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及教学建议编写意图主题图采用“画中画”的形式,既有主题画面,又有背景衬托。主题画面是地图上标出的西宁——格尔木——拉萨的铁路线,背景画面是火车在青藏高原上行驶的情境,整个画面内容丰富,时代与生活气息浓郁。由此引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把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1)例1的第(1)题是概括加法的意义。教材借助“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的问题,用线段图直观表示814km与1142km合在一起,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2)通过呈现学生交流的画面引出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意在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基础,联系加法的意义尝试予以概括说明。教学建议(1)用好主题图展开学习活动。教学时,可用课件呈现我国地图展示铁路建设的发展。随语言描述先定格在西宁至格尔木,再呈现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线修通。让学生直观感受西宁至拉萨包含西宁到格尔木与格尔木到拉萨两段路程。同时,了解我国铁路建设发展,感受时代的发展。接着,以火车飞驰在青藏高原的现实情境引入例1(1),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对加法的意义进行概括。解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后,以“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或“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让学生经历“由把814与1142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计算一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要用加法算→概括出加法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编写意图(1)例1的(2)、(3)题是概括减法的意义,利用与第(1)题完全相同的事例,把(1)中的和变为已知数,把已知的加数变为未知数,呈现问题。分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概括减法的意义:先解决问题;再通过与第(1)题对比,感受其中已知与未知的变化,认识第(2)、(3)题与第(1)题的内在联系;最后,抽象概括出减法的意义。这样编排,有利于突破难点。(2)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加、减法的关系。通过呈现学生交流的形式教学,意在引导学生从减法的意义出发说明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由加、减法中各数的对应关系,得出减法是加法逆运算的结论。(3)以小精灵的话,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4)“做一做”根据加法算式填写得数,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相关知识。教学建议(1)通过对比,突破教学难点。尽管学生对减法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从本质上认识减法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教学中可组织好“对比”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第(2)、(3)题与第(1)题的联系: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第(2)、(3)题是反过来,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从而帮助学生突破概括减法意义的教学难点。同时,通过对比,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构建“逆运算”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关系。(2)以“问题”引导学生整理出关系式。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总结,以“加法(减法)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求加数?”“怎样求被减数和减数?”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整理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由此,提升学生对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的思想熏陶。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