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课堂实录
( 一 )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
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 班主任 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 家都有过 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
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
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 吴国国 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
(二)阅读
师:大家翻开课文第 170 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师:谁来说说大意?
生:文章是讲孙权劝吕蒙学习,开始吕蒙托词推脱,经过孙权的劝说,他努力学习,结果令人刮目相看。
师:说得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整体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已经阅读了,知道了大概意思,下面分组运用工具书,弄清楚文章中的词义,把不懂的提出来,大家帮助解决。(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
师:下面谁能够起来翻译一下文章意思?
生 1 :……
生 2 :他有一句没有翻译准确,应该是……
(三)解读
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
……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 1 :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 国 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 1 :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 古代 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 方面是 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
师:好,这组同学很细心,能注意到人物称呼上的细微不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啊。吕蒙为什么听了能接受?
生 1 :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我自己也曾经违反过纪律, 班主任 老师对我很亲切地劝说,后来我就改掉了毛病。吕蒙听到皇帝对他这么亲切,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学好,不负皇上的信任。
师(笑):这位同学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推想吕蒙的心态,很好。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 2 :我们小组很佩服孙权,因为他能以身作则。有些同学为什么会经常再犯一些错误,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以身作则。
生(笑,议论纷纷:这位学生也忒胆大了,说老师的不对?)
师(笑):好的,接着说说你的理由。
生 2 :比如说男同学偷着吸烟这件事吧。 班主任 老师常口里一支烟,却教育我们不能吸烟,私下有些同学不服气。孙权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学习,他自己就经常学习。文中说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读书了,作为手下的不读书,说不过去。
师: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劝说学生读书,一定要以身作则啊。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 3 :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孙权很会讲话。
师:很会讲话?怎么讲?指孙权口才好吗?
生 3 :对,孙权的口才很好,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众生(笑)
生 3 :但孙权却最终说服了吕蒙读书,说明他用了很有针对性的方法。
师:采取什么方法针对哪一点呢?
生 3 :大家想想,吕蒙是将军,带兵打仗,对什么书会最感兴趣?
生 4 :战争的书。
师:也就是兵书。
生 3 :对啊,文中孙权有这么一句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想啊,孙权说读书不是“治经”,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书什么的,兵书,吕蒙就一定会感兴趣。
师:大家知道什么兵书吗?
生 4 :《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战争,一定是兵书。
师:吕蒙能看到《三国演义》吗?
生 5 (思考):不行,因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在三国以后才出来的,而吕蒙是三国时的人。
师:那可能看什么兵书?
生 6 :《孙子兵法》。
师:你怎么知道?
生 6 :《历史》课本上有。(众生笑)
生 7 :还有《孙膑兵法》。
师:很好,也是《历史》书上的吗?
生 7 :不是,但 历史 老师有说过,孙膑是孙子的孙子,所以我们记忆深刻。
师(笑):很好。其实我们学过看过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选自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兵书,因为里面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策略。像《左传》这一本书。大家能回忆一下,再举几本书吗?
生 8 :《战国策》?
师:对,还有?
生 9 :《国语》
生 10 :《史记》……
众生议论,热烈。
生 3 :我还没说完。
师、生惊讶,笑。
师:好,请接着说。
生 3 :刚才说吕蒙可以先读兵书,但是(语气强调),伟大的吕蒙大人会只读兵书,这样就能让鲁肃信服?
生 11 (笑):那还有什么?
生 3 :因为大家刚才说的那几本古书, 鲍 老师以前就说过了,它们不仅是兵书,也是一些文学性很强的书。吕蒙这些兵书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对文学也有些了解,有了适应,时间一久,也一定能读一些经书什么的书籍,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内涵。
师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由此及彼的推断,有没有道理?
众生:有。
生 3 :这也和孙权的本意相同的,因为孙权说的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看的书多,就是涉猎,就“见往事”,就长了见识,最后也就“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和他们小组的理解如何?
众生:很精彩。(自发地鼓掌)
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主动站起)有,我们小组认为,孙权很会鼓励吕蒙,让他有了信心。
……
四、拓展
师:下面请同学门根据你自己的积累讲一讲跟本文主题相似的故事。
学生举手争取发言。
生 1 :我给大家讲《铁杵成针》的故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游历途中,感到身心疲惫,想放弃学习,有一天他在山涧发现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很大的铁棒,李白感到很好奇,就问老太婆磨铁棒干什么?老太婆说,磨针。李白不相信,老太婆看出了他的心思,说,我坚持磨下去,总会成功的。李白听后很受感动,回去后,认真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讲得怎么样?
生 2 :他的故事很好,说明了坚持对于成功的道理,也告诉了我们,劝告别人的方法很多,一些行动更加能够使人明白一些道理。但是,他讲得一点也不生动。
师:你的评价很准确,听得很认真。谁继续讲?
生 3 :我来讲《后汉书 列女传》中的一个故事,河南乐羊子到外面学习,一年后突然归来,妻子问他回来的原因,乐羊子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长期在外面,想念家里”。妻子听后什么也没有说,就拿起一把刀子快步来到织布机前面,割断机子上的布,对乐羊子说“这织物出自蚕茧,在织布机上完成,全靠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到一寸那么长,在一寸一寸地不断积累起来,才成丈成匹,现在割断这织物就前功尽弃。你做学问,应当每天学到一些新东西,不断积累才能够成就你的美德,今天你回来,就跟割断织物没有什么区别。” 乐羊子被她的话打动,感到非常惭愧,红着脸立即回去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成为一代名人。
师: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
生齐声:好!
……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执教者是福建晋江永和中学 鲍国富 老师)
[ 点评 ]
现在的初中语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这样以来,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该课教学设计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阅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诵读的初始阶 段要在 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解读”:教师适当的给予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学生互助合作进行解读,再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
三“拓展”: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现在学习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相联系,将课本上的知识同课本外的知识相联系,将课堂知识同社会知识相联系,从而实现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步发展。
而对于古文学习,我们往往是一读,二释,三情感。虽然环节相似,但效果却各有千秋。原因何在?关键是能否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学生的学、学习状态等因素来精心设计。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准备是十分有效的:备课文时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即文意不难疏通,情感不难把握,于是设定教学目标是如何有效的进行课文朗读;备学生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应该有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心理,即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善于表现自己,最愿意接受表扬。便利用说书这个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上课时的引导与评价是有效的:教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课堂上同学互助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根据七年级学生特点及时重复和总结学生的发言,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点与知识面,帮助学生理清较为混乱的知识体系,即将新知有机地纳入旧知,构成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毫不吝啬地表扬出色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互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那位口吃同学的发言,掀起了学生表现自己的一个小高潮。所以,文言文教学如何真正达到实效,还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并促使每个环节都能达到它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页码 / 总页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