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8:解答题专练(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8:解答题专练(1)

资源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8:解答题专练(1)
一、解答题
1.小红在实心的金属管一端敲打了一下,小明在金属管另外一端听到了2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相差0.5 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 100 m/s,回答:
(1)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   传播的。
(2)金属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2.(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据图分析:两种介质的界面是   (选项“MM'”或“NN'”), 光的反射角度是   ,光的折射角度是   。
3.(2021八下·慈溪月考)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甲中凸透镜可用“ ”表示,O点为光心,F为焦点,物距用 表示,像距用v表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科学中用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来表示凸透镜的放大率,即m= ,请说明教室投影仪成像时放大率是大于还是小于1?并解释理由:   。
(2)小金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CD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像距ν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   。
4.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叫光年,请计算一光年是多少千米?织女星距离地球约2.6×1014km,则织女星发出的光经过多少年才能到达我们地球?(一年按365天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
5.(2020七下·新昌期末) 2020年5月5日农历四月十三立夏,浙江各地区“立夏”的食俗有所不同,如图甲是我县立夏时吃的食物。
(1)看蚕豆,蚕豆呈绿色,是因为蚕豆   (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绿色光。食用蚕豆的主要部分是种子结构中的   。
(2)吃茶叶蛋时,通过   觉闻到特殊香味。
(3)如图乙,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转,一边在公转轨道上沿A→B→C→D绕着太阳公转。
①地球公转产生了    (选填“昼夜交替”或“四季更替”)现象。
②立夏这一天新昌白天比晚上   (选填“长”或“短”)。
6.(2020八下·镇海期末)  2018年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俄罗斯如火如荼地举行,吸引着全球亿万球迷的目光。请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球员听到裁判员的哨声立刻停止踢球,此过程称为   (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依靠图2中[   ]   。
(2)球员要看到队友传来的球,需要不断调节眼球内的晶状体,并最终在   (填“视网膜”或“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7.(2020七下·温岭期末)青蛙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捕食青蛙不仅违法,而且还有可能感染寄生在蛙身上的细菌、病毒等,有害人体健康。青蛙还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通过声带的   发出声音的。
(2)“蛙泳”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游泳姿势。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会向前运动,其利用的科学
原理是   。
(3)“电子蛙眼”是一种仿生学的重要应用。其前部是一个摄像头,那么当“电子蛙眼”捕捉到正面飞来的导弹时,导弹所呈现的象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或“保持不变”或“变小”)
(4)“井底之蛙”常被用作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实际上井底的青蛙看到外面的视野要比井口大的多,如图1所示。假如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还在A点,请在图2中画出青蛙视野的大致情况。
8.(2020七下·丽水期末)如图是大货车,它是生活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大货车安装的车轮大且数量多;大货车的前挡风玻璃是竖直安装的。请运用所学知识分别解释上述安装的理由。(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9.(2020·定海模拟)下图为某品牌强光手电筒的相关说明图:图一为手电筒整体的结构图,图二为手电筒的LED灯芯,图三为手电筒照到一面墙时,墙面上看到的图像。
(1)防滑手柄上有众多凹凸的花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根据乙、丙两图的信息,推测甲图中的鹰眼镜片是:   。
(3)将伸缩灯头向前方伸出(LED灯芯不动),若还要在墙上看到LED灯芯清晰的像,则手电筒到墙面的距离应   。(填增大、减小、不变)
(4)该手电配备标有“1500mAh 3.7V”字样的锂电池两节,说明书上表明该型号LED灯芯强光时的功率为15W,手电筒可续航8到12小时。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手电筒的说明是否有虚假信息?
10.(2020·宁波模拟)
(1)如图所示,线段AB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1/u和像距倒数1/v的对应关系,若用此凸透镜成像,当物体距透镜0.3米时,物体所成像的性质是    (需说明像的虚实、大小、正倒立情况)。(提示: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2)如图,①中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右端受到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并处于静止状态。②中弹簧两端都受到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并处于静止状态。③中弹簧两端各挂一小物块,在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下,两物体在粗糙桌面上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伸长量为X3.则X1、X2、X3大小关系是:   (用“=”“>”或“<”)
11.(2020八下·台州月考)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上网游戏、偏食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患近视的人数不断增加,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可用来解释近视的成因。
(2)查阅资料可知:人体中维生素A(C20H30OCaS)的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近视,试计算维生素A中Ca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2.(2020八下·宁波月考)如图是小科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时的示意图: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这种实验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实验时因为玻璃板有一定厚度,当物距是指蜡烛A和玻璃前表面距离时,那么测量像距时要以   为准;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13.(2020八下·宁波月考)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白色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一所示。
材料二: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近视后,晶状体曲度变大,偏折能力增 强,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光聚集在视网膜前,如图二所示。
(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   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   (选填“红”或“紫”)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由:   。
14.(2019八上·萧山期中)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开讲。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很多同学对太空中的特殊环境提出了猜想,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如图,王亚平太空中制作了一个“水球”,利用图中所示水球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2)为了使航天员能够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人们设计了在大型水池中对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模拟训练的方法(如图)。当航天员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时,航天员自身及所携带的装备受到的浮力   重力(选“大于”、“等于”或“小于”)。
(3)如果航天员自身及所携带装备的总体积为0.1米3,则其在水中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
(4)在天宫一号中,你认为下列实验中能完成的有 。
A.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飞行器内有气压
B.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飞行器内的相对湿度
C.用过滤法分离食盐和泥沙
D.用密度计测饮用水的密度
15.(2019七下·永康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用光具座的长度为1m,如果有焦距为10cm、25cm的两块凸透镜,应该选择焦距为   cm的凸透镜完成实验。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眼镜   (选填“近视”或“远视”)。
(4)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会造成实验数据误差,在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中,   更易产生误差。
16.(2019七下·长兴期末)图甲是传统激光斜射式光电鼠标简化光路,这种鼠标在紧贴其底部的反射面1上时,反射光线能被感应器接收到,鼠标能正常工作,但在距离稍远的反射面2上就会失灵。图乙是一种采用“针光技术”的光电鼠标简化光路(为方便读图,与反射面垂直的两条光线特意略错开),这种鼠标在反射面1和反射面2上都能正常工作。
(1)请分析图甲中反射面2上的反射光线,解释此时鼠标会失灵的原因:   。
(2)图乙中,反射面上的光线入射角是   度。
(3)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可知,图乙的玻璃片上发生了光的哪些现象?   。
17.(2019七下·台州期末)如图是某种型号的水泥搅拌车,其部分参数如表所示。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整车重量 额定载重 搅拌桶容积 轮胎个数 每个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
2t 8t 5m3 12 0.05m2
(1)水泥搅拌车的观后镜采用凸面镜的目的是   ?
