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一、抓住重点,疏通文意1. (小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①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②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理解实词 ①资( ) ②从( ) ③去( ) 答案 ①凭借 ②从事 ③去掉,放弃 (2)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孩子很多,家无余粮,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物资),(我也)没有得到它的本领。 ②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于是,我被委派到小县做官。那时战乱还未停息,心里害怕到远方供职,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请概括段意:交代写作时间、背景及归家原因。 (第1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理解实词 ①谏( ) ②追( ) ③熹微( ) 答案 ①挽回 ②补救 ③光线微弱 (2)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历史和现状进行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③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答案 ①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 ②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③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请概括段意:写归之因与归之途。(第2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第3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1)理解实词 ①眄( ) ②审( ) ③善( ) 答案 ①看 ②深知 ③羡慕 (2)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世道同我的意愿不合,我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亲戚们谈的知心话使我高兴,以弹琴读书为快乐来消除忧愁。 (3)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写陶渊明回家后看到的自然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写陶渊明回到家中精神得到了自然的寄托,身体得到了很大的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自然形象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作了适当的总结。 ④陶渊明回到田园中谈及劳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 答案 ①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②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③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 将有事于西畴 ⑤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请概括2~3段段意:从居室、庭园、户外写归之乐。 (第4段)①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②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理解实词 ①之( ) ②期( ) ③耘( ) 答案 ①到、往 ②期求 ③除草 (2)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算了吧!人寄身于天地间能有多长时间?为什么不随心所欲,生与死都顺随自然? ②登上向阳的高地,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我又吟咏赋诗。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3)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随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②文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人生短暂,要顺随自然的人生态度。 答案 ①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请概括段意:写归之志。二、导图引路,概览全文2.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在空缺处填出相应的内容。答案 ①出仕原因 ②辞官归隐 ③乐天安命三、语言积累,翻译赏析3.正文中一共有18个“以”字,请归纳总结其意义和用法,完成下表。例句 用法 意义既自以心为形役 ④ ①② 用、拿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舟遥遥以轻飏、策扶老以流憩、云无心以出岫、既窈窕以寻壑、木欣欣以向荣、聊乘化以归尽、景翳翳以将入、怀良辰以孤往 连词,相当于“而” ⑤ 相当于“地”“的”⑥ 表目的 来园日涉以成趣 ⑦ 从而请息交以绝游 表并列 ⑧答案 ①让 ②问征夫以前路 ③把 ④介词 ⑤表修饰 ⑥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 ⑦表因果 ⑧并且4.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译文:(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已经认识到现在辞官是正确的,而以前做官是错误的。表达效果:作者在此处化用《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语,这是作者沉痛的自白、决绝的宣言。“今是而昨非”,前后对比,鲜明有力,“迷途其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2)译文: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摇荡着前进,和风徐徐吹拂起我的衣袂。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表达效果:前两句对仗工整,语句精练,抑扬顿挫,颇有韵味,且语言有很强的表现力,把作者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悦畅快的心情表现得真切动人。后两句则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3)译文:靠着南窗寄托傲世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每天在园中游玩,成为乐趣;屋子虽然有门,却常常紧闭。表达效果:“审容膝之易安”之句是用了《韩诗外传》中的一则典故。北郭先生辞楚王聘,其妻表示支持:“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后以“容膝”言所居之狭小。“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其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后两句写作者在庭园中的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已将悠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涉足庭园的乐趣。(4)译文:云气自然而然地冒出山头,鸟飞累了也知道回还。阳光黯淡,太阳快要下山了,我抚摩着孤松徘徊流连。表达效果:“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是陶渊明诗文中的名句,一方面描写景物自然妥帖,毫无雕琢之痕又极具诗情画意;另一方面又寄托深远,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是因为自己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宋代叶梦得曾对这两句大加赞誉:“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避暑录话》卷上)而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则是因为作者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四、体会感情,赏析表达5.作者归隐后的生活到底有哪些乐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室内之乐。作者回家后,“引壶觞以自酌”,这种自斟自饮的欢愉之情在官场生活中是难以找到的;闲暇时又“倚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足见作者的悠然之乐。②园中之乐。园内“三径就荒”,但“松菊犹存”,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自成一种乐趣;矫首遐观,见园中将暮之景,徘徊不忍离去。③田中之乐。农人提醒田事,作者有时乘车或乘船来到田间,为万物及时生长而欣喜,同时慨叹自己的人生迟暮。④身心自由之乐。人生苦短,应该“委心任去留”,归隐田园正顺随了自己的心意,“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坚信自己的选择无须怀疑,其心胸旷达,心情愉快。6.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是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以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就可以看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乐夫天命复奚疑!”几句足见作者内心的悲哀。“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两句也透露出相同的信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7.