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邓稼先》全文共六个部分,思路严密而清晰。作者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他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对民族的贡献,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要注意作者是带着传统意识、全球视野、历史眼光、民族感情来写作本文的,因此能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落笔,能把主人公与美国原子武器之父对比着写,能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奋斗史的高度来写。
学情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种类之一。同时,名人的奋斗业绩和精神品格,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认识问题不够全面,又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人传记的兴趣,让他们学会阅读的方法,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和崇高品格,从中体会健康向上的审美享受。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结构。
3.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
2.感受文章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邓稼先的资料。
2.制作带有重点问题、重点语句和插图等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986年7月的一天,邓稼先在弥留之际,拉着妻子许鹿希的手,向她描述原子弹爆炸时的壮丽景象:奇异的闪光,比雷声大得多的响声翻滚过来,一股挡不住的烟柱笔直地升起……沉浸在这自己创造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意中,他的声音虽然微弱,却是那么坚定:“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这,就是中国人民最有奉献精神的好儿子——邓稼先。
二、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 速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为题目《邓稼先》添加上一个合适的修饰语。
[学生回答] 伟大的、舍己为人的、公而忘私的……
[提出问题] 全班分小组,每组组员按文章六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展示] ……
[教师小结]
1.结合历史背景引出邓稼先;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3.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及奉献精神;4.作者的情感;5.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6.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和悼念。
[提出问题] 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研讨] ……
[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重点写出了邓稼先坚强的意志和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三、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下面我们就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读懂这位伟大的人物。
[提出问题] 默读并画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回答] 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教师追问]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
[师生互动] 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教师追问]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讨论] ……
[教师明确]
(1)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他做到了中国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
[教师小结]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四、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学生活动] 自由朗读课文“我不能走”部分,然后提出理解中的疑难。
[教师预设] 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1.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2.对“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怎样理解?
3.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
[教师明确]
1.《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华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
3.“中国男儿”即指邓稼先,《中国男儿》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同时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教师互动] 教师教诵《中国男儿》,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时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学生回答] ……
[教师小结] 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像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评价,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
[提出问题]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你还能在其他部分提出疑问吗?
预设一:
[学生回答] 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教师明确]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多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预设二:
[学生回答] 第四部分小标题“民族感情?友情?”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教师互动]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教师小结] 一曲《中国男儿》,是一种气概;一句“我不能走”,是一种使命;一封短信,是一种民族尊严;满眶热泪,是一种深沉感情。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的天空。邓稼先、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他们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国的一方天空。
五、品味语言,感受特色
[提出问题] 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朗读] 学生圈点。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因为它……”的句式在组内交流。
[教师明确]
1.手法的运用。(1)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2)引用。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的引用。(3)排比。第一部分中对1898年列强侵华罪行的陈述,“强占”“租借”的反复出现。运用写作手法的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多变的句式。(1)句式十分整齐。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三段等。(2)长短句交错使用。第三部分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长句有气势,读来朗朗上口,短句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3.文章无华丽辞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
