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大同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9科9份,答案不全)

资源简介


试卷说明:1:本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所需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S:32 Na:23 K:39 Ba:137 Al:27 Ca:40
第Ⅰ卷 客观卷(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C(s)+ O2(g)==CO2(g);△H=+393.5kJ/mol
B、2SO2+O2==2SO3;△H= —196.6kJ/mol
C、H2(g)+1/2O2(g)==H2O(l);△H=—285.8kJ/mol
D、2H2(g)+O2(g)==2H2O(l);△H= —571.6KJ
2、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H=Q1 kJ/mol
2H2S(g)+O2(g)=2S (s)+2H2O(l) △H=Q2 kJ/mol
2H2S(g)+O2(g)=2S (s)+2H2O(g) △H=Q3 kJ/mol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
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3、已知:(1)Zn(s)+1/2O2(g) = ZnO(s)?△H =-348.3 kJ/mol
(2)2Ag(s)+1/2O2(g) = Ag2O(s) △H =-31.0 kJ/mol
则Zn(s)+Ag2O(s) = ZnO(s)+2Ag(s)的?△H等于(  )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4.在2A(g)+B(g) 3C(g)+4D(g)反应中,下列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5 mol/(L·min) B、v(B)=0.4 mol/(L·min)
C、v(C)=0.9 mol/(L·min) D、v(D)=1.0mol/(L·min)
5、改变以下反应条件能提高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①温度②浓度③压强④催化剂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6、已知反应A2(g)+2B2(g)2AB2(g) 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7、在一密闭容器中,等物质的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2B(g)??2C(g),反应达平衡时,若混合气体中A和B的物质的量之和与C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时A的转化率为(  )                  
A.40% B.50% C.60% D.70%
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N2+3H22NH3,若将平衡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产生的结果是( )
A.平衡不移动 B.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9、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NO2(g) 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A.①④⑤⑥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⑥ D.以上全部
10、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11、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a mol/L。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a mol/L的是(  )
A.4 mol A+2 mol B
B.2 mol A+1 mol B+3 mol C+1 mol D
C.3 mol C+1 mol D+1 mol B
D.3 mol C+1 mol D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凡是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的反应,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小或不变的反应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13、相同温度下,100mL 0.01mol/L的HF与10mL 0.1mol/L的HF相比较,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A.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 B.c (H+) C.电离程度 D.c (F-)
14、用0.01mol·L-1 NaOH 溶液完全中和pH=3的下列溶液各100mL。需NaOH溶液体积最大的是( )
A.盐酸 B.硫酸 C.硝酸 D.醋酸
15、25℃时,pH=2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是 ( ).
A.1×10-7mol·L-1 B.1×10-12mol·L-1.
C.1×10-2mol·L-1 D.1×10-14mol·L-1.
16、下列各式中,属于盐的水解的是(  )
A.CH3COOH+H2OCH3COO-+H3O+ B.HS-+H2OH2S+OH-
C.HSO+H2OSO+H3O+ D.NH3·H2O NH+OH+
17、为了配制CH3COO-与Na+离子浓度比为1∶1的溶液,可向CH3COONa溶液中加入(  )
A.适量盐酸 B.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C.适量KOH D.适量NaCl晶体
18、25℃时pH=13的强碱溶液,当温度升高到100℃时pH值等于 ( )
A.pH=13 B、pH=10 C、pH=11 D、无法确定
19、pH=4的醋酸和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的关系前者与后者的比较(  )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20、在一支25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 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再用0.1mol/L 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等于5mL
第II卷 客观卷(共40分)
21.(20分)
(1)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呈红色,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加热后颜色变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若在该溶液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 _ ______(用离子方程式和简要的文字说明)。
(2)现有pH=2的HCl溶液100 mL,要使它的pH=3,如果加入蒸馏水,需加水________mL;如果加入pH=4的HCl溶液,需加入此HCl溶液________mL(假定溶液体积有加和性,下同)。
(3)将pH=8的NaOH溶液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________。
(4)将0.1 mol/L盐酸和0.06 mol/L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该混合溶液的pH=________。
(5)25℃时,pH=a的10体积的某强酸与pH=b的1体积的某强碱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a和b满足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分)一定温度下,在5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3 mol CO和9 mol H2O,发生如下反应:CO (g) + H2O (g) CO2 (g) + H2 (g), 达平衡时,测得H2O(g)的体积分数为 。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
(2)若起始时加入CO和H2O各2 mol,保持温度不变,则达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3、(14分)
(1)将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下同),溶液中c(Na+) c(CH3COO-)(填“ >” 或“=”或“<” )。
(2)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 ,
溶液中c(Na+) c(CH3COO-)
(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醋酸根离子和钠离子浓度相等,则混合后溶液呈 ,醋酸体积 氢氧化钠溶液体积。
(4)将m mol/L的醋酸和n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则醋酸溶液中c(H+) 氢氧化钠溶液中c(OH-),m与n的大小关系是m n。
大同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验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B
A
B
A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C
D
B
B
B
C
B
A
高二年级化学答案
21、(每空2分)(1) CO+H2O??HCO+OH-
(2)900 1 000 (3)10.7 (4)12 (5)a+b=15
22、

