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朗诵、吟唱等形式感受古诗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2、在交流展示中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3、感受古诗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课前由古诗朗读小组收集挑选古诗,准备恰当的背景音乐,制作课件,练习诵读,课上展示。
2、古诗吟唱小组挑选喜爱的古诗,配合喜欢的曲调,加入自己的理解,准备解说词,课上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有诗情萦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邀明月至花前,引诗情到碧霄”,漫步古诗苑,开启一次美的旅程。(板书)
二、精讲点拨
(一)明确课题中“古诗”的概念:今天寻美的领域比较广泛,此处的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包括诗、词、散曲。
(二)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
2个学生回答,师评价:大家说得非常有道理。老师还想引用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读诗的意义。她说:“读诗的好处,在于培养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在古代中国诗歌理论《毛诗序》中,有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诗歌的作用,叫做:“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比如,读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我们可能会想起妈妈的唠叨,明白其中的深情。所以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其中蕴藏着一种强大的可以兴发感动的力量。读诗的人,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再触及到自己,获得愉悦,获得成长。请大家诵读一遍这句话,带着这样的认知,完成随后的学习任务。
(三)思考:我们该如何读古诗呢?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品读古诗呢?(生回答,师评价)大家的建议新颖丰富,我们可以朗读,可以绘画,可以吟唱,可以用舞蹈展示,也可以用书法表现。
三、交流展示
(一)考察积累背古诗
学生根据提示,说出一句与之相关的,连续的古诗。每道小题1个名额。
1、春天,嗅花的芬芳;夏天,看雨的淋漓;秋天,听风的萧瑟;冬天,赏雪的静谧。
2、送别朋友,我们唱?想念亲人,我们吟?劝解他人,我们诵?
师评价:大家说得真好。通过你们的展示,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典诗歌的历史悠久,还看到了古典诗歌的博大,它有斑斓的色彩,有真挚的情感,有谆谆的教诲,有风花雪月,一草一叶,当真是看不尽的风光。
(二)声情并茂读古诗
1、师讲解应该怎样朗读古诗。
首先,我们要知道人为什么要写诗?《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一句话概括,就叫做,“写诗即写心”。所以老师希望大家在读诗过程中能够与作者同行,与诗人对话,甚至变成诗人,达到这样一个目标:理解诗意,体悟诗情,领会意境。(板书)
2、古诗朗读小组展示。
3、1名学生谈感受。师小结:是啊,这是一首正气歌,从侯煐楠的展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恨与愿。那恨是中原重陷敌手的愤恨,是对民族敌人由来已久的深仇大恨。那愿是希望壮年立功,家国早日一统的赤胆忠诚。
4、生评价朗读效果,提醒从语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价。
5、朗读练习。
⑴抓朗读要点复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师强调每一句的诵读要点:壮阔意境、凄恻别情、豁达胸襟、劝勉意味。
⑵3分钟的时间,小组为单位,根据方才的分析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诗。3分钟之后,2个学生展示。
师评价及小结:听了这两个同学的朗读,老师想用毛主席的一句话来表达此时的感受,那就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何必因分别而作小儿女姿态呢?谢谢你们!
(三)喉清韵雅唱古诗
1、教师演唱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引入本环节。
2、明确吟唱对于古诗学习的帮助:吟唱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用琴、瑟来伴奏,歌唱,教育学生。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古诗的学习事半功倍,音乐美、人声美、文本美在松弛状态下特别容易共振。
3、古诗吟唱小组展示
4、学生书写感受并展示。参照句式“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仿佛听到了________,仿佛感悟到了_________。”写一段话,字数不限,时间3分钟。
四、作业
古诗新唱、诗情画意,任选其一完成。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让大家唤起了那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诗心,感受到快乐,收获了成长,然而我们毕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韩国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引用的那句诗一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希望大家爱上古诗,学会用多种艺术形式读诗,并通过学以致用,让古诗焕发活力。
六、板书
古 诗 苑 漫 步
理解
诗意
体悟
诗情
领会
意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