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学习目标: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认识中古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数字/古兰经/伊斯兰教/ 奥斯曼帝国/一千零一夜
一、阿拉伯帝国
1、帝国的建立
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默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去世时,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7世纪中期起,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 比鲁尼
政治: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下设各部大臣,掌行政、财政和宗教事务,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重要。
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首都巴格达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一、阿拉伯帝国
2、帝国的统治
材料二:巴格达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有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燃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 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
材料一
根据材料一,说一说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的范围。
结合材料一、二,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范围: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
作用:阿拉伯帝国对外贸易范围广阔,商品种类丰富,首都巴格达时世界范围的商业大都会,是沟通当时世界亚非欧贸易的桥梁。
探究一:阿拉伯帝国的商业
探究二:阿拉伯帝国的文化
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
贡献:保存并传播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东西文化沟通的媒介和桥梁;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 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材料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5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文化实在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
结合课本及材料,指出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概括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
巴格达城的码头,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运来的香料;从中亚细亚运来的红宝石;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从波斯运来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还有专卖中国货的市场。听欧莱叶说,长安城里也有类似的专卖阿拉伯商品的市场。
阿拉伯帝国崛起之时正是中国唐朝兴盛之际。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与唐军在中亚城市怛(da)逻斯交手,是役唐军虽败,但阿拉伯军亦遭重创。从此阿拉伯军未再东进,唐军也未西征,两国遣使交好,互访频繁。中国古籍中常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留下了大食使臣多次访唐的记载。
——菲利普 希提《阿拉伯通史》
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通过阿拉伯传入西方,
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从7世纪以来,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通过海陆两路来到我国,长期居住下来,与当地汉族和迁居而来的西域人、蒙古人等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阿拉伯帝国: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奥斯曼帝国的伟业要归功于地理位置上的一个巧合:他们的领土位于小亚细亚半岛西北角,这个位置颇具战略意义。当拜占庭帝国衰弱的时候,他们的领地恰好与拜占庭帝国的亚洲领土接壤。此外,从奥斯曼人的领地出发,还可以很容易抵达大海,并借由海路到达欧洲巴尔干地区。
——(英)帕特里克.贝尔福著,栾力夫译《奥斯曼帝国六百年:土耳其帝国兴衰》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征服小亚细亚
14世纪,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地区
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改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国都。
KINGSOFT
政治: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经济: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制国家,国家管理机构分为教俗两大系统,苏丹居于两者之上,集宗教和世俗大权于一身,具有无限权威。
奥斯曼帝国农业的主要劳动者是依附农民,他们被固着在土地上,未得封建领主允许,不准自由迁徙……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需负担人头税。后来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一,同时又出现了其他许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牲畜税、婚姻税和磨房税等。
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后,亚欧商路都在其控制之下。虽然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并没有因此而完全中断,但受制于自身发展水平,苏丹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之长期的战争和海盗活动,地中海区域正常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受到影响,西欧各国遂更加积极地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概括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概况。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时间 7世纪—13世纪 13世纪—20世纪
政治 政教合一 经济 鼓励、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交流 苛以重税,阻断东西方往来
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异同:
南亚的国家
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KINGSOFT
三、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时间 4世纪-6世纪 13世纪-16世纪
主要宗教 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化而来) 伊斯兰教
政治 地方分权,存在藩王割据 中央集权,政教合一
地理范围 印度北部 中古时期的亚洲——印度—— 德里苏丹
由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是德里苏丹统治的社会基础……德里苏丹国正是利用这一社会基础,建立起伊斯兰国家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苏丹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君权和教权于一身……在苏丹之下,中央政府由若干个部组成,分别掌管税收、司法、军事和文书等,各部长官由苏丹任命……在地方上,德里苏丹将各地划分为23个省,任命各省总督来统治。
德里苏丹统治时期,南印度处于封建王公分裂割据的局面……在14世纪初,南方印度教王公开始兴起反对北方伊斯兰教政权,建立独立国家的斗争,于是德干高原南部兴起了印度教政权维查耶那加尔王国,领土几乎覆盖整个南印度,并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巴曼王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以争夺德干高原的霸权。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政治:伊斯兰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苏丹是最高统治者,地方划分行省
分裂割据、宗教冲突不断
四、东亚的国家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日本
大化改新7世纪
学习中国,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体制
幕府统治9世纪
中央集权遭受破坏,地方豪强割据武士阶层兴起
(1)大化改新 7世纪
材料:圣德太子视大陆隋朝为“礼仪之邦”,乃派大使出使隋朝,……他在派小野妹子为首任使节时对他说:“我为什么派你去隋朝?这是因为我想把日本建设成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国家。”
……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回国(此前僧旻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日]吉田茂著,李杜译《日本史》
向中国学习
意义: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说说武士集团产生的背景;将军与武士之间的关系。
材料:9世纪中叶以后的300余年间,日本政局极其腐败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地方上豪强肆意横行,相互间为掠夺土地而不断火并,公然抗命朝廷的事例时有耳闻。……各地庄园主为了保护财产,统治庄民,扩充势力,竞相武装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仆从,从而形成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主从关系的军事集团——武士团,其成员称为武士。武士团的首领大多来自庄园主、郡司土豪和部分因失势而流落地方的中央贵族的后代,他们有责任保护和豢养下级武士,下级武士必须绝对服从、效忠首领。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2)幕府统治 9世纪中期
背景:9世纪中叶后,日本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崛起;庄园主为保护财产。
幕府的特点
公元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幕府政治特点:
①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
②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④公元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史料阅读
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锁国令,规定:
“除特许船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
除特许船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
……
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中古时期的亚洲——日本
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中国东汉光武帝赐(1784年在日本志贺岛发现)
唐:遣唐使 仿唐大化革新
明:倭寇--日本海商与海盗集团
清: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现代:抗日战争
日本传统文化无处不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文字、书法、服饰、钱币、建筑、茶道、音乐......
日本与中国
大化革新:7世纪初,日本孝德天皇进行改新,仿效唐朝体制改革官制,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中央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废除氏姓贵族世袭制,各级管理由国家任免。
史料阅读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田柴科”。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朝鲜。
4.东亚——朝鲜半岛
高句丽、百济、新罗
高丽王朝
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
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
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
朝鲜发展的特点
中古时期的亚洲——朝鲜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万历朝鲜战争(壬辰战争);被中朝军民击败。
1593年2月,李如松率领3.6万人的部队与李镒率领的朝鲜军队围攻平壤,重创小西部队,迫使他放弃这座城市。
……
陈磷(死于)指挥下的中朝海军在露梁海峡迎战前来的日军。开战之初,日军顶住进攻,击败了邓子龙率领的左翼舰队,围攻陈磷的中军舰队。朝鲜海军将军李舜臣见陈磷处于危险之中,驶舰而来,将陈磷解救出来。李将军战死,但他的部下继续给予撤退的日军毁灭性的打击。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张书生、杨品泉译《剑桥中国明史(1368-1644)》
西亚国家
阿拉伯帝国:建立,扩张,统治(政治、经济)
奥斯曼帝国兴起:兴起,扩张,统治(政治、经济)
本课小结
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建立,统治
德里苏丹国:建立,统治
东亚国家
日本:大化改新、幕府统治
朝鲜:新罗、高丽、朝鲜、万历朝鲜战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