(2)如果该车搅拌筒内装满混凝土,该水泥搅拌车载重量是否超过额定载重量?(已知混凝土的密度为 2.4g/cm3)。
(3)该水泥搅拌车要安全通过一长桥,若该长桥最大承受压强为1.5×105Pa,该汽车内最多装混凝土多少吨?
18.(2019七下·台州期末)光学和力学是科学学科中两块重要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眼镜”成为今年两会“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
①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②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2)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在图丁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   处进行实验时,发现在浓盐水中的压强比在水中的压强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19.(2019八下·宁波期中)早晨有一束阳光从空气斜射到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
(1)折射角的大小为   ,若随着太阳的升起,当入射角减小
10°时,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2)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10 8km,则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多少?
20.(2019七下·长兴月考)星期天,小明约小科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科学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在自己的西边,则此时是   (选填“上午”或“下午”);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科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若湖中的水深1m,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T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   进入了水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空气
(2)解: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由题可知, = +Δt,
代入得, = +0.5 s,s≈182 m。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判断;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等于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与时间间隔之和,即t空气=t金+△t,以此为等量关系利用公式列出方程,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那么第一次听到的应该是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应该是空气传播的。
(2)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
由题可知, t空气=t金+△t;


解得:s≈182 m。
2.【答案】MM;70°;4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进而确定折射光线,推测出界面和法线,然后再结合几何知识计算对应角的度数。
【解答】设入射点为O,因为∠NOA=∠NOB,所以这两个角为入射角和反射角,则OC为折射光线,MM'为界面,NN'为法线,那么折射角∠CON'=90°-50°=40°。“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那么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那么反射角∠∠NOA=入射角∠NOB=70°。
3.【答案】(1)v>u,m= >1,可得m>1
(2)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然后根据放大率的计算公式确定它的比值大小;
(2)注意分析像距v的大小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并注意像的极限位置即可。
【解答】(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f2f,那么此时的放大率;
(2)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且减小的速度越来越小。但是像距始终大于焦距f,故选C。
4.【答案】解:一光年为s=vt=3×108m/s×365×24×3600s≈9.46×1012km,
织女星发出的光到达我们地球需t′= ≈27.5年(或织女星发出的光到达我们地球需t′= = ≈27.5年)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将一年换算成秒,然后根据公式s=vt计算1光年的长度;
(2)根据计算织女星的光到达地球所用的时间。
5.【答案】(1)反射;子叶
(2)嗅
(3)四季更替;长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人的感觉;物体的颜色;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1)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 ( 或透过 ) 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当只用一束绿光 ( 或其他非红色的光 ) 照射呈现红色的物体时,物体便会呈现黑色。
(2)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例如,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植物的种子是有胚乳种子,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等植物的种子是无胚乳种子。种子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
(3)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 ( 北纬 66.5°)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解答】(1) 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看蚕豆,蚕豆呈绿色,是因为蚕豆反射了绿色光。蚕豆是无胚乳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食用蚕豆的主要部分是种子结构中的子叶。
(2)吃茶叶蛋时,茶叶蛋会散发出特殊香味的化学物质,人通过嗅觉闻到这种气味。
(3)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立夏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新昌位于北半球,所以白天比晚上长。
故答案为:(1)反射;子叶;(2)嗅;(3)四季更替;长
6.【答案】(1)条件反射;B;小脑
(2)大脑皮层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它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
(2)脑的结构如下:
(3)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1) 球员听到裁判员的哨声立刻停止踢球,这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到的,所以此过程是条件反射。图2中A是大脑,B是小脑,C是是脑干。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所以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依靠图2中B小脑。
(2)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所以 球员要看到队友传来的球,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B;小脑;(2)大脑皮层
7.【答案】(1)振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变大
(4)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作光的折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答;
(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像的大小变化;
(4)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解答】(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2)蛙泳”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游泳姿势。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会向前运动,其利用的科学
原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电子蛙眼”的摄像头成实像,当导弹正面飞来时,物距变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导弹呈现的像将变大;
