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实录
1.预习课本24-26页,读2遍。
2.请以“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或“我的母亲真……”为开头第一句,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从自己真实生活中选材,讲述一个故事。
3.带上七年级上册的课本,课上举例会用到。
一、选择个性化的素材表现人物的精神
(一)
师:同学们好!昨天,我从东台开车来盱眙,出发前,我妈说:
(屏幕显示)
那儿远吗?冷不冷?到那儿冷的话,你就去买件加上。晚上睡觉被子单的话,就开空调。慢慢开车,到了给妈打电话。
师:孩子们,你从这段话中,你觉得老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慈爱。
师:是啊,并无半字担心,但母亲的每一句话都透着“儿行千里”的忧虑。
师:这是我女儿第一次独立旅行,出发前,我对她说的话:
(屏幕显示)
妈妈祝贺你开启第一次独立行走!勇敢去看世界吧,注意安全。
师:你能看出这位母亲,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吗?
生:开明,鼓励孩子勇敢,关心孩子安全。
(同在一张(屏幕显示)上)
师:同样是别离,不同年龄、学历、职业、境遇中的母亲,有不一样的表现。
(二)
师:即便是同一位母亲,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和环境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是上个周末的母亲——
(屏幕显示)
母亲既具备女性的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她矮矮的、瘦瘦的,面庞白净,乍看上去弱柳扶风。然而,她说话如敲锣、走路一阵风,干活从来不输壮汉。周末,我和母亲下地割稻,只见她头巾一扎、袖子一捋,粗犷地挥动铮亮的镰刀。“咔嚓,咔嚓”,镰落之处,稻谷静静地躺成一行又一行。割完自家的,又忙奔去帮旁边地里那寡居的女人割稻。面对女人的感激,母亲埋头挥镰,敲锣似地说:“一块地上的!不分家!下回你帮我!”
(指名朗读)
师:我的母亲“既具备女性的气质,也拥有男性的气概”,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的外貌看上去女性气质非常明显。但她的说话、走路、在地里割稻和帮助别人都像一位豪爽的男子。
师:这就是我的母亲跟别的母亲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她的特点,写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齐)
(屏幕显示)
常见写人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尽显人物之形,还可以形写人。写出了人物的外在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
——课本P24页《写出人物的精神》
师:你们的母亲,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我们听,你说——
(屏幕显示)
我的母亲是一个 的人……
(学生讲母亲的故事1、2、3)
师:(相机点评)孩子们,我们常常把作文当成一条题目、一项作业,于是,写着写着,我们的母亲都成一样的了:“她们”每天清晨做饭,晚上帮我端牛奶,平常陪我写作业,生病送我去医院,下雨给我送雨伞,考砸给我鼓励。然而,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在每一个具体的环境或事件当中,每一位母亲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我们来欣赏这样一个素材——
(指名读)
(屏幕显示)
学生习作片段(6号)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人物。她只不过是社区的普通工作人员,竟然时常忙得顾不上家,什么都要管。芝麻大点的工作,至于吗?更为过分的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接了个电话,母亲摞下了一句“防疫排查”,就匆匆离开了。晚上回来时,别人家都吃完晚饭放礼花了。母亲显得很累的样子。面对我的埋怨,母亲把我拉到窗口,很开心地指向对面的大楼:“妈妈的工作很不起眼,但是很重要。我忙一点、排查仔细一点,就会有家家户户的安全、心安,你懂吗?”
师:这位母亲特别在哪些方面呢?
生:她的工作是社区工作人员。
生:本该全家团聚的大年初一她却去加班。
生:她加班很累,但却很开心。
生:她的工作不起眼,但做得细一点,会保护很多人。
师:这,就是个性化的素材。我喜欢这个选材还有一个原因,他把小人物,从小家庭,放到全民抗疫这样的时代大事件里,立意视野更加开阔。课本第24页写作提示中说,要写出人物的精神,还要注意——
(屏幕显示)
要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要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
要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课本P24页《写出人物的精神
二、学用个性化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
(一)重温作家怎么写
师:那么,选择了个性化的素材后,我们要通过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来再现情境。请大家打开七年级上册课本第20页,自由朗读第3节,重温作家是如何具体描写母亲的独特之精神的——
(生读课本P20页第3节)
(屏幕显示)
经典细析《秋天的怀念》
具体事件 观察角度 人物的表现
母亲提议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语言
外貌
神态
动作
(生填写)
经典细析《秋天的怀念》
具体事件 观察角度 人物的表现
母亲提议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语言 絮絮叨叨,琐碎又有些凌乱
外貌 憔悴
神态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笑了
动作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坐,说,不说,悄悄出去
师:细细地运用这些过程性、变化着的词语,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让人物鲜活而富于动态。
(二)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平常人家的生活中,看菊花是一件多么小的事情啊!如果,你母亲约你周末去看菊花,你一直爱理不理地,她会怎么说?(注意母亲的性格)
生:1、2、3
师:史铁生的母亲为什么会央求孩子去看菊花呢?
