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文本探究类鉴赏专题指导 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散文阅读之文本探究类鉴赏专题指导 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散文阅读之文本探究类鉴赏专题指导 学案(含答案)
散文阅读探究类鉴赏题,是基于文本整体阅读的综合考查题目,多是对散文的思想情感意蕴和作品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作品所带给人们的启示、思考等进行的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体现了高考对考生关键能力的考查。探究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在探究角度上,与小说探究鉴赏类考题相似,主要包含三个角度:主旨意蕴探究,句子意蕴探究,标题意蕴和作用探究。
(一)探究主旨意蕴
所谓意蕴就是渗透在散文文本中的理性内涵,如渗透在文本中的某种感情、某种风骨,某种精神或某种价值取向等。需要注意的是文本的意蕴不等同于文本的主题思想,它属于对文本纵深层次的挖掘。主旨是指文本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文本的主题思想或情感,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文本的主题思想并不确定,或是不唯一。不过,高考试题中文本的“意蕴”往往是实实在在的,有比较鲜明的指向,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
探究主旨意蕴可以横向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
探究主旨意蕴也可以纵向从以下两个层面思考:
(二)探究句子意蕴
探究句子意蕴是对句子含义的纵深挖掘,这些句子往往在文章中起重要作用,如表意含蓄的句子、技巧突出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情感主旨句等。和探究文本主旨意蕴类似,句子意蕴包括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深层意蕴不仅包含作者的情感思想,还有时代意义,历史意义等诸多内容,具体可因文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都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探究句子意蕴应立足文本整体阅读,切忌脱离文本主题思想,断章取义。可以抓住以下三个角度探究:
特别提示:需要注意的是,对文本结尾句子意蕴和作用的探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因其位置的特殊
性,这些句子往往有以下作用:如揭示、深化文本主旨,如引发读者思考,如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等。
(三)探究标题意蕴和作用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往往有丰富的意蕴和特殊的作用,对文本标题的探究是对文本内容和标题关系的深入挖掘。探究标题类鉴赏包括两个探究角度:题目意蕴的探究和题目作用的探究。
探究标题意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首先,通过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等,进而进一步分析标题的结构,明确标题自身的含义和特点。其次,注意标题中是否直接出现文本中的人、事、物、景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等,明确标题和文本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的联系,找出标题与文本联系的角度。和句子意蕴类似,解答时可以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两个角度思考。
探究标题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首先,注重结合标题意蕴分析其作用。理解标题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看是否交代了文本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注重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如以人物为标题,主要交代了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标题,主要提供故事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标题,主要有线索、暗示主旨的作用。其三,注重分析标题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或概括或暗示文章的内容重点;或是文眼,点明或暗示文本主旨;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或是文本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四)常见的设问方式
1.文中×××句子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请探究文本中的×××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3.×××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意义(价值、地位)?
4.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文中×××的理解。
5.你最欣赏×××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6.文中×××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7.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包含了哪些涵义。
8.文章题目×××有哪些意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近几年,对文本探究题的考查往往不直接出现“探究”字样,考查的形式也趋向于综合考查,如把句子意蕴和文章主旨综合考查,将句段作用和文章主旨结合考查,将标题意蕴和作用综合考查等,考生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鉴赏散文语言“三步法”
虽然散文文本的探究类鉴赏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是并非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而是有文可依的具体解答。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文本的整体意识。探究类鉴赏必须立足全文,在对文本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探究,即使是句子意蕴探究,也要纵观全文,明确文本写了何人、何事、何物、何景,明确作者基本的情感思想倾向。
其次,关注文中关键语句。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是准确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这些语句包括文本开头、结尾句,段首、段尾句,线索过渡性语句,直接体现作者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的句子、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等。
