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唐朝《礼宾图》壁画1. 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夫余乌桓氐①设官:②管理:东北:夫余、乌桓北方:匈奴西北:羌、氐南方:夷、越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逐匈奴筑长城南抚夷越设三郡周边民族分布2. 汉朝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管理:①汉匈关系和亲政策军事打击②行政管辖汉武帝时 三次出击匈奴东汉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汉初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思考:汉初和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护乌桓都尉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③屯戍政策西域都护府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③屯戍政策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礼部和鸿胪寺1. 隋朝: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交融、大发展“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指出材料中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国力强大、文化先进2. 唐朝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左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历史影响?步辇图安南都护府和亲、会盟: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2. 唐朝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南诏的王经唐朝加封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唐蕃会盟碑都护府是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由唐朝派官员及士兵驻守。都督府是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需向朝廷缴税。(因俗而治)册封和亲会盟边疆﹑内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概念解析政治上隶属中央王朝,经济上朝贡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以夷制夷,因俗而治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唐太宗为什么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唐朝国力强盛,唐朝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民族与唐朝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所以不用修长城。3. 宋朝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③交融: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 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1)民族政策: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云南、东北设行省,征发赋役吐蕃既服,世祖携喇嘛八思巴而归,即位以后,尊为国师,号为“大宝法王”。……其后八思巴返回吐蕃,世祖授以吐蕃统治权,以酬其劳绩,这是以宗教领袖统治吐蕃的开始。——傅乐成《中国通史》宣政院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 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袁行霈《中华文明史》西域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2)管理:2. 明朝东北:设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设土司修长城设九边开放马市贸易敕封僧俗领袖建立都司(乌斯藏都司)贡赐、茶马贸易虽然明朝在广大边境地区不设置流官管理,但以都司卫所的形式,仍然可以有效控制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官民百姓,对明王朝也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这些地区仍然是明帝国版图的一部分。 ——彭勇《明史》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中央机构边疆管理:东北、西北:p63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阻断长城内外的交流?北方: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西藏:管理机构:理藩院3.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满蒙联姻军事平叛土部回归册封达赖班禅设立办事大臣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纲要上p79)民族政策:落实到地图上(逆时针方向)塞牧虽称远,姻盟向最亲——乾隆称赞满蒙联姻探讨历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1)政治隶属:进行册封: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册封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羁縻政策:秦朝设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明朝的羁縻卫所与土司。(2)经济往来:明朝在边境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宋代榷场。(3)民族战争: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4)民族迁徙: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杂居、通婚、生活习俗影响。(5)和亲、会盟、和议: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唐蕃会盟,宋辽的“澶渊之盟”。(6)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探究p66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知识拓展: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诠释中国古代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台湾、新疆、西藏历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时代最强音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郑和下西洋、海禁《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结合地图册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从海路发达到海陆畅通对外关系逐渐转型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知识拓展:朝贡贸易阅读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①政府垄断、控制②依附于各国使节的朝贡活动③“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对贡使的货物给予高额回报)④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④以儒家价值为基础⑤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⑥结构稳定维系千年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2.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陆上丝绸之路→ui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