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驿路梨花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驿路(yì) 菌子(jūn) 简陋(lòu)B.露宿(lù) 竹篾(miè) 相衬(chèn)C.修葺(róng) 恍惚(huǎng) 荆棘(jí)D.撵走(niǎn) 扛着(káng) 喷香(pē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迷茫 陡峭 晶莹 又累又饿 B.暮色 修茸 照料 哈哈大笑C.花辨 悠闲 漆黑 忽明忽暗 D.简陋 竹蔑 折损 香气四溢3.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么陡俏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B.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C.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D.我出于对他的遵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4.下列对句子中加粗部分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表明小茅屋里的东西准备得很细心,从侧面表现了屋主人的热情、周到)B.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了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表现了“我”和老余惊慌失措)C.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几个人。(渲染山的险峻难行)D.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表明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已成为她的自觉行为)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刻画人物,有的是直接描写,有的是间接描写。对梨花姑娘采用的是间接描写。B.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表示事情发生的地点幽静美丽。C.课文中“多好的梨花啊”一句的“梨花”是指梨花姑娘,这句话赞美了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D.课文对小茅屋由外到内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正面写屋,侧面写人,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好客,细心周到。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课文开篇的“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从视觉角度,用一个感叹句振起,突出山的“大”;“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写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表明时间已经到了傍晚。这样描写,衬托出“我们”焦急的心情,为小茅屋的出现做好了铺垫。B.小说结尾,盛开的洁白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C.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D.解放军战士是小茅屋的建造者,梨花姑娘和一群哈尼小姑娘是小茅屋的照料者,所以他们才是小茅屋的主人。8.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拨开横陈的枝丫,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梨树林,去亲近梨花。②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③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之美。④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⑤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A.①③②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②④⑤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yì(____)路yōu(____)闲花bàn(____)huǎng(____)惚10.请结合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地(掉落、飘落)___在我们身上。(《驿路梨花》)(2)她立刻伸出胳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惶恐)___地看着我。(《阿长与<山海经>》)11.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粗词语的作用。(1)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12.《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在选入教材时,编辑做了一些改动。下面三组中,第①句是课文,第②句是原作,请你说说改动后有什么好处。(1)①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②多么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啊!(2)①“主人”回来了。 ②主人回来了。(3)①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②还看见一个身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13.学了《驿路梨花》一课后,班级决定开展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1)【颂先进】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①人物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斥谬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人认为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但也有个别人发出了不和谐的杂音:“经济社会,讲的是经济效益,付出就得有回报。学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针对材料中个别人的错误言论,请你进行反驳。(3)【话幸福】仿写。幸福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个人的体验。也许,幸福是你的勇敢,解救了身陷困境的人们;也许,幸福是你的爱心,帮助失学儿童圆了上学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是,你要有一副热心肠,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幸福。14.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梨花、梨花妹妹和“我们”照料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反映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世代相传。B.选文先写一个误会,再设一个悬念,然后才引出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回环曲折,引人入胜。C.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D.结尾处又写到“洁白的梨花”,寓情于景,人花相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熏陶。(2)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②那洁白的梨花③驿路梨花处处开15.课文采用以物喻人的描写方法,表面上是写驿路上的梨花,实际上是在写梨花姑娘及其精神(即雷锋精神)。请你也采用这种写法,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菌jùn。C.葺qì。D.喷pèn。2.答案:A解析:B.茸→葺。C.辨→瓣。D.蔑→篾。3.答案:C解析:A项“俏”应为“峭”,B项“缆”应为“揽”,D项“遵”应为“尊”。4.答案:B解析:句中的“同时抓住”表现了“我”和老余的惊喜与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之情。5.答案:B解析:文章开头对陡峭连绵的青山、茂密的树林进行描写,主要作用是为下文迷路发现小茅屋作铺垫。6.答案:B解析:A.缺少主语,把“看着”去掉;C.语序不当,把“解决”与“提出”对调;D.缺少宾语,在“运动”后加上“这一理论”。7.答案:D解析:“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8.答案:A解析:这段话写的是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雨中梨花的情景,“去亲近梨花”“越往深处”“不忍去触摸”表明了观察的顺序。第①句“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梨树林,去亲近梨花”交代行踪,为首句;第③句描写梨花的整体美,因此紧接第①句;第②句“越往深处”交代作者行踪的变化;第⑤句和第④句具体写作者雨中观梨花的所见所感。故正确的排序为:①③②⑤④。9.答案:驿 悠 瓣 恍10.答案:飘落;惶急解析:(1)考查词意的理解与运用。飘落:形容物体飘荡降落的下沉状态。掉落:从上往下掉。形容花瓣时应该用“飘落”。(2)惶急:惊慌急迫。惶恐:惊恐,害怕。根据语境“她立刻伸出胳膊,一把将我按住”分析,动作急迫,“惶急”符合语境。11.答案:(1)突出了主人的热情周到。(2)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12.答案:(1)“美丽”与后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的优美意境更吻合。(2)从全文看,瑶族老人并非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所以“主人”二字要加引号。(3)没有改变原意,但语言更简洁,读起来更顺畅。解析:首先要找到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改后在表现主旨与人物精神方面的作用。(1)原作突出的是梨树林的“整齐”,课文中突出的是梨树林的“美丽”。这篇文章要赞美的是雷锋精神,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所以用“美丽”代替“整齐”,一语双关,更符合文章主旨;从后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来看,“美丽”也与这优美的意境相吻合。(2)原作中“主人”没有加引号,在课文中加上了引号。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小说通过层层推进,由“我们”住进小茅屋到瑶族老人的出现,再到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引出梨花姑娘,直至最后才交代了小茅屋的建造者是人民解放军战士。这里的“主人”加引号,表示瑶族老人并非小茅屋真正的主人。(3)句子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身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简化为“身穿着花衫”,语言更简洁,读起来也更流畅。13.答案:(1)(示例)①郭明义四十多年如一日学雷锋做好事,时时处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人民群众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从2009年发起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全国各地已建立1000余支分队,180多万名志愿者加入其中,在全社会广泛掀起“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热潮,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示范力和感召力。②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2)(示例)第一,雷锋精神的精髓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否定这种美德,就是否定优良传统,必将被人们唾弃。第二,如果一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唯利是图,处处拿金钱来衡量,事事讲报酬,没有善举,那么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漠甚至残酷。(3)(示例1)也许,幸福是你的善举,使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示例2)也许,幸福是你的温情,让失意者重拾生活的信心解析:(1)写颁奖词,要抓住人物事迹的关键内容,语言简洁,有感染力。(2)首先明确材料中“学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已经过时了”的言论是错误的,再结合“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进行反驳。(3)首先,分析被仿写句子的特点——“幸福”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然后,仿写即可。14.答案:(1)C(2)①指哈尼族姑娘梨花。②指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解析:(1)“梨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悬念。(2)①由上下文的对话可知,此处指的是哈尼族姑娘梨花。②此处指的就是自然界的梨花。③此处是引用诗句,使“梨花”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15.答案:仙人掌是热带植物,形状像手掌。它不畏酷暑——就算气温高达40℃,它几天不喝水,也能坚强地活下去。就这样,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经受着烈日的炙烤,快活地生长着。人也要有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不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以坚强的意志生活、工作。仙人掌没有多姿多彩的身躯,它浑身长满了刺,使人一见就觉得一股凉意涌来。它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多么令人钦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