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1九上·柯桥月考)下图所示,“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为(  )
A.三国同盟条约 B.《凡尔赛条约》
C.慕尼黑协定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B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其中规定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正是《凡尔赛条约》的这一点规定。
ACD三项都不是“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凡尔赛条约》是“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2.(2021九上·柯桥月考)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林觉民于1911年4月24日用最深情的文字,向世界告白,向最挚爱的人告别,写就了被誉为“20世纪最美情书”的《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革命党人发起的武装起义中。他投入的这场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题干这次起义是黄花岗起义。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黄花岗起义是林觉民投入的起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史实。
3.(2021九上·柯桥月考)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最初对西方民主科学的崇拜到对欧洲列强的痛恨和批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文学革命的兴起
C.学术思想的自由 D.中国外交的失败
【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洲列强痛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让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看清了西方国家的面目,由推崇到理性看待西方文明。
ABC三项都不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时期”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即可。
4.(2021九上·柯桥月考)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遵义会议(  )
A.直接使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推动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ACD三项都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遵义会议,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5.(2021九上·柯桥月考)下图所示的“进军”(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为经济建设赢得了稳定的和平环境
【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A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渡江战役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6.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 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土地改革后, 农民昼夜不息改良土地,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说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不符合题意;
D.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来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2021九上·柯桥月考)长久流行于安徽凤阳的花鼓词“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却变成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源于(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长久流行于安徽凤阳的花鼓词变化的原因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ABC三项都不是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与影响。
8.(2021九上·柯桥月考)2020 年 7 月 8 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挂牌成立,作为中央政府派出机构,驻港国安公署担负着监督、指导、协调、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等重要职责。该机构的设立(  )
①表明我国对香港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②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③保障“一国两制”实践正轨运行
④保证驻港国安公署行使高度自治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挂牌成立,有利于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保障“一国两制”实践正轨运行,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我国在1997年就已经对香港正式恢复行使主权。④错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驻港国安公署不行使香港的高度自治权。
C项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国两制及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结合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9.近代化,在中国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以下事件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③符合题意。
C项②③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化的探索,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从大到小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的是(  )
序号 层次一 层次二 层次三
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中途岛海战
③ 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 《社会保障法》
④ 欧洲联盟成立 马歇尔计划 “铁幕演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西欧恢复经济;罗斯福新政;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在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符合题干逻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珍珠港被袭震惊了美国朝野,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在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使日本损失惨重,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②符合题干逻辑。
A项①②符合题干逻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欧洲联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二、综合题
11.(2021九上·柯桥月考)历史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时代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20世纪大博览》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这一战,粉碎了侵略者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图谋;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一战,震慑了侵略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行径,彰显了新中国这一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崛起。——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
——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
(1)在朝鲜战争起因问题上,两则材料反映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国际格局特点,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新中国面临的形势,阐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新生政权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世界各国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何警示?