第一卷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2分)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礼崩乐坏社会的大动荡
B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C地主阶级的推动下社会的大变革
D众多思想家的努力
2.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
A人定胜天气 B实行仁政 C君权神授 D独尊儒术
3.下面关于宋明理学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忽略民生
C吸收了佛道思想 D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4.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表现在
A是儒、佛、道三家学说融合的产物
B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C其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D探究了事物的本源,使儒学哲学化
5.儒学统治地位确立的史实说明了⑴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⑵客观需要是理论发展的重要源泉⑶理论的与时俱进是其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⑷只有符合统治需求的理论才能被确立为主流思想
A⑴⑵⑶⑷ B⑴⑶⑷ C⑴⑵⑶ D⑴⑵⑷
6.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说:“人是能随心所欲的改革自己的”这反映了
A肯定了人的价值及其创造性的思想
B人文主义藐视宗教作用的思想
C提倡追求物质生活幸福的思想
D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思想
7.导致明清时期产生带有民主色彩思想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衰落 B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C西方思想的影响 D儒学传统的民本思想的影响
8.启蒙运动发展了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人文主义,主要再现在
A反对教权主义和封建专制 B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D形成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
9.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是
A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B顺其自然,优胜劣汰
C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D物尽天择,顺其自然
10.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A实行君主立宪 B照搬西方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D依靠儒家思想进行托古改制
11.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因为
A表达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
C反映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
D要求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
12.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片
B马克思的论述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纸的说法
15.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成就是
A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B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C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D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6.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反对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 B.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17..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东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18.如果您想师从名家练习行书,您认为最好的字帖是   A.《颜氏家庙碑》????? B.《泰山刻石》???? C.《兰亭序》??? D.《自叙帖》
19.19世纪晚期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20.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21.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某学派的观点,孟子评价说:“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认为:“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据此判断这一学派及观点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法家的法制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齐物”思想
2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
A坚持国家权利高于教会
B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C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D批判了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23.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A《老人与海》 B《巴黎圣母院》 C《傲慢与偏见》 D《等待戈多》
24.古代儒家思想包涵了大量社会和谐的内容,儒家强调天人和谐、人我和谐、矛盾和谐、君民和谐以及身心和谐。其中体现“人我和谐”的思想是
A天人合一 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5.古代希腊人将神塑造成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希腊的
A科学思想 B无神论思想
C人文主义思想 D民主思想
26.14---16世纪,人文精神的旗帜在欧洲高扬,而到了17---18世纪,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发展的道路。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仁人志士的探索追求 B人文主义自身的魅力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第二卷
非选择题(共青48分)
27.(16分)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材料一的作者代表了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为实现“变官制”的政治理想,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是指什么?(4分)
根据上述材料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4分)
(4)为了“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当时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作为人文主义起点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德性是其共有的特征,然而细究其内在的关系可以发现它们有不同之处,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且要超越日常生活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腊人文主义则是对一个单一的个体进行理性的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1)结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主张,列举儒家代表人物的人文思想(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希腊思想家的人文思想主张(4分)

(3)根据材料归纳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的异同点。(6分)
(16分)简述商鞅变法的特点(8分)并根据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概括影响改革成败的共同因素(8分)
大同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C
D
D
C
A
B
C
C
C
A
A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C
B
B
D
C
D
C
C
C
B
B
C
C?
二.非选择题
(4)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8.(1)表现:①孔子的“仁”与“礼”的思想(2分)
②孟子主张民贵君轻。(2分)
③荀子主张王道思想 (2分)
(3)同:追求德性。(2分) 异:儒家德性在于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并追求天人合一 (2分)希腊人文主义主张通过个体的理性思考和知识的教化来实现。(2分)
29.特点:(1)时间晚(2分)
(2)全面深刻系统(4分)
(3)影响深远(2分)
共同因素:⑴看改革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潮流(2分)
⑵改革派和反对派力量的对比(2分)
⑶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2分)
⑷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当时实际,是否行之有效等(2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在联合国对伊拉克违禁武器核查期间,专家使用美国的U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U侦察机进行空中侦察时主要运用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技术 C.全球定位技术 D.计算机技术
2.下列关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不属于信息技术
B.它属于遥感技术
C.它由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等主要程序组成
D.它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3.下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进行图像处理的信息系统
B.进行动画设计的信息系统
C.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D.进行地图制作的信息系统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4~6题∶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
(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4.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6.当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下列地理现象较为合理的是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 B.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的最佳时期
C.地球公转速度正是一年中最快的季节 D.南半球大陆气温比海洋低。
电力生产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读“2008年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地区发电量所占比例统计表”,完成7—8题。
地区
水电
火电
核电
占全国的比重

