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言表达 扩展语句一、解读高考1.考纲考情(1)能力解读①“扩展语句”主要考查考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②“压缩语段”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提炼、概括、归纳并准确表达的能力。(2)题目类型①“扩展语句”包括连缀成句型、情景阐发型、续写型扩展等。②“压缩语段”包括下定义型、概括主要内容型、提取关键词型、新闻型压缩等。2.趋势分析(1)命题热点:材料点评式扩展语句、语段的扩展仍将是“扩展语句”的命题热点;给新闻语段拟写标题、导语或将新闻稿压缩为一句话新闻或给概念下定义,仍将是“压缩语段”的命题热点。(2)趋势分析:该考点的考查材料将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时事热点;重视实用性,突出“扩展”“压缩”在具体语境中的交际功能。同时,“扩展”“压缩”常与其他考点融合在一起考查,如与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相结合,命题容易出彩出新。二、考点探究 扩展语句题型1 连缀成句型扩展例1:请用所给的四个词语扩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个字。家风 濡养 与众不同 好像答案 (示例)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它濡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存在于每一个具体的家族中,每个家族的家风一般都是与众不同的。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崩离析,家风在今天好像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但我们应继承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让家风这棵大树继续荫庇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解析 解答本题,要明确题目要求:将这四个词扩写成不少于40个字的一段话。由“家风”可以想到家风是什么,“家风”“濡养”了什么人等内容,后面的这两个词语也可以这样进行联想。【技巧点拨】连缀成句型扩展语句指提供一组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要求考生写一段话,把这些词语包含在内。这类题一般围绕一个中心,有的要求有明确的重点,有的则要求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1.审清要求。题目中那些明确具体的要求,往往是答题过程中的易漏点和得分点。2.弄清词语特点及关系,寻找扩展点。可以对句子的主干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添加附加成分,使句子的定语、状语、补语都丰富起来。进而组织语言材料,完善题目答案。3.检查答案,落实题干中显性与隐性的要求。要及时补充完善遗漏的地方,并注意题干中的字数限制。【小试牛刀】2.将下列词语扩展为一段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要求语意连贯,合乎情理,词语顺序可以调整,不超过60字。梦想 清泉 雨露 春风答案 (示例)梦想是雨露,润泽着我们干涸的心田;梦想是春风,唤醒了我们蛰伏的灵魂;梦想是清泉,涤荡着我们世俗的思想。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连缀成句型扩展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展开合理想象,构思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其次,审题时,要注意给定的四个词语中,“梦想”是无形的,抽象的;“清泉”“雨露”“春风”则是有形的,具体可感的。这就需要考生发挥想象,将抽象和具体巧妙结合起来,比如“梦想是清泉”“梦想是雨露”“梦想是春风”等,并且所写语句要符合对象的特点。最后,还要注意题目对字数和修辞手法的要求。题型2 情境阐发型扩展例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要求: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我受够了!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磨心无法再待下去了,只好走开。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你别生气,听我解释。虽然我是中心,你围着我转,但并不代表我比你重要。其实,这是我们各自的职责所在,我们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完成我们的工作。(示例二)磨盘老兄,你听我说,虽然我们都有各自的自由,但自由这东西不是绝对的。追求自由固然是好事,但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希望你能知道,我不是你追求自由的障碍,而是与你同甘共苦的好兄弟。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情境阐发型扩展语句的能力。首先,要注意题目中设置的情境,找准题目中要求扩展的重点。本题设置的情境是磨盘忍受不了一天到晚围着磨心团团转,磨心只好走开,结果磨盘掉到地上。题目要求扩展的重点是磨心面对这种情况对磨盘所说的话。其次,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情形描绘出来。材料中,磨盘追求不受束缚的自由,结果却一事无成,因此磨心所说的话的重点就是把磨盘与磨心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清楚,比如“自由这东西不是绝对的。追求自由固然是好事,但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或者“只有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好”等。【技巧点拨】1.答题误区①所写的场景没有层次,没有主次之分。②对于题目的要求,特别是表现手法的要求未能全部落实。③由于受到题目要求的限制,在语言表达上不是很流畅或生动,是为落实要求而落实要求,缺乏场景的整体感。