(4)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如下图所示:
两条折射光线之间的范围就是能够看到的天空的范围。
8.【答案】大货车增加车轮的个数和大小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竖直安装,大货车车身高,大货车车内物体经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驾驶员视线的正前方,所成的像不会与视线下方路上行人重合,不会干扰驾驶员对路况的观察。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车内物体成像的位置,然后再根据大货车的高度分析这些像与车外的人是否会重合在一起即可。
【解答】(1)大货车增加车轮的个数和大小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2)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竖直安装,大货车车身高,大货车车内物体经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驾驶员视线的正前方,所成的像不会与视线下方路上行人重合,不会干扰驾驶员对路况的观察。
9.【答案】(1)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2)凸透镜
(3)减小
(4)W=Ult=3.7V×1.5A×3600s=19980J
t= =2664s=0.74h
根据计算,该手电全强光状态下只能工作0.74小时,远小于下限8小时,说明信息存在虚假。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首先根据W=UIt计算出电池储藏的电能,然后乘以2得到两节锂电池的总电能,最后根据公式计算供电续航时间,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防滑手柄上有众多凹凸的花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2)乙丙对比可知,能够成像在光屏上,说明成的是实像,而凹透镜不能成实像,所以甲图中的鹰眼镜片是凸透镜;
(3) 将伸缩灯头向前方伸出,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像距应该减小,因此手电筒到墙面的距离应减小。
(4)一节锂电池的电能W=Ult=3.7V×1.5A×3600s=19980J;
手电筒的续航时间: ;
根据计算,该手电全强光状态下只能工作0.74小时,远小于下限8小时,说明信息存在虚假。
10.【答案】(1)倒立缩小实像
(2)X1=X2>X3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当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可从图中得到凸透镜的焦距,再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确定当u=0.3米时的成像情况;
2、根据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对 ① 、 ② 、 ③ 三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确定弹簧伸长的大小。
【解答】(1)由图可知当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u=v=0.2米,所以判断出焦距f=0.1米。当物体距透镜0.3米时,U>2f,此时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填倒立、缩小的实像;
(2)图①中弹簧静止不动,所以墙对弹簧是有一个向左的拉力的。②弹簧受到的力实验与①是相同的,所以① 与 ②弹簧的伸长是相同的。③中右侧物体受到向右的力F,向左的力有弹簧的位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左侧物体受到弹簧向右的拉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所以对弹簧的拉力是小于F的,弹簧伸长减小。综上可知X1=X2>X3 。
故答案为:(1) 倒立缩小实像 (2) X1=X2>X3
11.【答案】(1)甲
(2)解:维生素A(C20H30OCaS)中Ca的质量分数为:
×100%≈11.2%
答:维生素A(C20H30OCaS)中Ca的质量分数为11.2%。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远视眼的晶状体偏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
(2)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甲图中的晶状体偏厚,成像在视网膜前,因此甲可用来解释近视的形成;
(2)维生素A(C20H30OCaS)中Ca的质量分数为:

12.【答案】(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等效替代法
(2)不变
(3)蜡烛B和玻璃前表面距离
(4)不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如果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那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2)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
(3)像距是像到镜面的距离;
(4)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答】(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种实验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2) 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3)实验时,因为玻璃板有一定厚度,当物距是指蜡烛A和玻璃前表面距离时,那么镜面就是前表面,那么测量像距时要以蜡烛B和玻璃前表面距离为准;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13.【答案】(1)色散
(2)红;由图一可知,紫光比红光的偏折能力更强,在眼球中成像时,离视网膜 比红光更远,因此,红光下看到的图像更清晰。
【知识点】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哪种光的偏折后的交点离视网膜最近,那么看到的像就最清楚。
【解答】(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色散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红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由:紫光比红光的偏折能力更强,在眼球中成像时,离视网膜 比红光更远,因此,红光下看到的图像更清晰。
14.【答案】(1)照相机
(2)等于
(3)F浮=ρ水V排g=ρ水V总g=1.0×103千克/米3×0.1米3×10牛/千克=1.0×103牛
(4)A;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水球成像的正倒和大小确定成像的特点,进而判断它的成像原理;
(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解答;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水V排g 计算悬浮时的浮力大小;
(4)凡是与重力相关的使用都无法完成。
【解答】(1)水球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水球的成像原理是照相机;
(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当航天员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时,航天员自身及所携带的装备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3)航天员在水中悬浮时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V排g=ρ水V总g=1.0×103千克/米3×0.1米3×10牛/千克=1.0×103牛 ;
(4)A.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飞行器内有气压,与重力无关,可以完成,故A正确;
B.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飞行器内的相对湿度,与重力无关,可以完成,故B正确;
C. 用过滤法分离食盐和泥沙 ,要利用重力完成,故C错误;
D. 用密度计测饮用水的密度 ,要利用浮力和重力相同,故D错误。
故选AB。
15.【答案】(1)10
(2)使像成在光屏上
(3)近视
(4)像距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最小距离是4f,此时成等大的实像;除此以外,其它位置时物距和像距的和都大于4f;
(2)在实验开始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当再次呈现清晰的像时,根据光屏的移动方向判断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据此判断透镜的种类;
(4)在实验操作时,先固定物体的位置,再根据成像的清晰程度判断像的位置;由于最清晰的像的位置只能靠感觉判断,因此像距更易产生误差。
【解答】(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最小距离是4f;如果凸透镜的焦距是25cm,那么4f=100cm=1m,当成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和都会大于1m,这时将找不到像的位置,应该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上;
