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课的课程逻辑是从改革开放的进程到改革开放的意义,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中心点,通过阐述改革开放进程,深化学生对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认知,培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政治认同。
【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以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充分理解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以及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对“社会主义”已具理论认知。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已经了解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但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以及对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改革开放的进程;改革开放的意义。
关键能力:能够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果;掌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掌握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改革开放进程和取得的成就,体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2.科学精神:能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
2.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意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公共参与: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进程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成果展示:小组代表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改革开放成就
思考:为什么中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过渡:中国短短几十年取得了这么大的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二、新课讲授
(一)议题一:应历史 启改革开放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次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
答案提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
确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老师讲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政治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路线
组织路线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开启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
2. 标志性会议:1978年12月18日,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过渡:那么什么是改革开放?实际上改革开放是两个词,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师:讲解改革开放名词
(二)议题二:揽进程,悟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阶段(小组讨论、总结概括)
师生共同总结:
1.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
农村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逐步推进,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逐步深化阶段 (1992年-2013)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一直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和基本框架,改善和完善相应体制机制。这个时期不仅沿江沿边城市得到开放,而且部分省会城市也进入开放行列,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3.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 )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
这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表明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是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说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教师过渡:改革开放进行到现在,进入全面深化阶段,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有哪些重大意义,请看下面这段材料,结合课本上内容,
(三)议题三:看成就,赞改革开放
材料: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问题: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有哪些?
答案提示: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②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四)议题四:盼复兴,促改革开放
探究与思考: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从改革开放的地位、作用角度看: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从发展角度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3.从国家政策角度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4.从世界形势角度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了解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要坚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六)板书设计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
1.起步阶段
2.发展阶段
3.全面深化阶段
三、改革开放的意义
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七)作业布置
活动:写给2035年的“自己”
要求:给2035年的自己寄一张明信片,上面可以给未来的自己捎去几句话,也可以画上一幅画……表达你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