2.答题思路①强化细节性特征。根据题目要求描写一个场景时,一般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运用常用的修辞手法,增加描写性内容,②统一情感和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表达感情的,因此,场景中有景物,有人物,还必须有一个表达同一个意境。【小试牛刀】请将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诗进行扩展。要求:①保持诗歌原有的意境;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③不超过100字。答案 (示例一)秋天的夜晚,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细细地聆听,会听到泉水在石上流淌的声响。“哗啦……哗啦……”,仿佛情人的絮语,又如夜莺的欢唱,忽远忽近,似有似无。(示例二)被雨水冲洗后的松林,如刚出浴的美人,不染纤尘;山石显得格外晶莹透亮;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格外明亮;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声,好似婉转的小夜曲。解析 解答本题,第一步,理解原诗的意境:清新宁静。第二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明月”“松”“清泉”“石”进行描绘,赋予动词“照”“流”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明月”的特征和“水流”的形态与声响。秋天的晚上本来就是安静的,明月照松间是静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以动衬静,更能突出环境之清新宁静。第三步,在描绘的过程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月光”时,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照松间和流水之声时,可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题型3 续写型扩展例3:请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续写下面的话。要求:①紧扣首句观点,符合所选人物境遇;②运用排比和反问修辞手法;③语意连贯,内容充实;④60~100字。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一)曹雪芹家道巨变,却磨炼出傲岸的风骨;备受冷遇,却迸发出创作的激情;绳床瓦灶,却熔铸成生命的华章。“十年辛苦不寻常”终换来彪炳千秋的文学巨著,这难道不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二)贝多芬童年不幸,却不曾破灭人生的梦想;恋人远离,却不曾消逝心中的激情;耳疾侵扰,却不曾消泯对音乐的执着。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他也把痛苦转换为精神的欢乐。这不就是苦难带给他的人生意义吗?(示例三)大卫·科波菲尔受尽继父的毒打与折磨,饱尝童工的劳苦与屈辱,历经世俗的狡诈与险恶,但这些不都没有改变他“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人生信念吗?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续写型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所给句子的含意,确定扩展点。所给句子中有两个关键短语,一是“最恶劣的境遇”,二是“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弄清了扩展点后,可从所给的三个人物形象中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有内容可写的形象,紧扣所给句子中的两个关键短语做文章。比如贝多芬“最恶劣的境遇”包括童年不幸、恋人远离、耳疾侵扰等,而“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包括他人生的梦想、心中的激情、对音乐的执着追求等。在将这些内容联结成句后,还要注意检查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如运用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字数60~100等。【技巧点拨】分析续写语境,确定续写方向第一步:读懂题目要求,准确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第二步:要把握题目所提供语段或语句的语脉,以此为扩写源头,确定扩写的突破口,搞清整个语段或句子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5题,扩写的突破口是所给句子中的两个关键短语“最恶劣的境遇”“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第三步: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推导合理,主旨一致,修辞、句式、意思、感彩等符合要求。要从试题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进行扩展。要注意避免只顾形式不顾内容,或者只顾内容不顾形式,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等错误。第四步:检查扩展后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等。【小试牛刀】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文字后面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能准确地概括前面语句的寓意,要求做到逻辑严密,语句连贯。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于是儿子望着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解析 解答本题,要重点从语段内容方面分析。