(3)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放入透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因此应该放入的是凹透镜,则该眼镜是近视镜;
(4)因为像的位置是靠眼睛的感觉确定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会造成实验数据误差,在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中,像距更易产生误差。
16.【答案】(1)反射光线不能射到感应器上
(2)0
(3)反射、折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定律画出激光在反射面2中的反射光线,根据它的方向判断是否能被感应器收到;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解答】(1)如下图所示:
图甲中反射面2上的反射光线,不会被感应器接收到,所以此时鼠标会失灵;
(2)据乙图可知,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垂直,而法线也和反射面垂直,因此二者重合,那么入射角就是0°;
(3)激光器发出的光遇到玻璃片后改变了传播方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从反射面上回来的反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片,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17.【答案】(1)增大观察范围
(2)解:2.4g/cm3=2.4×103kg/m3
m=ρV=2.4×103kg/m3×5m3=1.2×104kg=12t
∵12t>8t
∴该水泥搅拌车载重量超过额定载重量。
(3)解:S=12×0.05m2=0.6m2
F=pS=1.5×105Pa×0.6m2=9×104N
分车在桥上时,其重力G=F=9×104N
由G=mg可得
装混凝土质量m土=m-m车=9t-2t=7t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凸面镜和凹面镜;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凸面镜可以发散光线,成缩小的虚像,因此通过凸面镜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
(2)根据 m=ρV 计算出装满混凝土的质量,然后与搅拌车的额定载重进行比较即可;
(3)首先根据S=12S'计算出该车的着地面积,然后根据F=pS计算出大桥承受的最大压力,即车和混凝土的最大重力;接下来根据
计算出车和混凝土的最大质量,最后根据 m土=m-m车 计算混凝土的质量。
18.【答案】(1)视网膜;小于;凹透镜
(2)b、c;浓盐水中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水中的大或 c 点的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 b 中的大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①眼睛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厚,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薄,根据晶状体的厚度判断焦距的大小;
②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会聚能力太强,因此应该使光线发散,使用凹透镜矫正;
(2)探究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时,必须控制深度相同改变液体密度;U形管两边的高度差可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解答】(1)①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厚,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薄,而凸透镜的厚度越大焦距越小,因此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②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在图丁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bc处进行实验时,发现在浓盐水中的压强比在水中的压强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浓盐水中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水中的大或 c 点的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 b 中的大。
19.【答案】(1)37°;50°
(2)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90°-入射光线和液面的夹角)求出入射角,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反射角,最后根据(180°-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计算出折射角;当入射角减小10°时,反射角也会同时减小10°;
(2)已知路程和速度根据公式计算太阳光射到地球的时间。
【解答】(1)入射角是:90°-30°=60°;
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角是60°;
那么折射角为:180°-60°-83°=37°;
当入射角减小10°时,入射角为:60°-10°=50°;
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角为50°;
(2)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
故答案为:(1)37°,50°;(2)500s
20.【答案】(1)上午;反射
(2)大于;折射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影子的方向判断太阳的位置,然后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上午还是下午;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其它颜色的光全部吸收;
(2)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像到镜面的距离;光线在水面既发生反射也发生折射。
【解答】(1)阳光下,小明的影子在西边,说明太阳在东边,因此此时是上午。公园中的红花,是因为它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缘故;
(2)湖面是平面镜,白云在水中所成的像到湖面的距离等于白云到湖面的距离,肯定大于1m。因为射到湖面上的光不但要发生反射,还要发生折射,因此“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暗”一些。
故答案为:(1)上午,反射;(2)大于,折射
1 / 1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专题08:解答题专练(1)
一、解答题
1.小红在实心的金属管一端敲打了一下,小明在金属管另外一端听到了2次敲打声,两次敲打声的时间间隔相差0.5 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5 100 m/s,回答:
(1)小明第二次听到的敲打声是通过   传播的。
(2)金属管的长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1)空气
(2)解: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由题可知, = +Δt,
代入得, = +0.5 s,s≈182 m。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判断;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等于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与时间间隔之和,即t空气=t金+△t,以此为等量关系利用公式列出方程,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答】(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那么第一次听到的应该是金属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应该是空气传播的。
(2)设金属管的长度为s,
由题可知, t空气=t金+△t;


解得:s≈182 m。
2.(2021八下·慈溪月考)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据图分析:两种介质的界面是   (选项“MM'”或“NN'”), 光的反射角度是   ,光的折射角度是   。
【答案】MM;70°;40°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进而确定折射光线,推测出界面和法线,然后再结合几何知识计算对应角的度数。
【解答】设入射点为O,因为∠NOA=∠NOB,所以这两个角为入射角和反射角,则OC为折射光线,MM'为界面,NN'为法线,那么折射角∠CON'=90°-50°=40°。“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那么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那么反射角∠∠NOA=入射角∠NOB=70°。
3.(2021八下·慈溪月考)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以通过画光路图去理解。在光路图甲中凸透镜可用“ ”表示,O点为光心,F为焦点,物距用 表示,像距用v表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科学中用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来表示凸透镜的放大率,即m= ,请说明教室投影仪成像时放大率是大于还是小于1?并解释理由:   。
