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 四季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以近似圆的轨道绕着太阳逆时针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夹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知道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2.科学探究阅读资料并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3.科学态度、STSE对地球公转现象有好奇心,积极参加四季形成的模拟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乐于分享。初步了解所学地球公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引入:我们知道了四季的划分,了解了四季变化中可观测的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影长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季的形成》。(二)新课学习1.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阅读“日心说“的有关介绍:154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写作,建立了“日心说”理论。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转。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成为近代天文学的奠基。(2)交流并小结:哥白尼“日心说”理论首次提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了解地球的公转。教师演示并讲解,同时课件展示教材P52下方图。a.地球绕自身轴的转动,就是地球自转。这个轴称为地轴。b.地球以近似圆的轨道绕太阳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夹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c.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逆时针转动。d.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4)学生自己操作地球仪,理解上述概念。2. 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1)明确任务:做模拟实验,从地球的运动来推测四季形成的原因。(2)实验前交流:a. 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么样?b. 地轴倾斜与地面接受太阳的光和热的多少有关吗?c. 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分组讨论,制订实验计划。(4)班级交流,明确实验方案:两步走。第一步,地轴不倾斜,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 第二步,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5)研究一:地轴不倾斜,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①讨论:a.用什么器材模拟太阳和地球?b.怎样让“地轴”不倾斜?c.“地球”该怎样运动?“太阳”呢?d.怎样观察“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②汇报并小结:在“北半球”某处用橡皮泥垂直地面竖直固定一根牙签,我们可以根据影子的变化来判断阳光照射的角度。a.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让“地轴”垂直桌面。b.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c.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d.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③实验,记录,并汇报:将实验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你的发现与事实相符吗?④小结:如果“地轴”不倾斜,牙签影长的变化与事实不相符,说明“地球”上没有出现四季变化。(6)研究二: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①明确实验方法:a.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将地球仪平放在桌面上,则“地轴”就是倾斜的。b.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c.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注意:“地轴”要一直指向北。d.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②实验,记录,并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③小结:如果“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牙签影长的变化与事实是相符的,说明“地球”上出现了四季的变化。(7)追问:对比这两个实验的结果,这说明了什么?(8)全课总结: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着,始终指向北极星,绕着太阳转)是四季形成的原因。a.北半球,夏季阳光直射程度大,照射面积大,获得太阳光能量多,温度高;冬季阳光直射程度小,照射面积小,获得太阳光能量相对少,温度低。b.正对阳光时的影子,就是正午的影子。假如以冬至时正午的影子长度为标准,再回到这个影子长度,则说明地球公转了一周。这个周期就是我们说的“一年”。一年12个月,约365天。c.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三)整理,下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日 心 说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日心说”的观点:1.地球是球形的。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2.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因为天空比大地大太多,如果无限大的天空在旋转而地球不动,实在是不可想象。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在宇宙中心,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日心说”是一个学说,在证明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同时,也有一些错误:1.太阳并非宇宙中心,而是太阳系的中心。2.地球并非是引力的中心。3.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不全是地球运动引起的。4.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不做圆周运动。因为这些错误,所以“日心说”只能算是学说,而较“地心说”却相对准一些,因为它证明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进行公转的。《四季的形成》学习评价表班级: 姓名:项目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以近似圆的轨道绕着太阳逆时针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夹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知道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科学探究 阅读资料并能用模型解释地球公转,能设计模拟实验演示并解释四季的形成。科学态度、STSE 对地球公转现象有好奇心,积极参加四季形成的模拟实验,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并乐于分享。初步了解所学地球公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共16张PPT)3.四季的形成1543年,哥白尼完成了《天体运行论》的写作,建立了“日心说”理论。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一颗普通行星,其自身又自转。哥白尼的学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成为近代天文学的奠(diàn)基。首次提出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绕自身轴(zhóu)的转动,就是地球自转。这个轴称为地轴。地轴夏至春分冬至秋分地球以近似圆的轨道绕太阳转动,地轴与这个转动平面的夹角是23.5°,并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绕着倾斜的地轴自转的同时,绕太阳逆时针转动。夏至春分冬至秋分地球绕太阳转动称为地球公转。探究四季形成的原因做模拟实验,从地球的运动来推测四季形成的原因。任 务如果地轴不倾斜会怎么样?地轴倾斜与地面接受太阳的光和热的多少有关吗?如果地轴倾斜的方向……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方案?交 流分组讨论,制订实验计划。设计实验第一步,地轴不倾斜,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第二步,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1.用什么器材模拟太阳和地球?2.怎样让“地轴”不倾斜?3.“地球”该怎样运动?“太阳”呢?4.怎样观察“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地轴不倾斜,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研究一讨论①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让地轴垂直桌面。②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③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④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北半球某处用橡皮泥垂直地面竖直固定一根牙签,我们可以根据影子的变化来判断阳光照射的角度。如果“地轴”不倾斜,牙签影长的变化与事实不相符,说明“地球”上没有出现四季变化。将实验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你的发现与事实相符吗?实验汇报小结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地面上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研究二①以桌面为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将地球仪平放在桌面上,则地轴就是倾斜的。②用手电筒光直射地球仪中部。③让地球的公转从“春分”开始,依次通过“夏至”“秋分”“冬至”各点。④观察正午时牙签影子的变化和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地轴要一直指向北。如果“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牙签影长的变化与事实是相符的,说明“地球”上出现了四季的变化。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你发现了什么?实验汇报小结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地轴”不倾斜,牙签影长的变化与事实不相符,说明“地球”上没有出现四季变化。如果“地轴”倾斜,且方向保持不变,牙签影长的变化与事实是相符的,说明“地球”上出现了四季的变化。总结地球公转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地轴倾斜着始终指向北极星绕着太阳转北半球,夏季阳光直射程度大,照射面积大,获得太阳光能量多,温度高;冬季阳光直射程度小,照射面积小,获得太阳光能量相对少,温度低。正对阳光时的影子,就是正午的影子。假如以冬至时正午的影子长度为标准,再回到这个影子长度,则说明地球公转了一周。这个周期就是我们说的“一年”。一年12个月,约365天。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3 四季的形成.ppt 学习评价表.doc 教案.doc 素材:日心说.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