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1 邓稼先背景资料知识备查1993年7月29日是邓稼先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杨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这是一位科学家写的科学家评传。杨先生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自己说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邓稼先同志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作者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知识备查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1924年 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5年 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年 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1950年 获博士学位立即回国,再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 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此后隐姓埋名二十八载。1964年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1年 杨振宁回国,挚友相见。1986年 7月,因病逝世。去世前一个月,身份解密,其不凡成就始为人知。1999年 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他能领导大家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整体感知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作者为邓稼先领导科研人员独立设计“两弹”获得成功感到骄傲。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天府之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胄神明种。风虎云龙,万国来同,天之骄子吾纵横。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话说“奇丈夫”——邓稼先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诚真坦白,从不骄人,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你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说一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奇”在选择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的话,还是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话说“奇文”说说这篇文章“奇”在何处。“奇”在形式: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写起?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这些写即用邓稼先的“巨大贡献”与“鲜为人知”进行对比,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用真实的笔触,突出了邓稼先伟大的人格,开启了下文。“奇”在手法: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有什么作用。①相同点:学术、功劳、学术水平相当;②不同点:国籍、文化背景、性格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邓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文中的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的个性、品质截然不同。奥本海默是锋芒毕露,读研究生时就常打断别人的报告,即便到了中年,成为名人,有时还会这样。而邓稼先“是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表现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对比也叫对照,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作用是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性质更加突出,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比手法一、概念和作用1.纵向对比,即截取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迥然不同的环节,进行比较。2.横向对比,即将不同的人或物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二、对比手法有两种基本类型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2.文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三、考查形式四、答题模式“奇”在引用诗歌和歌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吊古战场文》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借此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在如此恶劣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巨大的成绩,衬托了邓稼先为祖国、为科学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结尾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当年中华优秀儿女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奋斗、献身精神,也体现了邓稼先为祖国研制原子弹而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引用命题点一、引用的概念二、引用的作用在文中恰当地引用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文中引用……有什么作用?引用……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读性、典雅性),使人物……的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三、考查形式四、答题模式讨论:文章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遇到此类问题该如何解答?1.环境本身的特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体现时间或情节的变化;③渲染(营造)氛围。“奇”在环境描写2.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①烘托人物的心情;②烘托人物的形象;③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3.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③埋下伏笔等。4.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①暗示文章的中心;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答题模式一般为:本段文字描写了……,渲染(衬托、交代)了……,表现了……合作探究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时不是单一的,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奇”在分段示例: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 课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使篇章显得简洁、明快,形成一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句子分段列举了1898 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奇”在含义说说你对第四部分中的“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 的理解。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示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震荡,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概括主题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描写、评价,展现了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形象,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课堂小结大历史背景生平经历人格魅力沙漠创业“我不能走”——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厚朴实,德才兼备身先士卒,不怕牺牲永恒骄傲,高度评价板书设计邓稼先作出贡献——“两弹”元勋赞扬作结——四个角度赞美一、作者简介(徐胜蓝、孟东明)杨振宁教授在中国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他与李政道教授在1957年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之后,1980年又获Rumford奖,继而于1986年获自由奖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93年获美利坚哲学学会颁发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秋又获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创立于1743年的美利坚哲学学会,是一个声誉卓著的国际学术组织,其目前的700名成员中,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就有100名。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代表该学会的最高荣誉。这个学会的执行官说,授予杨振宁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是因为“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他和李政道的合作及与密耳斯的合作取得的成就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物理学影响深远和奠基性的贡献”。美国费城的富兰克林学院是美国最具权威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这个学院颁给杨振宁的鲍威尔科学成就奖,是美国奖金额最高的科学奖(25万美元)。杨振宁教授是获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物理学家。该学院的正式文告说,给杨振宁颁发此项奖金,是为了奖励他在规范场(即杨振宁于1954年与密耳斯合作创立的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杰出贡献。文告称赞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杨—密耳斯规范场理论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为表彰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中国有关方面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申请,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的、国际正式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已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正式批准。这是一项崇高的荣誉。“杨振宁星”将在浩瀚的宇宙中永远闪烁。令我们崇敬不已的是,这位科学大师,时刻关注并鼎力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他的功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1996年1月,杨振宁被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首次授予国家级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同时得该项奖的还有英国的已故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李政道、德国的知识产权专家豪伊塞尔和日本的水稻专家原正市等六人。此项奖旨在奖励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选自《杨振宁传·五版前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二、邓稼先的光辉一生(徐焰)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选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报》)三、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两弹”元勋──邓稼先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选自《杨振宁传》,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邓稼先(公开课)优秀课件.pptx 中国男儿 (1).mp3 相关资料.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