(2)小金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CD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像距ν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丙图中的   。
【答案】(1)v>u,m= >1,可得m>1
(2)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然后根据放大率的计算公式确定它的比值大小;
(2)注意分析像距v的大小变化以及变化的速度,并注意像的极限位置即可。
【解答】(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f2f,那么此时的放大率;
(2)当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且减小的速度越来越小。但是像距始终大于焦距f,故选C。
4.光在一年里通过的距离叫光年,请计算一光年是多少千米?织女星距离地球约2.6×1014km,则织女星发出的光经过多少年才能到达我们地球?(一年按365天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
【答案】解:一光年为s=vt=3×108m/s×365×24×3600s≈9.46×1012km,
织女星发出的光到达我们地球需t′= ≈27.5年(或织女星发出的光到达我们地球需t′= = ≈27.5年)
【知识点】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将一年换算成秒,然后根据公式s=vt计算1光年的长度;
(2)根据计算织女星的光到达地球所用的时间。
5.(2020七下·新昌期末) 2020年5月5日农历四月十三立夏,浙江各地区“立夏”的食俗有所不同,如图甲是我县立夏时吃的食物。
(1)看蚕豆,蚕豆呈绿色,是因为蚕豆   (选填“吸收”或“反射”)了绿色光。食用蚕豆的主要部分是种子结构中的   。
(2)吃茶叶蛋时,通过   觉闻到特殊香味。
(3)如图乙,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转,一边在公转轨道上沿A→B→C→D绕着太阳公转。
①地球公转产生了    (选填“昼夜交替”或“四季更替”)现象。
②立夏这一天新昌白天比晚上   (选填“长”或“短”)。
【答案】(1)反射;子叶
(2)嗅
(3)四季更替;长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人的感觉;物体的颜色;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
【解析】【分析】(1)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呈红色的物体是因为它只反射 ( 或透过 ) 红色光,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当只用一束绿光 ( 或其他非红色的光 ) 照射呈现红色的物体时,物体便会呈现黑色。
(2)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将种子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例如,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等植物的种子是有胚乳种子,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等植物的种子是无胚乳种子。种子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在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
(3)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交替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其中夏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且北极圈 ( 北纬 66.5°) 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其中冬至日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且北极圈及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解答】(1) 物体呈现各种色彩也是因为它能反射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看蚕豆,蚕豆呈绿色,是因为蚕豆反射了绿色光。蚕豆是无胚乳种子,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中,所以食用蚕豆的主要部分是种子结构中的子叶。
(2)吃茶叶蛋时,茶叶蛋会散发出特殊香味的化学物质,人通过嗅觉闻到这种气味。
(3)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立夏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新昌位于北半球,所以白天比晚上长。
故答案为:(1)反射;子叶;(2)嗅;(3)四季更替;长
6.(2020八下·镇海期末)  2018年第二十一届世界杯足球赛正在俄罗斯如火如荼地举行,吸引着全球亿万球迷的目光。请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球员听到裁判员的哨声立刻停止踢球,此过程称为   (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依靠图2中[   ]   。
(2)球员要看到队友传来的球,需要不断调节眼球内的晶状体,并最终在   (填“视网膜”或“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答案】(1)条件反射;B;小脑
(2)大脑皮层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1)由大脑皮层以下的各个中枢即可完成,只要反射弧保持完整,在相应的刺激下,不需要后天的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这类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它不会因长期不用而减弱或消失。通过后天学习而得到的较为复杂的反射,这类反射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建立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也是学习的基础。人不仅能对环境中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以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
(2)脑的结构如下:
(3)当我们看一个物体时,来自该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解答】(1) 球员听到裁判员的哨声立刻停止踢球,这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到的,所以此过程是条件反射。图2中A是大脑,B是小脑,C是是脑干。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所以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依靠图2中B小脑。
(2)视网膜上有很多感光细胞,这些细胞受到光刺激后发出信息,信息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而形成视觉,所以 球员要看到队友传来的球,最终在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故答案为:(1)条件反射;B;小脑;(2)大脑皮层
7.(2020七下·温岭期末)青蛙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捕食青蛙不仅违法,而且还有可能感染寄生在蛙身上的细菌、病毒等,有害人体健康。青蛙还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通过声带的   发出声音的。
(2)“蛙泳”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游泳姿势。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会向前运动,其利用的科学
原理是   。
(3)“电子蛙眼”是一种仿生学的重要应用。其前部是一个摄像头,那么当“电子蛙眼”捕捉到正面飞来的导弹时,导弹所呈现的象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或“保持不变”或“变小”)
(4)“井底之蛙”常被用作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实际上井底的青蛙看到外面的视野要比井口大的多,如图1所示。假如大雨将井全部灌满水,若青蛙还在A点,请在图2中画出青蛙视野的大致情况。
【答案】(1)振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变大
(4)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作光的折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识解答;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答;
(3)在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像的大小变化;
(4)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作图。
【解答】(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青蛙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2)蛙泳”是一种模仿青蛙游泳动作的游泳姿势。游泳时,向后划水人就会向前运动,其利用的科学
