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作文读写指导-携人生规划赴似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作文读写指导-携人生规划赴似

资源简介

2022届高三语文主题作文读写指导-携人生规划赴似锦前程
本期主题:携人生规划,赴似锦前程
【作文导写】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了“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随着生涯规划课程的推进实施,同学们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说:“人生就得提前规划,生涯规划课程能让我们熟悉高校专业情况和志愿填报技巧,尽早确定奋斗目标。”有的说:“人生无须过度未雨绸缪,应当在逐渐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确定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此外,也有其他不同的认识和见解。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体验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品读
【佳作点评】
【佳作示例一】
携人生规划,赴似锦前程
漫漫人生长途中,规划如同浩渺星空中的北极星,是我们人生的风向标;规划是熊熊燃烧的烈火,不论何时都给予我们战胜一切的力量;规划是一泓清泉,无论我们多狼狈不堪,她总能将我们净化安好。现在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中学生涯规划课程,我认为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帮助我们规划人生,尽早确立奋斗目标,是必要的。
心怀目标,制定规划,才可能把迷茫的未来变为清晰的现在。有规划的人就像一艘有目的的轮船,规划就像指南针,我们可以朝着设定的长远目标努力前行,并且在行进过程中随时校正航向。遇到困难,克服困难;遇到风浪,合理防护,这艘轮船终究会抵达成功的彼岸。
人设定了规划,人生就会有方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17岁就立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理想。他在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许下誓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事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周恩来总理“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少年时就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鹄之志。伟大的科学家黄大年在他的大学毕业的纪念册上写道,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的雄伟誓言。这些响亮的名字如同暗暗夜空中璀璨的星星,熠熠生辉,光照寰宇。
有规划才有未来,有目标才有方向。有了规划我们应当朝着规划去奋斗,奋斗是青春最美的底色。马克思为他青年时期的目标奋斗终身,周恩来总理为国家奋斗终身,黄大年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终身。正是因为有了合理的长远的生涯规划,他们才能笃行不怠,矢志前行,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空有远大规划,却不能脚踏实地付出努力。就像《荀子 修身》中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行不成。”如果我们连小事都不能做好那又怎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呢?唯有行动才能铺就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现在我们正处在人生之华,切莫害怕,切莫退缩。带着人生规划去赓续奋斗吧,鲜衣怒马,挥斥方遒,奔赴那似锦前程。(829字)
【佳作示例二】
规划人生,开辟精彩之路
你是否还在迷失方向?你是否还在虚度时光?如果你不知道接下来的路往哪走,想想你的梦想,确定一个奋斗目标,燃起热情向前奔跑吧!
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已经到达了一个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有人带着自信,心怀梦想奔向终点;也有人晕头转向虚度时光。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人生提前规划,确定奋斗目标,为梦想努力奋斗。
梦想从小就在我们的心中发芽。时至今日,又有多少同学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以前总认为梦想太过于遥远,就像永远摸不到的星星。随着年龄的成长,渐渐的我发现,其实梦想近在眼前,只要我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每天一个奋斗小目标,就可以每天接近梦想一小步,日积月累,日复一日,也许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确立目标,对于高中学习阶段的我们极其重要。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盲目学习,盲目学习,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无所收获。而应该确定一个目标,思考自己在哪里不足,明确今日任务,让学有所获。
我们更应明白自己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规划人生。高中学校纷纷开设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可以让我们尽早确定奋斗目标,让我们能够有理想有目标的奋斗,不会在迷途中失去方向,失去自我。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我们没有做好人生规划,每天虽然努力,但不知应往哪个方向努力,许多事情也都付诸流水;遇到困难与挫折会选择后退或者另辟蹊径动辄更换。而一个有人生规划的人,明确了人生道路,可以说是无退路可走。即便道路坎坷荆棘丛生也绝不会后退。他们目标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舍弃什么,他们会果断地抓住机会。
世间万物都讲究知其根本,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规划人生,明确目标,认准方向,而后为之努力为之奋进。
理想的花儿话终究要绽放在在现实的土壤里。我的热情永远不会熄灭在现实平凡之中,我们终将上岸。阳光万里,彼岸就在眼前。规划人生的我们,不会迷失方向,同时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机会,完成每一个目标,迈出成功的人生的第一步,并走好以后人生的每一步!
【佳作示例三】
平生看花法,不学蜜蜂忙
"平生看花法,不学蜜蜂忙"。这是南宋诗人高翥的一联名句。我在这里拿来说说“生涯规划”的功利性现象。蜜蜂采花是为着酿造蜂蜜,实质上是一种追求功利的表现;诗人赏花是为着审美,而审美在形式上对个人来说,是一种自由的观照,而不是一种功利的欲求,所以审美时应该抛弃功利之心,进入一种专注忘情的境界。
我们的“生涯规划”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君不见,选择大学选择专业,有多少人不是出于“功利”而是源于兴趣,源于内在的“忘情”呢?高分生为了“挣大钱”,纷纷选择经济类专业,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春意盎然的时候,有好多赏花的好去处。有的听别人一说,提前就规划好路线,可人家去看的是牡丹,你喜欢的是芍药啊!
