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12《登高》(课件3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12《登高》(课件32张)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登高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
最庄严、最瑰丽、
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 (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杜拾遗)。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生平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忧国忧民)
(涉世未深)
3.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窗含西岭千秋雪,
会当凌绝顶,
3.随风潜入夜,
朱门酒肉臭,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览众山小。
润物细无声。
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2.
5.
4.
《春望》
《春夜喜雨》
《望岳》
《绝句四首》
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杜甫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痛苦、
孤独、沉郁、顿挫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风、天、猿、渚、沙、鸟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①迅疾的秋风 ②高远的天空 ③哀鸣的猿啼④孤零冷落的小岛 ⑤水落而出的白沙 ⑥低飞盘旋的水鸟。
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在什么处境中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
渚清沙白鸟飞回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
(联系诗人此时此地此情此境展开联想。)
时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地点:夔州长江边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
生命之短暂
时间之永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一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如何理解?
 
“对比”,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 “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把上下两句互相对比着写的,相互衬托,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越显得短暂。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
“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鉴赏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颈联中可以读出哪几种感受?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地之远。
悲秋:时之凄惨。
常: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百年:垂老暮年。
多病: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颈联
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尾联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当然也忧身,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晚年),且浑身是病。  
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表现了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情感蕴藏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诗歌内容特点,主要指情感浑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是指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言的刚键,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 下 曲》 卢 纶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李贺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