1.5%
20.5%
17%

3.3%
11.7%
10%

14.2%
34.6%
12.2%
30.7%

35.1%
20.9%
87.8%
24.3%

29.6%
5.8%
9.9%
7.表中⑤地区为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西南地区
8.我国核电集中在③④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 B.核能资源丰富
C.核能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 D.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9.一般情况下,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发展的工业多属于
①资金密集型 ②资源密集型 ③劳动密集型 ④技术密集型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温家宝总理指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把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据有关知识回答10~11题。
10.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鲁尔区相比,突出的优势表现在
A.水源 B.交通 C.市场 D.资源
11.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没有借鉴意义的是
A.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对老工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
C.调整工业布局,将钢铁工业迁移到大连 D.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 回答12-13题。
12、.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13.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下图为我国某地土地利用的结构图。根据学过的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方法,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回14~16题。
14.上图中的地区可能位于
A.两广丘陵 B.山东丘陵 C.辽东丘陵 D.太行山区
15.关于该区农业资源的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土地类型多样,生物品种多样 B.光、热、水资源丰富,且没有气象灾害
C.红壤广布,有机质含量高 D.水流湍急,地表侵蚀切割强烈
16.该区经济发展,可以考虑
A.大量出售木材 B.大力发展一次性木筷子生产
C.大力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D.全部改为梯田种稻
下图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是
A.37.6:17.4:45.0 B.31.6:30.5:37.9
C.15.5:24.5:60.0 D.37.6:23.5:38.9
18.图中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图“美国农业带”,回答19~21题。
19.图中序号代表的地域中,属于冬小麦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中序号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中,可能形成谷物生产和饲养牲畜相结合的混合农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该区域的商品谷物生产比欧洲具有竞争的优势体现在
A.交通运输便利 B.地广人稀 C.工业发达 D.科技先进
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某市投资建设自动化的食用油生产厂,用国际市场上的大豆为原料,生产食用油。据此完成22——23题
22、某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食用油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
A.消费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C.技术力量雄厚 D.生产成本低廉
23、食用油生产厂应靠近:
A.商贸中心 B.机场 C.火车站 D.港口
2009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2200多万农民工失业返乡。结合图,完成24—25题。
24.农民工工作的产业模式主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5.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较适宜从事
A.餐饮服务业 B.家电维修业 C.广告设计业  D.房产建筑业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此回答26~28题。
26.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27.我国政府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的工业产 品不受外部产品的竞争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28.我国政府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是为了
A.宏观调控,微观搞活 B.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C.体现综合周力,加强经济交流 D.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29.图是卫星甲和卫星乙在某一时刻所覆盖的区域.其服务范围大小是
A.甲等于乙 B.甲大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确定
30.下列遥感类型中,探测范围由大到小依次是
A.近地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B.航天遥感、航空遥感、近地遥感
C.航空遥感、近地遥感、航天遥感 D.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近地遥感
二.综合题(共3题,40分)
1. 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最大的淡水湖是 ,
(2)A平原的名称是 ,B平原的名称是 ,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自然和人为原因)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2.我国正在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填写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 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 工程和 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 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 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 工程。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4)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工程是:
,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数字地球”是继哥白尼、伽利略日心说和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认识地球的又一次飞跃。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代表了电气时代对地球的最高认识,那么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数字地球”是“地球村”在电子时代的升华。在这一升华中,从“模拟”到“数字”是一次突变。“数字地球”是一种国家战略,也是一种技术体系,同时又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它是数字技术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文化思潮的结晶。“数字地球”是一个居住在因特网上的以“空间智能体”为主要种群的高级生态系统,也即“数字生态系统”。这一“数字生态系统”将在地球生物圈和技术的战略平衡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做到了全天候监控地球,但离控制地球的目标还很远。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
(1)“数字地球”被称为“人类认识地球的第三次飞跃”,前两次飞跃的代表事件是?
(2) 简述“数字地球”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材料中说“数字地球”是一个科学文化概念,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上,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我们,‘数字地球’将有助于人类监控地球。”请结合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看法。
高二地理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答题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C
C
D
A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A
A
C
D
A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D
D
A
A
B
B
C
B
二.综合题(40分)
人为方面:围湖造田,水土流失
(4) 洞庭湖区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流水不畅,设立蓄洪区,可以调节水量。
2.(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
(2)西气东输,青藏铁路
(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3.(1)地理大发现和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说
(2) 略
“数字地球”是数字技术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文化思潮的结晶,它将在地球生物圈和技术的战略平衡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3) 略

第Ⅰ卷 选择题(共66分)
一、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33小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A.山西大同恒山的自然景色 B.2011年我国进行人大代表换届选举
C.供求关系变化引起市场商品价格变化 D. 长安关中民俗博物院
2.对文化的基本内涵,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②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③文化是自然界特有的现象 ④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看了2010年11月12日晚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后,一位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这是一台气势恢弘的史诗般的杰作,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这表明(  )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C.文化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 D.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说明文化(  )
①是一种物质力量 ②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④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下列对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文化是基础,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政治是基础,经济和文化服从于政治发展的需要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搞好了,文化也就搞好了
6.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性尊重的表示。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的交往方式 B.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C.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
7.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
A.潜移默化的特点B.深远持久的特点 C.自身传承的特D.有形强制的特点
8.多年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总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得到净化。这说明(  )
A.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C.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9.胡适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这种观点(  )
A.没有把握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 B.全面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C.割裂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D.没看到中西方文化间的联系
