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1《古诗词三首》PPT统编版 四年级 下揭示课题古诗词三首1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新知导入你去过乡村吗?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给你别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美景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新知讲解解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时:四季。杂兴(xìng):随兴而写的诗。(诗人)随兴而写的关于乡村四季的诗,其中的第二十五首(关于夏季的诗)。新知讲解知作者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晚年时回到苏州石湖隐居,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集》《吴船录》等。新知讲解读古诗先借助注释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四时田园 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 金黄 杏子肥,麦花 雪白 菜花稀。日长 篱落 无人过,惟有 蜻蜓 蛱蝶飞。/////////新知讲解záxīqīngtíng杂稀蜻蜓lí篱dié蝶我会读注意读准平舌音“杂” 。注意读准后鼻音“蜻、蜓”。新知讲解záxīqīngtíng杂稀蜻蜓lí篱dié蝶我会写“稀、蜻、蜓、蝶”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新知讲解重难点字书写指导蜓tíng庭tíng挺tǐng给“蜓”换换偏旁,你想到了哪些字?中间一横略长。捺画要托住“壬”。新知讲解解诗意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圈一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新知讲解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个大饱满,汁多鲜美。稀稀落落。诗意: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新知讲解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前两句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这两句对仗工整,诗人抓住梅子、杏子、麦花、菜花这四种景物的特征展示了初夏农村特有的景象。静景:有花有果,有形有色对仗工整万物蓬勃生长新知讲解请你根据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想象画面新知讲解这幅画面是不是很美呢?带着对这幅美景的喜爱之情朗读一下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果园和田野,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此时乡村的人们又在干些什么呢?齐读后两句诗。看看这两句诗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新知讲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蝴蝶的一种篱笆白天变长了诗意: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新知讲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篱落无人过”的原因是什么?初夏白日变长,庄稼蓬勃生长,也是农民们忙碌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新知讲解诗人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无人过”从侧面写出农事的繁忙。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新知讲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夏日白天变( )了,农民们在不远处的田野里辛勤地( )、( )……来到村口,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 ),( )经过。只有( )和( )绕着篱笆( )地飞舞着。播种长短没有人蜻蜓锄草蝴蝶悠闲再读后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新知讲解后两句用蜻蜓、蛱蝶的翻飞来衬托村中的幽静,从侧面写出了初夏农事正忙,所以行人少见。诗歌妙在后两句,画留空白处,诗有言外意,写出了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气氛,余味无穷。悟诗情新知讲解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诗中的初夏乡村景色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怪不得作者这么喜爱它。让我们来齐读这幅独特的风景画吧!伴读音乐新知讲解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先来听一听这首古诗的唱读版,再一起试着唱一唱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唱读诗古诗唱读新知讲解背古诗金黄蜻蜓无人过肥雪白稀蛱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 范成大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日长篱落( ),惟有( )( )飞。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新知讲解主题概括这首诗用 ________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同时写出了农民的忙碌,表达了对乡村景色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梅子黄喜爱菜花稀杏子肥麦花白拓展延伸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课堂练习一、拼一拼,写一写。傍晚时分,夕阳照在 xī( )疏的篱笆上,几只qīnɡ tínɡ ( )正落在上面休息。二、形近字组词。梅( ) 麦( ) 唯( ) 蛱( )海( ) 青( ) 惟( ) 峡( )课堂练习稀蜻 蜓梅子小麦惟一蛱蝶大海青草唯有山峡三、读读诗句,理解词语和句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篱落:_________ 惟有:______篱笆只有课堂总结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如,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这些诗人都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多找来读读,提高自身的文学底蕴。板书设计惟有 蛱蝶飞金黄 肥雪白 稀静态美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 无人过以动衬静结构梳理新知导入第二课时第三课时上节课范成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背诵古诗吧!诗人范成大眼中的夏季乡村美景真是让人心情愉悦!你知道春天的乡村景色是怎样的吗?复习导入新知讲解解诗题宿 新 市 徐 公 店住宿的客店(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开的客店里。从题目来看,《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这首诗写了诗人投宿徐公店时的所见之景。住宿、投宿地名新知讲解知作者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亦清新自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著有《诚斋集》等。主要作品:《宿新市徐公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新知讲解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新知讲解读古诗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新知讲解我会读徐公店住宿篱笆稀疏追蝴蝶新知讲解sùxú宿徐我会写shū疏右半部分上窄下宽。最后三笔要排布均匀。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竖为垂露竖。蔬-艹=疏稀疏新知讲解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暮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解诗意新知讲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篱笆。小路向远处延伸。小路新知讲解树头/新绿/未成阴树上新长出绿叶。联系生活想一想:你见过“新绿”吗?“阴”指树荫,“未成阴”指还没有形成树荫。静景美丽,体现喜爱。新知讲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诗意: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通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新知讲解这两句描写的景色幽静又美丽,带着对这幅美景的喜爱之情朗读一下吧!朗读指导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篱落”“疏疏”语调要轻快,语气不要太重。新知讲解前两句诗描述了美而幽静的画面,接下来诗人又会描绘出怎样的画面呢?一起去看看吧!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奔跑诗意:忽然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新知讲解你知道孩子为什么找不到黄蝴蝶吗?菜花黄蝶无处寻动景有趣,体现喜爱。新知讲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里的“飞”字能不能换成“逃”?为什么?从表面上看可以换,黄蝶躲避儿童的追赶,用“飞”字显然不合情理,用“逃”反而更准确。然而实际上,“飞”字的精妙之处恰在这里,黄蝶飞入黄色的菜花显然不是在逃,而是在和儿童捉迷藏。儿童“戏蝶”反被“蝶戏”,真是妙趣横生啊!悟诗情新知讲解黄蝶“无处寻”,请发挥想象画面中的人物有怎样的神态和动作?看到黄蝴蝶飞入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失去了踪影,儿童一会儿踮起脚来四处张望,一会儿蹲下身子在菜花下查看,一会儿跳起来向远处追寻,真是可爱极了!