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 五年级下册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教案+课件9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2017秋) 五年级下册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教案+课件9ppt+素材)

资源简介

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昼夜交替现象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进行观察、调查、科学阅读等活动,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科学态度:
乐于观察、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敢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展对人类探索带来的便利。
2.本课学习内容是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13.1的延伸。
在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学会描述昼夜交替对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3课时。与第2课时属于并列关系,它们与第1课时形成总分关系。在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学会描述昼夜交替对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并分享常见动物(包括人类)的昼夜行为,建立“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两个科学概念。第二部分是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整理周围常见动物适合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如超级敏感的感受器等,完善资料卡,了解动物昼夜生活多样性。第三部分是讨论改变昼夜,对生物生理习性变化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阅读生物钟的奥秘,了解身体与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第五部分指导夜间观察,提升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并利用这一现象,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通过中年级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的运动方法,知道它们与一些自然现象有规律。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在第二课的学习中也已初步了解到昼夜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为本课学习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四年半的科学探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观察和调查能力,可在课前设置相应的观察、调查任务。但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来看,还需更为细致的调查指导,提升学生资料识别、筛选、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会对动物活动产生影响;
2.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3.了解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会随之变化;
4. 了解生物钟。
科学探究:
采用不同方法调查几种动物的昼夜行为,交流并分析其中原因。
学会借助工具观察。
科学态度:
1.乐于观察、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敢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3. 建立良好生物钟,珍爱生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科技发展对调查动物昼夜行为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调查动物昼夜的行为,知道动物有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之分;
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教学难点】
夜间动物行为调查;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阅读资料。
学生材料:调查2-3种动物的昼夜行为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它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昼夜对动物有影响吗?课前老师让大家选择2-3种感兴趣的动物,通过不同的调查方法,了解它们昼夜的行为,有谁愿意来分享分享呢?
2.学生分享调查结果
3.小结:看来昼夜对动物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动物通常在白天活动,我们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通常在夜间活动,我们称为“夜行性动物”。
4.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昼行性动物”或“夜行性动物”。
5.学生回答并巩固概念
6.为什么昼夜对不同的动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7.揭示课题: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设计意图:由前课导入,顺应学生思维;课前布置调查任务,了解学生现有调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后续调查指导;利用调查表格,根据动物昼夜行为直接分类,引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的概念。]
二、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1.仔细观看视频,在资料卡中记录猫头鹰在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
2.学生记录并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资料卡
动物名称 采用的调查方式 白天的行为 夜晚的行为 属于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 夜间或白天活动的特殊本领(及生理特征)
猫头鹰 视频资料 休息 飞行捕食配对繁殖 夜行性动物 1.视觉敏锐(瞳孔很大,光线易入眼,柱状眼球,可察觉极微弱的光)2.听觉灵敏(左右耳收声时间差,能准确分辨声源方位,有耳羽,增强收声效果)3.飞行无声不易被察觉(羽毛细密柔软)
3.为何猫头鹰不适应在白天生活呢?
4.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白天强光伤害眼睛、声音嘈杂干扰多)
5.看来昼夜对猫头鹰的影响很大,对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吗?请阅读资料,模仿猫头鹰的知识卡片,制作昼夜对猫、蝙蝠、萤火虫、蜜蜂等动物影响的资料卡并分享。
6.提问:课前大部分同学观察的都是昼行性动物呢,为什么不观察夜行性动物呢?
7. 交流并讨论人类在白天或暗夜的不同表现,了解人类适应于白天的生理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视频与阅读相结合,提升学生资料识别、筛选、整理能力;在课前的调查任务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对调查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来看,还需更为细致的指导和完善,因此本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得猫头鹰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进而讨论为何猫头鹰不适应在白天生活,层层深入,全面了解昼夜对猫头鹰的影响,完善资料卡,为后续其他动物资料卡提供样本。通过学生课前观察样本引出昼夜对人类的影响,在讨论人类不适合夜间生活的同时进行生命教育,达到学科融合、五育并举。]
三、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的变化,强化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如果白天变成20小时,人类会如何呢?
2.学生讨论,并分析利弊。
3.改变昼夜长短不仅会给人造成影响,对动物植物也有,请阅读下面的资料
4.小结: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可真大!时长改变,影响也随之不同。有利有弊!
[设计意图:通过昼夜长短改变对动植物包括人类的影响中强化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事物。]
四、生物钟的奥秘
1.生物体内有些基因通过指挥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调节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其与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产生了内在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
2.昼夜对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影响,包括人类!良好的生物种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反之则有害。请同学们一定要制定合理的作息安排,形成良好的“生物钟”,珍爱生命。
[设计意图:了解生物钟的概念,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提高白天学习效率,保证夜晚充分休息,形成良性生物钟,珍爱生命。]
五、拓展任务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很大,包括人类。人类不适应夜间生活,但聪明的科学家们发明了很多工具、想到了很多方法来帮助我们在夜间开展各种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摄像机、撒石灰等进行夜间动物生活特征的观察,请同学们课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一只夜行性动物,完成资料卡。
[设计意图:进行夜间观察指导,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动物,提升学生观察的能力。体会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知识要点】
1.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会对动物活动产生影响;
2.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3.了解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会随之变化;
4. 了解生物钟。
【课堂流程图】
猫头鹰
夜行
生理特征
视觉敏锐
听觉灵敏
飞行无声
夜间捕食竞争少
人类
昼行
生理特征
白天视觉好
昼夜影响激素分泌使白天思维、感知等能力较好