在这如白驹过隙般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法去预知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过早的去规划我们的生涯,到那时你所规划的生涯还是你想要的吗?我们每个人都是善变的,你如今规划的生涯到那时就会幻化熄灭,就如同那科幻电影的世界一样,你现如今的规划你还会想要吗?
没有任何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从一开始就那么存在的,它总是从无到有,而正是因为这不懈的自我创造,才使得这个世界多彩艳丽。苏轼集儒释道于一身,可吟诵大江东去亦可烹调美味的东坡肉;可纵笔挥毫“大江东去”亦可婉约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他是政治家,是诗人,是散文家,是书法家,是画家;是皇帝的忠臣,是百姓的朋友。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没有定稿的“生涯规划”却成就了一个风光霁月的人生佳话。
如果说一开始你便有那么一个生涯规划,就好比给一个机器人制定了目标儿,它只有朝这个目标前进,而不懂得去观赏这一路上的美景,更不懂得去创造一个新的美好如诗如画般存在的世界。
其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就是欣赏这一路来的风景吗?如果只是造了那么一个生涯规划而去奋斗,不就是像蜜蜂一样只懂忙于采蜜,而不懂得欣赏那花的美丽的“功利”吗?
为功利而活的人是很累的。那我们又何必不听从内心去活?一个青年所拥有的财富并不是做一件事儿对一件事儿,而是拥有大把时光可以去尝试自己的多种可能。生而无畏。如果一个人连直面太阳的勇气都没有,那他是可怜的。如果说你连探索世界的信心都没有,那么一定是可悲的。
我们并不需要在一开始便规定此生的所有路途,如果这样的话,那何尝不是不知疲倦的复制那日日相同的生活。人生就仅此一次,何不去慢慢欣赏真心创造这人生沿途上的多种风景啊!
为人处世
当今天我们说起梅兰芳
——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看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3、北4展厅,一处梅兰芳曾用过的“守旧”(传统戏曲演出时所用的台帐和作为背景使用的底幕)安静矗立,在灯光照射下,绣有梅花的蓝色底幕映出的流光溢彩不减当年,一桌二椅似在等着后人续说曾经的故事;另一处,一张书桌,笔墨纸砚齐全,悬挂其后的多位文人名士题写的“缀玉轩”,印证着那间宾客雅集的书房曾是怎样璀璨的一方艺术天地。
  梅兰芳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对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月20日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泰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梅澜芳华——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在国博开展。观众可以通过“群英谱京韵”“梅秀出世家”“梅占百花魁”“梅馨缀玉轩”“梅香传万里”“梅骨傲风雪”“梅报万物春”“梅韵展新声”8个单元珍贵文物文献的展出,感受一代艺术大师的个人魅力、道德风范,品味蕴含在梅派京剧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
  守正创新 艺领群芳
  梅兰芳祖籍泰州,189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在展览的“群英谱京韵”“梅秀出世家”单元,沈蓉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和《思志诚》等珍贵展品,既是对京剧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梅兰芳家世介绍的铺垫。
  作为20世纪初新兴旦行流派先驱,梅兰芳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编演了多部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对京剧表演、舞台、服饰、容妆、伴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推向了崭新的高度。“梅占百花魁”单元中,梅兰芳改良虞姬古装衣、梅兰芳的上色照片《四郎探母》《一缕麻》剧照、虞姬双剑等展品,无一不彰显出梅兰芳对美的见解和对时代的引领。
  “梅先生将多个京剧行当集于一身,他的革新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他在绘画、书法、诗词方面的涵养也都体现在了舞台艺术当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诸葛英良说。
  梅兰芳曾在《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中写道:我个人的体会,不论演员或剧作者都要努力开展自己的眼界,除了多看多学多读,还可以在戏曲范围之外,去接触各种艺术品和大自然的美景,来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艺术水平。展览对梅兰芳借物喻情,将生活中的发现和体悟融入艺术创作进行了展示。此外,观众还可以在“梅骨傲风雪”单元中看到梅兰芳的书画作品《春消息》《松柏有本性》《和平鸽》等,清丽脱俗、温润素雅。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从五四运动后的《一缕麻》《宦海潮》等打破封建迷信、封建礼教的时装戏,到抗战初期的《生死恨》《抗金兵》等鼓舞全民族斗志的历史剧,梅兰芳剧团的排演剧目始终与时代变革相关、以家国兴亡为系。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单威看来,梅兰芳在忠实继承了传统文化基础上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变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期待,对当下在文化建设当中坚持守正创新,具有重大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先行者
  梅兰芳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文化使者。自1919年首次迈出国门,他先后访日、访美、访苏演出,令中国戏曲艺术逐渐被海外戏剧界了解、认知和接纳,彰显出其高度的文化自觉。
  在“梅香传万里”单元,无论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为梅兰芳书写的团扇,还是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创作的梅兰芳半身像,又或是美国《时代》杂志对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大篇幅介绍,都体现出梅兰芳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响。
  1930年,经过数年精心筹备,梅兰芳正式开启了为期近半年的赴美演出交流活动。展出的《梅兰芳游美日记》记录了梅兰芳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国歌,自然有在全世界奏演,使全世界人民肃立致敬的那一天……我们这次出去,也就是正替国家努力的一个机会,就大者言之,好好地去演戏,使他们认识我们中国文化的久远,艺术的伟大……爱国要切实地去做,做一步是一步,这才是正理,我与大家共勉之!