(屏幕显示)
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种种表现,往往与她所处的特定境况和遭遇有关。
师:你说说母亲此时的境遇?
生:……
师:儿子正值青春却瘫痪自暴自弃。于是,母亲把所有的集点和中心都放在儿子身上;自己身患绝症的事实,被她自动屏蔽了。那么,在这样的境遇中,母亲异乎寻常的语言、脸色、神情和动作中,都可以理解了。
(屏幕显示)
母亲所处的特定境遇:儿子瘫痪,自暴自弃;自己身患绝症。
母亲异乎寻常的语言、脸色、神情和动作
具体事件 观察角度 人物的表现
母亲提议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语言 絮絮叨叨,琐碎又有些凌乱
外貌 憔悴
神态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笑了
动作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坐,说,不说,悄悄出去
师:“提议去看菊花”这是……
生:母亲想让儿子坦然面对挫折。
师:说话絮絮叨叨,这是……
生:母亲想方设法为病痛与绝望中的“我”寻找宽慰。
师:面容憔悴可见……
生:母亲生活的艰辛、为儿子心焦、为病痛磨折。
师:央求的语气可见……
生:母亲非常希望孩子早点走出阴霾。
母:孩子答应了,母亲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可见……
生:母亲内心的激动与喜悦,她看到了希望。
(三)分析为什么不那样写
师:这个片段中,“母亲”的外貌特点只有一个词语,憔悴。 “母亲”的外貌上还有可能有着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曾经在七年级上册课本第55页的写作实践中,学习过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
(屏幕显示)
“画”肖像时,可写人物容貌(如脸型、五官)、衣着、体态、神情等,但不见得写其全貌,抓住其不同于他人的地方落笔,如忧郁的眼神、乐观的笑容等,更能准确描摹。
——七年级上册课本P54-55页《写人要抓住特点》
(生读)
师:七下课本第24页说,写出人物外在的特点,也能写出内在的精神。那么,我们可以选哪些点呢?
生:可以写母亲的眼神、体态、衣着。
师:好吧,选一个点,动笔写两句。注意:这位母亲“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被人送到医院时已“大口大口地吐血”。
(生写)
生:母亲很瘦,她的颧骨高高突起,两个眼睛深深凹陷下去,流露着茫然和不安。(评:很好,鲁迅先生说,写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画眼睛。)
生:母亲瘦得像一张纸片,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她吹走。(评:抓住一个瘦,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突出母亲的外貌特征。)
生:母亲的脸腊黄腊黄的,上面布满了一道道皱纹,像土地的褶皱。(评:抓住脸色的黄、皱纹,突出母亲的艰辛。)
生:母亲眼窝深陷,脊背佝偻。那外套洗得发白,骨头似乎透过衣服要冒出来了。
师:恰当的细节,见微知著。然而,黄老师不禁有个疑问:史铁生可是大作家啊,为什么他没有去更细致地描写母亲的外貌呢?
生:那时的史铁生,正处于麻木状态,无心凝视。
生:那时的他,满心里都只是自己的悲伤和逃避,他忽略了母亲。
师:是啊,这个粗心的孩子,只把遗憾和忏悔留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时!
生:母亲虽然身患绝症,但她在儿子面前掩饰得很好,没有让儿子觉察有任何异样的表现。
生:那时,多写母亲围绕儿子的语言、动作、神情,更能突出母亲的爱。
师:这就告诉我们:
(屏幕显示)
人物描写不是越多越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因境而生、适时而写,要服务于写作的中心。
师:那么,你能够围绕“平凡人物的敬业”这一中心,给这位同学的语段添一点合情合理的描写吗?
(屏幕显示)
学生习作片段(6号)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人物。她只不过是社区的普通工作人员,竟然时常忙得顾不上家。芝麻大点的工作,至于吗?更为过分的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接了个电话,母亲摞下了一句“防疫排查”,就匆匆离开了。晚上回来时,别人家都吃完晚饭放礼花了。母亲显得很累的样子。面对我的埋怨,她把我拉到窗口,指向对面的大楼:“妈妈的工作很不起眼,但是很重要。我忙一点、排查仔细一点,就会有家家户户的安全、心安,你懂吗?”
