕此展开。
效果上:由文中“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另一世界的‘家’,不平的地方平整好,不阔的地方再挖大,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唤作‘暖墓穴’”可知,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是当地的风俗,以“暖墓穴”为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分析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特色,可以从人物、主题、手法、效果等角度加以分析。
人物、主题上:由文中老二对媳妇说的话“养老送终是正事,咱不去老大家,在地里巷头等着,给爸送终”、暖墓穴时老二的回忆“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十岁,不敢下去暖墓穴。老大抓着他的手,说,不怕,有哥哩,跟着哥”“哥总是说,二,你好好学,我和爸供你”以及暖墓穴结束时“老大起来了,指着地,说,你也躺躺吧,二”“老大上去了,蹲在洞口,看老二上来了,伸出手,拽老二,说,回去,二,灵前上香”“老二没说话,点点头,跟着老大去老大家了”等内容可知,文中大量运用心理描写和无声对话,展现老二从埋怨哥哥、到有所触动、到最后化解与大哥的矛盾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凸显兄弟情深的主题。
手法上:文中第二、三段交代兄弟两人因给孩子找工作的事十年不说话,通过插入情节交代了二人产生隔阂的原因;文中第十段老二回想埋葬母亲时,他还小,哥哥抓着他的手安慰他的情景,以及回想哥哥照顾家照顾自己的情景,这些情节的插入,既有助于读者理清故事脉络,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效果上:通过第六段插入叙述羊凹岭的习俗,亲人下葬前一天,儿女得下到墓穴查看亲人的“房子”,并且还要在放置棺材的地方躺一躺的风俗,凸显了地域色彩,赋予小说以传统的文化背景,同时全文围绕“暖墓穴”展开,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湖南省永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仁 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二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槁。窗榻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王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草(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草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曰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草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 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注。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 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 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 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辨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解放。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还俗 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莱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注】放焰口∶ 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对仁慧设素筵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循规蹈矩、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形象。
B."解放"、"土改",言简义丰,跳跃性极大,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时为仁慧后续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桐,除草养花,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
D.小说结尾部分两次提到仁慧"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表现了她心无挂碍、生活无忧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 小说先后通过祖母捐赠灯油钱、隔一阵到观音庵看看、散生日都在观音庵过等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仁慧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的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D. 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
8,请概括小说中仁慧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文章能否将文中有关"香蕈饺子"的细节描写删掉 为什么 (6分)
答案:
6.C (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为施主们提供素筵以及学会放焰口。)
7. D (小说语言不是典雅华丽,而是平实质朴、生活化;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也不够典型。)
8. ①深谙世俗人情。她勤到施主家走动,给施主送咸菜,得到施主们的回报。
②勇于变革、善于经营。她打破世俗偏见,在庵里设素筵,学放焰口。
③豁达洒脱。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不能删,理由:
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和特色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
③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的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
(若答能删,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哦,香雪 铁凝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它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来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们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暗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地如何对娘说。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觉得很精神。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向前望去,她看见前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先,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获得文具盒后,香雪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十分盼望同学们都来关注她的文具盒,足见其虚荣至上。
B.香雪认为台儿沟的人们将不再央求别人,体现她已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坚信家乡定会开放进步。
C.香雪走进隧道时,因为害怕,弯腰拔下一根草插在小辫里,用来“避邪”,可见她思想是落后和迷信的。
D.姑娘们用奔放、热烈的声音喊着香雪,笑得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体现古老文明被现代文明唤醒的美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使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觉,全方位展开叙述,使得小说情节曲折,构思精巧。
B.小说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充分展示出香雪跨越了巨大的心理障碍,丰富了人物形象。
C.小说结尾采用反复的表现手法,表达了对香雪不畏艰险、挑战自我的美好品质的赞叹。
