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总结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总结学案

资源简介

高一物理一、二章知识点剖析
一、运动的描述
本章学习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质点、坐标系、参考系、时间、路程与位移、速度与速率、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加速度),这是描述运动规律的基础。
1、物体什么情况下可以看做质点?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各部分运动状态的差异可以忽略时物体可以看做质点。
2、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是什么?时刻对应时间轴上一个点,对应物体运动中的一个位置;时间间隔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物体运动中的一段位移。
【典型例题回顾】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则( )
A.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是该秒初的两倍;
B.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该秒初的速度大2m/s;
C. 物体在某秒初的速度一定比前秒末的速度大2m/s;
D. 物体在某秒末的速度一定比前秒初大2m/s.
方法:画出时间轴,找准对应时刻。
3、路程与位移的区别是什么?路程是标量,为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矢量,表示位置变化,只与初末位置有关,与运动轨迹无关。
【典型例题回顾】判断:
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 ( );
物体运动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总满足:路程≥位移( )。
4、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速率(瞬时速率)与瞬时速度
牢记:平均速率=路程/时间,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是矢量。瞬时速度对应物体运动的某个位置(或时刻),是矢量;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典型例题回顾】
⑴ 一个运动员百米赛跑中,5秒末速度为10.3m/s,10秒末到达终点时速度为10.2m/s,则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⑵ 物体通过连续相等两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别是10m/s和1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⑶ 物体通过连续相等两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分别是10m/s和15m/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5、加速度:描述速度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时间)。
注意:⑴ 判断直线运动加速还是减速,只看初速度与加速度方向是否相同。
⑵ 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三者的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典型例题回顾】⑴ 判断:①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都是矢量。( )
② 速度越大,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③ 速度为0,加速度也为0.( )④ 速度变化的越快,加速度越大;( )⑤ 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
⑵ 足球以8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将其以12m/s的速度踢出去,若踢球时间为0.02s,以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
【典型例题回顾】⑴一农用“小四轮”漏油,每个1s滴一滴油,根据路面上油滴的分布判断车的运动情况( )
A.油滴均匀分布,可能匀速运动;B.油滴间距增大,一定匀加速运动;
C. 油滴间距增大,加速度可能减小;D. 油滴间距增大,加速度可能增大。
⑵ 判断是否可能:
A.速度向东减小,加速度向西增大;( )
B. 速度向东减小,加速度向西减小;( )
C. 速度向东增大,加速度向西增大;( )
D. 速度向东增大,加速度向东减小;(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1、v-t图像的理解与应用(v-t图像只反映直线运动的规律)
⑴ 速度 ① 判断速度的大小(看纵坐标的数值);② 判断速度的方向(t轴上方速度与正方向同向,下方速度与正方向相反)。
⑵加速度 ① 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倾斜程度越大,加速度越大);②判断加速度方向(图线倾斜向上,加速度与正方向相同;图线倾斜向下,加速度方向与正方向相反)。③计算加速度(在图线上取两个点,加速度=纵坐标之差/横坐标之差)
⑶ 位移 图线与横轴所谓图形的“面积”在数值上表示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① 面积大小表示位移大小;② 位移方向 图形在t轴上方位移方向与正方向相同,在t轴下方位移方向与正方向相反;③ 总位移等于各段“面积”(包含正负号)之和。
【典型例题回顾】⑴ 判断以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⑵ 根据右图判断:
A.1秒末速度与位移方向都改变( );
B.2s末位移方向改变( );
C.4秒末位移为零( )
⑶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B.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
C.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
⑷画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v-t图像(以竖直向下为正方向)。
⑸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 )
A.乙比甲运动的快
B.2 s乙追上甲
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2、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重点:⑴ 给出纸带,能计算瞬时速度和加速度(逐差法)。⑵ 描点作图画出v-t图像,并能通过图像计算加速度。① 作图是一定保留作图痕迹;一定用铅笔、直尺画直线;一定将原点、单位长度、各坐标轴对应的物理量及其单位写完整;② 通过图像计算加速度的方法:在图像上找两个点,加速度=纵坐标之差/横坐标之差。
答题时需要注意:⑴ 给出位移的长度单位与要求填写的速度、加速度的单位是否相同;⑵ 根据要求保留有效数字。
【典型例题回顾】⑴ 下图是利用打点计时器等仪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打出的一条纸带A、B、C、D、E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求:① B,D点瞬时速度② 物体的加速度
⑵ 计算下图F点的瞬时速度及物体的加速度。(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谨防“刹车陷阱”
【典型例题回顾】汽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5分钟后突然刹车。如刹车过程是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5m/s2,则刹车后3秒钟内汽车所走的距离是多少?3s末的速度是多少?
4、熟记四个公式,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
、、、,相应的:。说明:⑴(初速度)、(末速度)、a(加速度)、x(位移)均为矢量,以初速度方向为正,、a、x与初速度方向是一定取负值。⑵以下两种情况考虑平均速度公式:①已知某段时间内的位移;②已知某段位移的初末速度。⑶涉及位移时可以考虑用图像解决。
【典型例题回顾】⑴ 一个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和64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s,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⑵ 一辆汽车自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沿直线加速到速度为40m/s,然后立即匀减速到停止,在此全过程中通过700m,问汽车运动共经历了多长时间?
5、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一个特例)
注意:⑴“物体自由下落”就告诉我们,加速度为g,两个条件。⑵v=gt(时间与速度成正比);h=gt2(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位移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6、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 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 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 前1x、前2x、前3x……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④ 第1x、第2x、第3x……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典型例题回顾】⑴ 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4s后静止,若物体在第一秒内的位移为14m,则最后一秒内位移为多少?
⑵ 一物体从A点自由下落,经B点到达C点,已知B点的速度是C点的3/4,BC距离为7m,则AC距离为多少?
⑶ 一列车静止,车头旁有一电线杆。然后列车启动,启动过程为匀加速运动。第一节车厢经过电线杆用时间为5s,求第五节车厢经过该电线杆所用时间。
7、追及问题(重点分析时间、位移、速度的关系)
⑴ 相遇(同时到达同一个位置) 根据位移关系求相遇时间及相遇时的位移。
⑵ ①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且v甲=v乙时两者相距最远;②匀减速运动的物体甲追匀速运动的物体乙,有三种情况:一、当甲的速度减小到与乙相等时尚未追上乙,则将永远追不上;二、当两者运动到同一位置速度巧好相等,叫恰好相遇(或恰好不相遇),只相遇这一次,接下来乙就到前面了;三、当甲追上乙时,甲的速度比乙大,则乙还有一次反超的机会,两者共相遇两次。
总之,把握住临界条件:当v甲=v乙时两者相距最远或最近,且当v甲=v乙时两者恰好到达同一位置是恰好相遇(或恰好不相遇)的条件。
8、运动学解题过程:⑴ 画草图,写出文字说明;⑵ 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⑶ 列公式;⑷ 解答,并讨论结果是否符合实际。
2
4
6
8
O
A
B
C
D
E
t/s
v/(m/s)
10
-10
4
A
B
C
D
E
F
G
1.40
1.90
2.38
2.88
3.39
3.87
cm
PAGE
1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