最后,注意运用知识储备。知识储备是学生准确找到解题角度和运用解题术语的根据,学生要学会根据题干中指明的解题方向,回忆相关解题技巧和解题术语,从而准确作答。
专练提升
西戈壁晒秋(节选)
龚培德
晒秋是在立秋之后。
这是有原因的。立秋之后,靠近沙漠的西戈壁早晚温差有10 多度。此时的阳光如一位温厚的老人,慈眉善目,不似夏日脾气暴躁,从早到晚都灼人。所以此时晾晒的干菜品相最好。红的透红,青的靛青,绿的翠绿……
为什么西戈壁要晾晒干菜?这是这个地方在漫长的冬季储存冬菜的特有方式。西戈壁属于天山北坡,从当年的十月底至第二年的“五一”之前,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见不到星点的绿色。而人们饭桌上吃的菜,除了每家每户菜窖里储存的大白菜、土豆、青萝卜外,还有的就是立秋之后晾的干菜。到了冬季,只需从屋外端进来一盆雪水浸泡干菜,无论是炒、煮、炖,还是用来蒸包子、包饺子、下面条,都会显露出冬季难见的青翠。
连队的女人大都是晾晒的好手。女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的男人响应党建设边疆的号召从家乡奔赴这里开荒、种地。因为来自不同的地域,女人们腌菜的口味也完全不同,有的偏辣,有的偏咸,有的偏酸。
连队有个女职工叫刘巧巧,外号“小白菜”。这刘巧巧解放前是唱戏的,只是她年龄小,还没在戏班唱红,全国就解放了。戏班子解散了,别人投亲靠友地走了,刘巧巧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无奈之下便嫁给了当地一个铁匠。1958年,她和铁匠一起来到了西戈壁农场。
刘巧巧嘴巴里常爱哼《小白菜》那支歌: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了娘啊……唱得久了,连队的人把她的名字都忘了,见了她的面都会喊“小白菜”。对于这个外号她也乐于接受,谁喊她也都答应。因为在戏班子长大,地里的农活她从来没有摸过,她单薄的身子,也没有四两力,大田地的活儿,确实不是她能干下来的。后来连队成立托儿所,于是这个不善于在大田地里干活的刘巧巧,成了托儿所的首任保育员。
刘巧巧之所以能当上保育员,除了她不善农活,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会唱歌。托儿所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相差好几岁,但听了她的歌都会安静下来,很多孩子学会了就回家哼哼,歌词比大人记得还清楚。
刘巧巧嘴巧,会唱很多的戏词,但是晒秋她却从不动手。当别人家满院子晒干菜时,她家也就是那打铁的男人随意晾晒一点儿。尽管晾晒储存的冬菜少,但却挡不住她那张贪吃的嘴,用连队女人的话说“那可真馋”:谁家有点好吃的,如果让她鼻子嗅到了,一定要去讨着吃。当然她也不是白吃的,吃完后免不得会用她那灵巧的小嘴赞美一番。连队有的女人看不惯她这种做派,每逢她向别人家讨要时都会撇嘴,但刘巧巧毫不在意。连队职工来托儿所接送孩子时,她不时地会冒出一句:大姐,明天来送孩子时,别忘了把你家的菜给我带上一点儿,吃了你家的菜就像上了瘾,总是心里有个念想,半夜睡不着呢。碰上脾气好的,第二天准会给她带上一碗或一缸子,碰上不爱接她话茬的,或故意想为难的,装作没有听见,但过后她再催促时又感到不好意思,还是会给她带上。
连队那时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从地窝子搬到土坯房,但盖房子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房梁和檩条都是砍伐邓家沟边的老胡杨树,铺的是红柳条、铃铛刺、麦草、玉米秆、高粱秆之类的东西,最后在上面用铁锹堆起厚厚的土。这种房子看似简陋,但保温保暖效果还不错,托儿所就是这样两间土房子。
那年开春晚,往年三月底,职工都下地忙活了。可那年清明过后还下了一场大雪,随后气温骤升,房前屋后田野上的雪眨眼之间都融化了;而此时开春,西戈壁农场的水库出现了险情,连队的职工有的上水库大堤日夜守护,有的在大渠破冰,以备泄洪。那天中午,刘巧巧照顾孩子吃完午饭,正想小憩,突然发现屋顶在漏水并伴着沙土哗哗而下。原来往年屋顶的积雪是慢慢融化的,时间长达半月,而今年只是两三天工夫就把屋顶的雪全融化掉了。那些雪水由于无法及时排泄,便渗透到屋顶的泥土里。胡杨木的房梁无法承载屋顶泥土的厚重,眼看着就会塌陷,刘巧巧发现情况不妙,连忙把睡在土炕上的、摇篮里的孩子喊起来往门外抱。就在她将屋里的最后两个孩子推出门外时,屋顶塌陷了,厚厚的泥土把她砸在屋里。
待连队的人们得知消息赶到时,只见被刘巧巧救出的几十个孩子抱头痛哭,他们的刘妈妈不见了。
送刘巧巧下葬的那天,那些被救的孩子的家长,带着孩子齐刷刷地跪在刘巧巧的棺木前。那些跪着的女人们,都为刘巧巧精心准备了一缸或一碗她们拿手的菜。她们说“小白菜”爱吃她们做的菜,今生今世她们都会供奉她,让她吃个够。
(有删改)
1.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郁达夫这一观点的。
父亲的家园
杨尚清
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莲,便是我的母亲。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中山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也很差。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会写。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父亲瘦弱的身形,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
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光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
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文本一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我是白先勇先生的读者。他的《永远的尹雪艳》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在我眼里就像两棵灿烂的花树。白先勇先生用那支生花妙笔,让尹雪艳和金大班这两个花树般的人物,获得了地久天长的约丽四月底,青岛的春天正热闹着,白先勇先生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我刚好在那里给人文学院的学生讲《额尔古纳河右岸》,得以相识。白先生初来青岛,可他似乎并没特别的兴致看风景,他喜欢呆在屋子里。王蒙先生请他出来参加活动时,他才会下楼。天凉时,他披着一件人字呢大衣;天暖时,则是一件中式便服。他闲闲的,淡淡的,似乎与春天有着某种隔膜。
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文章中,他多次写到花和树。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花园荒芜了。那株青烟般消失的树,在花园中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这道缺口,被白先生形容为“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其内心的苍凉之情,可想而知。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
但他还是爱花的。海大校园中的樱花开得正盛,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让他一再驻足观常,叹息着“太美了,太美了!”他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三月三,大家到崂山的太清宫去,在一处殿门前,逢着一丛朝霞般鲜润的花朵。我看了一眼,便说“这是芍药。”白先生走过去,大叫“不是芍药,是牡丹啊!”白先勇先生自从将汤显祖的《牡丹亭》搬上昆曲舞台后,对牡丹可谓情有独钟。对于即将要去北京参加青春版《牡丹亭》百场演出的白先生来说,这丛牡丹,无疑是老天为他写就的福音书啊。那丛牡丹姿态灼灼,开得恰到好处,飘酒,浓艳,馥郁,白先生喷啧惊叹,连称“不得了,不得了!”我对他说,将来第一百零一场的《牡丹亭》,去哈尔滨演出吧,白先生笑着说自己没有去过哈尔滨,当然希望有一天能带着《牡丹亭》到这里演出。
