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 辽阔的草原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 辽阔的草原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蒙古民族音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音乐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相关 领域 欣赏、表演
教材 《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开阔的视野学习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教学应以艺术的实践过程为主。本课从听、模仿、演唱入手,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会演唱歌曲,在掌握音乐知识、理解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了解蒙古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主要特点。
(二)理论依据
本课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模仿”为理论依据。并结合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使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重要内容。旨在学习和了解在我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少数民族——蒙古族音乐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它的独特形态和风格,是由蒙古族人民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和各地区的特点所决定的。 学好本课不仅有利于对蒙古族音乐有进一步了解,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民族音乐打下了基础。
2、具体教学内容分析。
⑴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歌曲)两种。长调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以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结束句,使曲调柔和圆润。歌词一般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词和曲的结合方式是“字少腔多”、“一字多音”,而且句中、句尾常用拖腔。短调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其速度一般为中速或稍快,节拍最常用的是四二和四四拍。词曲关系大多一字一音,拖腔比较少。
⑵《鸿雁》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并制作,源于一首内蒙古乌拉特民歌,曾作为热播剧《东归英雄传》的主题曲。歌曲表达了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乐曲为五声羽调式。曲调优美流畅,气息悠长,速度平稳。歌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旋律中多见4、5度的跳进,并伴有6度和8度的大跳,全曲音域跨度达11度。歌曲演唱较慢,需要气息的支撑,才能表现出悠远、宽广的草原风格与意境。
⑶马头琴是蒙古的代表乐器。它的音色近似人声歌唱,具有圆润抒情、中低音区深沉而富有穿透力、高音明亮而辽阔的特点。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还能模仿马蹄的奔跑和马的嘶鸣。
⑷在蒙古的传说中,浩林呼麦是模仿阿尔泰山区从山石缝隙中流出的小溪的水音和回音而创造出来的歌唱方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演唱方法,是由一个人唱出二个声部。也就是:在发出持续低音的同时,发出与低音距离12度以上的哨音,以哨音来演唱舒展开阔、壮丽奔放的旋律,与持续低音共同创造出一种深邃浩瀚的艺术境界。
⑸筷子舞。"筷子舞"因用筷子伴舞而得名,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慢舞稳 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筷子舞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我校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节奏、识谱、音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尤其是蒙古族音乐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讲授中对于蒙古族的酒文化、马头琴、呼麦等知识都能很快理解和掌握。
2.《鸿雁》这首歌曲旋律婉转动听,很受同学们的喜爱,他们基本都会演唱,因此,我更注重的是蒙语演唱和情感运用。
3. 结合作品,我安排了筷子舞体验。学生们在听、唱、舞中身临其境感受蒙古族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直观演示——课堂中采用的音频与视频,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
启发探究——探究歌曲节奏与旋律的特点,教师借用美丽的传说启发学生感受、表现音乐中的情感。
参与体验——学生在模仿、感受、体验汉语和蒙语的演唱以及筷子舞等方式来体会蒙古民族音乐的韵味。
(四)技术准备
1. 教师提前学习蒙语《鸿雁》的演唱。
2. 搜集相关的视听资料。
3. 寻找相关图片,文字材料,制作课件。
4. 准备并调试多媒体等设备。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积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并尊重和理解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2.用聆听、模仿、实践体验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3.学会用蒙语演唱歌曲《鸿雁》。初步掌握气息的运用和滑音的演唱方法。并了解长调、短调、五声音阶、马头琴与呼麦等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鸿雁》,理解蒙古族音乐特点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蒙语的演唱
2.理解五声音阶与调式。