想象画面新知讲解伴读音乐朗读指导这首诗的静景美丽,动景有趣,快来伴着音乐,带着对这幅美景的喜爱之情朗读一下吧!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新知讲解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 )疏疏一径深,树头( )( )。儿童( )追( ),飞入( )无处寻。篱落菜花急走未成阴新绿黄蝶填一填,背一背巧背诵新知讲解《宿新市徐公店》写的是 ___________借宿客店时见到的乡村_____________ ,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春日美景闲适杨万里主题概括拓展延伸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拓展阅读课堂练习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深”在字典中的解释:A.久,时间长;B.程度高的;C.(颜色)重;D.从上到下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跟“浅”相对。深秋 (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情谊很深( ) 颜色太深 ( )课堂演练····DACB二、填空。《宿新市徐公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宋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新知讲解根据学过的两首古诗,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正字音。再读,明诗意。三读,想画面。四读,悟诗情。总结学法课堂总结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乡村是那么纯朴、恬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优美的诗句传递给我们的。课堂总结板书设计结构梳理诗:宿新市徐公店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追入、儿童、黄蝶、菜花 意:(色) 黄(绿)(黄)(静)(动)新知导入第三课时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新知讲解本课《清平乐·村居》这个题目怎么跟其他两首诗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和曲调。“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乡村生活。很多词题都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用间隔号隔开,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一般清平乐·村居词牌名这首词的题目解诗题新知讲解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豪放词派代表人物。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知作者新知讲解读诗词借助注释初读古诗词,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圈出词中生字。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ǎochúbō新知讲解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听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多读几遍,读通诗句 。新知讲解茅 檐 翁 媪 锄 豆亡 赖 剥 莲 蓬máo yánwēnɡchúlàibō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我会读识记方法新知讲解máoyánwēnglàilóng茅檐翁赖笼我会写bō剥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新知讲解檐yán巧记:“木”字“詹”边站。重难点字书写指导“八”不能少。翁wēng“公”不要写成“分”。新知讲解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首古诗想一想:词跟诗有什么不一样?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有长有短上下两阕换韵脚新知讲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叠词,更有韵味。代指茅屋。(乡村美景图)解词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相亲相爱老翁和老妇陶醉吴地方言(翁媪对话图)词意:低矮的茅屋旁,一条小溪缓缓流淌,溪边青草茂密,映衬得小溪更加清澈。那是谁家的老两口啊,在屋前用吴地方言聊着天,喝酒逗乐,真是其乐融融。新知讲解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你能夸一夸大儿子和二儿子吗?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卧剥图无拘无束,天真可爱小儿子在做什么呢?勤劳能干心灵手巧在田间除草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新知讲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人物各有活动,体现喜爱。词意:大儿勤劳,在溪东的豆田间除草;二儿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最淘气可爱,在溪边剥莲蓬,自由自在。新知讲解( )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 );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 )的双手编织( );( )的小儿子,正( )在溪边,( )地哼着歌儿剥( )。读完下阕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锄草勤劳鸡笼卧可爱灵巧开心莲蓬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想画面新知讲解2.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1.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3.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因美好的景色而醉;因家庭的和谐而醉;因小儿子调皮、讨人喜欢而醉;……悟诗情新知讲解这三句正好将五个人物的活动联结成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溪”字在这首词中出现了三次,它有何妙用?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溪溪溪新知讲解朗读指导伴读音乐让我们一起伴着音乐,怀着对美景和人物的喜爱齐读这首词吧!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新知讲解再来听一听这首词的唱读版,一起试着唱一唱吧!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唱读音乐新知讲解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 ),溪上( )。醉里吴音( ),白发谁家( )? 大儿( )溪东,中儿正织(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 )( )。低小鸡笼锄豆相媚好青青草翁媪卧剥莲蓬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词!巧背诵新知讲解主题概括《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展现了_________ 的农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之情。悠闲喜爱赞美拓展延伸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拓展阅读课堂练习一、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画上“√”)清平乐(lè yuè ) 茅檐 (yán yáng) 剥莲蓬 ( bō bāo )亡赖(wáng wú) 相媚好(méi mèi) 翁媪(wēn ǎo)√√√√√√二、填空《清平乐·村居》中,“_________”是词牌名,“村居”是______,词的作者是_____代词人 _________。这是一首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_____、_____、______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清平乐题目宋辛弃疾茅檐小溪青草吴姓五口之家乡村生活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的喜爱课堂练习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无忧无虑生活之趣结构梳理茅檐:低小翁媪:吴音 相媚好大儿:勤劳中儿:心灵手巧小儿: 无赖作业布置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你最喜欢哪一首诗词?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课后作业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 古诗词三首【教材简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描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的诗作。诗的前两句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更显其静。《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此诗主要描写乡村田园风光。诗中写篱落、儿童、黄蝶、菜花等景物,运用细节描写,表明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分上、下两片,作者通过对村居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家生活画面。全词语言浅显朴素、清新淡雅、朗朗上口。学习古诗词重在诵读感悟。教学中,将感性悟与理性学相结合,让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词中的画面,联系已学诗句,明确必要的文言知识,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定能使古诗词学习理趣并存,从而感受到古诗词语言的魅力。