今年的哈尔滨酷热难当。这个时候,我会放下笔来“歇伏”,以读书为主。好书是可以带来清凉的。
我从书架上将郑愁予先生赠送的三本诗集取下。去年十一月我在香港浸会大学时.郑愁予先生刚好由耶普大学到查港大学进学。愁予先生的诗歌,韵律优美,婉约调怅,在港台景影向极大。他与白先勇先生一样,根扎在台湾,后来到美国发展,执教于名校。愁予先生爱酒.他和他夫人梅芳请我去兰桂坊,我感受到他爱酒之切。在那家俄罗斯人开的酒吧,他披着大衣,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品尝威士忌。愁予先生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就是诗,他的热情能把一个冰冷的人都点燃。近午夜时,愁予先生举着杯,邀我到阳台看海。与其说是看海,不如说是赏月,那晚上的月亮实在太明了。海上月光飞舞,好像海上生了一片白桦林。愁予先生无限感怀,轻轻地哼起歌来。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
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比如他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不子走来。”他写“塔”“塔”,乃天问的形式吗?”他写微醺的状态“微醺是枕着山仰卧,全身成为瀑布。”他写花“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他有一首诗的名字就叫《寂寞的人坐着看花》。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忽然联想起了白先勇先生,想起他看花时那顾眷的神色。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
有一天,聂华苓老师来电,我跟她聊起白先勇和郑愁予,他们都是她的老朋友了,我说“他们与我们这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是风雅的人!”聂华苓叫道“很对很对!”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
为什么我们可以写出好看的作品,却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 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
我们常常去寺庙
常常去无人的海滩
常常去上坟
献野花给好听的名字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
文本二
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在被废弃的海棠花盆里,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渐渐地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
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疏朗有致,绿意荡漾。
我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我正
是在这些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生命灵性中用文字构建着人生的意义,追寻灵魂的安顿、精神的寓所和情感的寄托。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选编自《云烟过客·总序》)
3.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
参考答案
1.①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记叙的是小人物、小事情,表现的却是大主题、大情怀,这正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体现。②文章通过塑造刘巧巧这样的小人物一方面表现西戈壁人的善良,一方面以她的牺牲表现西戈壁人为边疆建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以“晒秋”这样的生活小事来展现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们的勤劳以及他们对恶劣环境的抗争。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意蕴的能力。首先要对题目中郁达夫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做出阐释,明确其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其次,立足文本具体分析何谓“小”,何谓“大”。文本中的晒秋和刘巧巧的故事是“小”,由此写出像刘巧巧一样的西戈壁土地上的小人物身上可贵的善良、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是“大”,表现出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西戈壁人的勤劳和勇敢是“大”。
2.①寻找生活目标、回归心灵故乡,只有自己能实现。②儿女成人,父亲圆梦,生活没有了目标,整天沉迷于酒精,大家的劝说、哀求、哭喊都不管用,后来父亲摆脱迷茫,回到故乡的山村,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也找回了欢乐。③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每个人都应该寻找自己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只有找到精神寄托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让我们摆脱空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探究能力。首先找到句子在文本中的具体位置,这句话出现在文本后半部分,父亲培养孩子成才后,自己失去了生活目标,终日饮酒,众人的劝说无济于事,作者由此发出感慨。其次,联系下文,父亲最终回到故乡,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找到新的精神家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3.①文中所写之人如“野草”般充满生机。白、郑两位“风雅”先生,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充满了热情,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②文章所思所感如“野草”般涤荡心胸,引人深思。由“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继而引发了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③散文的风格如“野草”般率性自然,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层次探究文学作品主旨的能力。立足文本一和文本二整体阅读,文本二中具体写出野草的气韵:不屈不挠,努力向上,充满生机,率性而自然;给人以灵魂的洗礼和美好的遐想;作者以此为灵感,创作出温暖的作品呈现给读者。结合文本一种所写记叙的白先勇和郑愁予为人,他们也像野草一样充满生机,无论遇到什么坎坷,都不忘记欣赏生活中的美,作者从他们的为人反思当今文化创作和审美,文本一行文率性自然,既有温暖的诗情,也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