10. 近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成为网络上一道名副其实的“风景线”。 如点击江西省旅游局的官方微博,网友不仅可领略庐山的雄奇、欣赏婺源的油菜花,把玩景德镇瓷器,还能相互交流旅游心得。材料告诉我们,微博( )
①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③促进了文化传播与发展 ④强化了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 2011年兔年春节碰上了情人节,许多“80后”“90后”的青年产生了这样的困惑:真不知道是陪父母、给亲戚拜年,还是陪恋人一起过节?材料启示我们 ( )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B.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自觉抵制西方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
D.融入世界文化潮流,淡化民族特色
12.为了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和纯洁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要求一些不规范的英文生造词、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用法必须剔除出中文出版物。政府要求清除这种“不中不西”的词汇是有道理的,因为( )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拒绝外来词汇
③文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④文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13.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在诗人白居易眼中,西湖犹如醉人画卷,让人流连忘返。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唯一的中国项目,申遗成功。该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因为它( )
①蕴涵着民族文化的魅力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能够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④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14.范曾是我国当代国画代表性人物。他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振兴,首先要继承中华文化精华的部分,使之充分发展,不断创新。这说明文化的健康发展( )
①离不开社会实践②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 ③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④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雨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 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表明( )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中华民族精神铸中华民族之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6. 2010年11月21日,第16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广州市举行,广东籍奥运跳水冠军何冲和两位小童用爆竹点燃主火炬,富有中国特色,蔚为壮观。这一使人耳目一新的点火仪式说明(  )
A.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科技进步
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7.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18.2012年1月22日,中国农历龙年春节到来之际,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纷纷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喜迎新春。这是( )
①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中华民族文化成就的标志  ④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秦国攻灭楚国后,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控制,派50万官兵驻扎岭南地区。这使相当一部分中原人留在了粤北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说明(  )
A.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的冲击 B.民族文化的根源在于外来文化
C.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岭南文化就是中原文化的延续
20.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传统习俗认识正确的是(  )
A.传统习俗表现出相对稳定性 B.传统习俗往往是一些陋习
C.留下的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D.传统习俗只与传统的农业和家族社会相适应
21.“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这种观点否定了 (  )
①文化创作者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世界人类文明发祥地,除了中华文明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外,其他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这说明(  )
A.中华文明是悠久的文明 B.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C.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中华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
23.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4.2011年3月2日,我国已从利比亚撤出3.5万多名中国公民。一声声“欢迎回家”,让多少同胞眼泛泪花。“回家的感觉真好!”——真诚感谢祖国,是许多归来儿女的心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25.一位外国朋友曾说,“二十多年前我到过中国,那时人们的着装几乎是一个式样,颜色也比较单调。现在,一切都变了,各色时装随处可见,中国变得多姿多彩了”。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完善
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D.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
26.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掌握了高超的电脑技术却去充当“黑客”;有的人掌握了高超的化学技术,却去制造毒品。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 )
①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②在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道德修养 ③必须坚持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 ④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7.2008年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具有公益性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明两年内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项举措有利于( )
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②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③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④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与导向。这表明( )
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9.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周易注》:“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与“吉”谐音,“同心结”、“团圆结”……,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人文明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30.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 )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31、温家宝总理在与网民的交流中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总理这段话蕴含的道理是
①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文化能够推进社会发展 ④现代文化主要通过书籍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教育改革,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之所以要大力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在现代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基础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受教育已成为现今学习型社会人们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 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34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4题18分;35题16分;共计34分)
34.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漫画根据罗琪《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6分)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2分)
35.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1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 直线的倾斜角是( )
A. B. C. D.不存在
2、点在圆 的内部,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D.
3、设点关于坐标平面的对称点的坐标为??( )??
A. B. C. D.
4、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为 ( ? )
?A.??? ? B. ?? C. ???? ?? ?D.
5、右图是一个实物图形,则它的左视图大致为( )
6、若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 ( )
A. B. C. D.
7、(理) 以点为圆心且与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A. B.
C. D.
(文)以点为圆心,且经过点的圆的方程是 ( )
A. B.
C. D.
8、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如果,那么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
B.如果,那么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
C.如果平面不垂直平面,那么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
D.如果,那么
9、点分别为空间四边形中的中点,
若,且与成角,则四边形是( )
A.菱形 B.梯形 C.正方形 D.空间四边形
10、已知三条直线不能构成三角形,则可能取的值是( )
A. B. C. D.
11、设 ,若直线与线段有交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12、已知直线平面,直线平面,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的是( )
(1) (2)
(3) (4)
A.(1)与(2) B.(3)与(4) C.(2)与(4) D.(1)与(3)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已知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的值是
14、过点且垂直于直线的直线方程是
15、在三棱锥中,⊥底面,底面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则三棱锥的体积等于________
16、如右图.是棱长为的正方体的棱的中点,沿正方体表面从点到点的最短路程是
17、过原点作圆的弦,则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18、如图所示, 、分别是正方形的边、的中点,
沿将其折成一个几何体,使重合,记作。
给出下列位置关系:①⊥面; ②⊥面;
③; ④⊥面, 其中成立的有
三、解答题??(共46分,要求写出主要的证明、解答过程)
19、(8分)已知方程,若此方程表示圆,求的取值范围;
20、(8分)过点作直线,使直线将圆平分,求直线的方程
21、(10分)如图,正三棱锥的侧棱和底面 边长相等,如果分别为的中点,求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
22、(10分)(文)已知圆和圆关于直线对称,求直线的方程
(理)求过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方程.
23、(10分)(文)如图是正方形,是正方形的中心,
底面,是的中点。
求证:(1)∥平面 (2)平面平面
(理)如图,在四棱锥中,底面是正方形,侧棱底面,,点是的中点,作交于点.
(1)求证:∥平面;
(2)求证:平面。