【答案】(1)不同:前者认为是苏联策划发动了战争,后者认为是南朝鲜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战争。原因:美苏“冷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
(2)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新生政权,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世界各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可见,美国认为苏联策划发动了战争;根据材料中的“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可见,认为是南朝鲜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战争。联系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由战时的同盟变成了“冷战”的对手,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世界各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故答案为:(1)不同:前者认为是苏联策划发动了战争,后者认为是南朝鲜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战争。原因:美苏“冷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
(2)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新生政权,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世界各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朝鲜战争、冷战、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2.(2021九上·柯桥月考)某校九(2)班开展了“道路·方向·命运”的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进程思维导图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反对土地改革,并参加抗美援朝和恢复经济工作,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因此,新中国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对待官僚资本不同,不是没收,而是利用、限制和改造。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选集》第6卷
材料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1)在上图A、B、C、D处补充相关内容。
(2)综合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主革命时期、过渡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并慨括其共同点。
【答案】(1)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放战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以和平赎买等方式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点】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农武装割据;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史实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内战,解放战争爆发。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过渡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伟大创举。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些道路都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放战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以和平赎买等方式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民主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1九上·柯桥月考)凝聚力量,合作共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次大战中的亚洲太平洋战场
材料二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1)指出图中①②两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罗荣渠认为战胜法西斯轴心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3)阅读材料二,用一句话慨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并运用相关史实展开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1)①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②珍珠港事件,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军事合作。《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等。
(3)示例: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此,中共领导一二 九运动,和平解决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在抗战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中共实行人民战争路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百团大战,坚定抗战信心;再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钳制和消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了大部分伪军。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①②两处“沈阳”“珍珠港”,联系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规模最大化。
(2)材料一中的“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最后失败,其决定因素在于,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有效的军事合作......”表明罗荣渠认为战胜法西斯轴心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军事合作。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了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了;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
(3)材料二“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1)①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②珍珠港事件,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军事合作。《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此,中共领导一二 九运动,和平解决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在抗战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中共实行人民战争路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百团大战,坚定抗战信心;再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钳制和消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了大部分伪军。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并识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八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治12月份联盟考试试卷(历社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2021九上·柯桥月考)下图所示,“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为(  )
A.三国同盟条约 B.《凡尔赛条约》
C.慕尼黑协定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2021九上·柯桥月考)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林觉民于1911年4月24日用最深情的文字,向世界告白,向最挚爱的人告别,写就了被誉为“20世纪最美情书”的《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革命党人发起的武装起义中。他投入的这场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 B.广西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3.(2021九上·柯桥月考)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经历了一个过程,即从最初对西方民主科学的崇拜到对欧洲列强的痛恨和批判。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文学革命的兴起
C.学术思想的自由 D.中国外交的失败
4.(2021九上·柯桥月考)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遵义会议(  )
A.直接使红军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推动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
5.(2021九上·柯桥月考)下图所示的“进军”(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地区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D.为经济建设赢得了稳定的和平环境
6.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 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D.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7.(2021九上·柯桥月考)长久流行于安徽凤阳的花鼓词“泥巴房,泥巴床,泥巴锅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却变成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源于(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2021九上·柯桥月考)2020 年 7 月 8 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挂牌成立,作为中央政府派出机构,驻港国安公署担负着监督、指导、协调、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等重要职责。该机构的设立(  )
①表明我国对香港正式恢复行使主权
②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
③保障“一国两制”实践正轨运行
④保证驻港国安公署行使高度自治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近代化,在中国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以下事件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的有(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从大到小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这一逻辑的是(  )
序号 层次一 层次二 层次三
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 《凡尔赛条约》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太平洋战争 中途岛海战
③ 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 《社会保障法》
④ 欧洲联盟成立 马歇尔计划 “铁幕演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综合题
11.(2021九上·柯桥月考)历史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时代的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6月25日,北朝鲜军队今天越过三八线。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
——克利夫顿·丹尼尔主编《20世纪大博览》
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
——葛罗米柯、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
这一战,粉碎了侵略者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的图谋;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这一战,震慑了侵略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行径,彰显了新中国这一维护世界和平重要力量的崛起。——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战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还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军事舞台上的一个热点持续至今。
——徐焰《朝鲜战争对中国及其他各方的影响》
(1)在朝鲜战争起因问题上,两则材料反映的观点有何不同?结合当时国际格局特点,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新中国面临的形势,阐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中国新生政权的重大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世界各国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何警示?