原理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电子蛙眼”的摄像头成实像,当导弹正面飞来时,物距变小,根据“物近像远大”可知,导弹呈现的像将变大;
(4)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如下图所示:
两条折射光线之间的范围就是能够看到的天空的范围。
8.(2020七下·丽水期末)如图是大货车,它是生活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大货车安装的车轮大且数量多;大货车的前挡风玻璃是竖直安装的。请运用所学知识分别解释上述安装的理由。(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
【答案】大货车增加车轮的个数和大小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竖直安装,大货车车身高,大货车车内物体经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驾驶员视线的正前方,所成的像不会与视线下方路上行人重合,不会干扰驾驶员对路况的观察。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解析】【分析】(1)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车内物体成像的位置,然后再根据大货车的高度分析这些像与车外的人是否会重合在一起即可。
【解答】(1)大货车增加车轮的个数和大小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地面的压强;
(2)前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竖直安装,大货车车身高,大货车车内物体经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驾驶员视线的正前方,所成的像不会与视线下方路上行人重合,不会干扰驾驶员对路况的观察。
9.(2020·定海模拟)下图为某品牌强光手电筒的相关说明图:图一为手电筒整体的结构图,图二为手电筒的LED灯芯,图三为手电筒照到一面墙时,墙面上看到的图像。
(1)防滑手柄上有众多凹凸的花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根据乙、丙两图的信息,推测甲图中的鹰眼镜片是:   。
(3)将伸缩灯头向前方伸出(LED灯芯不动),若还要在墙上看到LED灯芯清晰的像,则手电筒到墙面的距离应   。(填增大、减小、不变)
(4)该手电配备标有“1500mAh 3.7V”字样的锂电池两节,说明书上表明该型号LED灯芯强光时的功率为15W,手电筒可续航8到12小时。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手电筒的说明是否有虚假信息?
【答案】(1)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2)凸透镜
(3)减小
(4)W=Ult=3.7V×1.5A×3600s=19980J
t= =2664s=0.74h
根据计算,该手电全强光状态下只能工作0.74小时,远小于下限8小时,说明信息存在虚假。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判断;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4)首先根据W=UIt计算出电池储藏的电能,然后乘以2得到两节锂电池的总电能,最后根据公式计算供电续航时间,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防滑手柄上有众多凹凸的花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2)乙丙对比可知,能够成像在光屏上,说明成的是实像,而凹透镜不能成实像,所以甲图中的鹰眼镜片是凸透镜;
(3) 将伸缩灯头向前方伸出,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可知,像距应该减小,因此手电筒到墙面的距离应减小。
(4)一节锂电池的电能W=Ult=3.7V×1.5A×3600s=19980J;
手电筒的续航时间: ;
根据计算,该手电全强光状态下只能工作0.74小时,远小于下限8小时,说明信息存在虚假。
10.(2020·宁波模拟)
(1)如图所示,线段AB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1/u和像距倒数1/v的对应关系,若用此凸透镜成像,当物体距透镜0.3米时,物体所成像的性质是    (需说明像的虚实、大小、正倒立情况)。(提示:物距的倒数+像距的倒数=焦距的倒数)
(2)如图,①中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右端受到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1并处于静止状态。②中弹簧两端都受到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并处于静止状态。③中弹簧两端各挂一小物块,在大小为F的拉力作用下,两物体在粗糙桌面上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伸长量为X3.则X1、X2、X3大小关系是:   (用“=”“>”或“<”)
【答案】(1)倒立缩小实像
(2)X1=X2>X3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当u=v=2f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可从图中得到凸透镜的焦距,再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确定当u=0.3米时的成像情况;
2、根据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对 ① 、 ② 、 ③ 三种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可确定弹簧伸长的大小。
【解答】(1)由图可知当时,物体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u=v=0.2米,所以判断出焦距f=0.1米。当物体距透镜0.3米时,U>2f,此时应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填倒立、缩小的实像;
(2)图①中弹簧静止不动,所以墙对弹簧是有一个向左的拉力的。②弹簧受到的力实验与①是相同的,所以① 与 ②弹簧的伸长是相同的。③中右侧物体受到向右的力F,向左的力有弹簧的位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左侧物体受到弹簧向右的拉力和地面对它的摩擦力,所以对弹簧的拉力是小于F的,弹簧伸长减小。综上可知X1=X2>X3 。
故答案为:(1) 倒立缩小实像 (2) X1=X2>X3
11.(2020八下·台州月考)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上网游戏、偏食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患近视的人数不断增加,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的    (选填“甲”或“乙”)可用来解释近视的成因。
(2)查阅资料可知:人体中维生素A(C20H30OCaS)的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近视,试计算维生素A中Ca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甲
(2)解:维生素A(C20H30OCaS)中Ca的质量分数为:
×100%≈11.2%
答:维生素A(C20H30OCaS)中Ca的质量分数为11.2%。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会聚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远视眼的晶状体偏薄,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
(2)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甲图中的晶状体偏厚,成像在视网膜前,因此甲可用来解释近视的形成;
(2)维生素A(C20H30OCaS)中Ca的质量分数为:

12.(2020八下·宁波月考)如图是小科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时的示意图: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    ,这种实验方法叫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2)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实验时因为玻璃板有一定厚度,当物距是指蜡烛A和玻璃前表面距离时,那么测量像距时要以   为准;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答案】(1)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等效替代法
(2)不变
(3)蜡烛B和玻璃前表面距离
(4)不能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如果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那么说明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陌生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用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代替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2)根据“物像等大”的规律分析;
(3)像距是像到镜面的距离;