谈话导入新课
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的变化,强化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生物钟的奥秘
拓展任务:观察夜行性动物,提升观察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 4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昼夜交替现象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进行观察、调查、科学阅读等活动,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科学态度:
乐于观察、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敢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展对人类探索带来的便利。
2.本课学习内容是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和宇宙空间领域”13.1的延伸。
在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学会描述昼夜交替对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材分析】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3课时。与第2课时属于并列关系,它们与第1课时形成总分关系。在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的基础上学会描述昼夜交替对动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本课教学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并分享常见动物(包括人类)的昼夜行为,建立“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两个科学概念。第二部分是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整理周围常见动物适合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如超级敏感的感受器等,完善资料卡,了解动物昼夜生活多样性。第三部分是讨论改变昼夜,对生物生理习性变化的影响。第四部分是阅读生物钟的奥秘,了解身体与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第五部分指导夜间观察,提升观察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低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并利用这一现象,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通过中年级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的运动方法,知道它们与一些自然现象有规律。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在第二课的学习中也已初步了解到昼夜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为本课学习建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四年半的科学探究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主观察和调查能力,可在课前设置相应的观察、调查任务。但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来看,还需更为细致的调查指导,提升学生资料识别、筛选、整理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会对动物活动产生影响;
2.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3.了解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会随之变化;
4. 了解生物钟。
科学探究:
采用不同方法调查几种动物的昼夜行为,交流并分析其中原因。
学会借助工具观察。
科学态度:
1.乐于观察、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2.敢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3. 建立良好生物钟,珍爱生命。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科技发展对调查动物昼夜行为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
调查动物昼夜的行为,知道动物有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之分;
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教学难点】
夜间动物行为调查;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阅读资料。
学生材料:调查2-3种动物的昼夜行为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它对植物有一定的影响,那么昼夜对动物有影响吗?课前老师让大家选择2-3种感兴趣的动物,通过不同的调查方法,了解它们昼夜的行为,有谁愿意来分享分享呢? 2.小结:看来昼夜对动物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动物通常在白天活动,我们称为“昼行性动物”,有的动物通常在夜间活动,我们称为“夜行性动物”。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昼行性动物”或“夜行性动物”。4.为什么昼夜对不同的动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5.揭示课题: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学生分享调查结果。2. 学生回答并巩固概念。 [设计意图:由前课导入,顺应学生思维;课前布置调查任务,了解学生现有调查水平,以此为起点展开后续调查指导;利用调查表格,根据动物昼夜行为直接分类,引出“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的概念。]
二、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1.仔细观看视频,在资料卡中记录猫头鹰在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2.为何猫头鹰不适应在白天生活呢?3.看来昼夜对猫头鹰的影响很大,对其他动物也是如此吗?请阅读资料,模仿猫头鹰的知识卡片,制作昼夜对猫、蝙蝠、萤火虫、蜜蜂等动物影响的资料卡并分享。4.提问:课前大部分同学观察的都是昼行性动物呢,为什么不观察夜行性动物呢? 1. 学生记录并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资料卡。2.学生讨论(如白天强光伤害眼睛、声音嘈杂干扰多)3.交流并讨论人类在白天或暗夜的不同表现,了解人类适应于白天的生理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视频与阅读相结合,提升学生资料识别、筛选、整理能力;在课前的调查任务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对调查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以五年级学生的总体水平来看,还需更为细致的指导和完善,因此本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从中获得猫头鹰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进而讨论为何猫头鹰不适应在白天生活,层层深入,全面了解昼夜对猫头鹰的影响,完善资料卡,为后续其他动物资料卡提供样本。通过学生课前观察样本引出昼夜对人类的影响,在讨论人类不适合夜间生活的同时进行生命教育,达到学科融合、五育并举。]
三、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的变化,强化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如果白天变成20小时,人类会如何呢?3.改变昼夜长短不仅会给人造成影响,对动物植物也有,请阅读下面的资料4.小结: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可真大!时长改变,影响也随之不同。有利有弊! 1.学生讨论,并分析利弊。 [设计意图:通过昼夜长短改变对动植物包括人类的影响中强化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事物。]
四、生物钟的奥秘 1.生物体内有些基因通过指挥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调节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其与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产生了内在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2.昼夜对动植物都有一定的影响,包括人类!良好的生物种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反之则有害。请同学们一定要制定合理的作息安排,形成良好的“生物钟”,珍爱生命。 1.思考合理的作息安排。 [设计意图:了解生物钟的概念,引导学生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提高白天学习效率,保证夜晚充分休息,形成良性生物钟,珍爱生命。]
五、拓展任务 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很大,包括人类。人类不适应夜间生活,但聪明的科学家们发明了很多工具、想到了很多方法来帮助我们在夜间开展各种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摄像机、撒石灰等进行夜间动物生活特征的观察,请同学们课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观察一只夜行性动物,完成资料卡。 1.思考资料卡制作。 [设计意图:进行夜间观察指导,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动物,提升学生观察的能力。体会科技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知识要点】
1.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会对动物活动产生影响;
2.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3.了解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会随之变化;
4. 了解生物钟。
【课堂流程图】
猫头鹰
夜行
生理特征
视觉敏锐
听觉灵敏
飞行无声
夜间捕食竞争少
人类
昼行
生理特征
白天视觉好
昼夜影响激素分泌使白天思维、感知等能力较好



