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学习本课要注重从历史及时代的背景下解读西方文官制度,因此利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解释很有必要。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管理》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在本单元中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下启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本课三个子目“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条理清晰,逻辑关系明确。三、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世界历史相关背景知识,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及政治学的理论知识,如政务官、事务官等名词,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四、课标要求了解中国科举制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五、教学目标1.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情境再现等方法,了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历史传统因素,增进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了解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学会从唯物史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解释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出现之间的联系;通过历史想象和史料重建的方法,了解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渊源关系,增进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2.通过自主学习和选择性探究,梳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过程,提升历史因果解释素养和历史定性判断能力。3.通过角色渗透和项目操作,领会和运用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来解决实际问题,增进历史实践能力。4.通过历史文件,通过探究西方文官制度的历史作用,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进而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历史解释。六、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和特点。2.教学难点: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建立的关系;选举制与文官制度建立的渊源;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历史影响。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导入师:什么是文官?请同学们依据下列材料摘要出关键词。“文官”是从英文Civil Servant意译过来的。……直译应为“文职服务人员”或“公务员”。……专指在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任职的事务官员。——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生:在行政部门任职;事务官员。师:据此判断,美国法官、议员是文官吗?美国总统是文官吗?生:都不是。师:是的,连美国各州州长也不是!一般说来,选举出来的官员都不是所谓的文官,那么此类事务性官员在西方历史上是如何产生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西方的文官制度。【设计意图】高度的术语性是制度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特点,要让学生了解关键历史术语的内涵,带着概念化的思维去学习历史情境,才能深入浅出。“文官”就是本课的关键历史术语。过渡:说到文官制度的产生不得不提美国总统加菲尔德被刺杀事件。第二部分 新课1.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师:请大家利用互联网,检索资料,简述加菲尔德被刺杀事件。指出其被刺杀的选官制度因素。生:行刺者名叫查尔斯·吉托,是一名落魄的律师。在加菲尔德代表共和党竞选总统时,吉托曾撰写演讲稿为加菲尔德鼓气拉票,加菲尔德最终以微弱优势胜出当选总统,吉托认为他写的文章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当时政坛流行的“政党分肥制”的做法,吉托要求得到回报,他希望成为美国的驻外大使,但他的要求被多次拒绝。因为加菲尔德上任之初,不采用任人唯亲的政党分肥制,但副总统阿瑟却支持这一制度。根据吉托的想法,阿瑟当时是副总统,加菲尔德一死,根据法律规定,阿瑟自然就名正言顺地成为总统了。而吉托顺利获得他所想要的职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生:制度根源是政党分肥制。师:如何评价这种制度呢?19世纪初美国威廉·马西议员的评价很妙,请大家补全他的评价。生:在政治上就像在爱情上和战场上一样的公平,肥缺归胜利者所有。【设计意图】解读历史,需要了解历史细节。我校已实现互联网的全覆盖,通过学习终端,学生可以进入嘉兴数字图书馆查询到加菲尔德被刺杀事件,提升其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阅读完材料后,需要学生描述历史经过,增进其再现历史情境的能力。通过补全19世纪初美国威廉·马西议员的评价,提升了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的能力。师:根据上述讨论我们知道了西方选官制度的产生与原有选官制度的弊端密切相关,此外依据唯物史观,我们也要考虑当时社会环境。请同学们运用唯物史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阅读教材,结合下列材料,分析工业革命与文官制度出现之间的联系。材料一 1761年英国政府仅有14个大臣席位,到1892年,主观大臣席位增至48个,政府加强了管理经济、教育、殖民事务、地方事务和司法方面的职能。——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近代卷》材料二 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不断提出自己新的政治要求,如要求建立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加之社会发展使文化教育逐渐普及,社会文化水准逐步提高,又为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广泛参政提供了文化基础。——杨百揆等著:《西方文官系统》生:政府管理职能膨胀亟须建立高效职业官僚体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教育程度提高,人们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设计意图】唯物史观是历史解释的利器,上述设问实际上要求学生解释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文官制度出现的,通过给定的思考路径和具体史料,学生可以概括梳理出两者的联系。师:此外,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历史是普遍联系的,西方文官制度采用考试的方式受到了东方智慧的启迪,你认为是哪国哪一制度呢?生:中国科举制。师:事实确实如此。前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曾说我们西方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及文官制度时,都把它的创始者归于中国,归功于中国的科举制度。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科举制是通过什么渠道(人士)传入欧洲的,请描述科举制西传的图景(描述时可结合必修教材中外交流史的相关知识)。师:如学生不能不能准确描绘,则给出材料,让学生代入材料情境,进行解释。材料 中国从民间考选士人人官的消息,中世纪初期即通过犹太商人、阿拉伯商人传至西欧。10世纪意大利西西里的诺曼王国开始举行文官考试,便受到来自中国的故事的启发。明代入华西洋传教士克香兹,在游记中亦记录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稍后。耶稣会士利玛窦向西方具体报道科举制形。18世纪的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举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表示折服。入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68年宣读论文《关于中国的竞争考试》,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英国已经采借,丁韪良建议美国立即仿效。