儿子解释妈妈没骂人的原因是关键,说明平时别人做错事,妈妈会骂人,而今天她做错了事却没有骂自己,这表明她对人对己的要求不一样,对自己宽松,对别人严格,这样就解释了儿子的嘲弄。【小结】1.扩展语句的答题原则。①一个前提:对试题中所给定的文字在内容上必须丰富充实,即必须有“伸展、扩大”。②一个基础:既然是向外“伸展、扩大”,试题中给定的字、词、句、情景、思想就是起点,就是基础,扩展时这些文字必须用上,并且要用全、用尽。③三个合理:①不能扩展成病句。②扩展后的内容和文字所表达的语境要相符合。③扩展文字必须有明确而集中的中心,表达一个完整、明朗的意思。④四个满足:满足修辞的要求,满足字数的要求,满足句式的要求,满足卷面的要求。2.答题误区①偏离话题。扩展语句题应保持原句的基本面貌,要留心题干中“以……为重点”的要求。有的同学扩展时改变了原句的本义,偏离了话题。②不合情境。扩展语句一般都明确给出或前后文暗示出要按照一定的情境进行扩展。有的同学脱离情境,另行一套。③缺乏意蕴。有的同学的答案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符合扩展的要求,但整个扩展的内容缺乏意蕴。【示范引领】扩展语句:假如我们在写作时想要丰富表达“凄凉的秋天,斜阳中,我告别故乡”的情景,而且要重点突出“斜阳”的景象,你会如何扩展充实语句,以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呢?请试着写一写。(5分)答案1:清冷的秋天,到处是一片萧索的景象,那轮红艳艳的斜阳就像擦了胭脂的新娘,向我微微地笑着。家里的亲人都来送我,奶奶由小妹挽着胳膊,颤颤巍巍地送我到门口。她老泪纵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妈妈拉着我的手说:“儿啊,你可要早去早回啊,妈在家等着你呢!”咳!当时我那个难受,就甭提啦!我手里拎着包裹,去远方求学,绕了一个弯来到村后爷爷的坟前,和爷爷的魂灵告别。坟前的枯树,在斜阳的映照下,显得非常苍老,布满了皱纹,好似爷爷的容颜,但它却像一只筋骨毕露的臂膀,指向远方。(得0分。①违背情景:对“斜阳”进行暖色调的描写,同所设置的“凄凉的秋天”这一情景不相符合。②转移重点:情境的要求是以“斜阳”为重点,那就必须对“斜阳”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刻画。而这段话却转移了重点,详细地描写了送“我”远行的亲人,这样写,偏离了以“斜阳”为重点的要求。③节外生枝:扩写中提到了爷爷的坟,重点描写了坟前的那棵“枯树”,这些内容和所设置的情境没有丝毫的联系,纯属节外生枝)答案2:秋天的风一吹,使人觉得一阵寒意,斜阳吐出一丝丝冷辉,没有一点点热力。就在这时,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告别了家里的亲人,孤单单地踏上了远行的征程。(得2分。平分笔墨:这段话对“凄凉的秋天”“我告别了家人”“斜阳”三个方面的内容都进行了描写,平均用笔,没有突出以“斜阳”为重点的要求)答案3:天上的斜阳好似一个温柔的小姑娘,吹出一缕缕红晖。那红晖又像小姑娘的手指头,在温柔地抚摸着天空,抚摸着大地,抚摸着我的头发,给我带来无限的温暖,陪伴我走向天涯。(得1分。描写失真:这段话把“斜阳”的“红晖”比作“小姑娘的手指头”,本体与喻体之间没有任何相似点,把二者牵强结合在一起,不伦不类,使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答案3: 这是一个冷清的秋天,西天的寒树上一痕斜阳也失去了夏天的热情,面目苍白,冷漠地看着人间,它无力地吐出几缕凄冷的斜晖。看到它,我顿时觉得浑身一阵阵寒意,而就在这时,我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独自到遥远的地方谋生,此情此景,真是令人凄绝。(一是把握情境,根据需要来展开。从情境来看,“凄凉的秋天”一句,限制了这段话只能描写萧条冷落的秋季景象。“我告别故乡”一句,限制了这段话必须描写告别故乡时的情景。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情境中告别,其心情大多是悲伤、低沉的。二是把握重点,常用方法是让重点词语充当主语,对其进行描绘。如对“斜阳”展开详细描写,而且应是一种冷色调或暗色调的描写,以衬托离别时的悲凉心情。三是注意扩展语句题不仅要符合题意,更要使扩展后的语段富有意蕴,生动丰满。这是扩展语句题的最后归宿,也是增分点。高分答案一定是“生动丰满”的!为此,必须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文采)【小试牛刀】1.请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三个下面的词语,要求表达一个中心,写出一定的诗意。不超过150个字。古朴 情趣 欣赏 平添 恬静 困惑答案 (示例)生活在古朴、恬静的小山村里,看着碧蓝的天空,望着绿油油的青草,我享受着乡村生活的情趣。不过,这只是我梦境里的情景。我多想到那梦境里,坐在小山坡上,让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看蓝天下鸟儿飞翔,听树间虫儿歌唱,回味那陌生的亲切感。可是,理智告诉我,现在不行,这不由得平添了我些许的烦恼与困惑。解析 解题时,首先要按题目要求,选择三个最容易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的词语。该题要求至少选用三个给出的词语,综观六个词语,“古朴”“恬静”“情趣”最容易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语境——古朴、清幽。然后选择一个与“古朴”“恬静”有关的地方,比如远离城市的山村,描绘一定的场景。由于本题字数要求比较多,所以考生在描绘场景时可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丰满。同时也可借助一些陪衬的意象,拓展语段的内容,还可以写一些主观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2.有人说:“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请根据这句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要求:续写的话与引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90之间。答案 (示例一)刚性的法律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合情合理、完美无缺,温情脉脉的善良更能温暖我们的内心,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和谐的润滑剂、前进的加速剂。