D.小说运用象征手法,铅笔盒象征了文化和知识,象征了农村青年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求。
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9.孙犁在《谈铁凝<哦,香雪>》一文中说道:“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事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试从语言、形象两个方面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答案:
6.(3分)B
7.(3分)A
8.(4分)(1)原句为短句,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适合表现香雪的心理。改句较为冗长。(2)原句运用排比句、感叹句,句式整齐,表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力量。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每点2分)
9.(6分)(1)小说的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2)小说写到台儿沟的少女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香雪洁如水晶的目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少女们飘荡的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情节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每点3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计分。)
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梦与现实
郭沫若

昨晚月光一样的太阳照在兆丰公园的园地上。一切的树木都在赞美自己的幽闲。白的蝴蝶、黄的蝴蝶,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好像在催促着说:“姐姐妹妹们,飞吧,飞吧,莫尽站在枝头,我们一同飞吧。阳光是这么和暖的,空气是这么芬芳的。”
但是花们只是在枝上摇头。
在这个背景之中,我坐在一株桑树脚下读泰戈尔的英文诗。
读到了他一首诗,说他清晨走入花园,一位盲目的女郎赠了他一只花圈。
我觉悟到他这是一个象征,这盲目的女郎便是自然的三美室。
我一悟到了这样的时候,我眼前的蝴蝶都变成了翩翩的女郎,争把麝香豌豆的花茎作成花圈,向我身上投掷。
我埋没在花圈的坟垒里了。
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

今晨一早起来,我打算到静安寺前的广场去散步。
我在民厚南里的东总弄,面着福煦路的门口,却看见了一位女丐。她身上只穿着一件破烂的单衣,衣背上几个破孔露出一团团带紫色的肉体。她低着头踞在墙下把一件小儿的棉衣和一件大人的单衣,卷成一条长带。
一个四岁光景的女儿踞在她的旁边,戏弄着乌黑的帆布背囊。女丐把衣裳卷好了一次,好像不如意的光景,打开来重新再卷。
衣裳卷好了,她把来围在腰间了。她伸手去摸布囊的时候,小女儿从囊中取出一条布带来,如像漆黑了的一条革带。
她把布囊套在颈上的时候,小女儿把布带投在路心去了。她叫她把布带给她,小女儿总不肯,故意跑到一边去向她憨笑。
她到这时候才抬起头来,啊,她才是一位——瞎子。
她空望着她女儿笑处,黄肿的脸上也隐隐露出了一脉的笑痕。
有两三个孩子也走来站在我的旁边,小女儿却拿她的竹竿来驱逐。
四岁的小女儿,是她瞎眼妈妈的唯一的保护者了。
她嬉玩了一会,把布带给了她瞎眼的妈妈,她妈妈用来把她背在背上。瞎眼女丐手扶着墙起来,一手拿着竹竿,得得得地点着,向福煦路上走去了。
我一面跟随着她们,一面想:唉!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那围在腰间的两件破衣,不是她们母女两人留在晚间用来御寒的棉被吗
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川湘等处的战地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得得得的竹竿点路声……是走向墓地去的进行曲吗
马道旁的树木,叶已脱完,落时在朔风中飘散。
啊啊,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
我跟随她们走到了静安寺前面,我不忍再跟随她们了。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
1923年冬,在上海
6.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节结语“我这只是一场残缺不全的梦境,但是,是多么适意的梦境呢!”中的“残缺不全”“适意”既概括了梦境,也凸显梦境虽不尽如人意却美好。
B.文中小女儿把布带投到路心,跑到一边憨笑,用竹竿驱逐两三个孩子等细节,写出了小女孩的天真单纯,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
C.文中“人生的悲剧何必向莎士比亚的杰作里去寻找……何必向大震后的日本东京去寻找呢 ”表现眼前这对母女的生活状况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悲剧。
D.文中上节泰戈尔笔下盲目的女郎是作者心中美好理想的象征,下节中的盲眼女丐是现实中的悲剧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上节描写兆丰公园“月光一样的太阳”、“幽闲”树木、白的蝴蝶、黄的蝴蝶等自然环境,渲染了梦境的美好适意。
B.文中“在麝香豌豆的花丛中翻飞,把麝香豌豆的蝶形花当作了自己的姊妹。你看它们飞去和花唇亲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蝴蝶的灵动活泼。
C.文章构思巧妙,下节对盲眼女丐及其女儿细腻的描写,与上节对梦境的描述看似没有任何的联系,实质上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文章结尾处写“在我身上只寻出了两个铜元,这便成了我献给她们的最菲薄的敬礼”,卒章显志,表达了我对这一对母女的同情但又无能为力的主题。
8.文章以“梦与现实”为标题,有何用意 (4分)
9.“人到了这步田地也还是要生活下去!”在文中反复出现,它有何深意 请你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说说它带给你怎样的启示。(6分)
答案:
6.B错在“完全不懂生活的艰难”。
7.D并非“卒章显志”,主题应为: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对理想、美好生活的向往。
8.(1)精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节写梦境之美,下节写现实之悲。
(2)用对比手法揭示了主题。作者笔下的梦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和不满。(每点2分)
9.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盲人母亲和她女儿生活异常艰难,却依然坚强地活着。作者运用反复的手法,以此来表现生命的坚韧。
启示:面对生活中的逆境要坚强乐观,要珍惜美好生活。(答到这两个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7 题。
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
管广静
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无法远游。
这个深秋,窗外的桂花开得依旧热烈,一颗心在桂子的香氛里蠢蠢欲动。
去远游,去远游。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那就出发吧!趁秋风薄凉,趁花儿未谢,趁山河还沉浸在欢乐的海洋,去赶赴一场红色之约。
当飞机延误,晚点降落时,才惊觉,这个叫茅台机场的地方,隐在群山中,如墨似黛,渲染出一幅山水丹青画。
遵义,这座位于贵州省北部的城市,遵义会议被称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这红色圣地。下榻宾馆后,时针已指向深夜十二点。
来到遵义,行程首选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穿过繁华的街道,川流的人潮,我的脚步停留在红旗路80号,一座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两层楼房前。红色的大门上方高悬毛泽东亲笔所书"遵义会议会址"六个金色大字。闹中取静处,惚若两个世界。
上主楼,过厅堂,穿跨院,北屋、东西屋,我的脚步在遵义会议会议室、军委总司令办公室(作战室)、周恩来办公室兼住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以及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等处,一一驻足,那段岁月的影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现……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来遵义爬娄山关,是此行旅程必不可少的体验。
看山看云,云雾缭绕,山隐云中。车辆行驶在或高或低、或直或弯的高速公路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过一个又一个隧道,一座又一座桥梁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中国制造"之伟大!