(4)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因此不能成在光屏上。
【解答】(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这种实验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2) 实验时,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不变;
(3)实验时,因为玻璃板有一定厚度,当物距是指蜡烛A和玻璃前表面距离时,那么镜面就是前表面,那么测量像距时要以蜡烛B和玻璃前表面距离为准;
(4)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13.(2020八下·宁波月考)请仔细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白色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一所示。
材料二:眼球中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作用,近视后,晶状体曲度变大,偏折能力增 强,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光聚集在视网膜前,如图二所示。
(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   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   (选填“红”或“紫”)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由:   。
【答案】(1)色散
(2)红;由图一可知,紫光比红光的偏折能力更强,在眼球中成像时,离视网膜 比红光更远,因此,红光下看到的图像更清晰。
【知识点】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1)白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哪种光的偏折后的交点离视网膜最近,那么看到的像就最清楚。
【解答】(1)材料一所描述的现象为光的色散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其他条件相同时,近视患者在红光下看到图像更清晰,请说明理由:紫光比红光的偏折能力更强,在眼球中成像时,离视网膜 比红光更远,因此,红光下看到的图像更清晰。
14.(2019八上·萧山期中)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开讲。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很多同学对太空中的特殊环境提出了猜想,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1)如图,王亚平太空中制作了一个“水球”,利用图中所示水球成像原理可以制成   
(2)为了使航天员能够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人们设计了在大型水池中对航天员进行太空行走模拟训练的方法(如图)。当航天员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时,航天员自身及所携带的装备受到的浮力   重力(选“大于”、“等于”或“小于”)。
(3)如果航天员自身及所携带装备的总体积为0.1米3,则其在水中悬浮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牛
(4)在天宫一号中,你认为下列实验中能完成的有 。
A.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飞行器内有气压
B.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飞行器内的相对湿度
C.用过滤法分离食盐和泥沙
D.用密度计测饮用水的密度
【答案】(1)照相机
(2)等于
(3)F浮=ρ水V排g=ρ水V总g=1.0×103千克/米3×0.1米3×10牛/千克=1.0×103牛
(4)A;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浮力大小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水球成像的正倒和大小确定成像的特点,进而判断它的成像原理;
(2)根据浮沉条件分析解答;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F浮=ρ水V排g 计算悬浮时的浮力大小;
(4)凡是与重力相关的使用都无法完成。
【解答】(1)水球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水球的成像原理是照相机;
(2)根据浮沉条件可知,当航天员在水中处于悬浮状态时,航天员自身及所携带的装备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
(3)航天员在水中悬浮时受到的浮力: F浮=ρ水V排g=ρ水V总g=1.0×103千克/米3×0.1米3×10牛/千克=1.0×103牛 ;
(4)A.用马德堡半球实验证实飞行器内有气压,与重力无关,可以完成,故A正确;
B.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飞行器内的相对湿度,与重力无关,可以完成,故B正确;
C. 用过滤法分离食盐和泥沙 ,要利用重力完成,故C错误;
D. 用密度计测饮用水的密度 ,要利用浮力和重力相同,故D错误。
故选AB。
15.(2019七下·永康期末)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用光具座的长度为1m,如果有焦距为10cm、25cm的两块凸透镜,应该选择焦距为   cm的凸透镜完成实验。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3)如图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眼镜   (选填“近视”或“远视”)。
(4)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会造成实验数据误差,在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中,   更易产生误差。
【答案】(1)10
(2)使像成在光屏上
(3)近视
(4)像距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最小距离是4f,此时成等大的实像;除此以外,其它位置时物距和像距的和都大于4f;
(2)在实验开始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保证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当再次呈现清晰的像时,根据光屏的移动方向判断光线是会聚了还是发散了,据此判断透镜的种类;
(4)在实验操作时,先固定物体的位置,再根据成像的清晰程度判断像的位置;由于最清晰的像的位置只能靠感觉判断,因此像距更易产生误差。
【解答】(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最小距离是4f;如果凸透镜的焦距是25cm,那么4f=100cm=1m,当成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和像距的和都会大于1m,这时将找不到像的位置,应该选择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观察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上;
(3)将光屏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说明放入透镜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因此应该放入的是凹透镜,则该眼镜是近视镜;
(4)因为像的位置是靠眼睛的感觉确定的,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主观因素会造成实验数据误差,在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中,像距更易产生误差。
16.(2019七下·长兴期末)图甲是传统激光斜射式光电鼠标简化光路,这种鼠标在紧贴其底部的反射面1上时,反射光线能被感应器接收到,鼠标能正常工作,但在距离稍远的反射面2上就会失灵。图乙是一种采用“针光技术”的光电鼠标简化光路(为方便读图,与反射面垂直的两条光线特意略错开),这种鼠标在反射面1和反射面2上都能正常工作。
(1)请分析图甲中反射面2上的反射光线,解释此时鼠标会失灵的原因:   。
(2)图乙中,反射面上的光线入射角是   度。
(3)根据所学的科学知识可知,图乙的玻璃片上发生了光的哪些现象?   。
【答案】(1)反射光线不能射到感应器上
(2)0
(3)反射、折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定律画出激光在反射面2中的反射光线,根据它的方向判断是否能被感应器收到;
(2)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解答】(1)如下图所示:
图甲中反射面2上的反射光线,不会被感应器接收到,所以此时鼠标会失灵;
(2)据乙图可知,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垂直,而法线也和反射面垂直,因此二者重合,那么入射角就是0°;
(3)激光器发出的光遇到玻璃片后改变了传播方向,这是光的反射现象;从反射面上回来的反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片,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17.(2019七下·台州期末)如图是某种型号的水泥搅拌车,其部分参数如表所示。试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整车重量 额定载重 搅拌桶容积 轮胎个数 每个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
2t 8t 5m3 12 0.05m2
(1)水泥搅拌车的观后镜采用凸面镜的目的是   ?
