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课堂教学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石壕吏》课堂教学实录

资源简介

《石壕吏》课堂教学实录
卷首语
深度阅读需要将输入变成输出。陆艳老师将《石壕吏》一文设计为剧本,借剧本改编之径行文本解读之道,循序渐进,思维升级。“证明一道题,改编一幕剧,辩论一句话,阅读一本书”这样层进式课堂实现了了组织形式的灵活,语言学用的灵动,更彰显了规律把握的灵巧以及情怀熏陶的灵气。清晰的板块,精致的设计,严密的逻辑……均体现出陆老师精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精巧的教学设计功力。如何打通诗歌教学与剧本创作,又如何沟通诗歌文本与学生生活,进而呈现出极富青春语文特色的创新课堂?欢迎走进本期青春课堂一探究竟——
一、导入同学们,五年级要进行戏剧表演节活动,五(1)班的学生打算用杜甫的《石壕吏》进行剧本改编,但他们的能力有限,想请八年级同学帮忙。本节课我们有三个任务要完成。
【屏幕显示】
第一,证明一道题
第二,改编一幕剧
第三,辩论一句话
二、 证明一道题师:五(1)班的编剧被班级同学责问,有人认为《石壕吏》这篇课文不适合改编成课本剧,请同学们根据剧本改编的要求,仔细阅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找出《石壕吏》改编成课本剧的理由,给五(1)班编辑打气。
【屏幕显示】
适宜改编为剧本的课文的特点:
1.故事性强,情节波澜起伏。
2.人物不多,性格鲜明突出。
3.时空集中,矛盾冲突尖锐。
4.对话为主,语言刻画人物。
生1:《石壕吏》这首诗,人物不多,主要集中在老妇、老翁以及石壕吏,还有作者杜甫。这里老妇说话最多,她讲话层次清楚,而且句句在理,即便如此她依旧是个悲剧人物,正如她自己说的“妇啼一何苦”,三个儿子两个战死,还有乳下孙,孙母未离开,却出入无完裙,可见这个家庭不仅贫穷,而且随着战争的加剧,捉人的程度加深,她家的男丁几乎都没有了,为了保住家里的一老一小,她只能牺牲自己去军营里做个煮妇。师:选点不错,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你觉得这个老妇的性格如何?生2:我觉得她应该是一个女英雄一般的人,像花木兰,很有大局观。她也是个勤快人,才有勇气去军营里做煮妇。我更觉得是老妇人是用自己换取了儿媳妇,可见还有牺牲自我的精神。师:好的剧本不能只有一个大女主,跟她演对手戏的人是谁呢?生3:当然是一群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县吏如狼似虎,无比嚣张的横蛮气势在这句里十分明显,虽然在后面没有更多描摹这群人的言行,我查了古诗词文网,“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我是不是很聪明?!师:你就是个小机灵鬼,其实这也是给了五年级同学更大的发挥空间,自己去想象那群恶吏的言行举止。老翁和作者这两个人物,他们该怎么处理呢?有人说,这个老头是个懦夫,对吗?生4:我不赞同,老头之所以“逾墙走”肯定是得到了老妇的支持,说不定就是老妇的主意。想象一下,如果老头走了,这个家里几乎就没有一个男人了,标准的孤儿寡母。老头留下,至少还有希望。同时,老头不仅在开头出现,文章结尾“独与老翁别”,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如今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这样的对比让人心塞啊。生5:杜甫是剧本里的独白担当,全剧可以从他的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同时他也是那个时代的文人代表。在整个战争面前,他只能“暮投石壕村”,这里补充一下,可见这对老夫妻心地善良,面对同样无助的人,依旧能给予自己的微薄之力。师:好,我们再说说其他角度。生6:我觉得这首叙事诗,短短一百二十个字里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课本已经把这首诗歌分成了四个层次,依照戏剧的特点,可以变成三幕剧,重点放在第二幕上。我猜想石壕吏们肯定几次三番想进屋搜查,都给老妇人的话抵挡回去了。诗歌里没有具体说出来,但还是能感受到的。师:这个点抓得很好,石壕吏的影子无时不在,情节短小却完整,完整且跌宕,这可是剧本得以发挥的好素材。我们继续。生7:我说第三个点,首先时空集中,本诗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几乎就是一个晚上的时间,地点就在老妇人家里。我最想说的是矛盾冲突,好的剧本就好在把冲突表现出来。本诗最明显的冲突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师:最常见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就像你们看到的“妇”与“吏”之间的冲突。此外还有人与社会,人的内在自我冲突。