六、结束语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民族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七、作业设计
1.尝试给邓稼先写“墓志铭”。
2.收集其他“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选择一人,参照课文为他写小传。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真诚坦白,忠厚朴实  永恒的骄傲
民族脊梁,热血奉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导入时一定要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关于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友谊。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学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地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甚至可以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备课资料●
1.孙绍振解读杨振宁的《邓稼先》
这是一篇写人物的文章,但一开头却并没有写这个人物,而是铺开了一幅祖国百年的历史年表。对于写人物的文章来说,这样做是很冒险的。一来因为年表缺乏感性,二来照顾的面很广泛,容易变成罗列现象。但是作者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了一个对比结构,前面是列强侵略,中国丧权辱国的系列时间,后面是中国成功制造原子弹、氢弹,达到国防自卫武器世界先进水平的记录。二者的对比如此强烈。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震撼力。这种震撼力,虽然不是感性的,但是智性的冲击力一样可以撼动读者的心灵。
其次,作者把人物放在祖国百年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就把人物提高到了历史的高度,这使文章有了一种宏大的气魄。
此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作者和邓稼先虽然是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但由于长期阻隔,作者不可能写他的一切。对于邓稼先最具历史意义的工作的许多具体情况和细节,直接的经验材料有限,能够写到文章中去的,只是两三个片断。这给作者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克服这个矛盾,作者首先采取了一个办法,和前述历史背景相应,作者把邓稼先和另一历史人物、科学大师相比。此人就是举世闻名的领导美国制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但是,比较的重点,并不是两个人的相同之处。相同之处,不过是一个逻辑的过渡,作者的用心恰恰在相异之点: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文章的主旨是写人物,人物要感人,不能光凭理性,光靠历史人物的共性,要靠感性,靠人物的个性。作者用相当精炼的笔墨先写物理学大师锋芒毕露的个性。本来,写奥本海默的个性,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陪衬,篇幅的限制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作者特别点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不能用过多的篇幅来表现他的个性。作者只选择了,或者说提炼了一个具体的、可感的细节: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他打断人家的发言,拿着粉笔上台,讲述自己的观点。从社交礼仪角度来说,这是很无礼的,但正是在这种“无礼”中,世界级大科学家对科学的执着和个性化的凌厉锋芒跃然纸上。所有这一切是为了衬托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良苦。邓稼先的工作是极端保密的,就是相见了,也不能询问打听,所以作者除了用他熟悉的奥本海默来对比以外,还要用具体的材料来证明。首先用他的工作成果来推论,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其次作者选用了邓稼先成功说服两派的“奇迹”这一事例。最后作者进行评述: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这个议论十分精彩,又十分警策。既没有为了强调邓稼先的优秀品质,而简单地贬低奥本海默,又恰如其分地突出了邓稼先的品格。在国际学术界,奥本海默的地位高于邓稼先,只要把邓稼先放在和奥本海默同等的地位上,就是对邓稼先的推崇了。
文章写到这里,差不多已经花去了一半的篇幅,还没有一点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包含直接经验的事件,是文章的一大弱点。作者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材料,只是用得很慎重。下面这一节“民族感情?友情?”就是作者唯一有亲身体验的事件——谣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成功,有一个外国人(寒春)参与。作者向邓稼先征询,邓的回答是: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这本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中国人在这个领域里登上了科学技术的高峰,西方就传言说,这和西方人的参与分不开。如果是一个文学家,至少脸上是要有表情的,但是,邓稼先的回答,却平静得不能再平静,简单到不能再简单,连一点感情都没有流露。这并不是邓稼先没有感情,他的感情不过是没有直接流露在脸面上,而是在他的行动中。虽然作者问过之后就和他分手了,但后来收到一封信:(信)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小“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样重要的信息,口气这样平静,语言这样朴素,好像有点轻描淡写,仍然没有直接的感情流露。这样写的好处是:第一,充分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理性;第二,表现了科学家的严谨:并不是绝对没有外国人,苏联人是给过援助的;第三,但是,在时间上有限定——早期;第四在量上有限定——“极少”;第五,这种“援助”是加上了引号的,这就是说名义上是援助,实质上是很成问题的。这样的语言风格,和作者前面描述的邓稼先的一系列特点(忠厚平实、从不骄人、农民的朴实气质)遥相呼应。
邓稼先的语言,理性含量是很多的,情感含量也是有的,但情感的含量是潜在的。作者对邓稼先这种沉潜的性格,无疑非常赞赏。但作者的个性似乎和邓稼先有些不同。从哪里看出来呢?从文字上。得到这个简短的信息以后,禁不住“感情震荡”起来,他竟然“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
同样是科学家,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和邓稼先的不同,他是个情感比较丰富的人,而且还比较喜欢抒情: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不但是富于情感的人,而且是个会抒情的人。感情的深沉恰恰在于和理性的不同。理性,用语言说不清楚就谈不上理性,而感情越是说不清楚,就越是强烈。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抒情的冲动。他在写作本文时,显然面临着一种矛盾,就是他对邓的情感相当强烈,而他所掌握的直接经验却比较有限。同时他又显然在努力把读者带进邓的精神境界。这时,作者的想象力帮了大忙: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值得注意的是“心情”两个字,他所关注的是邓的内在情怀。邓的功绩已经人所共知,而邓的精神,尤其是他的情感,却不免为世人忽略。对“心情”的强调,令我们想到张洁《拣麦穗》开头那一段,几次三番地提起当姑娘拣拾麦穗时的“幻想”,而出嫁以后,却失去了那些“幻想”,使得当时那些绣啊缝的,失去了情感的价值。而这里,强调邓的“心情”,恰恰是突出了情感的价值,从理论上来说,也就是审美价值。下面的文字正是在这一点上有了重要性:“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2.《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淹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