经查阅资料,娄山关居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北拒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古称天险,发生过多次战役。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后首个胜利,也让红军摆脱了被动局面,这才有了毛泽东写就的这首气势磅礴、慷慨激越的《忆秦娥·娄山关》词作。时至今日,这首词依然鼓舞着后来者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气概和博大胸襟。
不知道是否因为地处偏僻,游客不是太多,却也正合我意。坐上景区内的摆渡车,穿过旅游小镇、陈列馆,来到纪念碑,爬上刻有"遵义战役·娄山关小尖山战斗遗址"字样的石刻前,向下俯瞰,南北两面的公路蜿蜒曲折,尽收眼底。也真正地感受一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之情。
置身重崖叠峰,看峭壁陡立,观词碑,走百丈梯,步长空桥,绕雁鸣塔,听山风过耳,赏漫山的紫菀花。那一刻,且持彩练当空舞,与尔同消万古情…….
一个人的旅行,是因为一座城,一些人,还有那挥之不去的酒香。
在遵义的最后行程,该是这个因酒而闻名海内外的小镇——茅台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今有"中国第一酒镇"的美誉。去之前,脑海里有太多的画面,而当我真正漫步其间,却发现所有的想象,都不及现实中的繁华。不得不感叹一句∶"这真正是因酒而兴的小镇!"
镇上建有国酒文化城园区,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是反映茅台酒发展和酒文化精髓的一座博物馆。进入园区,小桥流水,藤蔓攀爬,建筑鳞次栉比,高低有序。园内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馆共七个馆,馆内陈列着各个朝代的酒礼、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诗,以及与酒有关的重要人物故事等书画作品、雕塑、楹匾和实物,集雕塑、碑刻、楹联、文物、影像于一体,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馆。
不远处排队的人群,是凭身份证可以买两瓶茅台酒的外地游客。我就不去凑这份热闹了。带一份闲适之心,在酒香的世界里走走停停,回眸远观。
出得园来,拾级而上,且寻一家酒馆,漫漫聊,浅浅议。时光, 藏在我们的笑容里, 忽隐忽现。待我们步出酒馆,已是灯火璀璨。顺势而下,广场的音乐响起。这个本为纪念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而修建的广场,如今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还成了市民和游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赤水河沿岸霓虹闪烁,彩虹桥倒映在河面上,不知道彩虹是在天上,还是在水里 红星铁索桥是行人必到之处,每位游客都会站在桥上,立此存照,致敬红军四渡赤水的伟绩。我也未能免俗,让手机留住那一瞬间的微笑。
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当我再次坐上返程飞机,回到江苏的家乡时,蓦然回首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声音在不停召唤!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方不负此生相思意",表明了"我"早就有了旅行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十分强烈。
B.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茅台镇,不仅因为它拥有茅台酒而名扬天下,也因为与茅台镇紧密相连的赤水河蕴含着特定的故事和意义。
C."我"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后感慨"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
D.文章结尾"这一段旅程,如星光闪耀,在此后的岁月里,牵引着我的目光,萦回……",表达了"我"对这次红色之旅回味不已,难以忘怀。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次意外脚伤,让喜欢旅游的我蛰伏一年",为后文"我"想去旅游和红色之旅做了铺垫。
B.文章写坐车去娄山关时,多用短句,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韵味,写出了娄山关的险峻。
C."时光如一潭池水,惊鸿一瞥,照影而过",运用比喻写这次旅行虽然短暂,但是令人惊艳。D.文章引用《忆秦娥·娄山关》,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也给全文增添了文采。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7.文章标题"深秋,赴一场红色之约"有什么内涵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
4.C(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是想说接下来的红色之旅更顺利”错误,“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前行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宽广”意思是传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精神,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当更顺畅。
5.D(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的能力。“表明‘红色之约’的对象就是娄山关”错误,对象不仅仅是娄山关,还有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镇、赤水河等。
6.(4分)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遵义会议会址和娄山关的叙写,引出下文对茅台镇和赤水河的描述,也照应了文章标题。
②内容上,表明了这次红色之旅的原因,体现了红色之约的内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7.(4分)
①暗示作者不仅欣赏了美景,而且心灵受到了洗礼。②“红色之约”即红色之旅,表明了作者在深秋时节去探访革命圣地。③把自己到贵州遵义的旅游看作是赶赴一场约会,饱含着作者的期待感和庄重感。(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