【学情分析】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春节这一传统俗节日,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然而对于老北京人怎样过节,学生了解的情况不多,也因此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趣。【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积累重点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品读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教学难点】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课时目标】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导入你去过乡村吗?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那一幅幅和谐的画卷,定会给你别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美景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2.揭示课题,读题二、解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1.师指名读诗题,(1)了解题意。师引导: “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2)生齐读诗题。2.简介诗人。(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家”。晚年时回到苏州石湖隐居,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集》《吴船录》等。(3)生自由读简介。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3.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4.指导书写。(1)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2)课件出示:稀xī 蜻qīnɡ 蜓tínɡ(3)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4)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5)给“蜓”换换偏旁,你想到了哪些字?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全诗。2.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3.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4.指导读出节奏。(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3)师生合作朗读。(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五、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3)指名交流。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4)理解“杏子肥”“菜花稀”。师引导:杏子:个大饱满,汁多鲜美。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2)师指名读。(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⑤配乐齐朗读。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3)引导理解“无人过”。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⑥示例:侧面描写。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5)师生合作朗读。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②师生合作朗读。(6)引导想象画面。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②生自由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六、 反复吟诵,品悟情感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让我们美美地读读吧。(生齐读)(3)指导背诵。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②师指名背诵。七、拓展延伸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八、课堂总结,激发兴趣。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板书设计】第2课时宿新市徐公店【课时目标】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1)检查复习。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谁能背诵一下?(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自然美的田园风光!诗人范成大眼中的夏季乡村美景真是让人心情愉悦!你知道春天的乡村景色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将走进杨万里向我们展示的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2. 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1)解析题目意思。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②生交流。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2)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二、知晓作者。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亦清新自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著有《诚斋集》等。主要作品:《宿新市徐公店》《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家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宿新市徐公店》。三、学习生字1.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1)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2)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2.指导书写(1)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2)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疏”,师指导书写。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2)师指名读。(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4.初读课文,了解景物。(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5)引导理解“径”。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预设:小路。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5.诵读诗句,理解诗意。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6.联系诗句,想象画面。(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2)生交流。7.想象诗的意境。(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3)创设情境朗读。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②生大胆想象交流。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③配乐读诗。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④指导背诵。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8.默写古诗。(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2)生自由默写。(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五、拓展延伸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六、课堂总结。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乡村是那么纯朴、恬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优美的诗句传递给我们的。(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字词教学。)【板书设计】宿新市徐公店诗:宿新市徐公店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追入、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色) 黄(绿)(黄)第3课时清平乐·村居【课时目标】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初识宋词1.导入。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乡村风景让人沉醉,词中的风景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①板书:清平乐·村居。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②师指名读。(相机板书:词牌)③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④指导朗读。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课题)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板块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同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朗读,检查预习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2)识记字形。