从这种意义上说,善良有时真的比真理更重要。(示例二)有时候拥有善良比拥有真理更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真实的世界需要真实的情感来维护,而善良则是真实情感的基础,没有了善良,真理也会显得可怕和苍白。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所给句子的含意,确定扩展点。是“有时候”,不是“所有时候”;善良,是一种崇高的品德,是由感情支配的;真理可以理解为理性支配下的法律、法规等。然后,理清思路,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善良比法律、法规更重要。最后确定用适当的手法表述这种情况。3.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采莲子[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 湖边。采莲船上。[人物] 采莲女,小伙子,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摇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漂荡。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解析 做题时要仔细品味诗句,充分发挥想象力,构建诗歌意境,想象主人公的动作、表情,力求体现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作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二是要写出诗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巩固练习】1.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至少选择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少于80字。父母 孩子 适应 批评 挫折教育 赏识教育 健康心理答案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父母往往是百依百顺。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旦遇到不顺,或是一点挫折,往往都无法适应,动辄离家出走。看来,除了多给孩子“赏识教育”,还需多一些“挫折教育”。一来,可以改变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二来,可以培养他们坚韧的性格,学会正确面对批评和逆境。解析 从这7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所扩写的这段话要围绕家庭教育来说,或者谈赏识教育,或者谈挫折教育,或者结合起来谈,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2.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含蓄,讲究诗意美,齐白石曾就“十里蛙声出山泉”这一命题创作了一幅经典画作,画面是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顺涧而下,将听觉通过视觉含蓄地表现出来,意为眼前的蝌蚪将成为明日的青蛙。假设你是一位画家,请你以“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富有含蓄的诗意美。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画面,并简要加以解析。(不超过100字)答案 (示例一)画面主体为两根花枝,枝上附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两个残存花蕊的花蒂,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红之处,抬头凝望枝上的花蒂。湿叶、落红表明雨骤,麻雀闲立意味着雨歇。(示例二)画面主体为光脚行走于小桥之上的老翁,身披蓑衣,手持斗笠,蓑衣斗笠仍在滴水,身上衣服尽湿;桥下水流湍急汹涌。老翁的打扮以及急流意味着雨骤,手持斗笠意味着雨歇。解析 考生在描述画面时,要抓住“注重含蓄”的特点,就是画面的主题不能够直接展示出来,要用其他细节暗示出来。对于“骤雨初歇”这一画面主题,可通过雨后的场景来表现,如用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来暗示。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概括分析小施特劳斯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不少于两点,每点不超过30字。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小施特劳斯从小就喜欢音乐,他7岁开始作曲,19岁成立乐队到各地巡演,很快就拥有了和父亲相当的知名度。家人都为他骄傲,可他自己却开心不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创作都是在模仿父亲的音乐,所以人们才喜爱,即使做得再好也是父亲的追随者。因此,小施特劳斯决定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超越父亲。最终,小施特劳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伟大的作曲家。答案 ①从小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从童年开始从事音乐活动。②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超越和创新,努力寻找突破自我的方向。③受老施特劳斯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④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解析 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筛选有关小施特劳斯成功的相关内容,即为何小施特劳斯成功了,如他从小喜欢音乐、敢于创新、有奋斗目标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