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7 设计制作生态瓶教科版 五年级下新知讲解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群落也叫作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新知讲解1分析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观察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1.绿豆苗周围的生物:绿豆苗、小草、蚜虫、瓢虫、鸟、青蛙、蚯蚓、蜘蛛等。2.绿豆苗周围的非生物: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像绿豆苗、小草这样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像蚯蚓这样的动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和方便(动物的粪便),同时防止植物过度生长。4.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例如: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土壤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等。新知讲解1土壤蚜虫水瓢虫阳光结论 绿豆苗周围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新知讲解2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一个生态瓶。金鱼藻三株小鱼两条田螺一只水大半瓶沙子适量小石子十块我们要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达到平衡,让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我们要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作为生态瓶的制作“材料”,数量不可过多。新知讲解22.制作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的步骤。新知讲解2(2)制作生态瓶时的注意事项。①生态瓶应该是封闭的,因为我们需要模拟的是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②生态瓶尽可能是无色透明的(也可以是颜色较浅的透明容器),一是便于观察,二是有利于透光。③生态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为了模拟生态系统的大气层,便于气体交换。④生态瓶要放在光照合适的地方。光照过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容易升高,从而导致植物或动物死亡。新知讲解2(3)妥善放置并观察生态瓶。生态瓶可以放在窗台等地方,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中。新知讲解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新知讲解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来制作生态瓶 这些材料能够为在生态瓶里生活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 我们需要用到瓶子、水、沙、石子等材料来制作生态瓶。因为我们的生态瓶是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所以它需要有水、沙作为环境的要素,为生活在池塘里的生物提供非生物的基本生活保障。思考生态瓶需要哪些材料,也是将生态系统的理论认识转化为具体空间中的物质的过程。1新知讲解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生态瓶 通过我们设计的生态瓶,让生态瓶中的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需要的生存环境,满足环境和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最终使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也强化了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生态系统不只是指生活在一个区域里的所有生物,它还包括这个区域的环境资源。2新知讲解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的生态瓶模拟的是池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封闭的,生态瓶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生态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便于气体交换。生态瓶应放在光照合适的地方,光照过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容易升高,从而导致植物或动物死亡。3新知讲解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研究某因素对生态瓶里的生物是否有影响,也需要选用对比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对比实验的关键点在于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尽量保持致。切记不可以同时改变多个因素,因为即使出现了影响,我们也无法确定是哪个或哪 几个因素的作用。新知讲解实验目的:研究水量的多少对小鱼生存的影响。实验猜想:把生态瓶里的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生态瓶里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一些。[填“多”或“少”]实验材料:两个剪掉上面一部分的大饮料瓶、水草细沙、水、小鱼等。实验步骤:(1)往两个大饮料瓶里放入等量的细沙,在一个大饮料瓶里倒入 10厘米高的水,另一个大饮料瓶里倒入5厘米高的水。(2)向两个大饮料瓶里分别放入数量相等的水草、两条相同的健康小鱼,将两个大饮料瓶放在外部条件相同的地方。(3)观察、记录两个生态瓶里的小鱼在一分钟内浮到水面的次数。(4)重复几次实验。新知讲解生态瓶的情况 第1次观察 第2次观察 第3次观察 我们的解释水多时 1次 0次 0次 由于水量减少,小鱼的数量不变,水中的氧气量减少,因此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增多。水少时 3次 3次 4次 实验记录:一分钟内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记录表新知讲解实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两个生态瓶里的水草没有明显的变化,水少的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比水多的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多。实验结论: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比较多。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生态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种类都不能随意改变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和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减少水或添加动植物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新知讲解改变生态瓶课堂练习判断题。1.生态瓶中的水最好选用干净的自来水。( )2.选用透明的瓶子制作生态瓶便于观察。( )3.设计生态瓶时,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配比要合理。( )4.几百只蚂蚁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5.由于植物能够制造氧气,因此生态瓶中的植物越多越好。( )6.做生态瓶前,我们一定要先了解将要装入瓶中的那些生物的生活需要。( )7.