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对抗 妥协 展望——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学习任务:任务一:冷战推动两极格局的形成任务二:冷战的发展冲击两极格局任务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后冷战时代学习目标:1.了解马歇尔计划、古巴导弹危机等重大历史事件,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冷战形成的原因,了解冷战形成推动两节格局形成。2.了解二战后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力量的发展概况,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3.了解二战后八九十年代美苏关系的表现。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出了一封很长的电报,扬言:“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齐世荣总主编,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乔治·凯南胜利之吻乔治·凯南的“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什么是“冷战?”“冷战”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爆发的原因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指出:二战后美苏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有哪些?(1)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材料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如波兰问题、土耳其问题、伊朗问题等。这些矛盾加深了双方相互间的怀疑和不信任。——沈志华《冷战五书》(2)美苏两国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共产主义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斯大林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50年代中期)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 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控制操纵联合国苏联空前强大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地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显示出的巨大能量。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美国独占鳌头“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乔治·凯南的“长电报”:美国所面对的苏联就是这样一个政治力量: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领域 美国措施 苏联应对政治经济军事地缘政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标志冷战开始冷战的表现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华约6月22日,苏联同意出席并鼓励波兰等东欧国家参加。6月27日-7月2日,会议期间美英法主张建立单一联合的欧洲计划,苏联主张只是松散合作。苏联担心联合计划会促使东欧和西欧的结合,莫洛托夫宣布退出会议。7月7日,苏联严令东欧国家不得参加会议。“我们的目的是在世界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为自由制度创造赖以生存的政治社会环境。”——美国国务卿马歇尔1947年6月1.根据材料,你认为马歇尔所说的合理经济和自由制度各是指什么 2.为什么苏联要“禁止”东欧国家参加马歇尔计划?合理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苏联担心美国利用欧洲联合计划,控制东欧。乔治·凯南的“长电报” 所提出的观点,即“美国必须以经济手段援助西欧以防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扩散”。马歇尔计划: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有助于西欧经济恢复,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到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1948年4月《欧洲复兴法案》这个计划大大加深了东西方的分裂,原来还在两极之间摇摆不定的东西方国家只能择一而从……——《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1.冷战的发展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古巴导弹危机?差点毁灭世界的13天10月16日“禁止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非到必要时不使用武力!”10月25日“可以取消封锁,并保证不进攻古巴,但不撤出土耳其!”10月23日“如美国取消封锁,并从土耳其撤走导弹,苏联愿撤出导弹!”10月28日“接受美国人的所有要求!”10月25日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一致同意,这场危机不应当朝着一个“沸点”发展……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为这场危机寻求一个理智的解决方案。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的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10月26日 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我想,总统先生,您不免也会对世界的命运存有一丝忧虑吧?”——摘自【美】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结合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过程,分析冷战的特征。特征: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激烈对峙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双方一定程度的妥协。材料 一 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材料二 为了保证西方阵营内部的团结,美国在冷战之后迅速地改变了处理战败国的政策,不仅不再压制德国和日本,反而竭力帮助它们使之成为西方阵营中和谐的力量。——叶江《冷战、美国霸权与全球化》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西欧美国日本东欧苏联新中国第三世界多极化趋势概括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特征?特征: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冷战态势的演变苏联入侵阿富汗里根“星球大战计划”70年代末—1985年 紧张1985年后 缓和戈尔巴乔夫与里根会晤1987年美苏签订《中导条约》苏军撤离阿富汗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85年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结束了,“硝烟”真的散去了吗?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材料一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美)乔治 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追求本国利益同时也应该兼顾他国的利益建立平等、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