谈话导入新课
了解动物适应于白天或暗夜生活的生理特征
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的变化,强化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生物钟的奥秘
拓展任务:观察夜行性动物,提升观察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3单元《地球的运动》 4(共9张PPT)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地球的运动
11.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不同动物的昼夜行为
选择2-3种你感兴趣的动物,通过不同的调查方法,了解它们昼夜的行为。
昼行性动物
夜行性动物
分析动物昼夜行为差别的原因
仔细观看,在资料卡中记录猫头鹰在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
分析动物昼夜行为差别的原因
仔细观看视频,在资料卡中记录猫头鹰在夜间活动的生理特征及特殊本领。
动物名称 采用的调查方式 白天的行为 夜晚的行为 属于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 夜间或白天活动的特殊本领(及生理特征)


鹰 视频资料 休息 飞行
捕食
配对
繁殖 夜行性动物
分析动物昼夜行为差别的原因
讨论:为何猫头鹰不适应在白天生活呢?
分析动物昼夜行为差别的原因
阅读资料,模仿猫头鹰的知识卡片,
制作昼夜对猫、蝙蝠、萤火虫、蜜蜂等动物影响的资料卡。
小组讨论:
1.人类在白天或暗夜的不同表现?
2.有哪些适应于白天的生理特征?
改变昼夜长短,生物生理习性的变化
思考:如果白天变成20小时,人类会如何呢?
资料阅读
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
人为改变昼夜长短之后,过一段时间后生物会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形成新的节律行为。延长光照可以增加产蛋量。光线刺激鸡的下丘脑,使下丘脑产生与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雌激素通过脑体门脉系统传至脑下垂体前叶和后叶,引起促卵素和排卵激素的分泌,促使卵泡的发育和排卵。
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本来在秋季来临,白昼缩短到一定程度时就该开花了,如果人为增加白昼时间并且维持一段时期,菊花就不会开花了,如果白昼缩短,菊花又会在孕育花蕾。鸟类更换羽毛、动物脱毛都与日光照射时间的长短有关.根据试验,将生活在雪地中的雪兔一整年都放在由人工控制短时间日光照射下,尽管温度保持夏季的2l℃,结果毛色仍保持冬季的白色,而不呈现夏季的棕黄色。
生物钟的奥秘
生物体内有些基因通过指挥生物体的内分泌系统,调节生物的生理活动,使其与一天中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产生了内在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
请同学们一定要制定合理的作息安排,形成良好的“生物钟”,珍爱生命。
拓展任务
请同学们选择1种夜行性动物观察,制作资料卡。资料阅读
(
蜜蜂
蜜蜂必须要以蜜粉为食,外界有花蜜,花粉可以采集才能维持生活。而花蜜花粉都来源于蜜源花,花开都是需要阳光的。从直观上看蜜蜂也是不能没有太阳的,没有太阳就夺取了食物的来源,缺蜜缺粉时蜂群存活不了几天。
) (
黄鼠狼
黄鼠狼
多在
