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1.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2.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3.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4.尝试运用取样调查的方法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1.生命观念:植物分层现象的内容体现了结构与功能观。研究不同物种的生态位、每种群落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2.科学探究: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知识梳理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2)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3)优势物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4)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知识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1.原始合作(互惠)(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2)举例:海葵和寄居蟹。2.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体)。3.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2)举例:翠鸟捕鱼。(3)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2)举例:马蛔虫与马;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5.种间竞争(1)定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2)举例:同一草原上生活的非洲狮与斑鬣狗。(3)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知识点三 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1)现象: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决定因素①植物的分层a.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②动物的分层: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2.水平结构(1)分布: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2)决定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知识点四 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知识点五 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2.研究范围(1)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植物: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知识点六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调查对象: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3)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物种数和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4)物种相对数量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1)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4.用具分析(1)诱虫器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5.注意事项(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2)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3)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需用吸虫器采集。(4)小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5)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6)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7)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概念检测判断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群落。①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②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鱼。( )③一个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④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 )答案 ①× ②× ③√ ④×提醒 种间关系判断的两个易错点(1)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原始合作的两种生物分开后,各自能独立生活;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独立生活。(2)互利共生≠寄生。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宿主来说则是有害的。拓展 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同种个体之间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一系列行为特征,有利于取食、防御和生存,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2)种内竞争:同种个体之间由于食物、栖息场所、寻找配偶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提醒 取样器取样法和样方法都属于取样调查法。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提示:(1)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2)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提示: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 课堂小结笔记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