3.感受和理解蒙古族的音乐特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与教学指导策略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一、 导 入 猜一猜: 教师出一个谜语,学生们来猜一个少数民族。 一个勇敢、热情、喜欢饮酒的民族。 善于歌舞,有很多好听的歌曲被广为传唱 畜牧业是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 喜爱摔跤和赛马。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 。 PPT出示课题《蒙古民族音乐》 思考、踊跃回答出蒙古族。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对蒙古族文化进行了一个概述。
二、 歌 曲 学 唱 (一)欣赏视频, 探讨:1. 从旋律起伏、节奏、速度、力度、气息、特殊音等方面分析作品。 2、谈谈你的感受。 (二)长调与短调 蒙古民歌根据其音乐特点分为“乌尔吐”歌曲(即长调歌曲)和“乌火尔”歌曲(即短调歌曲)两种。 长调有着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气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演唱者常在演唱悠缓的长音时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的颤音,以造成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往往以长音后的短小上滑音结束句,“一字多音”,常用拖腔。 短调则具有鲜明规整的节奏和轻快的速度。大多一字一音,拖腔比较少。 (三)学唱歌曲《鸿雁》 1、欣赏、介绍作品 2、识谱 3、填词。 (四)总结蒙古民歌特点。 1、在教师提示下,学生找出歌曲的音阶排列。 介绍五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以及蒙古族音乐中常用徵调和羽调式。 2、蒙古民歌曲调起伏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较宽,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引导学生说出成因, (五)学习蒙语演唱 (六)呼麦。 传说是模仿阿尔泰山区从山石缝隙中流出的小溪的水音和回音而创造出来的歌唱方法, 聆听歌曲,分析作品:旋律起伏大、节奏自由、速度缓慢、力度对比大、气息悠长、有装饰性的颤音。 对比长短调特点,判断出刚才所听到的音乐为长调。 1、欣赏、聆听故事 2、跟钢琴识谱 3、学生在学唱中体会气息的运用和句尾的滑音。并理解蒙古歌曲的情感。 学生找出歌曲的音阶排列:56123 理解五声调式 草原环境辽阔,性格热情奔放。蒙古族音乐给人以辽阔、奔放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 学生们跟着录音模仿演唱蒙语《鸿雁》。 欣赏蒙古族这种独特的艺术瑰宝。 从音乐要素入手,让学生们独立分析音乐作品。 为演唱歌曲做情感铺垫 加词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歌词内容,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中多为五声调式。这个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民族音乐的调式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模仿的过程是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体会歌曲的风格。体验用蒙语演唱,学生能原汁原味地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 从视觉和听觉上近距离了解呼麦这种艺术形式。
三、 音乐与文化的联系 蒙古族的文化离不开“酒”与“马”。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讲究礼仪的民族。马奶酒被认为是最珍贵的饮料,且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并衍生出酒歌、顶碗舞、酒杯舞等。 蒙古族以彪悍、勇敢为美。每年的那达慕盛会上都有摔跤和赛马。马儿不仅仅是蒙古人的坐骑,更是他们的朋友。 引出代表乐器马头琴。 学生欣赏教师演唱的《银杯》,感受蒙古族敬酒时的热情。 理解蒙古人与马的特殊感情。 配乐聆听马头琴的传说。 调动学生的情绪,了解蒙古族风俗文化,感受蒙古族人的真挚与热情。 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四、拓展体验
体验蒙古族的筷子舞。 一边演唱《鸿雁》,一边在老师带领下体验蒙古族抖肩动作,并请部分学生体验筷子舞,师生共同载歌载舞。 变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的实践活动,激发兴趣。亲身感受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民族风情。
五、 小 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 跟着老师一起总结,巩固已学知识。 巩固已学知识,号召学生们担起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教学流程图
一、导 入: 谜语(激发兴趣) 欣赏长调,了解长、短调特点, 学唱短调歌曲《鸿雁》。 二、歌曲学唱 体验蒙语演唱、了解呼麦和蒙古族民歌特点。 三、理解蒙古族音乐特点与文化背景的关系。 四、拓展体验:蒙古族的筷子舞。(情感升华) 五、小 结: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演唱方面的评价等。学生也可根据老师的评价,自评自己的演唱与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七、教学设计特点:
1、教师借用美丽的传说启发学生感受、表现音乐中的情感。
2、蒙语演唱能够更好的体会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和韵味。
3、筷子舞的体验活跃了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蒙古音乐文化的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完成了教学目标的内容。学生们对蒙古族的民歌、呼麦、筷子舞都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对蒙古族的知识了解的较多,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学生们感受和体验了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并乐于去探寻和研究,为将来的传承和发展做好了铺垫。
学生们在分析音乐作品时,对旋律起伏、节奏等音乐要素理解的不够准确,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