说明: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8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时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其中1到8题为单项选择题,9到10题为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了电流
B.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A
C.电流有方向,它是一个矢量
D.任何物体,只要其两端电势差不为零,就有电流存在
2.根据欧姆定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R=U/I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B.从R=U/I可知,对于某一确定的导体,通过的电流越大,说明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
C.从I=U/R可知,导体中的电流跟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D.从R=U/I可知,对于某一确定的导体,所加电压跟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是个定值
3. 关于电源的电动势,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
A.电源的电动势就是接在电源两极间的电压表测得的电压
B.同一电源接入不同的电路,电动势就会发生变化
C.电源的电动势是表示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D.在闭合电路中,当外电阻变大时,路端电压增大,电源的电动势也增大
4.两电阻RA、RB的电流I和电压U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两电阻RA∶RB为( )
A.1∶3 B.3∶1
C.1∶ D. ∶1
5.电阻R1 与R2并联在电路中,通过R1与R2的电流之比为1∶2,则当R1 与R2串联后接入电路中时,R1和R2两端电压之比U1∶U2为( )
A.1∶2   B.2∶1 C.1∶4 D.4∶1
6.有三个用电器,分别为日光灯、电烙铁和电风扇,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均为“220V,60W”.现让它们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相同时间,产生的热量(  )
A.日光灯最多       B.电烙铁最多
C.电风扇最多 D.一样多
7.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当变阻器 R3 的滑片P 向 b 端移动时( ) A.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C.电压表示数变大, 电流表示数变大
D.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小
8.某电池当外电路断开时的路端电压为 3 V,接上 8 Ω的负载电阻后其路端电压降为
2.4 V,则可以判定该电池的电动势 E 和内电阻 r 为( )
A.E=2.4 V,r=1 Ω B.E=3.0 V,r=2 Ω
C.E=2.4 V,r=2 Ω D.E=3.0 V,r=1 Ω
9. 电饭锅工作时有两种状态:一种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另一种是锅内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如图所示是电饭锅电路的原理示意图。S是用感温材料制造的开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其中R2是供加热用的电阻丝
B.当开关S接通时电饭锅为加热状态,S断开时为保温状态
C.要使R2在保温状态时的功率为加热状态时的一半,R1/R2应为2/1
D.要使R2在保温状态时的功率为加热状态时的一半,R1/R2应为
10.如图为两个不同闭合电路中两个不同电源的U-I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电动势E1=E2,发生短路时的电流I1> I2
B.电动势E1=E2,内阻r1>r2
C.电动势E1>E2,内阻 r1< r2
D.当两电源的工作电流变化量相同时,电源2的路端电压变化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题(共18分)
11.有一蓄电池,当移动1C电荷时非静电力做功是2J,该蓄电池的电动势是________,给一小灯泡供电,供电电流是0.2A,供电10min,非静电力做功是________。
12.有一只满偏电流Ig=5 mA,内阻Rg=400Ω的电流表G。 若把它改装为量程为10 V的电压表应_____联一个_____Ω的分压电阻。
13.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______。
14.如图所示电路中,电阻R1、R2、R3的阻值都1欧姆,R4、R5的阻值都是0.5欧姆,ab端输入电压=6伏,当cd端接电压表时,其示数是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10分)由4个电阻连接成的混联电路如下图所示.R1=8Ω,R2=4Ω,R3=6Ω,
R4=3Ω.
(1)求a、d之间的总电阻.
(2)如果把42V的电压加在a、d两端,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是多少?
16.(10分) 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R3=1 Ω,电压表内阻很大.当开关 S 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 0.8 V,当开关S 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 1 V,求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
17.(12分)如图所示,有一提升重物用的直流电动机,内阻r=0.6 Ω, R=10 Ω,U=160 V,电压表的读数为110 V,求:
(1)通过电动机的电流;
(2)输入到电动机的功率P入;
(3)电动机的发热功率Pr,电动机输出的机械功率.
18.(10分)如图所示,U=10V,电阻R1=3Ω,R2=2Ω,R3=5Ω,电容器的电容C1=4μF,
C2=1μF.求:
(1)当S闭合时间足够长时,C1和C2所带的电量各是多少?
(2)然后把S断开, S断开后通过R2的电量是多少?