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思考。生8:这首诗里人与社会的冲突很明显,“有吏夜捉人”,一个“夜”字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其次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我查过背景资料,这是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被贬后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前往任所,所经之处民不聊生,文下注释1也有补充。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杜甫就是想反映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痛苦的心情。这里有战争与人民,小家与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师:善于查阅资料,运用资料,这样的学习习惯要保持。人物内在是否也有冲突呢?生9:老妇人内心里肯定有啊。谁走谁留,这就是冲突。生10:杜甫也有,作为一个国家官员,面对百姓的如此遭遇,只能躲在房间里听,无能为力的心情,是多大的冲突啊。师:分析的不错,我们还剩最后一个没有讨论。生11:这个更简单了,第三段都是对话。学弟学妹们只要补充对话就好了。师:真好,这就是我们下一个环节要进行的活动。先总结一下:
【屏幕显示】
小小诗歌故事足,起承转合皆有戏。
妇显吏隐实虚间,啼苦呼怒性格显。
一夜一户写天下,各种冲突主题明。
大段独白藏玄机,汝等细想定有戏。
三、改编一幕剧师:现在五年级最难的是第二幕剧,在帮忙修改之前,我们先来学习一下好的剧本语言要求。
【屏幕显示】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1.台词:人物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
台词要以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调整、充实和完善,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及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适合舞台表演。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1)对话:人物之间的言语交流。
(2)独白: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意愿。
(3)旁白:剧中的某个角色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可以串连情节或点明含义。
2.剧中的人物表。
3.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说明性的语言。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一般出现在每一场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用括号括起来。
几种常用的舞台提示的作用:
(1)舞台场景说明,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环境。
(2)服装、道具提示,可暗示人物的身份、性格、爱好等。
(3)情绪、动作提示,可辅助台词刻画人物,推动情节。
师:现在我们根据剧本要求,帮忙补全第二幕剧。
【屏幕显示】
场景二
出场人物:老妇人 差吏领队A;差吏B;差吏C;媳妇;小孙子;杜甫差吏A说:——
老妇人(突然放声大哭):苦呀……我那苦命的儿呀!
差吏B:——
老妇人(哭哭啼啼地讲述):我家没男人了。昨日我的一个儿子捎信来告诉我,我的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在沙场上了。他说,死了的永远是死了,可是活着的,也只能苟且偷生。
差吏C:——
老妇人(畏畏缩缩):大人,家……家里真再……再没别人了!
(这时屋里突然传出婴儿的哭声,隐约夹杂着妇人哭声和哄拍婴儿的声音)
差吏A:——
老妇人(转头看了一眼里屋,不得已):大爷,我这只剩下一个正再吃奶的孙子。
差吏B:——
(杜甫听到这,心头一惊,想出去阻挡,听到……)
老妇人(抖抖嗦嗦地恳求):大爷,我孙儿有个娘。可她的夫君已经在战争中战死了。因为孙子还小,需要娘亲,所以没有改嫁。可怜我媳妇衣服破破烂烂,连一件可以见人的衣服都没有。怎么出来见你们。大人,你还是行行好,大人……
差吏C:——
众差吏冲进屋子,带出了老妇人的媳妇。
老妇人(扑上前,拉住差吏,哭喊):大人,要不这样,你们要人。那我来换我媳妇。大人,你行行好,虽然我年老力衰,但还是能做做饭,洗洗衣服的。麻烦你让老身随你去军营,赶到河阳,说不定还能为军队准备早饭呢。大人……
差吏A:——
(杜甫听到这,眉头紧锁,长叹一声:唉!)