清晨和黄昏活动频繁,通常单独行动。善于奔走,能贴伏地面前进、钻越缝隙和洞穴,也能游泳、攀树和墙壁等。除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巢穴。通常隐藏在柴草堆下、乱石堆、墙洞等处。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较差。性情凶猛,
身体会施放出臭气来进攻猎物或乘机逃脱

常捕杀超过其食量的猎物。
) (
萤火虫
萤火虫分为昼夜两行和夜行性两种

雌、雄萤火虫尾部有发光器,
夜行性萤火虫
靠发光器发光互相联系,找到对方,然后才能交配和产卵
,夜间活动有利于它们繁殖

) (
蚊子
蚊子的眼睛
不适合强光
,但因


热感应

能力
能够在黑夜中感知物体

蚊子体积小,身体颜色多为黑色或花色,会吸血,在白天目标明显容易被发现,
黑夜有利于藏躲逃生

) (
蝙蝠
蝙蝠
的视觉较差

不靠眼睛辨别物体方位
,而是靠
喉内

生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

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超凡的大耳廓接收,使反馈的讯息在它们微细的大脑中进行分析

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
正因为它那不易听到的超声
异常发达
的听觉

十其在夜间或十分昏暗的环境中
自由地飞翔和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
。与白天相比,干扰较少,因此蝙蝠形成了在夜间活动的习惯。
) (

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睡觉时也非常警觉。稍有异常动静就会惊醒。猫眼的瞳孔在白天几乎闭合成一条细线。而在夜晚

猫眼的瞳孔会扩大呈卵圆形

让更多的光线进入。所以猫的视力很敏锐

在光线很弱的夜间它也能轻松分辨出物体。猫眼的晶体状和角膜非常发达

并且有弯曲能力

眼底还有发达的能
集微光的
反射板

可将入射光反射为
2
倍的光照强度

传递给视神经。因此即使在黑暗的地方,它
也能采集仅有光线形成影像。猫耳对声音很敏感。猫耳的外廓正常时向前面开展,听声音的时候在头不动的情况下

猫耳可做
180
度的活动。猫对声音的方向

距离等能准确分辨。即使在黑暗中,一旦老鼠走动

就能
辨明

在哪里

到哪里去

有多长的距离

往哪个方向跑等

猫的脚结构特殊。趾底
有肉垫,行走时没有声音

不会惊跑老鼠。

端锐利的

能够伸缩

在休息和行走时
爪子会缩进去。
捕鼠
时才伸
出来

以免在行走时发出声响

也防止
爪子被磨钝

)昼夜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昼夜对动物的影响资料卡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亲爱的同学们,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变化,这一变化是否对动物造成一定的影响呢?请选择你感兴趣的2-3种动物,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了解它们白天和夜晚的行为,并记录在表格当中(空白列先不填)。
调查方式可选择:直接观察、网络调查、资料查阅等
温馨提醒:
在直接观察时
不要伤害小动物、不要随意惊动小动物;
想办法留下并收集小动物活动后留下的痕迹或东西,但不要尝;
调查结束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生活的环境;
动物名称 采用的调查方式 白天的行为 夜晚的行为 属于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