12.(2021九上·柯桥月考)某校九(2)班开展了“道路·方向·命运”的主题研学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中国近代化进程思维导图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是民主革命的同盟者,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不反对土地改革,并参加抗美援朝和恢复经济工作,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因此,新中国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对待官僚资本不同,不是没收,而是利用、限制和改造。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泽东选集》第6卷
材料三: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1)在上图A、B、C、D处补充相关内容。
(2)综合上述信息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主革命时期、过渡时期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并慨括其共同点。
13.(2021九上·柯桥月考)凝聚力量,合作共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次大战中的亚洲太平洋战场
材料二 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1)指出图中①②两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罗荣渠认为战胜法西斯轴心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证明。
(3)阅读材料二,用一句话慨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并运用相关史实展开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
【解析】【分析】1919年1月到6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了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其中规定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正是《凡尔赛条约》的这一点规定。
ACD三项都不是“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不符合题意;
B项《凡尔赛条约》是“1920年,德国坦克被拆卸”这一行动的依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2.【答案】C
【知识点】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 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起义失败,战役牺牲的烈士安葬于黄花岗。此次起义因此又称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鼓舞了人民革命斗志,加速了民主革命进程。题干这次起义是黄花岗起义。
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项黄花岗起义是林觉民投入的起义,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史实。理解并识记黄花岗起义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洲列强痛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让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看清了西方国家的面目,由推崇到理性看待西方文明。
ABC三项都不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中国外交的失败是导致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关键信息“新文化运动时期”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所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ACD三项都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遵义会议,要求识记掌握重要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渡江战役与占领南京
【解析】【分析】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A项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正确,符合题意;
BCD三项和题干图片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渡江战役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6.【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 土地改革后, 农民昼夜不息改良土地,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这说明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不符合题意;
D.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紧贴题干信息来理解,不要向外延伸;也可以拿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7.【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长久流行于安徽凤阳的花鼓词变化的原因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ABC三项都不是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的原因,不符合题意;
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凤阳花鼓词的这一变化的原因,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与影响。
8.【答案】C
【知识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公署挂牌成立,有利于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保驾护航,保障“一国两制”实践正轨运行,②③符合题意。①错误,我国在1997年就已经对香港正式恢复行使主权。④错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驻港国安公署不行使香港的高度自治权。
C项②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一国两制及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结合排除法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9.【答案】C
【知识点】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辛亥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③符合题意。
C项②③直接推动中国向民主政治转型,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近代化的探索,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A
【知识点】凡尔赛体系;西欧恢复经济;罗斯福新政;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解析】【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等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国际新秩序的“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会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战胜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华盛顿体系”。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在世界的统治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符合题干逻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珍珠港被袭震惊了美国朝野,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有中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在太平洋战场,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使日本损失惨重,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②符合题干逻辑。
A项①②符合题干逻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欧洲联盟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1)不同:前者认为是苏联策划发动了战争,后者认为是南朝鲜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战争。原因:美苏“冷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
(2)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新生政权,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世界各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 ..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它将这次进攻归咎于苏联”可见,美国认为苏联策划发动了战争;根据材料中的“1950年6月25日,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发动了内战”可见,认为是南朝鲜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战争。联系所学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由战时的同盟变成了“冷战”的对手,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世界各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故答案为:(1)不同:前者认为是苏联策划发动了战争,后者认为是南朝鲜军队在美国支持下发动了战争。原因:美苏“冷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
(2)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新生政权,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世界各国应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用和平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应坚持合作共赢,共享发展机遇与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朝鲜战争、冷战、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2.【答案】(1)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放战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以和平赎买等方式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知识点】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农武装割据;内战的爆发
【解析】【分析】(1)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史实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蒋介石发动了内战,解放战争爆发。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过渡时期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伟大创举。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从此,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些道路都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故答案为:(1)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解放战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以和平赎买等方式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同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近代化进程,民主革命时期、过渡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及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1)①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②珍珠港事件,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军事合作。《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等。
(3)示例: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此,中共领导一二 九运动,和平解决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在抗战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中共实行人民战争路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百团大战,坚定抗战信心;再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钳制和消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了大部分伪军。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知识点】“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二战规模的扩大(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①②两处“沈阳”“珍珠港”,联系所学知识,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东北军北大营,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41年12月7日,日本特遣舰队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规模最大化。
(2)材料一中的“德、意、日法西斯轴心的最后失败,其决定因素在于,以美、英、苏、中为首的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有效的军事合作......”表明罗荣渠认为战胜法西斯轴心的决定性因素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军事合作。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了即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了;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
(3)材料二“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1)①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②珍珠港事件,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军事合作。《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等。
(3)示例: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此,中共领导一二 九运动,和平解决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在抗战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中共实行人民战争路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百团大战,坚定抗战信心;再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钳制和消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了大部分伪军。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到底,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并识记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关知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