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1-2022学年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某同学描绘了“北京人”如下生活场景图,其中与实际相符的是(  )
A. 他们的模样看起来与现代人完全相同
B. 他们大量使用磨制的石器
C. 他们虽然群居但仍不会用火烧烤食物
D. 他们距今约70-20万年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 象形 B. 会意 C. 形声 D. 假借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某学校历史组在当天推出了以“融 合:从春秋到秦汉”为主题的文物图片线上展览。如图符合该主题的图片有(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的时间是(  )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221年 C. 公元前207年 D. 公元207年
秦朝时期,王家四兄弟的情况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 老大被征去修长城 B. 老二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C. 老三在家练小篆 D. 老四整日忙于发明造纸术
我们在下象棋的时候会看到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这可能出于(  )
A. 春秋争霸 B. 战国七雄
C. 秦灭六国 D. 刘(邦)项(羽)之争
“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烟雨笼罩着边城,雁群在低空飞行),芦笋初生渐欲齐(河边的芦苇发芽似笋,一起争着向上生长)。无数铃声遥过碛(驼队摇响着悦耳的铃声走过遥远的戈壁滩),应驮白练到安西(应该是驮着白色丝绸到安西的最好时节啊)。”唐代诗人张藉的这首《凉州词》描绘的应是(  )
A. 张骞出使西域的千难万险 B. 丝绸之路上经常见的情景
C. 班超经营西域的坚持不懈 D.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材料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 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 B. 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C.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为朝廷选拔了大量人才
六盘水市某学校阅览室组织“精读一本书”的活动。为感悟秦汉历史,可组织学生阅读(  )
A. 《春秋》 B. 《诗经》 C. 《战国策》 D. 《史记》
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  )
A. 埃及草纸 B. 植物纤维纸 C. 欧洲羊皮纸 D. 西汉麻纸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下列对这两次战役共同点的概括,正确的是(  )
①曹操都取得了胜利,统一北方
②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
④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学会运用原因和结果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是初中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表中因果关系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因 果
A 汉武帝推行儒学 儒学开始于主导地位
B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C 八王之乱、匈奴人灭西晋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 江南地区的开发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A. A B. B C. C D. D
观察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东晋南方地区(  )
材料 文献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元帝为晋王,课督农功…… 《晋书 食货志》
(东晋后期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食货志》
A.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 农业超过北方
C. 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D. 经济得到开发
历史上致使强大的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是在(  )
A. 淝水之战之后 B. 巨鹿之战之后 C. 赤壁之战之后 D. 七国之乱之后
邮票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既是历史的记载,又是现实的纪念,方寸之间浓缩大千世界。对下面的两张邮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技术是由西汉蔡伦发明 B. “五禽戏”为图2人物所创编
C. 图2人物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D. 图1中的技术为中国最早发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列举秦、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三位著名将领。
(2) 西汉时出使西域的是谁?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他出使西域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
(3)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标志是什么?
(4) 由古及今,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从不同领域折射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思想智慧】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知识即美德。求得知识最好的方法是有系统的问和答。
——苏格拉底
【绘画鉴赏】
【建筑魅力】
(1) 道德教育体现先贤智慧。分别概括下面两位思想家的主张。
(2)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请从社会风貌和艺术价值两方面分别解读下面名画。
(3) 建筑工程承载历史价值。下面两个建筑工程有何共同的历史价值?
观察如图。
(1) 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夷洲
B.赤壁
(2) 赤壁之战后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出现了什么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私,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秦策一》材料二:(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慕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则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询,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商君虽死,其法犹存!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请回答:
(1) 商鞅用“予五十金”徙木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什么道理?
(2) 以材料中或所学的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为什么“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商君虽死,其法犹存”这句活?
