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对初、高中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入力的概念,在复习力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力的图示法。同时教材安排了阅读内容提出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学习带来方便,但学生初中阶段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本节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和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三、核心素养通过《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通过合作沟通,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五、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六、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重心。七、教学过程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课前准备: 实验砖、小物块、细线;弹簧秤、刻度尺、投影仪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举例说明。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打乒乓球、踢足球、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本节课就来学习力和重力,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推进新课:一、力和力的图示1. 力通过图片及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得出力的概念。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课件展示),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板书)说明: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例如打拳,风吹草动等例子来分析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体会力的相互性,物质性)(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船)”)问题: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来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符号是什么?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能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教师可以根据实例和学生交流讨论.讨论结果:仅说一个力多大(是多少牛),不能完整地表达这个力,因为力是矢量,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通过推门的过程理解三要素对力的影响)要把三要素都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地表达.2. 力的图示为了形象地表达一个力,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 (1)线断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2)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一个物体用一个点表示)。例1(教师做):卡车对拖车的牵引力F的大小是2 000 N,方向水平向右,作出力F的图示。步骤:选一标度(依题而定其大小):如用1 cm长的线段表示500 N的力. 从力F的作用点O向右画一线段四倍于标度(4 cm),然后画上箭头(图3-1-2):图3-1-2例2(学生做):作出下列力的图示是:(可同时出三个题,全班分三组,每组做一个题,并分别选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做)①物体受250 N的重力;②用细线拴一个物体,并用400 N的力竖直上提物体.③水平向左踢足球,用力大小为1 000 N.参考答案:说明:①选不同标度(单位),力的图示线段的长短可不同;②标度的选取要有利于作图方便.提示:力的图示是形象地表述一个力的方法,不要忘了定标度.力的图示要正确反映力的三要素。二、重力1. 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指出:地球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同桌合作,一起找出自己周围有关重力现象的例子,同桌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特别强调: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而是引力的一个分力.2. 重力的三要素A. 大小桌面上有一个弹簧秤,天平一套,请选择适当的器材,测出物理课本(或其他物品)所受重力的大小,并指出你的依据.学生讨论分析并说出自己的依据.归纳总结:可以利用二力平衡,用弹簧秤称量;一般情况下,也可以利用G=mg求解,要用到天平.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但最终都能求出物体所受的重力。知识拓展: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g不同,物体的地理位置对于以上两种求重力的方法有没有影响呢?(教师可以不给出答案,由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或者作为课外实验探究的课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科学求知态度)B. 方向问题设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投影展示有关现象(雨线、垂柳、铅垂线……)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C. 作用点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给出重心概念。重心: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集点.思考:请你指出下列物体的重心:充足气的篮球、方砖、石块。做一做:指出怎么找重心(画图、操作、说明)学生自己选择被测对象,分别找出物体的重心.参考教材52页“做一做”,找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教师演示:木圆环,直角三角尺的重心.图3-1-6 图3-1-7具体过程:先用悬挂法确定重心之后,在板上固定一条细线ab,让ab穿过重心c点,再在其重心c处拴上细绳提拉,验证薄板可以水平平衡。如图3-1-6、3-1-7所示.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结论:规则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不规则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悬线法测定物体的重心”)例3. 一个被吊着的均匀的球壳,其内部注满了水,在球的底部有一带阀门的细出水口。在打开阀门让水慢慢流出的过程中,球壳与其中的水的共同重心将会( )A.一直下降 B.一直不变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先让学生自己回答;教师提示开始和最终重心的位置,学生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借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全面.参考答案:在注满水时,球壳和水的共同重心在球心,随着水的流出,球壳的重心不变,但是水的重心下降,二者共同的重心在下降.当水流完时,重心又回到球心,故选项C正确.(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动画演示:物体重心的移动 ( javascript:void(0);" \o "动画演示:物体重心的移动 )”)七、课堂训练(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1. 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论怎么运动都受到重力的作用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 用重心的知识解释为什么现在优秀跳高运动员都采用“背越式”技术.八、课堂小结本节内容主要包括: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点常称为力的三要素.要会作力的图示,它体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重力重力的产生:重力是地球上或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心: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布置作业1.教材第54页“问题与练习”2、3题.2.试测自己家中不同物体的重心.设计好思路,选择最简洁方便的测量工具,写出简要的活动报告.板书设计1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1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