(2)如果该车搅拌筒内装满混凝土,该水泥搅拌车载重量是否超过额定载重量?(已知混凝土的密度为 2.4g/cm3)。
(3)该水泥搅拌车要安全通过一长桥,若该长桥最大承受压强为1.5×105Pa,该汽车内最多装混凝土多少吨?
【答案】(1)增大观察范围
(2)解:2.4g/cm3=2.4×103kg/m3
m=ρV=2.4×103kg/m3×5m3=1.2×104kg=12t
∵12t>8t
∴该水泥搅拌车载重量超过额定载重量。
(3)解:S=12×0.05m2=0.6m2
F=pS=1.5×105Pa×0.6m2=9×104N
分车在桥上时,其重力G=F=9×104N
由G=mg可得
装混凝土质量m土=m-m车=9t-2t=7t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凸面镜和凹面镜;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凸面镜可以发散光线,成缩小的虚像,因此通过凸面镜可以看到更大的范围;
(2)根据 m=ρV 计算出装满混凝土的质量,然后与搅拌车的额定载重进行比较即可;
(3)首先根据S=12S'计算出该车的着地面积,然后根据F=pS计算出大桥承受的最大压力,即车和混凝土的最大重力;接下来根据
计算出车和混凝土的最大质量,最后根据 m土=m-m车 计算混凝土的质量。
18.(2019七下·台州期末)光学和力学是科学学科中两块重要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小眼镜”成为今年两会“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
①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   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②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2)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在图丁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   处进行实验时,发现在浓盐水中的压强比在水中的压强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视网膜;小于;凹透镜
(2)b、c;浓盐水中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水中的大或 c 点的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 b 中的大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
【解析】【分析】(1)①眼睛就是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厚,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薄,根据晶状体的厚度判断焦距的大小;
②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会聚能力太强,因此应该使光线发散,使用凹透镜矫正;
(2)探究液体密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时,必须控制深度相同改变液体密度;U形管两边的高度差可以反映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
【解答】(1)①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厚,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会变薄,而凸透镜的厚度越大焦距越小,因此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
②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
(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的关系”。在图丁中,将橡皮膜先后放在bc处进行实验时,发现在浓盐水中的压强比在水中的压强大,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浓盐水中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水中的大或 c 点的 U 形管内液面高度差比在 b 中的大。
19.(2019八下·宁波期中)早晨有一束阳光从空气斜射到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 30°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
(1)折射角的大小为   ,若随着太阳的升起,当入射角减小
10°时,则反射角的大小为   ;
(2)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 1.5×10 8km,则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多少?
【答案】(1)37°;50°
(2)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90°-入射光线和液面的夹角)求出入射角,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计算出反射角,最后根据(180°-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计算出折射角;当入射角减小10°时,反射角也会同时减小10°;
(2)已知路程和速度根据公式计算太阳光射到地球的时间。
【解答】(1)入射角是:90°-30°=60°;
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角是60°;
那么折射角为:180°-60°-83°=37°;
当入射角减小10°时,入射角为:60°-10°=50°;
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所以反射角为50°;
(2)太阳光从太阳射到地球的时间是。
故答案为:(1)37°,50°;(2)500s
20.(2019七下·长兴月考)星期天,小明约小科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科学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在自己的西边,则此时是   (选填“上午”或“下午”);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科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若湖中的水深1m,则白云形成的像到水面的距离   T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本身“暗”一些,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发生   进入了水中。
【答案】(1)上午;反射
(2)大于;折射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影子的方向判断太阳的位置,然后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上午还是下午;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其它颜色的光全部吸收;
(2)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像到镜面的距离;光线在水面既发生反射也发生折射。
【解答】(1)阳光下,小明的影子在西边,说明太阳在东边,因此此时是上午。公园中的红花,是因为它反射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缘故;
(2)湖面是平面镜,白云在水中所成的像到湖面的距离等于白云到湖面的距离,肯定大于1m。因为射到湖面上的光不但要发生反射,还要发生折射,因此“倒影”看起来比景物“暗”一些。
故答案为:(1)上午,反射;(2)大于,折射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