【第1次升格】要求:围绕“平凡人物的敬业”中心,选一个点给语段增加一两句合乎情理的描写。
师:比如,我们可以具体描写母亲工作的范围、她累到什么程度、她开心的样子。
(生写,生说)
生:我们可以把“忙到顾不上家”写具体一点,比如,大到社区环境,小到居民纠纷。或者夸张一点:一天到晚忙得脚丫子朝天。
生:我们还可以写母亲下班回来的劳累写出来:她揉揉发酸的胳膊,仔细消完毒。摘下口罩,她的脸上是深深的勒痕。
生:我们还可以细写写母亲跟我说话时的表情:母亲淡淡地笑了,笑得很满足。
师:你看,丰富了这些描写后,再现情境,平凡的母亲在她不起眼的岗位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屏幕显示) 学生习作片段(6号)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人物。她只不过是社区的普通工作人员,竟然时常忙得顾不上家,大到社区环境小到居民纠纷。芝麻大点的工作,至于吗?更为过分的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接了个电话,母亲摞下了一句“防疫排查”,就匆匆离开了。晚上回来时,别人家都吃完晚饭放礼花了。母亲揉揉发酸的胳膊,仔细消完毒。摘下口罩,她的脸上是深深的勒痕。面对我的埋怨,母亲把我拉到窗口,指向对面的大楼,她淡淡地笑了,笑得很满足:“妈妈的工作很不起眼,但是很重要。我忙一点、排查仔细一点,就会有家家户户的安全、心安,你懂吗?”
【第1次升格】要求:围绕“平凡人物的敬业”中心,给语段增添合乎情理的描写。
三、抒发个性化的感悟表现人物的精神
师:不一样的母亲,演绎着不一样的深情,给儿女的感悟也必定是不同的。课本24页导写中指出——
(屏幕显示)
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也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师:我们先来读读作家的独特感悟的,齐——
(屏幕显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生:齐读)
师: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感悟,而是描写了北海的各色菊花。无论淡雅高洁的,还是热烈而深沉的,它们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生:他们都“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写菊花的特点,跟母亲有关系吗?
生:有,这花,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期望:好好儿活,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师:哦,这花里就蕴含着作者的感悟。如果,我们直接把这样的感悟写出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指名读)
(屏幕显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屏幕显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母亲,我懂您没有说完的话。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我都会好好儿活,活得坚韧,活出尊严,活出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生:直接写出来也行,表达观点,直接明了。相比之下,原文在写景中融进丰富的意蕴,情感更显深沉。
师:是的,一个融情于景、含蓄蕴藉,一个直抒感悟、率真明了,应该说这两种抒情方法各有千秋。你能选择用其中一种方法,在刚才升格的这个片段后,用一到两句感悟,来烘托母亲的精神吗?
(屏幕显示)
学生作品升格稿(6号)
我的母亲是一个小人物。她只不过是社区的普通工作人员,竟然时常忙得顾不上家,大到社区环境小到居民纠纷。芝麻大点的工作,至于吗?更为过分的是,大年初一也不例外。接了个电话,母亲摞下了一句“防疫排查”,就匆匆离开了。晚上回来时,别人家都吃完晚饭放礼花了。母亲揉揉发酸的胳膊,仔细消完毒。摘下口罩,她的脸上是深深的勒痕。面对我的埋怨,母亲把我拉到窗口,指向对面的大楼,她淡淡地笑了,笑得很满足:“妈妈的工作很不起眼,但是很重要。我忙一点、排查仔细一点,就会有家家户户的安全、心安,你懂吗?”
【第2次升格】要求:在语段后,任选一种方法抒发独特的感悟,或直抒感悟,或融情于景,来烘托母亲的形象。
(生写)
生说1、2、3
预设:学生的创作大多会融情于景
远处的礼花在夜幕里绚烂绽放着,那亮光把母亲的脸映得通红,又把她的侧影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芒。
师:同学们融情于景,使习作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很感性。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直接发表感悟,写一写你对人或事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使我们的习作更具理性色彩、更显深刻。比如,母亲是个小人物,但她的贡献一点也不卑微,因为她的敬业精神。你就可以这样提升——
(屏幕显示)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小人物。她没有仗剑走天涯的豪气,没有光彩夺目的身份外衣,更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有的只是对普通工作的热爱。然而,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出自己的微光,产生超乎寻常的力量,以此诠释了英雄的定义。
贝多芬说,在全人类中,凡是坚强、正真、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在我看来,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那些在普通岗位上闪着微光、产生超乎寻常力量的人,他们就是英雄。譬如,我的母亲。
(齐读)
师:你看,孩子们,人无同面,面面峥嵘,写人是一种高级的“私人定制”。选择个性化的素材、运用个性化的描写后,如果,我们再能抒发化个性化的感悟来烘托人物、点评人物、升华人物,就能更使人物精神、气质更加鲜明、更加独特了!
(屏幕显示)
写出人物的精神
选择个性化的素材
学用个性化的描写
抒发个性化的感悟
师:课后,请大家升格自己写母亲的片段,把它扩展成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屏幕显示)
升格写作片段,并将其扩展为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