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章 第六节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2)通过参与用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4)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难点: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η=,本节课我们利用这个公式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二、进行新课1.实验目的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实验原理本节课是一节测量性的实验课,可以复习巩固上一节的内容。提出问题: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各小组讨论后回答。实验原理:η==。3.实验器材与装置让学生观察教材图9-41,了解该实验的器材和装置。特别是两种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4.实验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实验操作:(1)按教材图9-41组装滑轮组。(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F和滑轮对钩码的力G,并把数据填入教材的表中。提醒学生注意:当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拉绳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拉力。但拉绳时应注意,拉力的方向应是竖直向上的,也就是弹簧测力计应沿竖直方向移动。当钩码被滑轮匀速拉起时,滑轮对钩码的拉力等于钩码的重力,所以,只要先测出钩码受到的重力,就可以确定滑轮对钩码的拉力。(3)测量绳子提升的距离s和重物上升的距离h,并把数据填入教材的表中。具体做法:测量绳子提升的距离时,可在绳子某处做一带色标记,绳子上的标记与刻度尺某刻线对齐,绳子移动后记下标记所对刻度尺上的刻线位置,两次所对刻线间的距离即s。重物上升的距离h可采用与测s时类似的方法。记下初始时重物底面与刻度尺对应的刻线位置,提升后记下底面第二次与刻度尺对齐的刻线位置,两次刻线间的距离即为h。 (4)再重做两次,并把数据填入教材的表中。5.处理数据,交流讨论先计算表格中每次的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1)同一滑轮组提起不同重物时,其机械效率相同吗?为什么?(2)不同滑轮组提起相同重物时,其机械效率相同吗?为什么?(3)怎样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次数物理量 1 2 3钩码重G/N 4 4 6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绳端拉力F/N 1.8 1.4 2.4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5 0.3机械效率η 74% 57% 83%思考问题1:从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是用哪个图所示的滑轮组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哪个图所示的滑轮组做的实验?问题2: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可分析得出什么结论?问题3:通过实验1和实验3的数据可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师生共同讨论后总结:(1)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时,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可见,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2)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到相同高度时,动滑轮多的做的总功多,机械效率低。(3)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一是尽量减少额外功,采取减轻机械自重和加润滑剂减小摩擦的办法;二是当额外功一定时,在机械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每次提起重物的重力,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同时学会对数据的处理方法,讨论得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四、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五、板书设计注意事项:1.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由于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研究与某一方面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他方面保持不变。2.根据η=和η=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是本节实验的提升。3.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要在物体匀速上升时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是整个实验的易错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