当我们在探究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对动物的影响时,只能改变水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不能改变。( )8.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要装水,然后把田螺、小鱼、小虾、泥鳅等放进去就行了。( )×√√××√√×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水源中最适合作为我们生态瓶中的水的是( )。A.干净的自来水 B.清澈的小溪水 C.泥坑中的雨水 D.浓盐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瓶中的生物越多越好 B.生态瓶应该保持密封状态C.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个环节破坏了,就会失去平衡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小鱼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3.在制作水生生态瓶时,下列( )不是必需的。A.水生动物 B.水生植物 C.水 D.石子4.下列做法能使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的是( )。A.使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更丰富 B.增加小鱼的数量C.减少一半的水 D.在瓶中放满植物CBDA课堂总结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本课设计与制作生态瓶,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板书设计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水源中最适合作为我们生态瓶中的水的是( )。A.干净的自来水 B.清澈的小溪水C.泥坑中的雨水 D.浓盐水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瓶中的生物越多越好 B.生态瓶应该保持密封状态C.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一个环节破坏了,就会失去平衡D.一个池塘中的所有小鱼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3.在制作水生生态瓶时,下列( )不是必需的。A.水生动物 B.水生植物C.水 D.石子4.下列做法能使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的是( )。A.使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更丰富 B.增加小鱼的数量C.减少一半的水 D.在瓶中放满植物5.下列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沼泽 B.一个湖泊C.三只老鹰 D.整个地球6.如果想探究水量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那么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设计甲(水多)、乙(水少)两组对比实验B.两个瓶中的植物数量保持相同C.田螺不影响小鱼的生活,其中一组放入一些,另组不放没关系D.两组均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态相近的小鱼7.在高温闷热的天气,池塘里的鱼大多都浮到水面上,这是因为( )。A.池塘水面有较多的食物 B.池塘里水溶解的氧气减少了C.池塘里的水温降低了 D.池塘里又放入了新生物二、填空题。1.群落里的各种___________与环境中的___________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___________。2.选择两个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在另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小鱼。增加水草的生态瓶中,小鱼每分钟浮到水面的次数会___________;增加小鱼的生态瓶中,小鱼每分钟浮到水面的次数会_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制作生态瓶。A B C D(1)制作生态瓶时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字母)(2)生态瓶中植物为动物提供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动物的粪便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需要的_____________。四、下面是某校科学小组研究《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动物数量和植物数量的关系》时记录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生态瓶编号 小鱼(条) 金鱼藻(颗)1号 2 122号 2 83号 2 44号 2 25号 2 0实验用品:有盖玻璃瓶、小鱼、金鱼藻、洗净的沙子,经布滤过的池水(5个生态瓶均放在窗台上,使它们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同)生态瓶里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实验结果:生态瓶1号的小鱼存活8天;生态瓶2号的小鱼存活6天半;生态瓶3号的小鱼存活3天半;生态瓶4号的小鱼第2天上午死亡1条,第2天下午死亡1条;生态瓶5号的小鱼当天下午就全部死亡。(1)从5号瓶的结果中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1号瓶和2号瓶可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这5个生态瓶可以得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要________________动物的数量。(填大于或“小于”)参考答案一、BCDACCB二、生物 非生物 生态系统减少 增多三、(1)C A D B (2)氧气 食物 营养四、小鱼、金鱼藻 水、沙子、阳光、空气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植物植物越多,小鱼的生存时间越长大于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学设计课题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学习目标 1.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瓶里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平衡,生物才能和谐生存。3.能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图片资料,分析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等因素。 4.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5.表现出探究生态瓶奥秘的兴趣,能做到听取合理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 6.能在课后坚持观察,关注生态瓶的变化并进行管理观察。7.认识到动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重点 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以此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难点 论述生态瓶的设计理由,通过论证完善设计图,制作生态瓶并坚持观察记录反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绿豆苗和它周围的各种生物形成了一个群落。除了食物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什么关系 群落也叫作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分布的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学生思考。