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说 课 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政治必修 3《政治与法治》第一课第一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本节课是高中政治必修 3《政治与法治》模块的起始课,内容为回溯历史, 明确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因此,上好本节课对之后整个模块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涉及的史实材料与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联系紧密,要注意有机的衔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此外,还应注意合理运用史实材料,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色。二、说学情高一学生经过第一学期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必修 2《经济与社会》的学习具备了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于本节课所涉及史实材料比较了解, 可以通过内容间的联系构建逻辑框架,但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三、说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应该坚持党的执政领导地位毫不动摇!【科学精神】通过学习,对比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所提建国方案的科学性;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把握和近代中国社会国情的分析,懂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形成初步的唯物史观。【公共参与】通过合作探究,升华学生对党的领导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做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阐述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说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教学难点: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总结共产党领导中国的优势所在。五、说教学方法:议题法,围绕总议题,针对两个分议题将学生分为题组及出路组,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代表以 PPT 形式进行研究性成果的展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讲授法,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利用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进行分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 7 月 1 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的多张图片,指出在纪念建党一百周年的活动中“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表述多次被提及,思考为什么?提出总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围绕着总议题,形成两个分议题,进行问题组和出路组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针引线,主要通过问题的不断抛出引导学生思考。(二)新课教学第一环节议题一:问题是什么?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涉及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由于学生在历史学科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相对比较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抛出问题: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却在近代陷入黑暗, 为什么?近代中国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社会有哪些国内国际矛盾?要完成什么历史任务 学生在这一环节要结合历史知识思考展开小组讨论,并由问题组的两位代表上台分别就“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两个方面进行 PPT 的展示发言。教师在指导学生讨论时尤其要注意史实中的重要节点,即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相关战争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关注原因分析,尤其是内因外因的对比。对于名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指导性讲解,重点突出“半”,结合毛泽东的名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并强调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这种分裂和畸形,决定了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让学生有强烈的国情意识,形成初步的唯物史观。第二环节议题二:出路在哪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承接第一环节对议题一的讨论,问题之后如何找出解决出路?教师继续抛出问题:在半殖民半封建的基本国情下完成历史重任,出路在哪里?面对屈辱,谁曾进行抗争和探索?学生结合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深刻把握中国选择共产党的建国方案的必然性。由出路组第一位学生代表上台以 PPT 形式展示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均以失败而告终,并引出另一位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的 20 世纪上半叶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种建国方案,对比后明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能成功。由于学生对于近代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及三种建国方案的史实掌握清晰,所以本环节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三种建国方案进行出发点和可行性的对比,从而凸显出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的科学性;在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中,懂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形成初步的唯物史观。由于本课内容,史实清晰明确,议题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对于学生的课堂上分组讨论要进行有效指导,点拨;对于上台展示发言的学生代表及时进行点评,提出表扬,激发热情,增强信心。(三)课堂小结课堂小结重在政治认同,价值观的升华。视频《百年后的新中国梦想》剪辑了百年前李大钊的表述,并对比百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历史到现实,从过去到现在,回扣主题: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 人民的选择。今天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仍要坚持党的执政领导地位不动摇!七、说板书设计板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内容结构,突出重点。在议题一, 主要是以箭头形式明确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关系;议题二中不仅要有建国方案的内容对比,还要有结局的明确,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八、说教学反思课堂讨论抛给学生的问题应更具有针对性,不能大而化之,要让学生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这样才能更有效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内容有强烈的历史味,但政治课的教学还更应以史学材料为背景,强调学科特点,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让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生内心。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有不妥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