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1.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2.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2)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及成功的原因。
2.王安石变法:(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及作用;(2)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教训。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社会矛盾
(1)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2.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措施
内 容
历史作用
均田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限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整顿
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
迁都
洛阳
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
革除
旧俗
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支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目的
措施
内 容
作 用
经济上富国之法
改变积贫局面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
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免役法
(募役
法)
纳钱代役
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方田均
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
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保甲法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
保马法
鼓励百姓养马
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将兵法
在各路设“将”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军器监
监督制造兵器
产量、质量提高
政治上取士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
改革科举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整顿太学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惟才用人
重改革、破成规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了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对新占区的统治,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整顿吏治等建立各种新的制度;迁都洛阳,推行移风易俗措施,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与交流。
角度1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
提示:(1)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
 (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
(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角度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和影响
提示:(1)性质:少数民族主动封建化的改革。
(2)影响:①生产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③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角度 孝文帝改革
                   
(2010·福建文综,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案 (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了洛阳的繁盛;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奠定了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1.观察下面图片:
请回答: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谈谈你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的认识。
(2)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怎样?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目的、地位、作用,把握根本问题,才能够进一步认识孝文帝迁都的动机及其决策的正确性。
答案 (1)原因:平城民族隔阂严重,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相邻,常受骚扰,缺乏安全。洛阳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洛阳地处中原,迁都洛阳,一方面易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另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更容易推行改革。
(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地位: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作用: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变法
11世纪的北宋王朝面临着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严重威胁等社会问题。为挽救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围绕“理财”、“强兵”、“取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初期取得一定成效,后在保守派反对下改革失败。

角度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
提示:(1)失败原因: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的不满。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④变法演变成激烈的派别斗争。
(2)评价: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角度 王安石变法
(2010·山东文综,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点拨 该题比较难的是材料是文言文,所以对材料的解读至关重要。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直接作答。通过材料的意思归纳概括得出“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材料二体现出王安石力图通过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第二小问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内容。
答案 (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事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 (1)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设立“市易务”来获取财政收入。
(2)阶级分析法、一分为二的研究方法。结论一: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代表,改革的主流是好的,应该肯定。结论二:大地主阶级的代表,改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应该否定。
(3)应当看改革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应当看主流。
(5年6考)王安石变法
第一层级
考情感悟
?王安石变法是最具代表性的挽救封建统治中期危机的改革,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内容
?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改革方式、多角度评价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切入点
?山东、江苏在此出现两次命题,广东、课标全国也在此处命题
第二层级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是一次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封建统治危机为目的的改革。但改革不能普惠民众,得不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而失败
?从现实角度:在教育体制、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市场流通管理方面的改革措施至今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王安石大胆改革、不畏权贵、勇于探索、百折不屈的精神也值得后人学习
【考向预测1】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的既定政策是纵容豪强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而且给予免税免役的特权。而中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为逃避繁重的税敛和差役,有人宁愿托庇于官绅和豪强之家,伪立契约,假称土地已典卖,自己沦为佃户,实则仍在原有的土地上耕种,但要把收获物的一部分交给官绅和豪强之家。
材料二 北宋初期的纳税户,除缴纳赋税之外,还要依其户等到各级政府分轻重不同的差役。因为官绅地主、富商大贾都享有免税特权,各种差役都落到中小地主和富裕的自耕农身上。
请回答:
(1)北宋初期的土地和赋税政策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政策造成了哪些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王安石在变法中主要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3)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有两项措施在宋代起到了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作用。你认为应该是指哪两项措施?
解析 第(1)问的“特点”是归纳材料中的要点。第(2)问要围绕上述要点回答。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银行作用”的含义,便于分出带有“银行”色彩的措施。
答案 (1)特点:不抑制土地兼并;按照户等负担差役;豪强有免税权。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赋役不均,逃避赋税的现象严重;政府赋税收入大幅减少,财政困难。
(2)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3)措施:青苗法和市易法。
(?5年4考?)孝文帝改革
第一层级
考情感悟
?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最成功的改革,属于课标、考纲规定的重点内容
?民族关系、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成为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切入点
?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在此处命题
第二层级
深层探秘
?从历史角度: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以后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和隋唐制度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现实角度:孝文帝反对狭隘的民族本位意识,在民族观念上具有包容性,以及改革过程中所体现的勇气、决心和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对当前深化改革,建立和谐民族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考向预测2】 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考向预测2】 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曰……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年。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等。第(1)问根据材料一回答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和改革原因,根据材料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材料中的原因应是“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大意是:现在百姓生活困苦、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许多豪强地主抢夺土地)。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性质上讲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意义上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答案 (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2)①内容:确立新的土地制度。②性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③意义:促进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加速封建化进程。
1.孝文帝是中国著名的改革家,其改革措施多次被后人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北语,从正音。年三十以下,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献文六王传·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提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推行策略如何?
(2)概括材料二中赵翼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赵翼这一观点?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从后人对其评价的角度考查。第(1)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注意对材料的正确解读。第(2)问先判断材料观点,后对其进行评价,注意全面性与客观性。
答案 (1)中心内容:推广汉话(汉化政策)。
策略:按年龄逐步推行;严厉惩罚故意违反者。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理解:该观点是片面的。“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社会的进步。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 (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
(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答案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