讨论并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探讨生物间依存关系,起到聚焦的作用。讲授新课 探索:分析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观察绿豆苗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1.绿豆苗周围的生物:绿豆苗、小草、蚜虫、瓢虫、鸟、青蛙、蚯蚓、蜘蛛等。2.绿豆苗周围的非生物: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联系:像绿豆苗、小草这样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食物;像蚯蚓这样的动物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和方便(动物的粪便),同时防止植物过度生长。4.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是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例如: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土壤是一些动物的栖身之所等。 结论:绿豆苗周围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设计和制作生态瓶。1.模拟池塘生态系统设计一个生态瓶。我们要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达到平衡,让生物很好地生存下去。因此我们要根据生物对环境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动物、植物以及非生物作为生态瓶的制作“材料”,数量不可过多。2.制作生态瓶。(1)制作生态瓶的步骤。(2)制作生态瓶时的注意事项。①生态瓶应该是封闭的,因为我们需要模拟的是独立的生态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②生态瓶尽可能是无色透明的(也可以是颜色较浅的透明容器),一是便于观察,二是有利于透光。③生态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为了模拟生态系统的大气层,便于气体交换。④生态瓶要放在光照合适的地方。光照过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容易升高,从而导致植物或动物死亡。(3)妥善放置并观察生态瓶。生态瓶可以放在窗台等地方,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表中。研讨: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来制作生态瓶 这些材料能够为在生态瓶里生活的生物提供哪些条件 我们需要用到瓶子、水、沙、石子等材料来制作生态瓶。因为我们的生态瓶是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所以它需要有水、沙作为环境的要素,为生活在池塘里的生物提供非生物的基本生活保障。思考生态瓶需要哪些材料,也是将生态系统的理论认识转化为具体空间中的物质的过程。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生态瓶 通过我们设计的生态瓶,让生态瓶中的每种生物都有自己需要的生存环境,满足环境和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最终使生存在其中的生物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也强化了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生态系统不只是指生活在一个区域里的所有生物,它还包括这个区域的环境资源。为了让生态瓶里的各种生物和谐地生存下去,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的生态瓶模拟的是池塘的生态系统,应该是封闭的,生态瓶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没有物质交换。生态瓶水面以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便于气体交换。生态瓶应放在光照合适的地方,光照过弱,不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过强,生态瓶内温度容易升高,从而导致植物或动物死亡。拓展: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改变生态瓶里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研究某因素对生态瓶里的生物是否有影响,也需要选用对比实验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对比实验的关键点在于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尽量保持致。切记不可以同时改变多个因素,因为即使出现了影响,我们也无法确定是哪个或哪 几个因素的作用。实验目的:研究水量的多少对小鱼生存的影响。实验猜想:把生态瓶里的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生态瓶里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一些。[填“多”或“少”]实验材料:两个剪掉上面一部分的大饮料瓶、水草细沙、水、小鱼等。实验步骤:(1)往两个大饮料瓶里放入等量的细沙,在一个大饮料瓶里倒入 10厘米高的水,另一个大饮料瓶里倒入5厘米高的水。(2)向两个大饮料瓶里分别放入数量相等的水草、两条相同的健康小鱼,将两个大饮料瓶放在外部条件相同的地方。(3)观察、记录两个生态瓶里的小鱼在一分钟内浮到水面的次数。(4)重复几次实验。实验记录:一分钟内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记录表实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两个生态瓶里的水草没有明显的变化,水少的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比水多的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多。实验结论: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比较多。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生态瓶里的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种类都不能随意改变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和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减少水或添加动植物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学生讨论,形成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图。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设计。集体汇报设计图。学生交流讨论,完成班级记录表。修正完善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填写标签贴在生态瓶上。 通过关系图帮助学生理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基于生物生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设计生态瓶。旨在引领学生从对生态系统的理论认识延伸到空间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建设顺序,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生物以及非生物起到的作用。课堂小结 本课设计与制作生态瓶,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材解读.mp4 改变生态瓶.mp4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教案.doc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课件.pptx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