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0张PPT)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由此可见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孔子的学说在400多年前传到西方,而今,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思想的现实实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孟浩然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孟浩然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 春秋》六经(艺)《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礼 乐 射御 书 数复习走近人物孔子(前551—前559),名 ,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派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 ”,被后世尊为“ ”。孔子的思想以“ ”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政治上主张 礼治 ,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孔子简介丘仲尼儒孔孟圣人仁孔子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 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2]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仲由曾点冉求公西赤陪长者闲坐这里的长者是孔子,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路,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kàng)直,冠雄鸡,佩豭( 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情粗朴,喜欢逞勇斗力,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曾经欺凌孔子。孔子用礼乐慢慢地诱导他,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作孔子的学生曾皙,又称曾点,字子皙,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孔子早期弟子,“宗圣”曾参之父,父子同师孔子,曾皙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年鲁国学者,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诵读课文1.注意字音2.思考:他们就何话题展开对话?论语 饥馑 曾皙 哂舞雩 铿尔 小相 沂冠者 喟 俟 撰摄 比及 毋 冉山水田园诗的演变读文正音lúnj nxīsh nyúkēngxiàngyíguànkuìsìzhuànshèb wúr n他们就何话题展开对话?——志向孔子问志四子言志孔子评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曾皙因为鼓瑟,所以别的同学先发言,整个发言的顺序是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他们发言的顺序怎样?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完成表格A组:(表格一)1.四弟子各自怎样述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2.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什么?3.你从四个“青年学生”身上受到哪些启发?B组:(表格二)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2.孔子为何哂由?孔子是认为子路夸大其词吗?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人 物 述 志 性 格 描写方法 启 示子 路冉 有公西华曾 皙人 物 孔子态度 孔子评志 子 路冉 有公西华曾 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以:因为一日:很短的时间居:平日、平时不吾知也:宾语前置,不知吾也,不了解我毋:不,不要以:同“已”,止知:了解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则以何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以吾一日乎尔长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你们平日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中等国家摄:夹师旅:军队因:接连、接续饥馑:饥荒方:道,合乎礼义的是非准则哂:微笑比及:等到为:治理勇:勇气,形作名可使有勇:省略句,可使(之)有勇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工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这段文字反映了子路怎样的性格特征?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思考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志以勇治国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仲由性格神态、语言描写“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方:计量面积单位,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足:富足如:至于俟:等待能:胜任、能做到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排位的住所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名作动)小相:“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仪的司仪官如:或者“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胜任,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志以富治国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求性格语言描写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志以礼治国“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从公西华的语言中表现了公西华不仅态度谦虚谨慎,说话也委婉。赤性格语言描写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子路冉有公西华侧重强国侧重富民侧重以礼治邦“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舞雩:舞雩台,“雩”指求雨祭祀仪式,伴以乐舞咏:唱歌希:同“稀”,稀疏铿:铿的一声,指止瑟声作:起身,站起来撰:为政才能何伤:何妨莫春:“莫”同“暮”,暮春,农历三月成:定,确定冠者:成年男性童子:少年,未成年男子风:吹风(名作动)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乎沂浴,乎舞雩风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乎三子者之撰异“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志教化治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点性格动作、语言描写人物 述 志 性 格 描写方法 启 示子路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千乘之国” ——从政 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 神态、语言描写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冉 有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从政 谨慎小心,说话很有分寸、敦厚、谦虚退让 语言描写 公西华 愿为小相 “宗庙之事,如会同”——从政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忍让、虚心 语言描写 曾 晳 莫春者……咏而归。 异乎三子者之撰 洒脱高雅、从容淡定、淡泊于功名、豁达 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B组:(表格二)1.孔子是怎样评志的?2.孔子为何哂由?孔子是认为子路夸大其词吗?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政治思想?3.孔子的教育艺术怎样?概括本文中的孔子形象。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也已矣: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让:谦让唯: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邦:国安见:怎见得为:担任,充当之:指诸侯小/大:小相/大相,形容词作名词后:留在最后,方位名词作动词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疑问为国以礼:状语后置,以礼为国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相呢?”孔 子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仲由)(点)(求)(赤)哂与叹惜人物对象 孔子态度 孔 子 评 志 子路 哂之冉有 叹之公西华 惜之曾晳 与之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不够谦虚。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赞成他的治国志向,肯定他的谦虚态度,但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其言不让”“求则非邦也与?”“赤则非邦也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吾与点也!”与孔子的观点相同,得到孔子的赞扬。清代学者张履祥在评点《侍坐》章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四子侍坐,固各言其志,然于治道亦有次第。祸乱戡定,而后可施政教,初时师旅馑,子路之使有勇知方,所以戡定祸乱也。乱之既定,则宜阜俗,冉有之足民,所以阜俗也。俗之既阜,则宜继以教化,子华之宗庙会同,所以化民成俗也。化行俗美,民生和乐,熙熙然游于唐虞三代之世矣,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矣,夫子志夫三代之矣,能不喟然长叹?!”四子之志是一个连贯的治国方略。曾皙之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舞雩台,又称舞雩坛,位于曲阜城南沂河之北,是一座高大的土台,原为周鲁国祭天求雨的祭坛。“雩”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礼。《周礼》有记:“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天人和谐用几个词语概括这个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真实的百姓生活是什么样的?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②曾皙所描绘的美好图景也暗含儒家“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符合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表示赞同。①曾皙并没有直接说明自己要怎样从政治国,而是通过诗意的语言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图,展现自己的“以美治国”政治理想,表现了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澡身浴德的高尚志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另一种解读·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其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皙“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避世之心,因此孔子“与点也”。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曾皙的志向看起来与治国无关,实际上正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孔子正是希望以礼恢复社会秩序,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总结具体分析孔子形象(6分)①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而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时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画面,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子路、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安邦治国,干出一番事业。具体分析孔子形象(6分)②孔子是一位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学生的师长。因为“为国以礼”,所以他不满子路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在要求学生“言志”时,先做好了引导工作,消除了他们的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但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孔子并没有立即发表意见。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曾暂提出疑问,孔子又用心地予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开篇,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他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学生谈各自的志向。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言志”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孔于根据学生不同的志向、性格而施以不同的教育。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总结你的志向是什么?你将如何实现自己的志向?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