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化学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3.认识分解反应,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三、教学过程(教师手拿一杯水)教师: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三态变化中分子的什么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教师:很好!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 学生沉思教师:让我们从科学实验中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实验2-2水的电解实验(教师边实验边说明实验方法)学生小组交流,观察并记录小组讨论情况。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教师:水可不可以分解,为什么?大家观察的真细致!化学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不过,正如大家所想的,判断水是否分解还得找出实验中生成的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生成的气体会是水蒸汽吗?强化问题:如果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那么生成物会是两种什么气体呢?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18世纪化学家就开始研究了。教师:大家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两支玻璃管中的气体分别是氢气和氧气吗?请大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示:(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演示生成气体检验:用 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木条复燃。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气体能被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教师:水通电生成了什么物质?学生: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教师板书: 水 → 氢气 + 氧气H2O H2 O2 氢元素 氧元素教师提问:那么,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呢?学生: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教师板书: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播放视频: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教师:当水分子分解时,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进行了从新组合。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的氢、氧分子组合成水电解器中的氢气和氧气。水发生上述变化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因而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板书: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教师: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 + 氧气。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反应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生成物有两种,这种反应我们把它叫做分解反应。板书: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特点:一变多教师:请同学们思考课本32页的交流共享:在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水蒸发的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发生改变;在通电的过程中,水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小组交流并回答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以课本内容为载体,采用实验探究、微观过程分析、启发引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并在不同时刻教师强化,学生很好的初步形成了科学的物质变化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观念的建构离不开具体的化学事实知识,恰当的化学事实知识是化学观念建构的基础,比如本节课内容;合适的方法手段能促进观念的形成,如本节课实验、讨论交流、微观分析、教师引导强化等都是有效的手段,更有效地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和理解。加热水 水通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