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2节 弹力 力的测量 同步教案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章 第2节 弹力 力的测量 同步教案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022年)

资源简介

第七章 第二节 弹力 力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的形变产生的。
(2)定性了解弹簧测力计是“根据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原理制成的。
(3)知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4)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体会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通过实际测量,学会测量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与测量,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测量工具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和实验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规则和方法。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很多时候,我们的理想是要靠别人的帮助才能实现的,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争取别人的力量。有句古话:智者,当借力而行。“力”在物理中的概念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如何才能具体知道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弹力
学生活动:同学们,请你们想办法改变提供给你们的直尺、橡皮筋、弹簧拉力器的形状,然后将你的亲身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
提问: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哪些变化?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大家知道什么叫作形变吗?
师生共同归纳: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作弹性形变。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作范性形变。
提问:在弯直尺,拉橡皮筋、拉弹簧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作弹力。
常见的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自学教材,认识弹力的方向。
(二)测力计的原理
实验
1.把白纸条平贴在小木板上,用夹子把小木板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2.把弹簧上端挂在木板顶部的小钉子上,弹簧静止后,在指针尖端处的白纸上划上短横线,表示零位置,如图所示。
3.在弹簧挂钩下轻轻挂上一个钩码,用短横线记下钩码不动后指针的位置,依次挂上2个、3个、4个钩码,并记下指针相对应的位置。
4.逐一地拿下钩码,看看指针是否回到相应位置。
5.拿下白纸条,用刻度尺量一下每条线之间的距离并填入下表中。
钩码个数 1 2 3 4
弹簧受力
弹簧伸长量
  思考
问题1:这些距离是相等的吗?
问题2:由此可以得出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外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1.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伸长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长度是两回事,伸长的长度是一个变化量,是弹簧形变后的长度相对于原长的变化量。要明确弹簧所受拉力与伸长的长度成正比,而不是与长度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相邻两刻度之间的距离相等。
(三)测力计的使用
可先由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各种测力计,再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几种测量力的工具。然后根据学生对测量工具使用过程已有的认识,让学生讨论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之前需了解哪些相关内容。
在讨论的基础上指明需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单位、零刻度线(指针是否指零,若没指零该如何调整)、分度值、量程。
学生活动: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后进行测量,要求必测的一个力是把小车匀速拉上斜面的力,其他随意测量。
观察下列图片,思考问题。
思考
问题1: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应注意观察什么?
问题2: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问题3:读数时应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的事项是:
1.测量前,先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否则要将指针调到零刻度线处。
2.注意量程及分度值,测量时不应超过量程。
3.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面。
4.未挂物体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
三、课堂小结
略。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30页作业1、2、3、4。
五、板书设计
1.弹力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微小形变
2.弹簧测力计
(1)结构:刻度盘、弹簧、指针
(2)原理:在一定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大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1)观察量程
(2)明确分度值
(3)校零
(4)测量时使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