考试时间:90分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共60分)
1: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
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2: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3: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4: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 ?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5:机体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和T细胞( )
A.分化、发育的场所相同 B.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都能攻击被感染的细胞 D.遗传信息不同:
6: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严重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7:下列物质或细胞属于细胞免疫过程所特有的是(  )
A.抗原 B.抗体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8:下列关于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人体的免疫功能越强身体越健康
9:科学研究揭示,与病毒和肿瘤作战的T细胞,具有短期保护和长期保护的分工。当研究人员捕捉到刚刚分化的T细胞时,T细胞相反的两极分别生成了两类不同的蛋白,一类蛋白带有“战士”的分子标记,另一类则显示“记忆细胞”的特性,而记忆T细胞能潜伏多年,以防备未来的异物入侵。下列关于记忆T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T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地产生大量的抗体
B.记忆T细胞一旦产生就能够永久记忆
C.记忆T细胞能够呈递抗原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D.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相比,细胞中的DNA相同,RNA不同
10:人体免疫反应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系列的变化。下列有关曲线中,不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因素变化情况的是(  )
11.乙肝疫苗进入人体后将会(  )
A.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体 B.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C.侵入宿主细胞并大量增殖 D.与乙肝病毒特异性结合
12.为研究不同细胞的免疫作用,将细菌注射到四种免疫状态的小鼠体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缺失的小鼠对细菌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
B.T细胞缺失的小鼠仍能通过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来抑制细菌数量的增加
C.B细胞缺失的小鼠对细菌的体液免疫能力丧失
D.正常小鼠可通过记忆细胞对球菌维持较久的免疫能力
13: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1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15: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
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
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16: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7:下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用1升清水或静脉注射1升生理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浓度的曲线图(箭头处是饮水或注射时间)。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代表饮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
B.30~90 min阶段,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C.c代表饮清水后的血浆浓度变化
D.如果b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表明该生理盐水的浓度为0.9%
18: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19: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B.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
C.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释放的
D.人体主要通过改变摄水量和排水量来维持渗透压的动态平衡
2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B.在太空中生长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C.植物的向光性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21: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22: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利用脱落酸可促进种子萌发
B.利用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
C.利用一定浓度的2,4—D可促进插条生根
D.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酶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促使其纤维明显增长:
23:在生产实践中,利用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应特别注意( )
A.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要用蒸馏水
B.扦插所用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C.不同植物的枝条可能要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
D.选择多年生且带有多个芽体和嫩叶的枝条
2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21世纪教育网
B.若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可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C.若探究植物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⑥进行对照
D.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
25: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B.甲侧芽生长快与生长素促进作用有关
C. 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D.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
26:对右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C.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D.若d点对应点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27: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2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决定种群密度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29: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30:如图表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硬木林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类
B.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动物种类也会随之改变
C.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水平结构未变
D.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40分)
31:(14分)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据图回答:
(1)如果电刺激A部位,则膜内的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该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_______(相同、相反)。
(2)若饮水不足,则会引发图示调节过程,其中物质B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
(3)垂体还能通过分泌_________激素调控甲状腺的活动,甲状腺激素会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作用于垂体和_________。
32.(8分)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现给定四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
(1)将四只小白鼠分别定为甲、乙、丙、丁。甲鼠不作任何处理。?
(2)乙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5)将四只鼠放在寒冷环境下,观察各自的体温是否恒定。?
(6)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3.(10分)下图表示免疫调节中的某一过程,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的是__________免疫过程,c为__________细胞。
(2)若图中抗原再次进入人体,__________(填字母)细胞将迅速增殖分化。
(3)如果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当人体产生抗体消灭该菌时,也会攻击心脏瓣膜细胞,导致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__病。
(4)d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8分)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_ 和 _。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_。
(3)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10个样方调查的结果为:12、18、16、16、15、13、15、11、13、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_。
高二生物期中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1)由负变正  相同  (2)抗利尿激素(ADH)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3)促甲状腺  反馈  下丘脑
33.(1)体液  浆  (2)b  (3)自身免疫  (4)蛋白质.
34.(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2)大 (3) 约14株/m2