(4) 想一想,我们从商鞅身上可以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对秦始皇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功盖五帝
——[秦]李斯等《琅琊石刻 始皇颂诗》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虽愚且暴……合诸国而为郡县,人心一统,四海归一,俾使民者皆安居其上。
——[西晋]卢阳《秦政指说》
(1) 材料一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请指出他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并从两则史料中获取一些信息。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司马迁和卢阳对秦始皇的评价。为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3) 阅读上述记载秦始皇功过的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心目中的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有哪些功劳和过失?(要求:题目自拟,史论结合,语言通顺,表述成文,言之有理)
仔细观察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2) 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 请列举他关于教育思想或教学方法方面的三句名言。这些教育名言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请根据如图所示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00字的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
故选:D。
本题考查了远古北京人。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吃到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
2.【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故选:A。
本题考查甲骨文,知道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本题考查甲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四羊方尊出现在商朝;吴王夫差矛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铜壶出现在战国时期、秦半两钱出现在秦朝时期。如果以“融 合:从春秋到秦汉”为主题的文物图片线上展览,题干选项中符合该主题的图片有②③④。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从春秋到秦汉文物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吴王夫差、战国时期的铜壶、秦半两钱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吴王夫差、战国时期的铜壶、秦半两钱的相关史实。
4.【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建立秦朝的相关知识点。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秦始皇的有关内容。
5.【答案】D
【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西汉时已出现用麻做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选项ABC说法正确,秦朝时期,王家四兄弟的情况说法有误的是选项D。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时期的史实。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解析】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结果,项羽连战失利,在乌江自刎。刘邦因势利导,终于战胜了项羽,登上了西汉皇帝的宝座。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刘(邦)项(羽)之争有关。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4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与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由“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烟雨笼罩着边城,雁群在低空飞行),芦笋初生渐欲齐(河边的芦苇发芽似笋,一起争着向上生长)。无数铃声遥过碛(驼队摇响着悦耳的铃声走过遥远的戈壁滩),应驮白练到安西(应该是驮着白色丝绸到安西的最好时节啊)。”结合所学,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因运输的主要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可知,《凉州词》描绘的应是丝绸之路上经常见的情景。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中亚、西亚、直到欧洲的一条陆路交通线。
本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令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推恩令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强化了皇权。B项正确;三次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排除A项;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社会经济关联不大,排除C项;推恩令与朝廷选拔人才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D
【解析】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史记》开创的纪传体,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诗经》、《论语》是春秋时期的著作,《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故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史记》的内容。西汉时期司马迁著有《史记》。
掌握《史记》的成书年代、内容和影响。
10.【答案】D
【解析】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受“飘絮成片”启发,发明了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造纸术。中国造纸术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题以造纸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都发生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前,故C正确;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发生在长江流域,①④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异同。
本题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事实的因和结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亡了西晋,因果关系对应错误,故C正确。
ABD..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当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因果关系对应正确;淝水之战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符坚被杀,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因果关系对应正确;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因果关系对应正确,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观察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东晋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观察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东晋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A
【解析】由于战争的失败导致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影响。
15.【答案】D
【解析】图一反映的是造纸术,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故D符合题意;我国西汉就有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的贡献是改进造纸术,排除A;图2的医圣是东汉名医张仲景,而“五禽戏”为华佗所创编,排除B;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而医圣张仲景确立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注意对图片的解读,掌握中国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16.【答案】【小题1】秦:蒙恬;西汉:卫青、霍去病
【小题2】张骞;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
作用: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开通了丝绸之路。
【小题3】西域都护的设置。
【小题4】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汉巩固统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汉巩固统治、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
17.【答案】【小题1】孔子:强调统治者实行德政,以道德教化天下,有利于弘扬正气,主张学思结合。苏格拉底:主张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善即是美德:只有获取知识才能具有美德;主张通过提问获得知识。
【小题2】图一:社会风貌:展现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城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商贩往来不绝;市民阶层生活丰富多样等。艺术价值:画面上的人物、街市、村野、车船等安排得错落有致,是我国美术史上日朽之作等。
图二:社会风貌: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黑暗统治,倡导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等。艺术价值:画中母亲和孩子组成了和谐的圆形构图流露出母亲对孩于依浓的爱,歌颂了女性的自然美,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等。
【小题3】都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因地制宜,造福后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解析】1.
本题以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从不同领域折射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主线,考查老子和孔子、苏格拉底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老子和孔子、苏格拉底等知识。
2.
本题以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从不同领域折射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主线,考查《清明上河图》、《椅中圣母像》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清明上河图》、《椅中圣母像》等知识。
3.
本题以中西方文化交相辉映,从不同领域折射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主线,考查都江堰和田纳西水利工程等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都江堰和田纳西水利工程等知识。
18.【答案】【小题1】中框:B右框:A。
【小题2】三国鼎立。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各自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掌握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和影响。
19.【答案】【小题1】目的:取信于民;说明要保证改革成功必须严格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商鞅变法触及了贵族的利益。(答处罚太子师傅触及贵族司法特权;奖励军功损害了贵族政治特权等亦可)
【小题3】变法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秦国军事、经济力量壮大。(或加速秦国封建化,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4】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坚持真理,锐于改革等。(一点即可)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相关知识。
20.【答案】【小题1】史料:文献材料、实物材料;信息:(秦始皇)自称皇帝,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任答一点)
【小题2】评价:司马迁否定了秦始皇,卢阳肯定了秦始皇。因素:时代不同,个人立场不同。
【小题3】题目:千古始皇.
功: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修长城。越族地区的开发沟通水系。修建交通。过:征敛无度,赋税奇重;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严刑峻法,民怨鼎沸;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等。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类型、司马迁和卢阳对秦始皇的评价以及不同的原因、评价秦始皇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料的类型、司马迁和卢阳对秦始皇的评价以及不同的原因、评价秦始皇等知识。
21.【答案】【小题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
【小题2】“仁”的学说。
【小题3】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任意3条)这三句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了孔子。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教育贡献。
22.【答案】由于倭寇侵扰的范围是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明朝时期,中国沿海倭患严重,戚继光率军英勇抗倭。台州战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战役。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明朝中期抗击倭寇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故答案为:
题目: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
论述: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明朝中期抗击倭寇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戚继光。民族英雄是抗击外国侵略的历史人物。
本题以戚继光抗倭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时期抗击外国侵略的史实。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