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赖、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3.检查课文朗读。(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①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②生交流讨论。③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三、理解诗意1.出示上阕(1)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2)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3)理解“醉”。①指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②“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酣醉、沉醉……)预设: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4)相机理解“吴音”一词的词义。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江西饶州闲居,这里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5)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结合词句理解,“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6)理解“相媚好”。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亲相爱”。(7)引导想象说话。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课件出示: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②同桌练习说话。③师指名交流。(8)引导体会情感。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9)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2.出示下阕A.“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劳作。(引读:这就是——“大儿锄豆溪东”)B.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织着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C.“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师小结:“茅檐、小溪、青草、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1)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2)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3)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联系旧知、结合原句、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4)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5)生交流。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四、品读赏析,感悟词境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1)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2)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3)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①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②想象诗人喝了一点儿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2.理解诗人之“醉”。(1)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2)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师小结: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3.指导朗读。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设计意图: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五、拓展延伸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读辛弃疾这首词,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他陶醉于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六、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七、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2.你最喜欢哪一首诗词?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板书设计】金黄 肥静态美雪白 稀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日长 无人过以动衬静惟有 蛱蝶飞生活之趣无忧无虑茅檐:低小翁媪:吴音 相媚好大儿:勤劳清平乐·村居中儿:心灵手巧小儿: 无赖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8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时作业1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一、拼一拼,写一写。傍晚时分,夕阳照在xī ( )疏的篱笆上,几只qīnɡ tínɡ ( )正落在上面休息。二、形近字组词。梅( ) 麦( ) 唯( ) 蛱( )海( ) 青( ) 惟( ) 峡( )三、一字多音,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今天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xīng)。( )2.刚才听到爸爸说要给我买台电脑,我听后兴(xīng)奋极了。( )3.日长(cháng)篱落无人过。( )四、读读诗句,理解词语和句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1.篱落:___________ 蛱蝶:_______________ 惟有:_______________2.说说读了这两句诗,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课时(答案)一、稀 蜻 蜓二、梅子 小麦 唯一 蛱蝶 大海 青草 唯有 山峡三、1.× 2.√3.√四、1.篱笆 蝴蝶的一种 只有 2.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第二课时一、一字多音我会选。xiǔ sù1.昨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住了一宿( )。2.下了晚自习,同学们都要回宿( )舍。二、读拼音,写汉字。黄昏时分, 一只蜻蜓xú xú ( )落在xī shū( )的 lí bɑ( )上,准备要在这儿借sù( )一晚。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宿( ) 未( ) 径( ) 菜( )宜( ) 味( ) 经( ) 彩( )四、读读古诗,说说自己的理解。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诗中描写了________种景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欢乐情景。第二课时(答案)一、 徐徐 篱笆 生疏二、住宿 适宜 未来 品味 小径 经过 白菜 彩色三、1.xiǔ 2.sù四、1.宋 杨万里 6 篱落、一径、枝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第三课时一、给加粗字选择正确读音。(画上“√”)清平乐( lè yuè ) 茅檐 ( yán yáng )剥莲蓬 ( bō bāo ) 亡赖( wáng wú )相媚好( méi mèi ) 翁媪( wēn ǎo )二、填空。《清平乐 村居》中,“______”是词牌名,“村居”是_________,他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词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代词人 ____________ 。这是一首描写_____的词作,词中通过描写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 、 等这些平常的景象,把农村生活风貌真实地反映了出来,抒发了词人 的思想感情。三、写一写。“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根据“相媚好”的意思,想象两位老人聊些什么?想想当时情景,写一段对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课时(答案)一、yuè yán bāo wú mèi ǎo二、 清平乐” 这首诗的题目 乡村生活 。 宋 辛弃疾 。 农村景象 茅檐 、 小溪 、 青草 、 吴农五口之家 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三、示例:你看我们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多么勤劳能干,正在溪东给豆田锄草,二儿子最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可爱,躺着在剥莲蓬吃呢!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 《古诗词三首》(课文朗读).mp3 1《古诗词三首》教案(3课时).doc 1《古诗词三首》课件(3课时)共77张PPT.pptx 1《古诗词三首》课时作业(3课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