第Ⅰ卷(共85分)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 —Would you like to go out for a walk with us?  —______, but I’m very busy now. A. Of course not B. I’d like to C. That’s all right D. That’s right
2. — Will you go to the museum tomorrow?
— Yes, I will go _______ it’s windy.
A. since B. as though C. if D. even though
3.—Did you notice my little son just now?
—No, Mrs Black. I ______ computer games.
A.play B.am playing C.would play D.was playing
4. Dorothy was always speaking highly of her role in the play, ___ , of course, made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 B. which???? C. this?????? D. what??
5. While cleaning the snow on the road, _________.
A. a wallet was found on the ground. B. a wallet appeared on the ground.
C. I found a wallet lying on the ground. D. I found a wallet laid on the ground.
6. He was __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exam, which can be seen from his look .
A. satisfied, satisfying B. satisfied, satisfied
C. satisfying, satisfied D. satisfying, satisfying
7. When you rewrite the paragraph, I advise you to _____ the last sentence as it is rather boring.
A. point out B. make out C. leave out D. put out
8. _____ in 1936, Harvard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Being founded B. It was founded C. Founded D. Founding
9.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president _____ the meeting was accepted.
A. would attend B. attend C. attends D. attended
10. Look! __________.
A. Out the girl went B. Went the girl out
C. Away went the girl D. Away the girl went
11. The meeting is beginning at 8 o’clock. _____, let’s make some preparations for it.
A. When B. Meanwhile C. While D. During
12.Only after you have reached eighteen _______ the army.
A. you can join B.can you join
C.you can join in D.can you join in
13. Was_______ John’s quick action and knowledge of first aid ________ saved her life?
A. it, which B. that, what C. it, that D. it,/
14. Although ________ to stop, he kept on working
A. tell?????????????????????? B. telling ??????????????? C. having told?????? D. told
15. After working for two hours, I found? ?impossible to complete the paper in time.
A. me?????????? B. this???????????? C. that????????????? D. it
第二部分 完形填空 (共20小题;每小题1. 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16-35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An old friend from abroad(国外)__16__ I wanted to stay with telephoned me from the airport to tell me that he had arrived. I was still in the __17__, but I had done something to get ready for his coming. After explaining where my new room was, I told him __18__ I had left the key under the doormat(门垫). __19__ I would be home rather __20_, I asked him to go into the kitchen and __21__ himself to some food and drink.
Two hours later, my friend telephoned me from the __22__. At the moment, he said __23__ was __24__ the radio __25__ having a truly wonderful meal. He had cooked two eggs and helped himself __26__ some __27__ chicken from the refrigerator. Now, he said, he was drinking a glass of milk __28__ he hoped I would __29__ him. When I asked him if he had __30__ the room without __31__, he answered that he had __32_ been able to find the key under the doormat. As the living-room window just __33__ the apple tree had been left _34__, he had climbed in. I listened to all this in __35__. There in no apple tree in front of my living-room. There is one in front of my neighbor’s.
16.A. what B. as C. which D. whom
17.A. room B. office C. station D. airport
18.A. that B. where C. why D. how
19.A. For B. When C. So D. As
20.A. late B. soon C. on time D. early
21.A. eat B. help C. cook D. make
22.A. airport B. station C. bus stop D. living-room
23.A. I B. he C. she D. my boss
24.A. repairing B. buying C. listening to D. hearing
25.A. after B. before C. as D. while
26.A. to B. with C. for D. from
27.A. cold B. hot C. new D. warm
28.A. and B. but C. because D. though
29.A. help B. see C. join D. join in
30.A. got B. arrived C. reached D. came
31.A. joy B. regret C. thinking D. difficulty
32.A. also B. always C. not D. none
33.A. in front of B. near C. far away from D. around
34.A. open B. dirty C. closed D. shut
35.A. silence B. surprise C. the room D. the office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D中选中一个最佳选项。
A
According to an old story, a farmer once found that a bag of corn had been stolen from his house. He went to the judge and told him about his loss. The judge ordered all the people of the farm to come before him. He took a number of sticks of equal length and gave one stick to each man.
The thief was afraid of being found out, and so he cut an inch off his stick. The next day the thief’s stick was found to be one inch shorter than any of the others. In this way the thief was found out, and was at once taken away to prison. 36. The judge gave each man a stick _______. A. to change back the farmer’s corn B. to beat the thief C. as a tool to find out the thief D. so as to play a game together 37. Since the thief cut the stick short, ________. A. he was found out B. the judge couldn’t catch him C. his stick had an equal length with the others’ D. his stick wouldn’t be any longer 38. The wise way the judge found out the thief in the end was to make ______. A. the thief cut the stick off  
B. the thief cut an inch off the stick C. the stick grow an inch longer D. the other’s sticks would become one inch shorter
B
Years ago, I lived in a building in a large city. The building next door was only a few feet away from mine. There was a woman who lived there, whom I had never met, yet I could see her seated by her window each afternoon, sewing or reading.
After several months had gone by, I began to notice that her window was dirty. Everything was unclear through the dirty window. I would say to myself, "I wonder why that woman doesn't wash her window. It really looks terrible."
One bright morning I decided to clean my flat, including washing the window on the inside.
Late in the afternoon when I finished the cleaning, I sat down by the window with a cup of coffee for a rest. What a surprise! Across the way, the woman sitting by her window was clearly visible. Her window was clean!
Then it dawned on me. I had been criticizing (批评) her dirty window, but all the time I was watching hers through my own dirty window.
That was quite an important lesson for me. How often had I looked at and criticized others through the dirty window of my heart, through my own shortcomings?
39. The writer couldn't see everything clearly through the window because_____.
A. the woman's window was dirty B. the writer's window was dirty
C. the woman lived nearby D. the writer was near-sighted
40. The writer was surprised that_____.
A. the woman was sitting by her window
B. the woman's window was clean
C. the woman did cleaning in the afternoon
D. the woman's window was still terrible
41.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t dawned on me" probably means "____".
A. I began to understand it B. it cheered me up
C. I knew it grew light D. it began to get dark
42. It's clear that _____.
A. the writer had never met the woman before
B. the writer often washed the window
C. they both worked as cleaner
D. they lived in a small town
43.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learn ______.
A. one shouldn't criticize others very often
B. one should often make his windows clean
C. one must judge himself before he judges others
D. one must look at others through his dirty windows
C
One day when Jack was walking in the park, he saw a woman, who lived a few miles away, sitting on a bench with a dog beside her. The dog was looking up at the woman.
Jack walked up to the woman and said, "Hello, Sue, how are you? May I sit and talk with you for a while?" "Of course, please sit down," Sue said. Jack sat down next to Sue on the bench, and they talked quietly together. The dog continued to look up at Sue, as if waiting to be fed.
"That's a nice dog, isn't he?" Jack said, pointing at the animal.
"Yes, he is. He's handsome. He's a bit of a mixture, but that's not a bad thing. He's strong and healthy."
"And hungry, "Jack said." He hasn't taken his eyes off you. He thinks you've got some food for him."
"That's true, "Sue said." But I haven't."
They both laughed and then Jack said, "Does your dog bite?"
"No, "Sue said, "He's never bitten anyone. He's always gentle and friendly."
Hearing this, Jack decided to hold out his hand and touched the animal's head. Suddenly it jumped up and bit him.
"Hey!" Jack shouted." You said your dog didn't bite."
Sue replied in surprise, "Yeah, I did. But this is not my dog. My dog's at home."
44. The dog looked at the woman because ___.
A. the woman wanted to feed him B. the woman was friendly
C. he was strong and healthy D. he was hungry
45. Jack touched the dog because he believed ___.
A. the dog was handsome B. Sue's dog was unfriendly
C. the dog belonged to Sue D. Sue's dog was at home
46. We can infer form the passage that ___.
A. Sue gave a wrong answer B. Jack made a mistake
C. the dog wasn't dangerous D. both Jack and Sue liked the dog
47.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A. A Wrong Question B. Sue's Dog
C. A pleasant Meeting D. Sue's Friend
D
Everyone needs friends. We all like to feel close to someone. It is nice to have a friend to talk, laugh and do things with. Surely, there are times when we need to be alone. We don't always want people around. But we would feel lonely if we never had a friend.
No two people are the same. Sometimes friends don't get along well, which doesn't mean that they no longer like each other. Most of the time they will go on being friends. Sometimes friends move away, then we feel very sad. We miss them much, but we can call them and write to them. Maybe we would never see them again, and we can make new friends. It is surprising to find out how much we like new people when we get to know them. Families sometimes name their children after a close friend. Many places are named after men and women, if they are friendly to people in a town. Some libraries are named this way. So are some schools. We think of these people when we go to these places.
There's more good news for people, if they have friends. These people live longer than those people if those don't have friends. Why? It could be that they are happier. Being happy helps you stay well. Or it could be just knowing that someone cares, if someone cares about you, you take better care of yourself.
48. The first paragraph tells us __________.
A. none needs friends
B. we always need friends around us
C. making friends is the need in people's life
D. we need to be alone
49.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hat the writer doesn't say in the passage?
A. People are happy when their friends leave them.
B. People may never see their friends after their friends move away.
C. Everyone needs friends.
D. People like their friends very much if they get to know them.
50. If people have friends, they would live longer, because __________.
A. they feel happier and healthier
B. they get a lot of help from their friends
C. they take better care of themselves
D. both A and C
51. This passage tells us __________.
A. that people are all friends B. that people need friends
C. how to get to know friends D. how to name a place
E
Welcome to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footwear(鞋类)in the world that will make you green with envy(嫉妒). Here at the Footwear Museum you can see exhibits(展品)from all over the world. You can find out about shoes worn by everyone from the Ancient Egyptians to pop stars.
Room 1
The celebrity(名人)footwear section is probably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entire museum. Started in the 1950s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shoes and boots belonging to everyone from queens and presidents to pop stars and actors! Most visitors find the celebrities' choice of?footwear extremely interesting.?
Room 2
Most of our visitors are amazed and shocked by the collection of “special purpose” shoes on exhibition here at the Museum of Footwear. For example, there are Chinese shoes made of silk that were worn by women to tie their feet firmly to prevent them from growing too much!
Room 3
The museum also exhibits shoe shaped objects. The variety is unbelievable. For example , there is a metal lamp that looks like a pair of shoes, and Greek wine bottles that are like legs!
The footwear Library
People co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tudy in our excellent footwear library. Designers and researchers come here to look up information on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related to the subject of footwear.
52. Where would you find a famous singer's shoes?
A. Room 1. B. Room 2. C. Room 3. D. The Footwear Library
53. All exhibits in each room .
A. share the same theme B. have the same shape
C. are made of the same material D. belong to the same social class
5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text?
A. The oldest exhibits in Room 1 were made in the 1950s.
B. Room 2 is the most visited place in the museum.
C. Room 3 has a richer variety of exhibits than the other two.
D. Researchers come to the Footwear Library to look up information.
55. The purpose of the text is to get more people to ____________.
A. do research B. design shoes C. visit the museum D. follow celebrities