  梅兰芳访美演出在正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创下了场场客满的佳绩。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认为,佳绩背后的原因可以从这次展览中的展品寻得一二:“梅兰芳访美演出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展出的《梅兰芳歌曲谱》和部分《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表明,访美演出并不是浅层次满足西方观众对东方京剧艺术的猎奇需求,而是一种艺术创作层面的交流和互动。”为了让西方观众能够了解京剧音乐,梅兰芳专门请作曲家刘天华把京剧戏曲曲谱翻译成五线谱,再由自己试唱、刘天华矫正最终完成。梅兰芳访美一行还将京剧的服饰、脸谱、砌末、乐器、舞蹈造型等绘成图画,以中英文对照作注解说明,制成可以悬挂的画轴,并在当时演出的大厅进行展示。
  展览中,可以看到大量梅兰芳出访演出海报、与世界艺术大师交流的历史资料以及演出剧场前人头攒动的照片。“虽然梅兰芳出访演出主要是在日本、苏联、美国,但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他对中西方艺术创作、艺术理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近90年过去了,他的文化交流活动仍值得我们研究。”刘祯说。
  从“伶界大王”到“人民艺术家”“最美奋斗者”
  在这次“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结尾处,有两枚奖章引人注目:一枚是1917年梅兰芳被评为“伶界大王”的奖章,另一枚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授予梅兰芳“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奖章。
  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梅兰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活动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介绍。“梅报万物春”“梅韵展新声”单元中,大红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证、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任命书、《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稿》手稿、《谈〈穆桂英挂帅〉演出感想》手稿……记录了梅兰芳以文艺工作者、人民艺术家的新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中的事迹。
  “新中国成立以后,可以说梅兰芳也开启了艺术活动的崭新时代,迎来了新的辉煌。这个时期的梅兰芳非常注重艺术为人民服务,向更基层的工农兵群众传递戏曲之美、传递党和国家的关怀。”刘祯介绍。
  1951年,梅兰芳接受任命成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首任院长,随之而来的繁重行政工作并没有消磨他对演出的热情,他反而用一生中最为繁重的演出活动来回报祖国和人民。梅兰芳把自己的老搭档们都请回剧团,挂帅重征,演出足迹遍及17个省市,多次远赴之前并未涉足的哈尔滨、齐齐哈尔、西安、太原、兰州等地为工农群众演出。梅兰芳每个档期的演出,不是一两天、一两场,而是一两个月甚至长达五个月,演出也不是虚打着他的招牌,而是实实在在的主演。展览中大量梅兰芳与当地群众的合影、西安市狮吼剧团赠送梅兰芳的签名纪念缎料等,都表明了当年梅兰芳演出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
  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梅兰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展出的梅兰芳的入党志愿书中,他将自己称为“艺术劳动者”。“梅兰芳在各地演出总会受到当地热情接待,但他唯一的要求就是降低票价,让老百姓能够看上戏。我们希望这次展览,不仅让大家了解梅兰芳的艺术造诣,看到熟知的那个‘蓄须明志’的梅兰芳,还能够看到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
小说阅读
千顶红帽子
程瑞嘉
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
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
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
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
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呼唤。
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
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
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
B.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C.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
D.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
1. 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顶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心。故选C。
2. (1)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着艰辛的生活。(2)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像。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垫。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只要答出前两个方面皆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然后先找到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
3. 示例一:以“千顶红帽子”为标题好。①“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②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意味,突显了主题。
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①“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 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②“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个标题各自的命名方式,再从标题的含义效果、标题与形象、情节、主旨的关联等方面分析作答。答题步骤如下: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