任务:请补全几位差吏与老妇人的对话以及相关的舞台提示。
师:我们分一下工,男生完成第一组差吏ABC的台词以及舞台说明的设计,女生完成第二组差吏ABC以及最后一个差吏A的台词设计。两组完成后互相评论。(学生活动)生12:差吏A(凶暴无礼):你家的男人都哪儿去了,快交出来!差吏B(不耐烦):可怜什么,快点交人。这世道谁不可怜! 差吏C(手一撑,两眼直瞪着老妇人):你家儿子死活管我啥事!现在战事紧张,你家除了你儿子难道就没别人了吗?快交出来,否则我们对你不客气。生13:吏差A:(威逼)你竟敢骗你爷爷,刚刚不是从屋里传出了孩子的哭声吗?快说,屋里还有谁?吏差B:吃奶?吃谁的奶?孩子还有娘吧。还不快把她交出来。吏差C(恶狠狠):你今天就是交也得交,不交也得交!来人,把人给我抓出来!众差吏冲进屋子,带出了老妇人的媳妇。吏差A(犹豫了一下):那好吧。省得你在这婆婆妈妈的。好,带走!师:两位代表已经讲完了,请男女生各选一位同学互评一下,女士优先吧。生14:我觉得男生们写的吏差C很不错,有动作,有表情。而且蛮横无理的语言让兵与民的冲突更加突出。如果吏差A和B的台词以及舞台说明也能这样精细地设计,表演的效果会更好。生15:感谢女生给男生的鼓励。你们给差吏A设计的台词比较有现场感,上下文衔接很妥帖。这个差吏首领的飞扬跋扈以及恣意妄为的模样被你们挖掘出来了。不足之处是有两位吏差的舞台说明过于单薄了,女生们的想象力还需更丰富。师:写得好,评得也棒。无论怎么改编,主题上都要符合原著,人物设定也要符合作者的基本设计,我觉得大家有一点做得比较好,都使用了短句子,这个可以加快故事发展的节奏。其次,语言都很口语化,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言语。
四、辩论一句话师:老师在看他们的剧本结尾处有点疑惑,想请大家一起来辩一辩:杜甫该不该这样劝慰老翁?
【屏幕显示】
场景三
出场人物:杜甫;老翁
旁白:天亮了,杜甫和刚回来不久的老翁告别:
杜甫:老丈,你保重身体。要怪就怪安禄山和史思明,朝廷正当用兵,他们抓人也实属无奈,只要我大唐保住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帮不上忙,就此告辞。
老翁(神情感伤):唉,世道乱,这也是命不好呀,你走好。
任务:你觉得杜甫说的“要怪就怪安禄山和史思明,朝廷正当用兵,他们抓人也实属无奈,只要我大唐保住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台词好不好?
生16:我觉得不应该,杜甫这样说话太奇怪了,他替朝廷说话不为百姓着想。我觉得他应该多站在老翁的角度,说得激愤一些。
生17:杜甫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先替国家着想也不为过。生18:可以为国担忧,但不是为统治者开脱。我觉得不说更好,前面同学说过这是杜甫的特别写法:以实写虚。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师:分析的极好。杜甫因替房绾求情,招致肃宗不喜,后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时长安虽已收复,可不久史思明再次背叛朝廷,战火即刻燃起,唐军又打了败仗,形势一下子紧张起来。杜甫因为来洛阳看望亲友,见此情景只能匆忙离开。这一路上,他看到惊魂稍定的人民又一次受到战乱的威胁,心中痛苦交织,于是一路写下“三吏”“三别”,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六首诗中的节选:
【屏幕显示】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新安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石壕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潼关吏》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新婚别》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垂老别》
师:我们从这些节选的诗句中看到的应该是个无比矛盾的杜甫,对于唐王朝平定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但百姓为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的牺牲,他又极为同情。对于发动叛乱的安史之流,他切齿痛恨,对于酿成灾祸却不管人民死活的统治者,他也感到无比的愤慨。中国古代史籍大多记载帝王将相的生平、宫闱政变、会盟征伐、郊庙祭祀等,对于百姓的生活鲜少记录,只有杜甫真实而生动地描写了这一时期普通百姓惨痛的生活状况和情感经历,杜甫的诗歌享有“诗史”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诗歌里表现出来的“仁爱”思想一脉相承于孔圣人的儒家思想,所以称杜甫为“诗圣”也不为过。正如郭沫若所言——(学生齐读)
【屏幕显示】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师:我们把结尾改成这样,大家一起帮杜甫念完最后的台词。
【屏幕显示】
旁白:天亮了,杜甫和刚回来不久的老翁告别。
杜甫:老丈,你保重身体。唉!我帮不上忙,就此告辞。
老翁(神情感伤):唉,世道乱,这也是命不好呀,你走好。
杜甫越走越远,飘散了一路的诗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生集体诵读《石壕吏》
师:一个“唉”包含了无尽的感慨,让读者、观众自己去揣摩,杜甫满腹的忧愁会有人懂得。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让诗歌与戏剧相亲,让杜甫的情意跨越岁月与我们相通。如果想更深入了解杜甫其人其诗,请课后完成最后一个任务。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参与。
【屏幕显示】
阅读一本书:冯至的《杜甫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