——摘编自陈文新、江俊伟《科举文化与明清知识体系》【设计意图】上述设计再次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原理,通过文官制度这一切口,整合了纲要上册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下册阿拉伯帝国、启蒙运动等相关知识,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浓缩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深化了对于科举制与西方文官制度之间渊源的认识。过渡:基于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潮和科举制的影响,西方文官制度逐渐诞生。2.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师:最早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呢?生:英国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知识,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梳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过程,完成时序图。生:学生补充完整时序图师:在补充完成的三个重要事件中,你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过程中最关键的事件是哪一个?请结合其影响说明理由。生:选择① 两官分途: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政务秘书,他们与内阁共进退。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一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两官分途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区分,既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选择② 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制度改革对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影响:在东印度公司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英国国内官制改革,确立了公开竞争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为英国文官制度形成奠定基础。选择③ 《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要求建立考试选拔、按照成绩晋升的原则,成为19世纪50—70年代文官制度发展的基本依据。师:英国确立文官制度之后,1883年议员彭德尔顿提出以英国文官制度为蓝本,结合美国自身特点的文官制度法案,打破了政党分肥原则,逐步形成了以考绩制为基础的文官任用原则,1883年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二战后,法国、日本、德国等国也建立了文官体制。【设计意图】教材对于英国文官制度确立过程讲述较清晰,在这一过程中,两官分途制的确立、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制度改革、《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是其中三个重要节点。学生通过自主梳理,会对英国文官制度形成过程产生自我认知,对上述系列事件影响每个学生的理解是不同的,通过以上选择性设问可以了解学生思维的逻辑,关注学生对历史事件做出定性判断背后的历史解释素养。过渡:西方文官体制的建立,大批青年人跨入文官的队伍,俗称进入体制。3.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师:安田是日本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他想从事国家公务员工作,请结合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从入职、任职、晋升等方面,给他设计一份建议书。合作探究样例:1.依据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公开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的原则:需要认真备考复习2.依据政治中立工作隐名的原则:不能公开支持某一个政党,比如向某政党进行政治捐款;要忠实执行政务官的政策,做好本职工作。3.依据职务常任论功晋升的原则,由于是终身任职,只要是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所以要对自己的道德操守要有很高要求;要对公共服务有勤勉之心和进取之心,因为成绩突出的公共服务人员可以得到晋升,能够胜任工作的人员,可以得到奖励。【设计意图】对于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一般的处理是给出材料,让学生逐项概括特点。但这样设计,比较枯燥,起不到很好地训练思维能力的特点。上述代入人物角色的设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关注了历史实践能力。过渡:随着文官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西方文官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逐渐显现出来。4.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师:撒切尔夫人对此很自豪说: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那么随着事实真如此吗?生:不是师:你的理由是什么?我也认为不是。因为撒切尔夫人上台就着手了文官制度改革。具体如下:1979年,保守党政府宣布5年内,将文官人数减少14%。1984年至1985年,改革文官年度绩效评估制度。1985年,实施绩效奖金试验计划,实施对象为文官第三级至第七级;1987年将其扩至第二级的副次长。1987年,财政部与专业文官协会达成协议,对文官的待遇提出重大的变革,即提出“弹性待遇”。——卓越《国外行政改革前沿》认真分析材料,指出上述改革举措从侧面反映出的西方文官制度的缺陷。生: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文官人数增多,加大国家财政负担;官员层次增加,影响政府工作效率。师:虽然西方文官制度存在这样的缺陷,但作为人类制度文化的优秀成果,从历史发展演进来看,西方文官制度还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它规范了西方国家政府行政部门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设计意图】抓住历史文献背后潜藏着的历史信息,是史料实证能力较高水平的要求。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撒切尔夫人文官改革的内容,其改革措施实际上蕴含着当时英国文官制度存在的问题,其中“将文官人数减少14%;绩效奖金;文官第三级至第七级”等,就分别折射出当时文官人数增多,绩效低,官员层次多等问题,这些问题相应会对政府运作有不同的消极影响。至于积极作用,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会较容易概括出来。第三部分 板书第四部分 课堂训练基础巩固题组1.1870年英国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2.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又称彭德尔顿法案),该法案以平等竞争为原则,规定了录用政府事务官必须经过A.公平竞争、择优录用B.公开考试、择优录用C.择优录用、素养考查D.综合考核、政治中立能力提升题组1.英国先后在1855年和1870年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初步建立起近代文官制度;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对文官制度进行了改革。英美两国相继建立近代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B.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C.城市化发展必然趋势D.大工业时代管理效能需要2.现代学者认为“文官制度改革和议会改革一样,不仅推动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而且对其他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 穆勒当年也称文官制度改革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务革新之一”。两者看法的共同点是( )A.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当代意义B.指出了英国文官制度的世界意义C.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深远影响D.肯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