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隆中对

5 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国家分裂与孕育统一的基本特征
2.认识士族专权是导致政局动荡的主要社会因素、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取得新成就。
学习要点
1.士族专权 南方开发 魏孝文帝改革(重点)
2.士族专权导致政局动荡 江南开发的定位 民族交融的趋势及影响(难点)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力
群雄割据
三国鼎立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力
材料一 在当时的曹、刘、孙三角形势中,只有刘、孙联合,才能敌得住曹的压力,才能存在。曹操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都比刘、孙一方大得多,刘、孙不联合就敌不住。刘、孙两方面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是都有认识的。诸葛亮、鲁肃在这方面是代表人物。刘备、孙权也都能这样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曹操于官渡战前,在许昌一带举办屯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曹丕建魏后,扩大屯田的规模,并兴修了水利工程,开辟了水稻田,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曹操不问家世而提拔了一些人。在三国中,他手下的人才最多。
——白寿彝《中国通史》
户数 人口 兵力
魏 103万 443万 60万
蜀 28万 94万 10.2万
吴 52.3万 230万 23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帝曹髦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动乱
材料一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的时期。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安抚流亡,减免徭役和规定男女及时婚配,使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很快增长。北方的户数和人口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是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边地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量的内迁,也提现了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方面。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这十六年间诸王的互相残杀,史称“八王之乱”,它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人民的大量死伤和流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八王之乱”的最后几年,各地流民和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起来反晋。311年,刘聪军终于攻占了洛阳。316年又攻占了长安。晋怀帝及其嗣君晋愍帝,先后成为刘氏的俘虏,西晋亡。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三国与西晋
3.五胡内迁

①民族矛盾激化,国家长期分裂割据;
②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③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影响:
“匈奴中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单于畏汉乘其敝,乃遣使诣渔阳求和亲。……二十三年,诣西河太守求内附。”
——《后汉书》卷一一九《南匈奴列传》
自然环境
二、东晋与南朝
1.衣冠南渡
材料 元帝能够做皇帝,建立东晋政权,是靠了中原豪族和东南豪族联合力量的拥护。对元帝在江南建立政权帮助最大的是北方豪族王导。王导是东晋初年豪族集团中一个比较有政治眼光的政治人物,他首先劝元帝从下邳移镇建康以争形势。元帝初到建康的时候,又穷又没有兵。江东的豪族都看不起他,不和他合作,不拥护他。这时,王导和他的从兄王敦(时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尽力拥护元帝。江南豪族看见北方大豪族王家都拥护元帝,于是也才来拥护。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专权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二、东晋与南朝
2.宋齐梁陈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南

建康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探究一: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探究一: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羯 后赵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賨 成汉
汉 前凉、西凉、北燕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
*五胡学习中原制度
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1)国号、礼仪制度仿照汉族政权
刘渊:“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宗、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资治通鉴》卷八五晋惠帝永兴元年十月条 胡注
(2)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后赵建立者石勒命儒生读史
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儁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
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各政权。
氐族人建立的国家
≠ 氐族人的国家
三、十六国与北朝
2.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形势图
结局:
(1)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
(2)前秦政权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三、十六国与北朝
材料 淝水之战前,符融曾劝谏符坚:“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
—— 《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1前秦境内民族成分复杂,外族人分布于政治中心周围,形成政治军事威胁。
2前秦政权内部不稳定;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败;统一条件不成熟。
3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执行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2.淝水之战
材料 苻坚要想伐晋以图统一,他手下的稳健派,如王猛,如其兄苻融等都是反对的。而苻坚志得意满,违众举兵,遂以383年大败于肥水。北方异族,乘机纷纷而起。此时侵入中原的五胡,已成为强弩之末。因为连年战争,死亡多,人口减少,而汉族的同化作用,仍在逐渐进行,战斗力也日益衰落之故。
——吕思勉《中国通史》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北魏统一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
5世纪后期,孝文帝改革(又称孝文汉化)。
北魏孝文帝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孝文帝自幼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教养下,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孝文汉化
★探究二:孝文帝改革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①迁洛阳
(1)内容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孝文汉化
(1)内容
②穿汉服
胡服俑
汉服俑
北魏文官俑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孝文汉化
(1)内容
③说汉语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元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勿忸于 于
尉迟 尉 纥奚 嵇
p31 ——摘编自杜士铎主编《北魏史》
④改汉姓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⑤定高门,结汉亲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孝文汉化
(2)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孝文汉化
(2)影响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消极性: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孝文汉化
(2)影响
消极性:为北魏灭亡埋下伏笔。
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沉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因此,迅速汉化、士族化的鲜卑权贵们飞速地腐化了,他们比奢斗富,相互攀比,贪污受贿,极力聚敛,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和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
——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三、十六国与北朝
5.北朝结束
北魏
东魏
(534年―550年)
西魏
(535年―556年)
北齐
(550年—577年)
北周
(557年—581年)


581年,杨坚代北周,改国号隋,北周灭亡。
589年,杨广率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
三、十六国与北朝
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和东晋南朝的衔接,即唐代的南朝化倾向,绝非偶然,乃是封建社会合乎规律的必然发展。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融合了南北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制度、经济形势的历史河流,究竟会找到怎样的出口?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