第II卷(共15分)
第四部分 书面表达 (共1题 满分15分)
李华因在学校使用手机被学校处分,他感到很困惑,写信向你求助。请根据以下提示给李华回信。开头已给出,不计入字数。所给要点必须写到,自己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细节。字数:100左右。
手机的优点:与家人朋友联系方便, 娱乐的方式
带手机上学的问题:影响教学,铃声打扰师生,花大量时间打手机,有害学习和健康
打扰:disturb
Your letter reached me yesterday. You said in your letter that ___
大同市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英语试题答案
第Ⅰ卷(共85分)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CABBB AACDC BACAD BAADC
第II卷(共15分)
第四部分 书面表达 (共1题 满分15分)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using cellphones. The ring of phones can disturb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las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often using cellphones does harm to health. Another problem is that some students can spend too much time and money on cellphones and sending messages, which will result in bad results in study.
As a student, he should concentrate on study. It is right for school to prevent you from using cellphones.

一、语言基础运用(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远眺(tiào)???? 可汗(hán)????? 早籼 (shān)???? 负荷(hè)?
B.苍穹(qióng)??? 中枢(shū)????? 目眩(xuán)???? 烧灼(zhuó)
C.矫健(jiǎo)  ? 饥馑(jǐn)????? 田埂(gěng)???? 傀儡(něi)
D.分蘖(niè)????? 觊觎(yú)?????? 粗糙(cāo)????? 悲恸(tòng)
??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 B、在我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是你向我伸出双手,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帮助,这些我是没齿不忘的。
? C、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 D、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
?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目标,达到这目标将是一如既往地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改革。
? C、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在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次接触的时间都很短。
? D、文化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墩甫上。
?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③②④⑤????????????? B.⑤①②③④??
? C.②④③⑤①????????????? D.①⑤②④③
二、文言文阅读(31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小题。(21分)
?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去不义????????????????????????? 亡:逃跑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游,????????????????????? 游:交游
?D.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6、下面加点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臣为韩王送沛公???????????????????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孰与君少长???????????????????????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7、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沛公“善于应变”和项羽“优柔寡断”的一组是(3分)
?A.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B.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王默然不应
?C.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①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②项王默然不应
?
8、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9、翻译上面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3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3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诏书特下???? ??,寻蒙国恩?????????????。(李密《陈情表》)
?(4)???????__,?????????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关山难越,_________;萍水相逢,___________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席慕容:追寻我的游牧文化之根
陈 远
????新京报:1989年你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以后,你的诗歌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那时开始的一次接一次的寻根之旅,对你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席慕容:我是蒙古族人,自小父母都是用蒙古语讲话,但我却没有出生在自己的家乡,因此既不能讲正确的蒙古语言,也不认识蒙古文字。自1989年第一次踏上蒙古高原的土地以来,我几乎每年都要从台湾来到蒙古高原,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这次将近两个月的内地寻根之旅中,北京是我的最后一站。1989年成为我创作的分水岭,我自己也是十年之后才发现。如果说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是土地给予了我某种力量。我从前没有自信心,不善于出头露面,即使在我的诗歌很畅销的时候,我也不愿意出来演讲。因为我觉得诗歌创作是我个人的事情,要让我出来说点什么,我说不出来,我只是躲在家里写诗,如此而已。第一次回到内地的时候,民族大学的教授曾邀请我去演讲,我婉言谢绝,因为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是在1999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的时候,我自己主动跟他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
?? 新京报:你为什么想到要去追寻这种游牧文化的根呢?
会感觉到这种呼唤,或者是你正在离散天涯,或者是你感受到这种文化正在消失。这两种东西都会把你心底的感觉召唤出来,然后去追寻,去珍惜,去探索。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我想我之所以要追寻,是因为我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蒙古高原,这让我想要见到蒙古高原的感觉非常强烈。
??? 新京报:那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游牧文化的呢?
??? 席慕容:我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蒙古族人,我在蒙古高原的一系列探访,既是我探寻游牧文化奥妙的过程,也是我解除自己桎梏的过程。在中原农耕文化看来,游牧文化是异己的“反宇宙”;但是,文化应该是多元的,在游牧文化看来,它自身就是“正宇宙”,所以,世界上应该存在很多的“正宇宙”。与中原相比,蒙古高原的土地是贫瘠的,蒙古高原的人民靠一种坚持生存的信念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让这块贫瘠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同时,他们又对大自然有一种由衷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抱以爱惜之情,才使得自己得以生存,游牧文化得以代代流传,这正是游牧文化的本质。这种游牧文化就是我的精神的根。但这种游牧文化,在台湾并不为人所知,台湾学界甚至对游牧文化有些轻视。台湾中研院的一位学者曾经反问我说,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我希望自己能为介绍游牧文化而做一些努力。
????新京报:看得出来,草原情结已成为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出过5本关于蒙古高原题材的散文集了,今后还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吗?
????席慕容:今年会有一本新书出来,叫《席慕容和她的蒙古高原》,但是文字部分大概只有两万多字,其余部分主要是我这些年到蒙古高原去拍的一些照片,在我看来,那才是真正的蒙古高原。
?????????????????????????????????(摘自《新京报》2005年7月29日)
??? 11、根据全文,说说席慕容“寻根”的理由。(2分)
??? 12、席慕容1999年再次回到内地时,为什么自己主动要求要去民族大学演讲?(3分)
?? 13、席慕容说,“每个人的血缘里都会有这种呼唤,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很幸福,不用感受这种呼唤,因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你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想或认识。(4分)
?四、语言表达运用(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4、在横线上再写几句话,组成排比句,表现“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主旨。(4分)
????? 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如果你就是你,那就静静微笑,沉默不语。
?15、根据下面的文字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字数不超过10个字)
?《新药品广告审查办法》中,将明确规定药品广告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医药科技单位、医药院、学术机构、医药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名义作证明;目前,各种明星证明表述的药品广告将被明确规定必须审批才能发布。
?五、作文( 40分)。
?1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这是弘一法师传记中的一个细节,它发人深思。我们该怎样去对待生命?怎样对待自然界的生命体和作为宇宙精灵的人类自身的生命?
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议论文;标题可自拟;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答案
一、语言基础运用
1、D(籼xiān? 眩xuàn? 儡lěi)(3分)
3、D(A.语序不当,将“计划”和“在近期”互换。B.成分缺损,在“将是”
前加“的方法”。C.“原因”与“因为”重复。)(3分)
4、D(“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3分)
二、古诗文阅读
5、B(戮力:合力)
6、D(所以:……的原因)
8、C(A刘邦不是被项伯的义举所感动才与他结拜,而是为了拉拢他。B项羽听了刘邦的辩解后,以为刘邦忠于自己,只是有小人挑拨离间,两人才产生很深的误会;没有“不计前嫌”之意。D项伯保护刘邦不是为了“主持公道”,而是因为鸿门宴之前他已与刘邦结成了儿女亲家)
9、(1)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关中的土地任由你称王。(“距”、“内”、“王”各1分)
(2)我们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所以”、“非常”各1分,句意1分)
(3)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目”、“示”各1分,句意1分)
10、默写(略)
三、现代文阅读
11、对于曾经46年都离散在外头的她,内蒙古土地对于血缘有一种呼唤,(1分)她想感受那里的文化和气息。(1分)
?? 12、1999年,席慕容意识到十年前自己因为到内蒙古高原的“寻根之旅”,(1分)使她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变化,(1分)那是故乡的土地、文化和气息给予了她某种力量。(1分)
?? 13、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只要鲜明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1分)然后有理有据的论述自己的观点,语言简炼、言之成理即可得满分。(3分)
四、语言表达运用
14、答: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如果你是春色,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叹息;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此题4分,酌情给分。
15、答:药品广告将法制化。
五、16、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