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2.过程与方法(1)利用眼球仪或教学软件,了解眼球的构造、成像原理。(2)利用眼球仪或教学软件,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3)通过学习了解眼睛和照相机的相似之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保护眼睛的意识。(2)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难点:(1)近视眼及其矫正。(2)远视眼及其矫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一)眼睛1.眼球的构造及原理对于眼球的构造,如图所示,可借用生物课上用的眼球仪或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讲解。让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眼睛和照相机在构造、成像特点和调节方法方面有什么类似之处?师生共同总结:眼球中的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屏幕”或照相机的感光底片。物体在人眼“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睛与照相机的比较也可以用下表总结:眼睛 照相机结构 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 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成像 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变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即像距),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2.正常眼让学生结合教材图6-25,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正常眼的远点、近点和明视距离。师生共同总结:用正常的眼睛眺望远方时,晶状体变扁,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在观看近处物体时,物距缩短了,晶状体变凸,像仍成在视网膜上。当物距改变时,眼睛是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来改变焦距的,这种作用叫作眼睛的调节。眼睛虽说是一个非常精巧的变焦距系统,但它的调节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称为眼睛的远点。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称为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作明视距离。(二)近视眼让学生结合教材图6-26,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可以和学生一起做下面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水平面上,调好共轴。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较远处,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下此时光屏位置,此时的光屏相当于视网膜。然后将光屏远离透镜一些,使像变模糊,记下此时光屏位置,相当于不戴眼镜时,远处物体在视网膜前方的成像位置。然后再增加一个凹透镜(或用一个近视眼镜,如图所示),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即可发现屏幕上的像变清晰了。师生共同总结:1.特点: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2.原因: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折光能力太强,因此来自远处某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变成模糊的像了。3.矫正办法:在眼睛前放置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故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如图所示).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了。如果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造成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疲劳过度,使调节能力降低,这样就容易造成近视眼。(三)远视眼让学生结合教材图6-27,并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师生共同总结:1.特点:远视眼又叫老花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2.原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折光能力太弱,因此来自近处物体的光还没有会聚成像就到达视网膜了,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像。3.矫正办法: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故远视眼镜(或老花镜)为凸透镜(如图所示)。(四)眼镜的度数可以再一次让学生仔细观察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不同的眼镜镜片其度数不同。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眼镜的度数怎样计算。学生回答:眼镜的度数=×100 (f用m作单位)。结合具体事例加以巩固。三、课堂小结略。四、板书设计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