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1)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出来,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2)从语言运用上来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运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五、群文阅读,比较探究8.王羲之与陶渊明都是寄情山水,请结合文本分析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极力描绘了会稽山水之美,沉浸于美景之中,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爱悦之情。于“天朗气清”之时,“游目骋怀”,欣赏着“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享受着“惠风和畅”“流觞曲水”,心中感到无限快意!他虽然爱悦山水,却没有真正走进去,融入自然之中。“足以极视听之娱”,说明他登山临水,只是为了满足感官享受;“足以畅叙幽情”,说明他赏山鉴水,只是为了获得禅玄理趣。甚至,因为只把山水当作驿站,他面对青山秀水感叹“信可乐也”的时候,想到的竟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对生命易逝的大悲哀始终难以释怀。这秀美的山水只不过是他的“心灵驿站”而已。(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细致描述了田园生活之美,抒写了融入大自然的陶然之乐。“眄庭柯以怡颜”,家园的一草一木都让他心旷神怡;“园日涉以成趣”,熟悉的地方照样天天能看到风景;“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山水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必需;“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乃诗人摆脱了现实人生的困惑与虚幻,回到了生命本原的大地,回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9.《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了敏感的生死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生死观。请对他们观点的异同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相同点:生年有限,人生易逝。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并序》:“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2)不同点:两者对生死的态度不同。①王羲之的态度是回避的、悲观的,不敢正视死亡的必然性。他认为人生无常,寿夭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伤感。例如他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了在生死面前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又借“古人”之口感叹“死生亦大矣”,并直接对人生的最终结局发出悲叹,如“岂不痛哉”“悲夫”等。②陶渊明的态度是比较达观的、开朗的,看得开,敢正视。“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他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足,恬然自安,安度余生,不可有非分之想。陶渊明对生死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和悲悯,而是直面生死、乐天知命、视死如归。1.陶渊明逸事二则(1)挂冠去职明心志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做官十三年,但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义熙元年,他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县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作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心志。(2)陶渊明与菊花陶渊明四十多岁后隐耕田园,酷爱菊花。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山坡上的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而歌,写下许多咏菊的诗篇。“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自得的淡泊与闲适。“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有了陶渊明对菊的情有独钟,菊花便成了不慕名利、志存隐逸的象征。人们吟其色,颂其姿,咏志抒怀,纷纷赞美菊花天姿高洁、傲雪凌霜的清雅品格。当然,最早赞颂菊之高洁的,并非陶公。早在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就曾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句子。但自陶渊明之后,菊花才被更为广泛地人格化,成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菊”字在古语中作“穷”字讲,意思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菊花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开花,此时已渐入深秋,百卉凋谢。作为傲霜之花,菊花气韵高洁,即使是残菊,也是挂枝头,挺然不落,依旧含香吐芳。于是,人们借花喻人,来表达精神追求,菊花便有了君子之德、隐士之风、志士之节。2.文体知识——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3.名家评点(1)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欧阳修(2)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苏轼(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4)其辞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朱熹1.通假字句子 通假字乃瞻衡宇 “衡”同“横”,横木2.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幼稚 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慷慨 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叹。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人事 尝从人事 古义: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亲戚、情话 悦亲戚①之情话② ①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②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窈窕 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幽深的样子。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3.一词多义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就 三径就荒 动词,已经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动词,完成、达到引 引壶觞以自酌 动词,端起引以为流觞曲水 动词,疏导、引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动词,引用引而不发 动词,拉弓旁征博引 动词,引用、援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动词,吸引绝 请息交以绝游 动词,断绝而绝江河 动词,横渡以小舟至绝壁下 形容词,陡峭的可以横绝峨眉巅 动词,跨越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极,最,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形容词,隔绝的行 感吾生之行休 副词,将要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行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动词,行走为君翻作《琵琶行》 名词,古诗的一种体裁蹑足行伍之间 名词,军队余嘉其能行古道 动词,实行、做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名词,辈、辈分其志洁,其行廉 名词,品行策 策扶老以流憩 动词,拄着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竹制的马鞭退而论书策 名词,书籍4.词类活用词语 例句 解析幼 携幼入室 形容词作名词,儿童、小孩子怡 眄庭柯以怡颜 使动用法,使……愉快悦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特殊句式句式 例句 解析被动句 遂见用于小邑 “见……于……”表示被动既自以心为形役 “为”表被动宾语前置句 复驾言兮焉求 疑问代词“焉”作宾语,前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疑问代词“胡”“何”作宾语,前置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句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以春及”作状语,后置将有事于西畴 “于西畴”作状语,后置6.文化常识(1)长吏: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2)三径:文中指院中小路。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