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 微生物第二课 观察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2.科学探究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3.科学态度、STSE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懂得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配置酵母与温糖水混合液的材料(干酵母、温水、培养皿、白糖、搅拌棒),酵母菌临时装片材料(滴管、载玻片和盖玻片、吸水纸、镊子),显微投影设备(选用);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2)学生汇报。(3)小结:实验发现,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4)引入: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霉,看看能发现什么?(二)新课学习1. 观察霉的玻片标本(1)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2)交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再次观察:看似不同的霉,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课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结构图。(5)小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2. 观察酵母 (1)明确观察任务:a. 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b. 取一滴混合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c. 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学生实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小结:将酵母与温糖水混合,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少量气泡,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将混合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生殖。还记得猿猴造酒吗?那就是看不见的酵母菌对水果的发酵作用。3. “与人共舞”的微生物(1)讲述: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微小生物,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2)课件展示教材P18下方的两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这两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4)自主阅读材料: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300倍)观察人的牙垢,发现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他惊叹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5)交流:看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6)思考: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发现了细菌。如果发明了上万倍的显微镜,猜一猜,我们会发现什么?(7)学生自由猜测。(8)小结: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9)课件展示教材P19下方的四幅图。(10)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11)总结:随着显微镜的问世,人们探索微小生物的步伐从未停歇,先是发现了酵母菌、霉菌等,随后是细菌,然后是更微小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4. 认识微生物中的“巨人”(1)讲述: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2)课件展示教材P20上方的三幅图。(3)交流:根据这三幅图,谈谈你的看法。(4)教师提醒:在野外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剧毒!(5)讲解种蘑菇的方法:作为课后任务布置。a. 打开菌包的袋口,留出一个小口。b. 3—15天,菌包上面会长出菇蕾。勤喷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湿。c. 欣赏我们的劳动成果!(三)整理,下课。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观察微生物》学习评价表班级: 姓名:项目 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科学知识 知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科学探究 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科学态度、STSE 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懂得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老师给我的评价:注: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相应的栏目内画“√”,教师在最下面的一行中给出评价,用、、的符号表示。(共18张PPT)2.观察微生物上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观察霉的玻片标本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看似不同的霉,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小微粒(小微粒在食物上长出的“根”“茎”)(落在食物上会生长发育)菌丝小微粒的家霉菌结构图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观察酵(jiào)母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取一滴混合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观察任务将酵母与温糖水混合,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少量气泡,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将混合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生殖。小结还记得猿猴造酒吗?那就是看不见的酵母菌对水果的发酵作用。“与人共舞”的微生物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微小生物,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肠道内的乳杆菌皮肤上的葡萄球菌说一说,从这两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300倍)观察人的牙垢(gòu),发现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他惊叹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看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发现了细菌。如果发明了上万倍的显微镜,猜一猜,我们会发现什么?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流感病毒腮腺(xiàn)炎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大肠杆菌噬(shì)菌体说一说,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中的“巨人”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牛肝菌榛(zhēn)蘑木耳在野外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剧毒!课后任务种蘑菇1打开菌包的袋口,留出一个小口。23—15天,菌包上面会长出菇蕾(lěi)。勤喷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湿。3欣赏我们的劳动成果!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虽然大部分的微生物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可是它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胃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85千米的高空、11千米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近100℃的温泉、零下250℃的极端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至于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方,也正是微生物生长生活的适宜条件。因此,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常常是“深在菌中不知菌”。微生物聚集最多的地方是土壤,土壤是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大本营,任意取一把土或一粒土,就是一个微生物世界,不论数量还是种类均很多。在肥沃的土壤中,每克土中含有约20亿个微生物,即使是贫瘠的土壤,每克土中也含有3亿~5亿个微生物。空气里悬浮着无数细小的尘埃和水滴,它们是微生物在空气中的藏身之地。哪里的尘埃多,哪里的微生物就多。一般来说,陆地上空比海洋上空的微生物多,城市上空比农村上空的微生物多,杂乱肮脏地方的空气里比整洁卫生地方的空气里的微生物多,人烟稠密、家畜家禽聚居地方的空气里的微生物最多。各种水域中也有无数的微生物。居民区附近的河水和浅井水容易受到各种污染,水中的微生物比较多。从人和动植物的表皮到人和动物的内脏,也都经常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在大肠中清理消化不完的食物残渣。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还是人肠道缺少不了的帮手呢!把手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一双普通的手上带有细菌4万~40万个,即使是一双刚刚用清水洗过的手,上面也有近三百个细菌。人们在握手时,会把许多细菌传播给对方,所以握手也可能传播疾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观察微生物.ppt 学习评价表.doc 教案.doc 素材:无处不在的微生物.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